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与人类文化


   日期:2020/12/2 20: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

【引言——人类的问题】

今天的讲题是「佛法与人类文化」,原先觉得这个题目很大,很好发挥;可是当我开始准备时,却发现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有点不知从哪里讲起才好。今天下午我到东吴大学来时,贵校陈老师告诉我,同学们很想听听什么是密宗、什么是襌宗,因此我就偏向介绍襌宗和密宗好了。

提到佛法,它当然和我们的文化是有关系的。而讲题所以选择「人类文化」一辞,则是基于以下的观点:佛法并不归属于哪一个地区或时代——既不属于东方或西方,也不属于古代或现代——它不受这些时空的限制,所以我就用了「人类文化」这四个字。

我们都晓得,佛法的起源在印度,不过它的内容与起源于印度、或者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关系。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心灵上一些真实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只有印度人才有,我们中国人就没有;也不是古代的人才有,现代的人就没有;不是的,而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的。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的心灵来讲,是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到底佛法解决的是一些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我们现在就来谈谈: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一说两千多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在快二十岁时就已经结婚了,但是他的内心却深深地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是些什么问题呢?

当时他的年纪差不多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十几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的人是非常敏锐的,不管学什么东西都学得既快又好。他看到周围的人有着生、老、病、死四个问题:也就是人会出生、衰老、生病,而且还会死亡,这些是非常真实且切身的问题。当时他就问他的侍从,是不是因为他是王子,所以不会发生这些问题。旁边的人给他的回答是:「你也一样,你也是一样的。」

一般人大概会想:我现在还年轻,可活的日子长得很,用不着想这些恼人的问题,是吧?可是也有人很早就会思索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例子。当他思索这些问题时,世间一切事物的价值都要重新考虑。

譬如说:世人以追求得到财富、名誉、地位乃至学问为成就,只因为我们认定现在这个生命就是我。可是这个生命本身就会老、病,最后总要死,任何人都逃不了这样的下场。那么,我们努力去追求又有什么用呢?最后的结果还不是死亡?我们到底要努力呢?还是不努力?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怎么样的努力才是正确的呢?

【睹明星而悟道】

这些人生问题,当时的释迦牟尼佛不能解,所以他就到各处去参访修学。那时候印度也有些人号称是在做这方面努力的,所以他就去求教。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学后,他认为照他们的方法苦修下去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来到菩提树下,对这些问题重新做彻底地反省与检讨,因而深入禅定而悟道。从此,他心中的问题也就彻底而根本地解决了。

究竟他悟道时是怎样一个情形呢?

根据记载:有一天夜晚,他坐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而悟道;也就是他看见了一颗明亮的星星后,就悟道了。「睹明星而悟道」,后来的人可能会以为:「哦!在夜晚的时候,天空中有那么多星星,大概他看到其中一颗特别亮一点的,然后就悟道了。」

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什么呢?而是就在他眼前,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一下子现出来,这代表他心灵上有某种程度的解脱,所以才会有这样子的一颗「明星」现出来。

既然各位同学对密宗有兴趣,那么在这里我就顺便介绍一下。在密宗修习的过程中,有个很要紧、必须修的,那就是「明点」,要修到明点现出来;而现明点的情况就像眼前出现一颗星星一样,两者非常相似的。

所以说并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可以睹明星悟道,而其他的人不行。事实上,所有成道的人都会经过这个途径。在修行的过程中,能见明点时,你的意识心是要息掉的;而意识心一起,明点马上消失,非常快的。

通常修学密宗的人,明点第一次出来的时候都是无意中的,因为他一直在锻炼,所以明点无意中就出来了;当然,如果他一注意,明点马上就没有了,因为意识心起了。明点的出现就是这么一闪就没有了,时间差不多是零点六秒,比一秒还要短一点。这零点六秒,就是佛所说的「剎那」。

这个时间单位是有根据的,但是目前的人大概都不能懂,都不晓得它的来源是什么。明点出现,剎那就过,很不容易把握。一般人在临终的时候,明点也会现一下,大概只现一次或者两次。如果你平常根本没有练习,到临终的时候,明点闪一下,怎么把握得住?当然是把握不了的。因此,学密宗的人,天天就在练这个东西,总有一天会把握得比较牢靠一点,机会自然比常人大多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是心灵的彻底解脱;但并不是说他以后就不会生病、不会死亡,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从此就长生不老了。

我们知道他最后寒风发背,因为他在雪山上苦修了六年,曾经有段时间,每天只吃一粒芝麻。几个月下来,肚子只剩下一层皮了。有一次,他一摸肚子,居然摸到了自己的脊椎骨!就在那时,寒风侵入他的身体,到他快去世时又发作起来了,所以他会背痛,这就是经上记载的「寒风发背」。

成道以后的释迦牟尼佛还是和平常人一样会生病,在《维摩诘经》里面就曾记载。有一天,阿难要出去买东西,路上遇见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问他:「你忙什么啊?」阿难回答说:「释迦牟尼佛生病了,我去帮他买药。」话还没说完,维摩诘居士就制止他说:「不要讲了!不要讲了!这个如来佛怎么会生病呢?」然后说了一大段道理,阿难被他说得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到这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很明显是在生病,是吧?不过那维摩诘大居士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当然,这样说是有意义的,大家要体会其中的深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息灭了意识心,体证不生不灭的菩提心而成道以后,生、老、病、死的苦恼已经解掉了,对他而言不再是问题。没有问题到什么程度呢?即使他正在生、老、病、死,也还是没有问题。

对他来讲,有生、老、病、死和没有生、老、病、死是一样的,平等没有差别,因为他已经体会到本不生起、也无从息灭的菩提心了,生死问题于是得到根本而彻底地解决。

【人类的努力】

释迦牟尼佛解决了这么重大的人生问题,对人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所有的方法,也就是一切人类文化中对解决这种问题所做的努力,统统不如他,没有一样可以赶得上。这怎么说呢?因为那些方法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譬如,中国古代的道家也曾作过种种的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所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有生的必然会死,活得再长也还是会死。其他宗教在这方面的努力,一样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寄望来世一个永恒的天堂,和长生不老一样也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愿望——天堂可以有,但却不是永恒的,因为有生起的必会寂灭,能建立的终必空坏。

接着我们来谈谈现代科学文明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事实上,科学所能做到的只是表面上改善一下而已,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尽管科学再发达,人类对生命问题的本质却不能有什么改变。

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 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类面临生、老、病、死的情况,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多少,科学和医学并不能做什么本质上的重大突破。就以生病为例吧!医生可以把病医好,但是无论怎么医,还是要病,只不过换成了另一种;而且愈病愈难医,各种以前不曾见过的病都会出来,所以这个「病」是解决不了的。

总之,现代的医学界大家虽忙得不亦乐乎,一直在努力改进各种医学技术;可是技术再进步,生、老、病、死仍然存在。其实,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只不过改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量」上面的增加。

譬如说,当年释迦牟尼佛曾做过太子,当然他的物质生活是很好的,现代人的物质享受再好,顶多也只跟他不相上下;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一些国王、富豪才会有那种物质享受,而现在却有相当多的人可以享有。不过,这种量上的增加是以心智极度的机械化为代价,根本无法改变生、老、病、死存在的本质。

生、老、病、死的问题只有在佛法里面才能真正地解决,在早期的佛法中释迦牟尼佛主要是用「四圣谛」来教人,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方法、四个真理(所谓「谛」就是「真理」)。

第一个「苦谛」,就是让人体会到生命过程里的苦,去真正认识它们,面对它们。这并不是说不学佛就会快乐,学了佛就变苦了;不是的,苦决不会因为不去面对了解而减少。

「集谛」是教我们在认识烦恼之后,应体会到所有烦恼的根源,了解这些苦是怎么累积起来的,这就是「集」的意思。

接着佛陀告诉我们,息灭这些累积的苦的境界是什么,这是「灭谛」。

最后再告诉我们,何种修行途径可以帮助人从这些苦中解脱,那就是「道谛」。

用「苦」、「集」、「灭」、「道」这四个真理来教导人,是小乘佛法修习的方式,这方法当时造就了非常多的罗汉。印度一直到阿育王的时代,都是小乘佛法兴盛的时期。后来马鸣菩萨应世,印度才慢慢转到大乘佛法的时代,这些我们不准备细谈了。

【禅是什么】

现在我们回到中国来,当年达摩祖师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中国,到了六祖惠能时发扬光大,这就是佛法在中国大兴的时期。

对这个促使佛法在中国大兴的禅宗,胡适先生曾做了一些考据,认为禅宗是中国和尚为了要对印度文化革命而创立的。我对这种说法并不以为然。因为既然要革命,那就干脆把它甩掉,去信道教好了;实在不用去做和尚,尊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这个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禅宗,胡适会说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佛法呢?原因是它的形式已经完全本土化,和中国文化完全契合。虽然它的本质、它所解决的问题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完全一样,但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教人的方法、所用的语法,乃至教材的编排方式却都不一样。

它已经不再是原来印度佛教的面貌了,像印度就没有公案、棒喝等这类东西。

而表现的形式不同,并不表示它们的内容本质就不同。胡适会认为禅宗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佛法,而只是唐朝一些中国人奇奇怪怪的想法罢了,这是因为他不了解这些想法、做法所代表的意义。

事实上,禅宗所要做的,和释迦牟尼佛是完全一致的。我曾经把小乘的经典与禅宗的公案,很仔细地对照过,我发现只是语法跟手法不同而已,它们所代表的涵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一样,没有差别。

所以从形式的观点来看禅宗,当然可以是中国的;而从本质来看,禅宗乃至其它佛法的宗派都是没有国界的,同属于全人类,都是人类心灵共通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解决。

现在,我就来介绍一点禅宗吧!这也是同学们想要听的。禅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在一千多年前禅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也是现代人应该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谁是真正的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你?」对这个问题禅宗的问法非常技巧而且别出心裁。禅宗的祖师常会问他的徒弟一个问题:「你还没生出来时的面孔(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你知不知道?」

当然,我们现代人一样可以问这个问题:自己原来的面孔是否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一想,不,不是的!因为以前我没戴眼镜。我可以找出以前的照片来,读中学的、读小学的、读幼稚园的,然后,继续往前找,找到婴孩时的照片,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婴孩时候还有照片可以为证,是吧?

但是,禅宗要问的不是有照片为证的这个面孔,他要问的是:你还没生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的面孔是什么?这下可就被难倒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深思下去,如果能解决,就可以把一切生、老、病、死的问题从根本上全解了!

【禅的现代诠释】

我们从现代的观点来问一个类似的问题,譬如我们现在都相信的科学和数学的定理,我们很相信,认为那些是对的。然而如果我们运用禅宗同样的手法,就要问:「这些定理为什么是对的?」

对于比较不会思考的人,他就会想:这个定理是科学家证明的嘛!这是老师说的啊!那不就结了?他就不再想下去了。但是对于一个较会深思的人,他要判断一个定理、定律对不对,就要看推理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才算是对的!

可是这还不够,有些深思的哲学家并不以此为足。为什么呢?推论和过程没有错,实验的过程没有错,不见得就可以证明结论是对的,这些哲学家就更深入地检讨。

在做推论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到逻辑与数学,这些数学、这些逻辑统统有一个未知的东西、一些不能证明的前提存在,像一些不能证明的公理、不能证明的假设,乃至不能说明的概念。

那么我们做实验是不是就没有这些未知的东西呢?事实上,我们做实验,照样是以一些不能证明的假设为前提。因为我们要用仪器,用了仪器以后,眼睛要看,头脑要去想、去推理,这里面都有假设在。

这些假设都是不能被证明的,就只有接受,以它们为基础才能推论下去,也才能做实验。好,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公理、假设、概念这部份有错误,那么不是所有的推论也都可能错了吗?所以对一个哲学家来讲,他就要考虑、检讨这些公理、这些假设、这些概念,看看是不是有问题。

像最近应邀回国演讲的哈佛大学教授王浩先生,就曾介绍一位在近代很有成就的逻辑哲学家哥德尔。哥德尔就是考虑到这些问题,觉得这样才能够找到什么是真理。若不把开头这些公理、假设或概念考虑清楚,就在那里推论,一旦这部份错了,那后面的推理还有什么好谈的?

当他深入探讨以后,哥德尔发现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想要证明,得拿自己以外的东西来。这个发现的影响非常大,它令我们憬悟到:这些我们所谓的科学并不能自己证明自己,必须引用科学以外的东西来证明。我们的文明、这整个现代的科学文明就是处于这样的境地——立基在一些科学以外的东西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述的反省我们也可以用禅宗的方式来问:是基于什么条件,想出这一组假设、这一组公理、这一组概念的啊?这些假设、公理、概念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最原始的面貌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答案最好是各位自己去找。

而我所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它从哪里来的啊?——是从「空」、「无」这里来的。也就是说若用佛法来表达,这些假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这个「空」来,从这个「无」来的啊!意思就是说:最初根本就没有这些假设、这些公理、这些概念,它们全都是从「空」、「无」这个地方生出来的。

《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听了这句话而彻底觉悟的。那他觉悟了什么呢?他觉悟到不要根据一些假设来想事情。凡是依据假设来推论所产生的心、所产生的原理、想法,都叫做「有所住」。

那我们的心要怎样才好,才是真正的解脱呢?要没有根据、没有假设、没有这些认定,要从「空」、从「无」、从没有东西这里产生的心,那就对了,就是佛法所要表达的意思。

现代的哲学家、科学家虽有类似的反省,也慢慢检讨到公理、假设、概念这个层面,但还没有办法进一步走到「空」、「无」这里来;一旦走到「空」、「无」这里,就是所谓的佛法了!如果我们能这样子走,就会像六祖惠能听五祖为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里面一下子就彻底领悟了。

所以他当时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的「自性」就是在「空」、「无」这个层面,万法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到这个程度。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六祖惠能的情形:当时五祖要弟子们写偈子报告心得,神秀就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六祖听到别人读诵这个偈子,晓得他没有悟道,所以就请旁边的人帮他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时他已懂到「空」、「无」,只是还不晓得这个「空」、「无」能生万法,还不够彻底。五祖看他已经满懂了,只是不够彻底,所以用手杖敲地三下,暗示他半夜三更到他那里去,然后讲《金刚经》给他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就彻底了悟了:不但知道万法的本体是空,更进一步体会到这「空」、「无」可以生出万法。这也是佛法中常提到的「真空妙有」,从真空中可以生出妙有。

悟道以后,六祖就先躲起来了,躲到猎人队里去。六祖得法承受衣钵以后,为什么要立刻躲起来呢?因为他那些师兄弟会为了争夺衣钵而迫害他。这件事说起来也可笑,当时学佛的人贪瞋的心仍然重得不得了,为了学佛还会迫害人,这真是非常令人惊异的事情!

【何不自射】

禅宗教人的手法,颇不同于其他宗派,通常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它的重点放在问出每个人真正的自己,要你省察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你能够领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做老师的就没事了,因为你已经可以自己修了。

所谓「本来面目」,就是「空性」,或者是「无」。为了促使弟子反省,禅宗常用出人意表的手法。譬如打人一棒子,或踹人一脚、大吼一声,把人吓得魂都掉了,那时候弟子也许会悟一点,当然也不见得都会悟。现在举个例子,来看看禅宗祖师是如何指点学生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宗祖师当中有位马祖道一。

有一次,一个名叫石巩的猎人正在山里打猎,追杀一只鹿。马祖从山门里走出时,猎人追过来,正好碰到了他。猎人就问他:「有没有看到一只鹿跑过去?」马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反问他:「你是什么人啊?」「我是猎人啊!」「哦!你是猎人,你会射箭喽?」「我会啊!」「你一箭能够射几只鹿啊?」「我一箭可以射一只鹿。」马祖就说:「唉!你还差得远哩。我的话呢,一箭射一群。」这时那个猎人就说:「唉呀!这么残忍。」

他认为射一只就够了,怎么射一群?好像他是比较慈悲的。马祖就说:「哦!你还懂得这个,那你何不拿箭自射?」就是要他拿箭自己射自己。猎人听后呆了一下,就说:「没有下手处!」马祖就说:「嗯!你把你无始以来的业障都断了(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那时候猎人大悟,马上就毁弓弃箭,以刀断发,顶礼出家,后来也成为一位禅宗大德。

要点在这里哦!大家有没有听出来?马祖要他自射,猎人却说没有下手处!要点就在这里:他没有下手处。那怎么会来一个「没有下手处」呢?各位也许会想:把箭头朝着自己身体这样扎嘛,这不是就有下手处了吗?

不是这样子的,他讲没有下手处,并不是他不懂朝身体射,他是懂这个的,但是他还是觉得没有下手处。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当时他忽然清楚这个肉身不是自己,要射就要射那个真正的自己啊!但真正的自己是在「无」这里啊!他一想要射到真正的自己时,就发现找不到啊!他一找不到,那就对了。

从这个公案,大家可以看出来,禅宗祖师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各种机会、各种方法,让人一下子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禅宗的手法。这个手法的运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的佛教,手法不见得相同,但是目标还是一样,希望每一个想要学佛的修行人都能够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彻底解决生命的问题。

【诸法实相】

至于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我刚开始对佛法有兴趣的时候,曾买了一本当时颇流行的书,名叫《禅宗的黄金时代》,是吴经熊博士写的,看得十分津津有味。

事实上他提到的公案,我一个都不懂,却莫名其妙在那里喜滋滋地看着。虽然喜欢看,但是实在不晓得所指的是什么,原因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本来面目」的滋味。当然说滋味已经不对了,因为那个地方是「空」、是「无」,哪里有滋味可言?不过还是有一些话可说。

「本来面目」的情况是什么?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是诸法空相」( 华藏上师翻译为「是一切法真空性」)。「是诸法空相」指的就是这个空性,当然就是指「本来面目」的样子喽!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像这样子,都是用「不怎么样,不怎么样」来描述,并没有正面说明它是什么样子。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样子?这要你自己去体会,不能说出来。因为如果说出来,被这么一抓,就不空啦!当然就不是诸法空相。

若勉强用文字来形容,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不生」,就是没有生起;「不灭」,也没有灭掉;「不垢不净」,不是干净,也不是骯脏;「不增不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它整个相貌就像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懂得这个情况,当然就会晓得佛法真正是在说明一些什么事情。当你对「诸法空相」熟练了,那么你就可以解决所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了。

【棒喝之外】

如果我们不用禅宗祖师又棒又喝的方法,而改用一种反省、检讨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约略地、间接地体会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人,尤其是书读得多的人,总会做一些思考,你可以像一些哲学家一样,反省一下自己的感觉:是谁在觉知?就是不管看见什么,或者心里面在想什么,这个时候,就要省察到这些东西是被我看到的、被我知道的,而不是能看、能知的那个「我」。

那能看、能知的「我」到底是什么?看见东西时,或许还可以说这是我的眼睛看到的;可是心里面在想的东西被你知道了,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被谁知道了?譬如我们心中产生一个欢喜的心念,你就晓得我现在心里在欢喜。「欢喜」既然被你知道,那一定不是这个「欢喜」知道自己喽!那么那个知道「欢喜」的到底是谁呢?

我们可以做个检讨:你看看所有被我们知道的、被我们看见的,都不是那个真正能知道、能看到的主体。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被知的、被看的,所有的这些都被抽掉了,那还剩下什么?不是「空」,不是「无」吗?

这时候「空」这个名词就比较贴切一点。因为此时你是有感受的,你的感受就是空,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法一直提到「空」的原因。但是大家不能执「空」,因为这个「空」如果可以被执,可以被你抓、被你看、被你知、被你了解的话,这个「空」就变成了一个被知的东西;一个被知、被执的东西,一定不是那个本体,一定不是。

以上是用思维反省的方式可以体会到的,我们心灵里面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哲学家虽然也在检讨「认识」的问题,但是他们只检讨到那些被知、被认定的层面,而没有去检讨:谁在知它?谁在认定这个公理?谁在运作这些假设?谁在搞来搞去?但我们确实有这么一个主体在,而这个主体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这个地方应该已经到了「形而上」,这也是早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所反省的:所有的物体,我们看见的都只是表面;至于本质是什么,我们看不到啊!所以他就发明一个名称叫做「物自体」,各位大概知道吧!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可是所看到的物体都只是它的表相,其真正的内含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个「物自体」,也就是这个物体的本体。

但他认为这本体是人没有办法知道、不可能知道的。当然用知道的方法是不可能认识的,可是佛法却有办法教人领悟,这正是佛法在人类心灵上一个特殊的贡献,也是禅宗的贡献。

另外,康德也提出有些东西是「先验的」,当然「先验」相对于「经验」。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看得到、学得到,可以在我们这一生里面经历得到的,甚至可以检验它;但还有些东西是你根本没有学就会的,你一生出来还没有学就会了的——这些在经验之先就已经有的,叫做「先验」。

他那个时候就检讨到:人怎么会晓得有时间,还晓得有空间呢?他认为人本来就会有时间的感觉,所以时间是「先验」的。当然我们现在以佛法的立场来看,这个时间还不够「先验」,还没有达到佛法所讲的「先验」。如果要严格定义「先验」,康德说的还不够「先验」。

严格说来,父母未生我们之前,那个「本来面目」才是「先验」,对不对?还没有生出来就有的才是「先验」;而父母生了我们以后才有的,那就是「经验」,是后天可以经历的啊!当然以这么严格的定义来看,那「时间」就够不上标准,还不算是先验。

【本来面目与宇宙万象】

以上是佛法与现代文化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再发挥一下。

「本来面目」与「宇宙万象」之间是极有关联的,佛法所注重的「本来面目」的另一边,就展示出宇宙万象(形式、有相)来。但是现代一般世间的学问并没有包含「本来面目」这个层面。

当然,如果把佛法也当做是现代文化的一部份,那就已经包括了;如果把它拿开,就没有包含。一般的现代文化只包含了「宇宙万象」这一部份,不过对于「本来面目」、「空」、「无」、「无相」等,当然也隐约知道有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其他的宗教,虽然没有办法把「本来面目」讲得这么清晰,但是也隐约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就把这一部份问题统统都归到「上帝」那边去了。

一些哲学家也知道这个问题,像王浩先生就有人问他这类问题,他回答说:「西洋的哲学家不是不懂得不可说的这一部份问题的存在,他们也知道;不过他们认为在不可说之前,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努力。」

所以并不是他们不晓得有「本来面目」这一部份,还是晓得的,而且他们也觉得要在这一部份下很大的功夫。我记得自己在大一、大二时,读过《哲学概论》,书上把西方的哲学家一个个都稍作介绍,而每一个思想到最后都有一个上帝。这也就是他们都晓得有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不过又解决不了,所以最后只好统统归诸「上帝」。

至于从「宇宙万象」到「本来面目」之间,我们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完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件满重大的事情,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

譬如说:在现代学术里面,数学也好,哲学也好,只要把公理、假设、概念这个地方稍微修改一下,也就是稍微从「宇宙万象」、「形式」这边挪动一点点,那整个理论体系、思想体系都会改观。

我们举一个例子,像平面几何有「欧氏几何」及「非欧氏几何」——一个是假设两条平行线延长到无穷远的时候不会相交,另一个则不然,这就变成两套不同的几何学。这些公理、假设、概念就好像地基一样,地基不同,所盖出来的楼房就不一样;因为这两组几何学的基础不一样,所以整套的「欧氏几何」和「非欧氏几何」也就不一样。

因此,严格说起来,目前整个世界是被这些公理、假设、概念所规范了。在这样一个被这些公理、假设、概念所规范限定的世界里,我们心灵上会觉得有残缺,因为我们真正的心灵不只是包含「宇宙万象」这一部份的,而且也包含「本来面目」这一部份。

如果只知道有相的「宇宙万象」的部份,而无相的「本来面目」这一部份完全不晓得,或者把它否定掉了,那我们的心灵就是残缺的。像有些科学家会把精神这一部份(指「本来面目」)完全否定掉,这样一个人等于根本不承认有自己,不承认有自性。这种人就心灵上来看只有一半,就像一个人身体只有一半,是个残废的人,这样子绝对不圆满;若想圆满,我们的心灵就要完整,那就要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最近我在中央研究院听王浩先生的演讲时,听众中间有一个人就批评他:「你讲的这些东西、这些逻辑,都是形式,都是思考的形式(所谓「形式」就是「相」)。像哥德尔呢,他搞形式逻辑,也还是形式。那么你这样是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人外表很漂亮,可是没有气质,就等于是这个意思。」

当时那个人这样子批评,王浩先生当然有所辩驳。他说哥德尔虽然搞形式逻辑,但他了解形式逻辑的限制,并不是说只管形式。当那个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来反问自己:现代文化里面如果把形式统统抽掉了,还有东西吗?我发现这样一抽以后,就完全没有东西了!

譬如说绘画,大家认为是种美,如果把它的形式、它的颜色都抽掉了,我就不知道还剩下什么。仔细一检讨,我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站在这个「有相」的地方来检讨。如果我站这个地方检讨,一旦把「相」(形式)抽掉,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我站在「无相」的地方来检讨,色相一旦都抽掉了,我还有「空性」!

这就是为什么佛法里面一直讲「实相无相」,也就是说「空性」就是佛所说的「实相」,它是宇宙最真实的情况。「实相」实在是无相的!

我记得以前和一些学科学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自己学物理,就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并且相信这些怪想法。他们相信什么呢?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生命根本就是一堆原子。我当时说:「不是吧!一堆粪也是一堆原子,人和粪恐怕还是不太一样吧!」当然他们如果深自检讨,也可以像学佛的人一样,会很清楚的知道不是这回事。

小乘佛法也能教人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过小乘所造就的阿罗汉会有一个缺陷,他们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只要「空」的一边,不要「有」的这一边,只要「空」而不要「有」,这样子还是有残缺的。

那大乘佛法呢?就是这「空」、「有」二边到最后要打成一片,「本来面目」是「空」、「无相」,「宇宙万象」是「有」、「有相」,这二者都是很重要的,缺任何一边都不够完整。

像我所学的大密宗(即圆觉宗)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它是「以禅为体」,所以要懂「无相」这一边;「以密为用」,所以也要懂「有相」这一边;而且还要知道二者之间的关联,能做到这一步才叫做「性相圆融」,这也就是大密宗(圆觉宗)努力的目标。我想今天就向各位报告到此,谢谢大家。

【编者的话】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梁乃崇先生早岁修行有成,近年来对人类文化多所关怀,并会通世出世间各类问题,而开展出一文化的整体观。本期即七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梁教授应东吴大学「净智社」邀请所作的演讲内容,见解精譬而独到,显见梁教授佛法造诣之深湛,而修行方法亦具体展现于字里行间,读者请多深入体会,必有丰富收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下)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