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日期:2020/11/7 23: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一)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宽运法师于佑顺寺「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讲课.与学僧们分享佛学体会

今天我们大家能够相聚在这个课室里头,都是宿世的因缘;既然有这个因缘,我们就要通过种种的学习与磨炼,四年也好,再多几年也好,希望大家今后能学有所成,将来成为一代宗师,乃至成佛作祖,能够弘化一方,能够把宏扬佛教的风气带动开去。

前天是我们释迦佛的圣诞,试想如果没有释迦佛的降生,我们还在黑暗之中徘徊,包括我自己在内,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正要用到书中内容的时候,才觉得以前读得很少,学的东西不够;所以如果想自己能够弘化一方,甚至是将来成佛作祖的话,没有经过一番辛苦、一番经营,又怎会有所成就呢?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都是要经历一番辛苦、一番经营。

记得我第一次跟大家讲课的时候就说过,当年玄奘大师被问及为何要出家的时候,他回答说道:「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远绍」就是将来可以成佛,但现在还没成佛之前,要把佛法发扬出去,这就是「近光大法」。今天,我们很幸运地赶上这样的一个年代,要是在二十多年前,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恐怕连想也不敢想。所以今天国家兴旺,人的思想也在进步,有这么一个因缘我们可以讲经说法,把佛法弘扬开去,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陀入灭后,弟子将之结集为三藏十二部;这三藏十二部经,内容非常广博浩瀚,要如何才能「入藏」?而且入藏还不够,还要「出藏」;因为释迦佛,他志在敷化,所谓「应摄受之,则摄受之;应折服之,则折服之」,这个「折服」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首先必须从经、律、论里头入手,然后才能对三藏十二部有深入的了解,好像我们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把佛陀的教化分为「五时」,即所有「五时判教」,无论「华严时」也好,「阿含时」也好,「方等时」也好,「般若时」也好,「法华涅槃时」也好,他的目的就是把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教理,分门别类地告诉我们;因为佛教义理浩瀚渊深,要理清其中的纲领实在是不容易。然而,佛陀说法,都是「应机」而说的。

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

(1)第一「华严时」: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乳譬。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的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及圆教中的优秀份子。《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的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的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众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2)第二「鹿苑时」: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酪喻。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之,故称「诱引时」。

(3)第三「方等时」: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大乘经典的时期。生酥喻。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之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4)第四「般若时」: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熟酥喻。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槃时」: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醍醐喻。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

由此可见,佛陀在世的演教过程中,以《般若部》所说的时间为最长,亦最具代表性。为什么?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所以讲的时间最长。而佛陀在成佛之初,对着法身大士说《华严经》?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明白,不能理解佛菩萨的悲心、宏愿;亦不了解可以依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次第修行成佛,就是因为觉得《华严经》太深奥了。

因此佛陀深刻体会到众生的根器还没有成熟,所以没有办法,唯有去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讲小乘教,从苦、集、灭、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佛教」去讲,这个时候称为「阿含时」。其后,为什么又要讲「方等」经?原因无非一个,也就是志在敷化──化度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如何理解释迦佛的用心?我们佛学院的目的就是为此而开始种种不同的课程。但是佛教不是「空谈密意」,而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实践功夫。

然而,慈悲的佛陀为什么要设立净土法门?这是我们身为出家人要懂得、要明白的;要知道,我们众生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身心彻底清净以后才能成佛;在成佛这漫长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能坚持不退呢?就好像《妙法莲华经》「法华七喻」中的「化城喻」所说,佛陀化作一名智慧的导师,带着一群人要前往涅槃城,由于路途遥远,地方凶险,当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又渴又饿,所以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这个时候,智慧的导师就示现一个「化境」,即所谓的「化城」,让大家歇一歇,饮饱食足,身体气力得以恢复,然后再继续的上路;这个化城其实只不过是化境,我们不要把它当作真实,但亦不能把它当作是虚无,因为等我们到了佛的境界的时候,那才是化境,在还没有到成佛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一品一品的去破、去解、去悟。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二)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记得很多年前,我跟一个年轻人说,成道后的释迦佛为报母恩,曾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他听了之后认为那是神话故事。试想,一般人是不容易相信的,但如果连我们出家人都觉得是神话故事的话,我们将如何摄受其它众生、我们将如何敷化?佛教经常说,「导迷向悟」──迷和悟的差别在那里?很多人都说:「我要明心见性。」但是如何可能?还有很多人批评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未曾开悟的境界,而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是见性的境界,而事实上开悟与否、见性与否并不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为佛教义理,有些是从空的系统里说,有些是从有的系统里说,要达到真正的空有无碍、空有不二,才是彻底的见性开悟。

好像我们大乘八宗里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三论宗等,这些宗派都是从空的系统里去表达,而像唯识宗、华严宗,这些都是从有的系统中去说,如龙树菩萨、世亲菩萨,其学说都是属于有的系统。

然而为什么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非空非有?有时又说亦空亦有?其实空与有并非对立,反而是互相彰显的这是从境界上说,正如我们刚才说了,「时时勤拂拭」,因为我们每个人原来都具有如来藏清净心,只是久被尘劳封锁,迷失了、找不到了,这个时候就要「时时勤拂拭」,把尘劳去掉,从而找回自我的真心、清净心;当我们把清净心找回了之后,原有的真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候就是开悟了,这就是一种境界。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无所住」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如果真能做到的话,这就是般若空的境界。还有,佛教常常说,我们布施的时候,要做到「三轮体空」──空什么?怎么个空法?也就是《金刚经》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人、我、众生、寿者的相都没有了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空。

佛教义理广博精深,我们必须从佛学院里头一层一层的去深入了解;从原始佛教中一步步的去探讨;我们最基本的,要对佛教的宇宙观──「十法界」有确切的认识与把握,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不能说不知道;我们对「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及「六凡」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要有清晰的概念。在理上说,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其中的差别就只在迷悟,但是当我们还没悟的时候,十法界就是十法界,虽然都是从心性中生,大家要明白、要懂得。

然而,在十法界中,如何修行才能成佛?唯有福、慧圆满才是佛。修六度、四摄就是菩萨。断见思惑、尘沙惑,从苦、集、灭、道入手,就是声闻,也就是罗汉。断十二因缘的,他就是缘觉。修十善,凭着禅定之力就能生天。持五戒的,将来就可以做人。好争善斗的就是阿修罗:佛说三十七道品,他偏要说三十八道品,永远跟别人作对。而罪大恶极的人,将来就下地狱;轻的就生饿鬼,再轻的就生畜生。十法界就是这种关系,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身为出家人如果对这个基本的概念都不认识,如何敷化、如何引导众生?几年后大家毕业了,如果有人问:「法师啊!请你讲讲这个关系。」你总不能说不会。

而刚才所说的,那个是究竟?那个是方便?你在没了解究竟之前,一切都只不过是方便。佛为什么要开权显实?《法华经》说三乘人也能成佛,一阐提也能成佛;本来成佛一定要福慧圆满,通过十地的修行,到达等觉、妙觉以后才能成佛;为什么在《法华经》中,佛会为提婆达多授记?还有龙女也能成佛,是什么原因?这都是我们要认真探究的部份。还有为什么五逆、十恶的众生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在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第十八「中心愿」里头,明明说得很清楚:「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在《法华经》中却说可以?其它经典,亦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可以带业往生;有说必须消业才能往生,方便在什么地方?

何以念佛法门最为殊胜?怎样持名念佛?怎样去观想?怎样去观像?什么是实相无相?你们都必须要了解;你们毕业以后,如果有人问你:「法师呀!请你帮我解释一下《心经》吧,什么是『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六字大明咒是什么咒?请解释解释。」你说,我不懂啊!那怎么可以哩!所以,今天大家在佛学院里头就要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做学问;凡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多发问,为什么?因为「问」多了,自然一定会进步,这样才能对号入座,否则的话,你说自己是辽宁大学的学士学位,岂不让人取笑?甚至你说自己是一间庙的住持;你是方丈,你是当家,可是,当被问到以前曾在学校学过什么,你都记不清楚,那岂不是很失礼吗?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说,要珍惜现在、珍惜当下,大家既然来到我们佛学院学习,就要认真努力,踏踏实实的下苦功。(未完待续)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三)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接5月23日文)

现在信息非常的方便,大家在佛学院读书要找数据并不困难;记得我年青时候读书,不如你们有福报,由于房间没有计算机,要阅藏的话,必须逐本逐页去翻,基本上要花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去读《藏经》;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随时要用什么数据,在网上一查就知道了;例如说要查一下「六度」的内容及意义,只要在计算机网络内输入「六度」二字,有关「六度」的解释就全部都出来了,非常方便。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我们要懂得运用,从而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如果不懂得运用,数据只是放在那里,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它,这岂不是浪费吗?

所以我诚恳地告诉大家,身为出家人必须要深入经藏,必须要认真地下功夫做学问;我认为如果想了解并掌握整个佛教的义理,一定要从原始佛教入手;我常常说「小乘的实现就是大乘的圆满」,小乘其实就是大乘的基础,如果没有小乘,那里会有大乘?我们老是说自已是大乘,但所作所行连小乘都不如;我们不要轻蔑小乘是自了汉;自了汉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为我们必须先要自利──自己有了足够的资粮、条件、能力后,才能去利他,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如何能帮助别人?而所谓「自了」,就是从十二因缘、四圣谛(苦、集、灭、道)、三十七助道品等义理的解悟与修持中,扎扎实实地用功,透过实践,从而得到真正的体悟。所谓「小乘」的修法,就是从十二因缘认识生命的流转与还灭;从对娑婆世界诸苦的了解,进而明白苦的起源并找到灭苦的方法、证道的方式;也就是苦、集、灭、道的实践过程。因此,小乘不是独立于大乘以外的小乘,而大乘必然是小升的进一步融汇与提升;我们对原始佛教思想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唯有这样,基础才会扎实,否则的话,只是空泛之谈罢了。

大家今天在佛学院里学了一点东西,如果不经过深入的思考、确实的行持,是不会扎实的。很多人以为读了四年佛学院,有了一定的基碍,将来再专一经、专一论,就可以更加深入,这种想法也没有不对的地方。近代的高僧大德,很多都是专研一经一论而自成一家的,例如我们香港的一位长老,他就是以一部《楞严经》弘法海内外,他一生之中主要讲的就是《楞严经》。还有台湾的一位老法师,对念佛法门有深入的研究,他专讲净土,旁涉《华严》、《法华》,简直是触类旁通,圆融无碍。当然也有人专弘禅宗、乃至天台,一样都能成就,但最基本的前题是,佛学的基础一定要扎实。真正的佛学不单是知识、信仰,而是生命价值、意义的自我认识与体现;佛法不是拿来说的,而是用来实践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时候,许多人很有知识,但不过是在玩弄佛法,不懂还好,懂得一点反而成为所知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口若悬河、高谈阔论。

正如我上面反复地说,佛教是一个实践的宗教,它强调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确实的践行;但是如何去实践?成佛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在菩萨道实践的过程中,要达到成佛的目标,就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发心与努力。我们可以看见,现在外面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般人几乎都难以抗拒;每天面对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谓「红尘滚滚千尺浪」,如何能抵挡得住?佛教在此即发挥净化社会人心、化世导俗的功能。还有,现时经济高速发展,新建的寺庙好像雨后春笋一样,全国各地到处皆是,亟需方丈、当家、法师等来管理运行,但我总认为一切道场其实更需要的是讲经弘法的法师,特别是在国内,如何的把佛教宣扬出去,弘化一方,利乐有情,实全靠真正能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家都知道,本来这个「法师」必须是精通经、律、论三藏,就好像唐代的玄奘法师,我们称之为「三藏法师」;「法师」本来是至尊至贵的称呼。可是,我们现在普遍都称出家人为「法师」;「法师」的称谓真是不容易当啊,如果不懂佛法如何能称为「法师」?因此,如果我们对佛法的认识不够,就应该自惭、自愧,要知道一切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虚心学习而来、从惭愧而来,从恭敬而来,从内心谦下而来;我们只有内心谦下,只有刻己勤修,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所怕的就是「自大」,要知道佛陀曾说:「我亦在僧数。」福慧具足的佛陀,虽然已经成佛了,但是他还说自己亦在僧中,是僧人的一员。所以我们每一个出家人,要尊重自己的身份,所谓「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一是乞法,一是乞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思,是一种高尚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们要自尊自贵,这样的话,才能堪称为「人天师表」──这个尊称要看我们内心是否真有福慧具足的功德;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尽一个出家人的本份,内心谦卑,待人以礼,正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所说:「内心谦下,外行于礼」;「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我们要以谦虚心、平等心、利他心,广修一切功德,才不会辜「比丘」负高贵的使命。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四)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因此,我们在佛学院里读书,如何调节自己的身心实在是非常的重要;佛学院的课程是知识、学问的一种探求──当大家对三藏十二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后,才能把菩萨道的精神融入到生活里去;由于我们的威仪、我们的持犯都会影响到很多人,所以我希望我们佛学院的同学们,都应该建立一个合格、良好的僧人形象,做一个影响众;影响其它已学佛、未学佛的人;这个影响实在非常的重要。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都说了,我们要做好样子,不要做坏样子。因为大家都在看着我们:朝阳的居士看着我们、辽西的居士看着我们,还有很多东北的大德长老们也都关注着我们,我们是东北佛教的希望;我希望我们的佛学院日后能成为东北佛教的摇篮,大家通过不断的努力,四年以后,都能站在讲台上讲话;回到自己的寺庙、道场都能弘化一方。所以我认为大家来到这里,一方面是要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将所学付诸实行;同时还要互相鼓励、学习;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就好像藏传佛教的辩经一样,大家去讲、去说、去辩论,对佛教义理才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因为将来佛教的趋势很需要演讲、说法的人,而且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在香港只要你能讲、能说,很多道场都会邀请你,你可以做方丈、做当家,所以说,佛教非常需要讲经说法的人才。

前面说了「入藏」的方法,但是如何「出藏」?这个「出藏」也很重要,「出藏」就是说不但契理还要契机;「契理」就是跟佛法相应;「契机」就是与时机相应;所谓「众生平等」、「法无高下」,三藏十二部中任何法门都可以接引众生,只是摄受的根机不一样而已。我们佛学院办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培养专弘天台和净土的人才;尤其是在北方,人们生活、思想较为简朴,所以净土法门最为应机。而修学净土法门的方法,就是要从净土的「五经一论」入手;当我们对五经一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后,自然就会明白净土的殊胜与念佛法门的好处。但无论是净土也好、天台也好,乃至是禅宗也好,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破迷开悟、解脱成佛,其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经典,净土法门更是佛为摄受上、中、下三根众生而慈悲设立的特别法门,所以有人说它是方便说;不过,也有人说它是究竟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彻底探究的话题。为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法身大士都要导归净土,为什么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将来都是补位佛?而念佛法门为什么要分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为什么要这么分?为什么?我们都要深入地去思考。

还有,为什么净土学说中有「四土」、「九品」、「三辈」?为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佛学院里要去寻求、探究的知识与学问。所以,我希望大家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专长去努力,经过几年系统化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后就可以弘法利生。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前面说到,大乘佛教主要分为空、有两个系统,但由于佛教强调「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若以般若性空的思想去解释是比较困难的,唯有透过唯识有宗阿赖耶识的种子思想,才能把三世因果的关系说清楚;所以大家在探究的过程中,必须把这些基本的概念弄清楚。

佛学院的训练,就是让大家学会如何去认识佛教、了解佛教的方法,唯有这样,几年以后,大家才能真正掌握佛教的网要,才能真正的弘宗演教,化度众生。人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何好好地利用这四年,让自己学有所成,这就是最切实的意义。要不然徒然浪费光阴,辜负师长、常住、护法对自己的期望,实在愧对太多人。你们之中,很多是当家、住持,寺庙、道场等着你们去筹建、经营、管理,然而却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读书,无非为了将来能学以致用,为佛教、为众生奉献一己之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五)

──朝阳佑顺寺佛学开示

所以,我们办学者有着沉重的责任,古语云:「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意思是说,人最大的不好处就是在于自以为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所以,有时候我也很自惭、自愧,自问到底能贡献些什么给大家?只能把自己过往的学修经验,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认为要打好佛学研究的基础,必须先从原始佛教入手,从《阿含经》中去了解佛陀教法的原义,唯有这样才能掌握一个清晰的脉络。原始佛教的思想,其实就是大乘菩萨精神的源头;六度、四摄的实践法门全包含在其中。因此,我们了解原始佛教以后,再来研究大乘佛教,这样的话,佛学的根基才会扎实。

要不然的话,由于佛教义理太浩瀚了,大家四年下来,对于净土、天台、华严各宗,只是了解一个皮毛而已,还未掌握到佛教的大概,就已经要离开了,你说可不可惜?还有,可能有些人现在读书很认真,但是回到自己的寺庙后,每天为着各种事务的经营而忙碌不堪;从前在佛学院里所学的理论,由于应用的机会不多,过几年可能就忘记得差不多了。此外,又有很多人为了出路的问题而烦恼。更有很多法师不愿读佛学院,因为他们忙着做经忏佛事,那有时间去读书?不过,最令人难过的是,有法师读完佛学院以后,不愿意去讲经弘法,因为度众的效益不容易见得到。所以我前面说过,学佛不只是知识问题,而是信仰问题;佛教讲求信、解、行、证,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对佛法有真实不移的信仰,由信入解,而行而证,这是学佛修行的必经历程。

因此,学佛必须要有真信、实信;信心非常的重要,有了这信心以后,才能确切地解、如实地行,这样基础才会稳固。所以,我希望四年以后,我们佛学院培养的第一批人才,是有信仰、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僧青年,这才是我们办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当然,由于我们这里正在筹建当中,很多的设施、很多的设备都未完善,各方面都尚嫌不足,但是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内求的宗教,讲求实践与修悟;虽然外在学习的条件不是很够,但这正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锻炼及内修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实践修行,增长内在的体悟与智能,沉静一心,专研经教,这样确确实实地,花上几年功夫,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回馈社会:以报答父母、师长之恩、乃至国家、众生之恩。

沉静一心.专研经教

所以,我在这里不要给大家讲太多,因为本人才疏学浅,只是很愿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佛学心得。系统的课程,应该留给一些专家、学者、大德法师们来为大家讲说,俗语谓:「有好的老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又怎能带出好的学生?所以今天我来这里,是为大家打气;支持、鼓励大家,希望大家在这里头都能安心的学习。我经常对大家说,人生有两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身安与心安,我们怕的就是身不安、心不安;古语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但是佛教认为「放心」还不够,还要安心;所以,我们很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大家能在这瑞安心学习;今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的前途光明、目标明确,只要直往前走,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以后会经常抽时间过来,跟大家在一起研究、学习;我希望两个月最少能来上一次,跟大家互相切磋、交流;大家有什么困难,无论是在学习方面也好,是住宿、饮食方面也好,乃至是个人的思想、感受问题也好,都可以坦承地向我表白。因为大家很多都是青年人;青年啊会遇到些青年人的烦恼,我们会尽力为大家解决问题,让大家都能够身心自在地在这里求学。这是我们的责任。

身心安住克苦求学

客套的话我们不说了,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大家解决问题,希望大家能将问题尽量说出来,因为我来一趟真的很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香港的法会活动非常之多,我们西方寺刚刚打完佛七;国内有二百多个居士来参加,有江西的、福建的,居士们都很虔诚、都很热心,都很喜欢到香港去。由于现在自由行很方便,他们到寺庙住七天,目的就是想听我们讲讲经、说说法,而且适逢浴佛节期间,香港各大道场都举行庆祝活动,大家都法喜充满;西方寺浴佛法会第二天,我就马上过来东北了,因为想到有这么多学生等着我来,所谓「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在汝身」,我怎能不顾、怎能不关心?而且我们现在招了很多女众同学,更要特别照顾;我知道现时女众法师都安排住在附近的关帝庙;到底那边住的环境怎么样?膳食怎么样?过来上课的路上有什么问题没有?这些我们都需要认真了解,希望能安排得更妥善些,让大家真的能够安住下来。

还有课程编排方面,亦希望尽量做到令大家满意,如果你们希望一些教授、专家来讲学,我们亦会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过这里学员的需求不一样,因为有些学员水平较高,有些则水平较低,有些甚至是候补。整体程度比较参差。这个情况,就如同释迦佛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有五千弟子要离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水平不够,听不懂,所以离席了。当时阿难尊者看见很多人离开,忍不住对佛陀说了:「你何不以威德摄服,让他们留下来呢?」佛陀回答说:「还是让他们走吧!」为什么呢?就是怕他们谤佛;谤佛以后就会有因果,这就伤害了佛陀的慈悲。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所以领悟的层次亦不一样。幸好今天我虽然讲得不太好,大家还是没有离席。所以,我觉得自己来对了,而且是值得的。谢谢大家。

(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