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吕胜强居士:入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


   日期:2020/12/13 2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入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

吕胜强

摘要

为阐扬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之「人菩萨行」,并证成人菩萨行之如理性及可修(实践)性,本文依据印顺导师之着作及相关经论,透过教、理、行、果之次第并援引导师「三重因缘」之原理加以分析。尤其对于圆满修学「学佛三要」的人菩萨行之完整「菩萨道」(一、凡夫菩萨 二、贤圣菩萨 三、佛菩萨)进程中,如何能具有永不失望的信心与不可沮坏的智能力,以长保「人」身长在「人间」,其是否与「缘起正见」相应,加以探讨。

此外,对于印顺导师所主张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这个「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的「人菩萨行」,提供更多古代经论及法理之证据。再则,「无生法忍菩萨」因悲愿深切「忍而不证」,有部分学人,质疑他们的忍而不证是否有「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违背缘起之我见我欲,本文特别立论予以澄清。

壹、引言

印顺导师(以下简称导师)在佛法上的立场是坚持大乘的(晚年还是如此),他说:「大乘佛法,我以性空为主,兼摄唯识与真常。在精神上、行为上,倡导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其认为「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并主张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的「人菩萨行」是古代佛教所本有的。另对于这「古代佛教所本有」的人菩萨行,提出其「理论原则」为:「法与律合一」(导之以法,齐之以律)、「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及「自利与利他的统一」。

有关导师所揭橥的「人间佛教」标竿,已有许多学者着有专文(书)加以介绍,本文尝试以「人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把重点定位在「人菩萨行与缘起正见的关系」,以阐明它的如理性,推广其可行性。另针对「无生法忍菩萨」的「忍而不证」之意义予以厘清。

贰、人间佛教--佛在人间成佛,其施教对象也以人类为当机

一、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佛陀的生卒年,虽然南北传佛教各有所本,众说纷纭,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大家都公认佛陀是人类历史上出现于古印度的伟大智者。十九世纪以来,经由西方历史学家及考古学家的努力,康宁汉(Alexander Canningham)首先于1851年在中印度的桑淇山(Sanchi)宝塔发现了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遗骨,其它学者又相继因阿育王碑铭的发现而确认了岚毘尼园(现今尼泊尔德拉区Tarai)为佛陀的诞生地。历史上为父母所生的悉达多,在人间成佛之事实更充分的为世人所知。

导师说:「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离却这人间的导师……凡是纯正的佛弟子,必需把握佛陀的崇高伟大点,要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唯有在这即人成佛的佛格上,才能奠定坚强的信念。」(《佛在人间》)导师另在「人间佛教的三宝观」乙文引用《增一阿含经》等原始圣典明白地指出「人间的佛陀」为:

本师释迦牟尼佛,就诞生在印度的迦毘罗国释迦种族。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也有妻有子。出家后,参学、修行,终于成了佛。他常在摩竭陀国的王舍城,憍萨罗国的舍卫城等,弘扬正法。到八十岁的时候,在拘尸那地方入灭。照这历史上千真万确的事实来看,佛那一样不是在人间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天神,不是鬼怪,也从不假冒神子或神的使者。他老实的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经》)。这不但是释迦佛,一切都是人间成佛,而不会在天上的。又说:「我亦是人数」。佛是由人而成佛的,不过佛的断惑究竟,悲智功德一切到达无上圆满的境地而已。佛在人间时,一样的穿衣、吃饭、来去出入。他是世间的真实导师,人间的佛弟子,即是「随佛出家」、「常随佛学」。《法句经》说:「具眼两足尊」,眼即知见,知见的具足圆满者,即是佛,佛在两足的人类中,处最可尊敬的地位。佛出人间,人间才有正法。(《佛在人间》)

《增一阿含经》亦记载,有一个「人」,他是等正觉者(即佛陀),活生生的出现于「人间」,多饶益众生、安隐众生。经中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佑。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谓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佑。是故,诸比丘!常兴恭敬于如来所。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导师说:「惟有生在人间,才能禀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这是《阿含经》的深义。我们如不但为了追求五欲,还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发展智能,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间才有可能,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概论》)

导师并分析佛陀何以必须出在人间?人间有什么特胜?他分为四点来说:「一、环境:天上太乐,畜生、饿鬼、地狱──三途太苦。太乐了容易堕落,太苦了也无力追求真理与自由。太乐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乐参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体悟真理与实现自由的道埸。二、惭愧:《增含》〈惭愧品〉说:『以其世间有此二法,……不与六畜共同』,这是人畜的差别处。人趣有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于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间的法制公意,向『轻拒暴恶』、『崇重贤善』而前进。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烦恼众恶的动力,为人类所以为人的特色之一。三、智能:三恶趣是缺少智能的,都依赖生得的本能而动作,人却能从经验的记忆中,启发抉择、量度等慧力,能设法解决问题。不但有世俗智,相对的改善环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能,探求人生的秘奥,到达彻底的解脱。四、坚忍: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这世间的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牺牲在所不惜,非达到目的不可。这虽也可以应用于作恶,但如以佛法引导,使之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即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达圆满至善的境地。这四者,环境是从人的环境说;后三者,是从人的特性说。《婆娑论》解说人为『止息意』、『忍』、『末奴沙』三义;《起世经》等说『勇猛』、『忆念』、『梵行』三事的胜于天上,与今所说的三者相同。」(《佛法概论》)

另根据《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论述「诸佛世尊皆于人中而取正觉」,其理由为:「(一)天趣身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依止故,唯有人类的智见猛利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诸天耽着妙欲,不适于精进修行入正性离生,离欲染而成就佛果(三)人趣根性猛利适合容受如来正法,天趣不尔(四)最后有(身)菩萨必受胎生,天趣唯化生故(五)有二项因缘的地方佛出世间,一有厌心,二有猛利智,当知此二唯人趣有。(六)人天并是法器,为欲俱摄(一并教化)故来人间,若在天上则(不能教化人类,因为)人无由往,又不可令天上成佛,(再)化生来人间,人们当怀疑佛,是幻所作,不受其法,所以(释迦)菩萨来人间成佛。」

依据以上所引,分别由「大众部」和「说一切有部」二个不同部派传出之《增一阿含经》及《大毘婆沙论》之记载,以及导师之论述,吾人更能确知:「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二、佛陀施教以人类为当机

以上《大毘婆沙论》列举的及导师所提出的,释迦佛所以在人间成佛的理由,其实也都含摄了「唯有人类」方为佛陀施教佛法的对象。导师对此,特别根据佛教「十二因缘」的基本教义论理如下:

如佛教根本教义中的十二缘起的识、名色、六处三支:由初识──投胎识而有名色(肉团凝成),由名色而起六处(眼耳鼻等成就),这唯有此欲界人间才有这完整的生长过程。他界如天与地狱等,都是化身的,顷刻即圆满六处,那里有此阶段?又如无色界,既没有色法,那末有名无色,处中也但有意处而没有眼等五处了。佛这样的说明身心渐成的阶段,即是约此界人间而说的。又如生缘老病死(阿毘达磨者把病略去了,但经说是有的):老与病,其实也只是此界人间的情况。地狱与天神,可说都是没有的。佛本为人说十二缘起,等到以此论到一切,即觉到有些不尽然。其实,佛没有为天为鬼而说此法门,这是为人类而安立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如此。又六根对境生起六识,这也是人类的情况。许多下等动物──畜生,是无耳、无鼻的,当然不会有圆满的十二处、十八界。色界的众生,没有鼻、舌识;到了二禅以上,前五识就都不起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类,实在是依人类而分别的。谈到修道,如天国、畜生,即没有律仪戒。所以,可以肯定的指出:法,本是为人类而说的,一切是适应人类的情形而安立的。佛既没有依地狱、天堂的情况而立法;如有地狱法与天堂法,那也只适合于地狱与天国,也不是我们──人类所能信行的。(《佛在人间》)

日本佛教学者中村元在其《慈悲》乙书中也指出「慈悲行」虽超越了人,但实际上必须以人为对象,并在人间实现。

根据以上经论之圣教量,缘起法义的探究,以及「不与世间智者(诤)相违」之人间历史考证缘生事实,我们可以如理如实的确认:佛在人间成佛,其施教对象也以人类为当机。

参、人菩萨行(菩萨道)的教理基础

佛法是重视圣教量与如理性的,如《大智度论》在解释般若经之「(世尊)住王舍城」时,指出「说方、时、人,(欲)令人心生信故」,导师在说明他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受到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启发时,也曾略带遗憾的表达:(太虚大师的)「『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这是能适应现代根机,但末法时期,应该修依人乘而趣大乘行,没有经说的依据,不易为一般信徒所接受。」(《华雨集(四)》)所以,今天讨论「人菩萨行」,也必重视它的教理基础,如此,菩萨道的学习者,即能没有怀疑,智悲一如的勇往迈进。

一、释尊为菩萨道之活水源头

佛陀与圣弟子在人间四处游化时,由于佛陀是「以法摄僧」,师弟相处,相沫以法,虽说如来与阿罗汉之解脱内涵「无有差别」(《中阿含?瞿默目犍连经》),但其间确有不同之处:佛陀是「自觉谁祢师」(无师独悟)而且能「为四众弟子开示显发」;而圣弟子们则是「从佛听闻四谛法,八正道*轮转至心中」。阿含圣典记载:佛独得「世尊」等十大德号,能自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十力」、「四无所畏」;而声闻阿罗汉弟子,则是「得三菩提」,具五力。祗是佛陀住世的时候,师徒之间,却是亲近亲切而平实,不同于后来佛教发展中,将两者间之距离拉远拉大。

佛法进入部派佛教时代,人天眼灭,世间情深,透过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奉中,佛的崇高伟大,被强力的宣扬起来。导师说:

佛与弟子间的差别,也被深深的发觉出来。发现《阿含经》中,佛以求成「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目的;与声闻弟子们以涅槃为理想,似乎有些不同。本来,声闻弟子证果时,经上也说:「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正觉」)。决定趣向三菩提,不正是声闻弟子的目标吗?如佛于波罗奈转*轮:*轮是佛心中的菩提,在弟子心中显现出来,从此至彼,所以比喻为转*轮。佛与声闻弟子所证的正法,是没有差别的。然在佛教界,一般以「前蕴灭,后蕴不复生」,证入涅槃为目的;菩提,似乎只是达成理想的工具一样。在这普遍的情形下,形成了这样的差别:佛以成无上菩提为目的,声闻弟子以证入涅槃为目的。

部派分化过程中,释尊过去生中的事,或「本生」,或「譬喻」,更多更广的传布开来,为当时佛教界所公认。佛在过去生中的修行,与声闻弟子不一样。释尊在过去生中,流转于无量无数的生死中,称之为声闻、辟支佛,都不适当。这么多的广大修行,多生累劫,总不能没有名称。佛是以求成无上菩提为理想的,所以称为菩萨(bodhisattva),就是勇于求成(无上)菩提的人。这一名称,迅速为当时佛教界所公认。(《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如上所论,释迦菩萨以「人类」之身,勇猛精进,终在「人间」的菩提树下成佛,现实人间之有「菩萨」,始自释迦,吾人不得不赞叹:「释尊为菩萨(道)之活水源头」。

二、菩萨道之开展

「(人)菩萨」最初系专指释迦佛在未证得无上菩提时因位之德号,如《增一阿含经》所说:「当知我未成佛道,为菩萨行,坐道树下。」又说:「菩萨出家学道,菩萨降神、出母胎。」到了部派佛教时代,各部派论书也几乎把「菩萨」定位为释尊的本生德号,如《大毘婆沙论》说:「菩萨昔余生中,曾起顺决择分,由忍力故,九十一劫,不堕恶趣。」其中也有少数提到「弥勒菩萨」,如上座部系说一切有部之根本论──《阿毘达磨发智论》所说的:「齐何名菩萨?……答:得相异熟业(即三十二相);如说:『慈氏,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名慈氏如来、应、正等觉。』」显然这里的菩萨系指「补处菩萨」;另外从印度本土的分别说部的《舍利弗阿毘昙论》所说的:「云何菩萨人?若人三十二相成就;不从他闻,不受他教,不请他说,不听他法,自思、自觉、自观,于一切法知见无碍;当得自力自在、豪尊胜贵自在,当得知见无上正觉,当成就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成就大慈,转于*轮:是名菩萨人。」可知当时上座部对「菩萨」的地位,同样说为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有部)认为是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圆满,百劫修相好的阶段,他们(指菩萨)的德业阶位是相当高的。后来在菩萨道的开展中,《大品般若经》则以「坚固金刚喻心定不退坏」、「胜心大心」、「决定不倾动心」、「真利乐心 」、「爱法、乐法、欣法、喜法」──五义,解说「摩诃(大)菩萨」(即大有情众当为上首)的意义,将菩萨定位是「爱乐无上菩提,精进欲求」的有情。

虽然,以上所说均属大菩萨,但从佛教「缘起因果」的理则观之,「佛菩萨」(如上所说的释迦菩萨)必从「贤圣菩萨」而来,而「贤圣菩萨」必从「凡夫菩萨」而来,这是导师在「三重因缘」中,第一层「果从因生」的观察法。也因此,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乙文中特别指出「人?菩萨?佛」──菩萨道所有经历的过程,可略分三个阶段: 一、凡夫菩萨 二、贤圣菩萨 三、佛菩萨。这从印度佛教历史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出其趋势,例如在「般若法门」的流行传布中,一开始是专为「不退转菩萨」(类同「佛菩萨」)而说,后来是久学、新学及初发心菩萨也一起「三根普被」了!

导师认为:「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的真谛的」(所以《阿含经》中只有释迦菩萨及弥勒菩萨);又说:「佛法与古代印度文化有重要的关系,必须了解这点,才能不受他的拘束,不以适应印度古代文明的契机法,误解为十方三世常住的真理。」(《佛在人间》)据此,部派佛教所理解的特殊菩萨观,应有其时节因缘(与限制);同样的,佛灭后四、五百年,大乘佛法勃兴,也是适应当时印度众生的根机而施设的。导师总结地说:从(初期)「佛法」而发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动力,是「佛涅槃以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而「本生」、「譬喻」 、「因缘」,这三部圣典,就是大乘菩萨思想的主要来源。

从以上经论证据及因果法则,可以获知,导师所主张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的『人菩萨行』」,的确是「古代佛教所本有的」。

肆、人菩萨行的实践与缘起正见

导师说:「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三心是大乘信愿──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华雨集(四)》)本节特别针对导师所揭示,圆满修学菩萨道三阶段(凡夫菩萨、贤圣菩萨、佛菩萨)之实践与「空性见」(即缘起正见)的关系加以讨论。

一、「凡夫菩萨」行三心十善业乃人菩萨之因行

导师特别重视「凡夫菩萨」,并主张以人间凡夫的立场修十善业,其发心学菩萨行的两点特征为「具烦恼身」(及悲心增上),有人因此认为,导师要求道业的标准太低,导师却指出:「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这不能装成圣人模样,开口证悟,闭口解脱,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己有种种烦恼,发心依佛法去调御他,降伏他。……有人说:如学佛的或出家大德,内心也充满烦恼,这怎能使人归敬呢!这些人把烦恼看得太轻易了。」(《佛在人间》)诚如古人所说的:「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佛法也教示「种、熟、脱」的修学次第。所以,在因地播种的「凡夫菩萨」,是基础,最为重要,学人菩萨行,就必须站稳在「人(趣)」的基础(因行)上,若失去了人身,如何来修?依据《海龙王经》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十善业」乃一切圣贤之根本依处,我们如何能贬低它的德业呢!它是,不堕三恶道,保有人身的基石(因行),这也是相应于缘起空性的正见。

二、二道五菩提与缘起正见

导师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及嘉祥大师的《三论玄义》将《金刚经》科判为「二道五菩提」。全经提示之菩萨道修学次第,在科判里分为「般若道」(含摄发心菩提、伏心菩提及明心菩提)及「方便道」(含摄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及究竟菩提)。导师说: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般若经讲记》)

由上引文可以看出「般若道」几乎涵盖了导师所主张的,整个三阶段菩萨道由凡到圣的修学历程(一、凡夫菩萨 二、贤圣菩萨 三、佛菩萨)。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般若道」的实践(般若道的因行若如理如实,方便道的行践,也就可以略而不论了),是否均与「缘起正见」相应,试举《金刚经》中有关「发心菩提」之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是初发心(新学凡夫)菩萨的实践方法,从上引经文可知修学「三心十善」人菩萨行,在发菩提心、起大悲念救度众生时,是时时刻刻地警惕自己,是否常以自我为中心,是否常取「我相(见)」等四相,诚如导师所提示的,要在生死海学会游泳的本领(主要即指胜解缘起空性等);又说「菩萨发心利他,要站稳自己的脚跟才得」。导师不也以二事告示佛教青年:「一、净化自我,二、利济人群」吗!

再看「伏心菩提」,经文为: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善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伏心菩提」是以「布施」众生为首,积极行六波罗蜜、四摄的人间实际事行,必须于六尘(即根尘人际众生世界中),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即是离相,离「人、我、众生、寿者」四相,这里主要是离「法相」,所以导师说:「前发心菩提,以愿度众生为主,所以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我空。伏心菩提以实行利济为主,所以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法空。」我空与法空即是「我我所空」,是互为因缘的,本质上同为「缘起无我空性正见」。

第三「明心菩提」,佛陀开示须菩提之修道方法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约现证法性,得无生法忍而说。导师对般若道,总结的说:

般若道三阶:发心菩提重于愿,伏心菩提重在行,明心菩提重在证。又,初是住菩提心,中是修悲济行,后是悟如实义。初以般若扶大悲愿,中以般若导六度行,后是般若现证。虽各有所重,而菩提愿、悲济行与性空见,实是不可离的。

如上所论述,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三阶段「人菩萨行」,确实是相应于「缘起正见」,而且是信愿、慈悲相济圆满的。

三、波罗蜜多行与缘起正见

南北传佛教公认释尊过去生中的难行能行(与声闻圣者之四谛法门不同),被称之波罗蜜(多),导师说:「在一般习用语言中,波罗蜜多有『究竟』、『完成』的意义。如《中部?不断经》,称赞舍利弗,于戒、定、慧、解脱,能得自在,得究竟;得究竟就是paramipatto的义译。所以,波罗蜜多是可用于果位的。这是修行所成就的,从此到彼的实践道,也就名为波罗蜜多,是『因得果名』。这是能到达究竟的,成为菩萨行的通称。」(《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上说「因得果名」的波罗蜜多,有得究竟、完成的意义,这类特别的用语在佛法中也是有的(如文字及观照般若非「真般若」,但以能为通往实相般若之因,而成就「般若」之名),值得探讨的是,它是否仅是理想上的鼓励性,而在缘起的缘生事实上做不到?

佛法是「理智、德行」的宗教,从德行上来说,太虚大师及印顺导师都曾说过,印度及中国的佛教,自释尊以来乃至各宗各派,其教法都是「从禅出教」,皆有其自觉的体验为依据,不是从假设、推论、想象中来。

导师另外在《空之探究》特别指出,般若的体证性:「《般若经》是以般若为主导的菩萨行,般若圆满了,就是佛的萨婆若 ──一切智(或「一切智智」)。这是般若修证的开示,不是义理的说明。」所以,菩萨波罗蜜多行是历代大德们,实际利他行践的「从宗出教」,而非理想空谈。

若从理智边上说,「波罗蜜多行」的「因得果名」,它是如何的合乎缘起法则呢?导师对于依法修行的「因果必然性」,研析指出:

南传《增支部》(一○.二)说:「凡持戒具戒者,不应思我起无忧,于持戒具戒者而无忧生,是为法性。……厌离者不应思我现证解脱知见,于厌离者而现证解脱知见,是为法性。」《中阿含经》(卷一○)译法性为「法自然」。这是说修道──持戒、得定、如实知见,这些道法,如能修习,会自然的引生一定的效果。法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性自尔故」,所以叫法性。又如《杂阿含经》(卷四四)说:「过去等正觉,及未来诸佛,现在佛世尊,能除众生忧。一切(佛)恭敬法,依正法而住;如是恭敬者,是则诸佛法」。「是则诸佛法」,据巴利藏,应作「是诸佛之法性」。意思说,诸佛于法是自然的、当然会这样的──依正法而住的。(《以佛法研究佛法》)

以上所论述之「因果必然性」,如同导师在「三重因缘」中所说的第二重因缘──「事待理成」。

导师所论述的「法的自然成就性」,在南传《中部?传车经》及北传《中阿含?七车经》中,也可共同看到,该二部经在「七清净」──戒净,心净,见净,疑盖净,道非道知见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断智净等七个修道次第,它们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脱,这在早期圣典中是最为人津津乐道,并被引为「车车相因」、「众缘和合」之「中道之佛教」的典范。波罗蜜多行即广义的戒定慧三学。

综上所论,从佛法是「理智、德行」的宗教两方面来分析,菩萨道之波罗蜜多行是合乎缘起正见,可信、可修、可证的。

四、初期大乘人菩萨行在缘起上的现(务)实性

如前所述,上座部所论述的菩萨,大都专指释迦佛之因位,地位崇高,由于受到当时思潮之限制,不能激起洪流(纵观南北传部派论书,几乎均未鼓励大众勤求无上菩提)。与之不同的,部派的另一支(大众部),大众部却主张积极入世理想高远的菩萨观,如《异部宗轮论》说:「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该部的菩萨观,乃是大乘菩萨思想的摇篮,经过时代思潮的激荡,公元前约一世纪中,「大乘佛法」开始兴起,当时是以般若经思想为主流的「般若法门」。

从般若经的记载,当时菩萨道的实践(或者说对菩萨观的看法),似乎比较大众部更为重视现实性,最重要的应该是般若之体验,是纯正相应于「缘起空性」的,例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上说:「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上引经的意思是,菩萨是要长期在生死中度众生的,如入正位──入正性离生,断烦恼而证圣果,那就多也不过七番生死,不能长在生死修菩萨行了。除了悲愿深切的「发愿随愿」外,《小品般若经》透露出,要在生死中度众生,还必须随顺于「生命缘起理则」的十二因缘才能成办,所以,初期大乘的人菩萨行,确实比较大众部理想的菩萨观,更重视缘起的「法住性」及缘生的「现实性」。

伍、无生法忍菩萨「忍而不证」──积极入世悲智相应的菩萨道精神

依据导师所立之菩萨道三阶段,无生法忍菩萨就是前面所述的,从「贤圣菩萨」到「佛菩萨」间的修道历程,而《大智度论》所说的无生法忍菩萨是五菩提之第四阶段「出到菩提」(古德对于无生法忍菩萨究属七地或八地,尚有歧义)。人菩萨行的修学者,对于佛道中途阶位之无生法忍菩萨,其中「无生法忍」之意义为何?他们的「忍而不证」是否与缘起相应,必须「了无疑惑」,才能在菩萨道上勇往迈进。本节略为探讨,希望有助于相关问题的厘清。

一、无生法忍的意义

《大智度论》所说的无生法忍菩萨为:

「菩萨位者,无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观一切世间空,心无所着,住诸法实相中,不复染世间。……复次,菩萨位者,具足六波罗蜜,生方便智,于诸法实相亦不住;自知自证,不随他语,若魔作佛形来,心亦不惑。复次,入菩萨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萨(不退转菩萨)。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是法位中,不复堕凡夫数,名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不能令动;闭三恶趣门,堕诸菩萨数中,初生菩萨家,智能清净成就。复次,住顶不堕,是名菩萨法位,如学品中说。上位菩萨不堕恶趣,不生下贱家……。」

导师对「无生法忍」之意义补充说明为:

这个无生,我说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把它称为绝对的真理。阿罗汉是证得无生的,没有生死了﹐而菩萨他有一种悲愿的力量,所以他体悟了无生,这里应该称为「无生法忍」,如果照我们中国的文字上来讲来解释,是不太容易了解的。这个「忍」字在印度也是表示智能的意思,但还不算是「智」(证),「忍」是认透了,彻底的理解,但还不叫做「证」,声闻乘叫「八忍八智」,大乘特别称之为「无生法忍」。如果体悟了无生法忍,若要证的话,就跟声闻乘一样成为阿罗汉了。而菩萨因为有悲愿的力量,忍而不证,这个话专门在知识上来讲,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那里还有什么忍而不证的呢?忍而不证,在智能方面是有点不太同,比方,我们了解澈底完全,这是「智」;另外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理解是这样这样,下面就不要再想了,这是「忍」的阶段(还不是证),为什么不证呢?证了就成阿罗汉了。

所以初期大乘经中,也方便的说,菩萨悲愿的力量故菩萨不入无生,不入「灭尽定」,什么是灭尽定呢?这个定是甚深的定,能因此而断尽生死烦恼﹐因此菩萨不入此定,就怕得证到了家,不能在生死中度众生。所以阿罗汉断烦恼,而菩萨不断烦恼,菩萨得无生忍,重要的烦恼断了,还有微细的烦恼还未断,「初期大乘经」大底就说到这样。(吕胜强记录:〈华雨精舍参访印顺导师记〉)

导师另外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也说:

「无生是忍缘」,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能,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 」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能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能,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华雨集(一)》)

依据上引经论,「无生法忍」意指菩萨有甚深之空性体验,立于不退转之地,由于不染世间,心不动摇,已闭三恶道门,所以不堕恶趣,但因悲愿的力量,不舍众生,为利益众生,忍而不证。

另有学者经由梵语、巴利语来研究「忍」的字义,并兼及「无生法忍」中「忍」的词义,相信这将有助于「无生法忍」(菩萨)真义的了解。

二、从原始圣典之经证找寻无生法忍菩萨的典范

导师特别引据《杂阿含?351经》(即南传相应部S.12.68经,或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14册相应部因缘相应68经)说明:

众生的根性不一,还有一类人,不是信仰、希欲、听闻、觉想,也不是见审谛忍,却有「有(生死)灭涅槃」的知见,但不是阿罗汉。如从井中望下去,如实知见水,但还不能尝到水一样。……(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印度佛教思想史》)

兹录《杂阿含?351经》之原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住舍卫国象耳池侧。

尔时,尊者那罗语尊者茂师罗言:「有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有如是正自觉知见生,所谓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尊者茂师罗言:「有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有如是正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生故有老死,不异生有老死,如是说有。」

「尊者茂师罗!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寂灭、涅槃耶?」

尊者茂师罗答言:「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寂灭、涅槃。」

复问尊者茂师罗:「有灭则寂灭、涅槃说者,汝今便是阿罗汉诸漏尽耶?」

尊者茂师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问,亦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殊胜语尊者茂师罗:「汝今且止,我当为汝答尊者那罗。」

尊者茂师罗言:「我今且止,汝为我答。」

尔时,尊者殊胜语尊者那罗:「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则寂灭、涅槃。」

时,尊者那罗问尊者殊胜言:「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则寂灭、涅槃者,汝今便是漏尽阿罗汉耶?」

尊者殊胜言:「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非漏尽阿罗汉也。」

尊者那罗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如尊者所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复言非漏尽阿罗汉耶!」

尊者殊胜语尊者那罗言:「今当说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旷野路边有井,无绳、无罐得取其水。时有行人,热渴所逼,绕井求觅,无绳、无罐,谛观井水,如实知见而不触身。如是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自不得漏尽阿罗汉。」

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那罗言:「彼尊者殊胜所说,汝复云何?」

尊者那罗语尊者阿难言:「尊者殊胜,善说真实,知复何言!」

时,彼正士各各说已,从座起去。

阅读全经并对照南传相关经文,可以看出佛陀住世时,这些具有「有灭涅槃知见」的圣者的确极为少数,而且几乎不为人所知,以致最终尚须经由阿难尊者来作见证。这种「唯(证)验方知」的稀有宗教经验,在另一件公案(也与阿难尊者有关)上,亦可观之:

有一位比丘,修得了无相心三昧,却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他于是「随逐尊者阿难,脱有余人问此义者,因而得闻。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无有余人问此义者」,终于自己提出来请问。六年中没有人问,可见无相心三昧,起初是很少有人论到的。(《空之探究》)

导师总结地说:

甚深(空)义,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超越体验,当然不会说。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但好入深定,或长期在定中,当然也不会去阐扬。惟有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空之探究》)

导师并且澄清的表示:

「人间佛教」是重于人菩萨行的,但对「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或者会觉得离奇的。一般称根本佛教为小乘,想象为(出家的)隐遁独善,缺少慈悲心的,怎么能作为「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根本?不知佛法本来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是在佛教发展中形成的;……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以释尊时代的佛法为本,在以原始佛教为小乘的一般人,也许会觉得离奇的。然佛法的究竟理想是解脱,而解脱心与利他的心行,是并不相碍的。虽受时代的局限,不能充分表达佛的本怀,但决不能说只论解脱,而没有慈悲利他的。(《华雨集(四)》)

三、久远菩萨道中如何能长保人身长在人间 ──「忍」不堕恶趣

人菩萨行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但在久远菩萨道中如何能长保人身长在人间?《杂阿含?788经》提示:

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依据所引经文,可知「正见增上」为是否能保有人身的关键。

而「正见增上」之意义为何?在阿含圣典中并未详细说明,考之部派佛教的论书,可以提供我们较为明确的答案,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说:

菩萨昔余生中,曾起顺决择分,由忍力故,九十一劫,不堕恶趣。

另,《阿毘达磨俱舍论》说:

论曰: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

根据以上二部论书,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了解:「正见增上」极可能相当于四善根之「忍位」,而部派佛教的修道次第(其实也是根源于根本佛教之四谛法)中,有所谓「三贤、四善根」,三贤为「顺解脱分」,往上之四善根为「顺决择分」,顺决择分透过简择力有断除烦恼之功能。这里所说的四善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超越了世第一法,就证入正性离生之须陀洹果(初果)。

综上所论,我们得到了「忍不堕恶趣」的结论,也就是说,要能真正「永不堕三恶道,长保人身」,就必须到达四善根之「忍位」。

由于在部派佛教的传统中,是非常重视僧团修道的传承,导师在其研究中指出:

(世亲的)《俱舍论》所说的,虽也引用经部的说明(定义等);而进修的方法次第,与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论师,可说是相同的。……修证方面,世亲是遵循阿毘达磨论者的定说。为什么不取经部说呢?这正是经部的弱点所在。修证与现观次第,必须有所禀承,经多数古德的长期修验,才能成立一条修证的大路。经部是新起的学派,理论虽有卓越的成就,而论到修证,如离开过去的传统(说一切有部譬喻师的传承,分别说者的传承),便是一片空白,显得无所禀承了!这是不能凭理论去开创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因此,无生法「忍」菩萨能够长远在生死中,悲愿不断、不忧不惧的度众生,与说一切有部的「忍不堕恶趣」,应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这也可以从《大智度论》得到有力的线索:该论在论述(无生法忍)菩萨位时,特别以声闻法中「四善根」的修行阶位,来譬喻解说「发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入菩萨位」,另主张从「柔顺忍」(前有音响忍),进趣「无生法忍」之间,尚有一个「顶」位,更重要的(如前所引述),《大智度论》中明确指出「菩萨摩诃萨入是法位中,不复堕凡夫数……闭三恶趣门……上位菩萨不堕恶趣。」。综上所论,无生法忍与四善根(之「忍不堕恶趣」)应有一定的关连,也提供了从早期「阿含圣典」之「正见增上」,经「部派佛教」之「忍不堕恶趣」,至「初期大乘」之「无生法忍菩萨」间,一个前后贯穿的重要线索。

难行能行的「菩萨正常道」的确不易成就,《大智度论》即说:「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然而真诚有正见的凡夫菩萨,应不忘失其初发心,虽然不能够于三恶道及时得「非择灭」(「择灭」指去除烦恼之抉择智能力;「非择灭」是指未来三恶趣之因缘已缺,无法再生起),但是经由人乘(因)正行,思惟勤修古阿含之圣训「烦恼之水滴落于热铁丸,以正念正智之热力令水滴迅速蒸干而不受其熏染」(如《杂阿含1173经》:「譬如铁丸烧令极热,以少水洒,寻即干消。如是,多闻圣弟子钝根,生(正)念寻灭。」;古德亦云:「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部派佛教之「法救尊者」即是真「不放逸者」之典范。

导师期勉大家:

菩萨具智能与悲愿二者,即使是堕了地狱,也是受罪轻微,一下子就出来了。不仅菩萨如此,声闻乘也有相同的意见。例如从前阿阇世王杀父,但听闻佛法以后,得了「无根信」,也就是不坏信。虽然定力不足,还是入了地狱,但很快就脱离了,所以比喻为「拍球地狱」,如拍球落地,立刻就弹起来了。菩萨虽未证悟,但具足正见,发愿生生世世生于有佛法之处,而得见闻佛法。这样的发愿,自然不会离开佛法,而能依法修行。若正见与愿力增上,即使生在无佛法处,也不会退失。若是已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自然更不用担心了。(《华雨集(五)》)

四、忍是无间道,是知而不是证

导师说:

正见甚深法的菩萨,从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悲愿力所持,自知「此是学时,非是证时」。所以不尽烦恼,不作究竟想,不取涅槃,成为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最深彻的,名为无生法忍。阿毘达磨中,忍是无间道;称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证入的意思。(《空之探究》)

依据导师上述论证,「忍」是知而不证,这如同导师前面提示之「八忍是知,尚未达八智之果证」。

考之世亲菩萨之《俱舍论》:

忍智如次第,无间解脱道,论曰十六心中,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

另据演培法师的《俱舍论颂讲记》意涵,「忍」有刹那断去烦恼的能力(但尚未真正断证),所以称为「无间道」,而「八智」是「解脱道」,它是已断烦恼而证得真理的阶位。所以「无生法忍菩萨」具有(邻近)证入之能力(例如无生法忍菩萨,在五菩提中,是属「出到菩提」,已邻近「究竟菩提」),但因抉择「利他为先」悲愿的力量,未能急于证入,这是有佛教悠久修道传承依据的,并非如一般人所误解:「忍而不证」有「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违背缘起的我见我欲。「无生法忍菩萨」也是通往佛果的一个修道历程,并不违背「非时得证」之缘起「法位性、法住性」。

五、「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与四波罗蜜

导师说:

大乘法中,菩萨观空而不证实际,当然是由于智能深,悲愿切(还有佛力加持),而最原始的见解,还有「不深摄心系于缘中」;不深入禅定,因为入深定是要堕二乘、证实际的。所以《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说:弥勒「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被称为菩萨的持经譬喻师法救也说:「菩萨虽伏我见,不怖边际灭,不起深坑想,而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勿令般若有断有碍。」(《空之探究》)

对于「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真实菩萨,导师苦口婆心的说明:

不断烦恼(瞋、忿、恨、恼、嫉、害等,与慈悲相违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致作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么堕落!惟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也是中观与瑜伽的共义。释尊在《中阿含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师地论》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经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萨行成佛的大方便!(《华雨集(四)》)

有关「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之宗风,我们如果从部派佛教共传之波罗蜜行,可发见关联,如:「迦湿弥罗论师,是说一切有部的毘婆沙师,立四波罗蜜多──施、戒、精进、般若。」这个传承不立「禅定波罗蜜」,是值得注意的(怕入深禅定疾断烦恼)!又:

释尊过去生中事──「本生」与「譬喻」的内容,加以选择分类,被称为波罗蜜多的,或四、或六、或八、或十。波罗蜜多的名数,虽有不同,而都是出于传说中的「本生」或「譬喻」。依释尊所行的而一般化,成为一切菩萨所共行的波罗蜜多。铜鍱部所传(八波罗蜜),本没有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很有意义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导师根据以上资料,总结的说:

在释尊的「本生」与「譬喻」中,当然有修禅的,但禅定带有独善的隐遁风格,不能表现菩萨求无上道的精神。所以部派佛教所传说的菩萨,是不重禅定的。在声闻学者看来,菩萨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小品般若经》也说:菩萨不入深定,因为入深定,有退转声闻果的可能。部派佛教所传的(原始的)菩萨,或不重般若,或不重禅定。天台宗称之为「事六度菩萨」,是很适当的名称!那时代传说的菩萨,的确是从事实的实践中去修菩萨行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陆、人间菩萨的典范

根源于释迦佛因行的「人菩萨」,在佛教的发展中,菩萨思想递有演变,到了初期大乘的《小品般若经》,解说「摩诃(大)萨埵」为「大有情众最为上首」,《大品般若经》更以「坚固金刚喻心定不退坏」,「胜心大心」,「决定不倾动心」,「真利乐心 」,「爱法、乐法、欣法、喜法」──五义,解说于「大有情众当为上首」的意义。所以,菩萨是爱乐无上菩提,精进欲求的有情。在这苦难的世间,如果能有一分、二分,乃至多分,相应于以上所说「五义」之菩萨行者,真值得我们欢喜赞叹与学习,至于他们是否是出现于有「菩萨」名字的时代,倒不是最重要的,导师即说:「解脱心与利他的心行,是并不相碍的。」以下,敬列几位值供吾人学习的「人间菩萨」:

一、在初期佛教中,舍利弗与目犍连,即是释尊的两大弟子,被称为「双贤」,「第一双」弟子,负着代佛扬化的重任。如《杂阿含经》(卷二四)说:「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又《增一阿含》〈等趣四谛品〉)也说:「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犍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佛教史地考论》)

二、阿难称「多闻第一」,为佛的侍者,达二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敬事如来,教诲四众,始终是不厌不倦。明敏慈和,应对如法,在佛的大弟子中,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圣者!(《华雨集(三)》)(五百结集时负责诵出佛经,对于佛教有无比的贡献。)

三、佛陀的堂弟摩诃男,为了保全同族,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四、富楼那尊者,甘冒生命的危险,去教化麤犷的边民。

五、被称为菩萨的持经譬喻师法救说:「菩萨虽伏我见,不怖边际灭,不起深坑想,而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勿令般若有断有碍。」法救的意见,菩萨从发心以来,就不会堕入三恶趣,所以如说菩萨堕三恶趣,那是对于菩萨的诽谤。为什么能不堕恶趣?这是由于菩萨的「智能(般若)不可沮坏。」正如《杂阿含经》所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导师认为:「法救对菩萨道的般若,那样的尊重,应有一番深切的体会。」(《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六、龙树菩萨,「对空义有独到的阐扬,为学者所宗仰,成为印度大乘的一大流。在中国,或推尊龙树为大乘八宗的共祖。印度佛教史上,龙树可说是释尊以下的第一人!」(《空之探究》)导师赞叹:「龙树论阐扬的菩萨精神,我在《印度之佛教》说:『其说菩萨也,一、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自)发菩提心,其精神为忘己为人。二、抑他力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为尽其在我。三、三僧只劫有限有量,其精神为任重致远。菩萨之精神可学,略可于此见之。』菩萨行的伟大,是能适应世间,利乐世间的。初期『大乘佛法』与『佛法』的差异,正如古人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华雨集(四)》)

七、无着与世亲,「继承弥勒学,起来造论通经,导引佛法于正道。又在『佛法』的律仪基础上,成立菩萨的『三聚净戒』,使大乘的出家者,过着如法的僧团生活。这一学系,在『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尊重声闻涅槃的究竟)的基础上,阐扬大乘不共的唯识说,为佛教界所推重,成为大乘的显学。」(《印度佛教思想史》)

八、太虚大师曾提出『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说到:「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乙、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丙、无求实时成佛之贪心」,「丁、为学菩萨发心而修学者。……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优婆塞戒经讲录》)。导师说:「想即生成佛,急到连菩萨行也不要了,真是颠倒!虚大师在佛法中的意趣,可说是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最佳指南!」(《华雨集(四)》)

九、妙钦法师,导师说:「他的临终遗言:服膺太虚大师所开示的常道,学菩萨发心,愿再生人间。从妙钦与我相见以来,誓求正法的原则与精神,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在这茫茫教海,能有几人!在佛法的探求上,妙钦是有思想的,与我的思想倾向相近。……我想,唯愿以我们共同为法的因缘,能历劫相逢,同为三宝而献身!唯有这样,才能表达我深挚的怀念!」(《华雨集(五)》)

十、印顺导师(导师说:)「我立志为佛教、为众生──人类而修学佛法。」

「我选择了佛教,为我苦难中的安慰,黑暗时的明灯。可惜我的根性太钝,赞仰菩萨常道,不曾能急于求证。然而从此以来,我过着平淡安定的生活,不知别的,只是照着我所选择的,坦然直进。」(《我之宗教观》)

「现在,我的身体衰老了,而我的心却永远不离(佛教)少壮时代佛法的喜悦!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华雨集(四)》)

「大家回人间去,人间正需要纯正的佛法呀!」(〈永怀学友〉)

柒、结语

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立义广大,悲深智广,要将其理论基础及实践次第加以阐明,实不容易,本文谨特别以「缘起正见」为主轴,寻求在完整的菩萨道中,予以贯通而已,尚盼师长、方家及法友们指正。

最后普愿「人菩萨行」之法友:

「随自己的能力,随自己的智能,随自己的兴趣,随自己的事业,随自己的环境:真能从悲心出发,但求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佛教,那就无往而不是入世,无往而不是大乘!这所以菩萨人人可学。如不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大家体佛陀的悲心,从悲愿而引发力量:真诚、恳切,但求有利于人。我相信:涓滴、洪流、微波、巨浪,终将汇成汪洋法海而庄严法界,实现大乘的究极理想于人间。」

(《教制教典与教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