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


   日期:2020/11/7 1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一)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非常高兴,可以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一点点的学佛心得,如果我有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觉真长老、各位法师给予批评。因为佛法非常的浩瀚,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有三藏十二部,非常庞大的义理及内容,虽然义理非常之多,但释迦佛是怎么说的呀?据经中所载,有一次,佛陀在憍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向弟子道:「比丘们啊!你们认为怎么样呢?我手中的叶子多呢,还是树林中的叶子多?」

  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答案了,當然是林中的树叶多,手里拿着的树叶少。所以,当时弟子们就回答说:「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的几片叶子,但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啊!」佛陀慈和地说道:「对的。同样,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叶子,但我曾告诉你们的,不过像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而已,而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我为什么不对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

  佛陀这一段话给了我们生动而深刻的启示。佛法是如此的浩大,佛陀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期间讲经三百余会,留下的教义,经弟子结集记录,流传至今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大类(注1)。他希望众生能觉悟正道而不仅是学术研究,因此他不说无助于解脱的法;也不希望众生离开实践去学习条文。因此他强调应机。

  佛陀在世,应说的已说,应证的已证,而佛陀教化的目的為什麼呢?乃志在敷化;「敷化」也就是「教育」,这个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有所觉悟、有所提升。我们都知道宇宙可分为「十法界」,所以佛是对其余九法界的众生来说法;大家知道不道什么是「九法界」呢?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和畜生;而这九法界内的众生若要成佛的话,必须经历五十二个阶位(注2);因此在未成为之前,可分为五十二个级别的阶次来修行、来学习,这对我们人来讲,是较难理解的,尤其是一些比较高的境界,以我们的脑力,可以说是无法想象,而且在短时间内亦很难验证。所以,我们且从最低级的往上讲,这样容易理解一些。

  所谓一年级,就是佛讲的「地狱」,这个世界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有巨大的痛苦;第二: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二年级,就是「饿鬼」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痛苦非常的严重,有一个形象化的形容:就像一个人被脱光了衣服,行在走在冬天的雪地里;这种苦况,可想而知,所以这类众生,有一个很迫切的愿望──就是要投胎转世。三年级,佛法称为「畜牲」,也就是动物的世界,这种生命状态,牠们非常执着于这个肉体就是自己,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有这种执着;执着于肉体就是自己,生命就是为肉体的需求、肉体的舒适而活着,这在佛法里头称为「畜牲知见」。

  实际上我们的肉体只是暂借的一个工具,好比我们所开的一辆车一样,它是有使用期限的,我们只有租用权,没有所有权,最后迟早一定要結帐给火化场或坟地的。而四年级,就是人道,就是人间世界,这里面有若有乐,总的来说,是苦多乐少。佛教所讲的「苦」,最基本的有生、老、病、死,还有怨憎会、爱别离,就是很讨厌的人偏偏要聚头,所谓「怨家路窄」;而很相爱的人卻又偏偏要分离,因相爱的人终究会死亡。还有五阴炽盛、求不得苦等,广说就是无量诸苦。五年级,是阿修罗,就是一些好争斗的、瞋恨心很重的众生。六年级,也就是天,就是民间所讲的玉皇大帝之类的境界。而第七年级,即是高中或大學,佛法里称为声闻、缘觉,他们的生命也是延续的,但在整个宇宙中,他们所能感知的范围还是很有限,还要不断地往上修行,然后才可以扩宽其感知与活动的范围。一般来说,六年级以下,泛称为「六道」。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人的肉体感知能力,只能接触到三、四两个年级。

  我们生而为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得闻佛法,这学佛修行的历程,就好像我们讀書从幼儿园开始,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上升到硕士、博士;这个学位的不断的往上,就好比菩萨阶位的上升;声闻、缘觉是学士,菩萨是硕士,佛就是博士。反观现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博士很多,十多二十年前能拿到博士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对博士的要求更高,现在一般的学术水平往往不如前人。

  注释:

  注1:

  十二大类,即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一)契经(梵語,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二)应颂(梵語,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三)记别(梵語,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四)讽颂(梵語,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五)自说(梵語,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六)因缘(梵語,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七)譬喻(梵語,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八)本事(梵語,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九)本生(梵語,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十)方广(梵語,音译毘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十一)希法(梵語,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论议(梵語,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诸经或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或谓除记别、自说、方广外,余九部皆属小乘经;或谓除因缘、譬喻、论议外,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以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不同之说法。

  注2:

  菩萨五十二阶位,分成五大阶段,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再加上「等觉」与「妙觉」两位。
「十信」是对佛法信与解的阶段。
「十住」是已經安住于佛法。
「十行」是能确实地实践佛法。
「十回向」是指菩萨除自度外仍应度人,故回向之。
「十地」则是正式登上「大菩萨」的位阶,并如大地一样能养众生。
修满上列五十位后,则成「等觉」,已经相当于佛了,等待因缘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补处菩萨,如将来下生弥勒佛。
「妙觉」就是正式成佛,或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些不说成佛的,也可说是「完全、究竟的」解脱、悟证、明心见性、无余涅槃等。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二)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人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现在怎么也比不上以前的祖师大德。昨日教大家学三宝歌,大家还记得这个歌词吗?「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昨天跟大家说了,为我们启迪光明、为我们指引前路的,就是我们大悲大智的佛陀;他是我们一切有情众生的真正皈依处,所以我们称他为「四生慈父」;「四生」即是胎、卵、湿、化,他怜悯一切众生,把所有的众生融入在他的心中,也就是「大觉海」中;我们想什么、做什么;过去做了什么坏事、现在做了什么好事,佛都清楚知道,而且一目了然;可以说,佛乃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因为佛是彻底圆满的觉者。

  所以我们经常说,以什么眼来观看啊?就是以五種眼(注)来观看。如果以佛眼观看的话,我们所有众生都是佛,都是未来的佛,只是由于被无明烦恼障闭的关系,现在还没有成佛。要知道,佛陀是在人间修行成道的,所谓「佛由人成」,而佛陀成道后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其实原本都具有和佛一样的福德智慧,只因迷、悟而有所差别;悟的时候,犹如在天堂;迷的时候,就好像在地狱。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在十法界之中,地狱、饿鬼、畜生是最低层次的众生,地狱是一个极苦恐怖的地方,而且名目非常之多,有所谓八寒地狱、八热地狱、阿鼻地狱、无间地狱等等,里面完全没有自由,而且无昼无夜永无出期,就好像世间的牢狱之灾;这个牢狱有时还有出期的希望,而地狱之苦,就像无期徒刑一样,永远没有出离之日,可以说是万劫不复。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可怕!

   

  不过,佛教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间一切善恶报应,实离不开因果,待业报受尽之后,还会有改恶迁善的机会与可能,这就要看个人各别的的福德与因缘。当然饿鬼道的众生比地狱稍为好一点,我们比喻为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很低年级的同学。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饿鬼道或鬼道到底在那里?难道真的在地下吗?而天堂又在何处呢?难道真的在天空之上吗?依佛法来说,其实天堂和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中,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我记得有一个公案,是这样说的:有一天,梁武帝请教宝誌公,问他有没有天堂和地狱;梁武帝说:「我没有看过,你可不可以带我去见识见识这个天堂和地狱?」宝誌公说:「可以的!不过你要准备、准备;要准备好,一会儿我就带你去。」过了一会,宝誌公就问他:「你准备好了没有呀?」他说:「我准备好了!」此话刚说完,宝誌公就开始骂他;骂他什么哪?「你这个狗皇帝,昏庸无能……!」还骂了很多难听的话,把他气得暴跳如雷,拿起宝剑就要杀死这个宝誌公;宝誌公连忙躲在柱子后面说:「这个就是地狱啊!」梁武帝猛然醒觉,感到很不好意思、很惭愧;赶快说:「哎呀!对不起、对不起!」宝誌公接着说:「这一念心就是天堂啊!」所以说,一切都是唯心造!所以,天堂和地狱在那里啊?就在我们心中;都是从我们心想中生;地狱、三涂、饿鬼道,都是从我们心想中生。

  既然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间,那么世间上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是永恒不变的呢?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呢?经上说:「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我们试看近年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如中国的汶川大地震、四川的泥山流灾害、日本东北地区百年罕见的海啸与地震,还有各地的水灾、火灾、风灾、旱灾,都是一次比一次剧烈,一年比一年严重。还记得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当时震度大概是五点三级或以上;那个时候,我还是住在朝阳,还没有南下到香港;虽然我们距离震区相当远,但是仍能感受到地震的摇晃、感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胁、感到生死可能只是一线之间;如果身在灾区,那种恐惧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恐惧其实与地狱是很相似的,我们对地狱的感受或恐惧的形成,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心想中所生的,所以佛教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心外,其实什么都没有──因此佛教讲内求;佛教要我们反求诸己、返观内照;唯有内求,我们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外面的一切现象,都不过是假相、假像,只会令我们增加烦恼与执着。

  可是我们一般人就是习惯于以假为有、以幻为真,自己欺骗自己;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时常都被五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欺骗,因而引起无尽的烦恼;我们「眼观妙色」,眼睛喜欢看好看的东西;「鼻嗅好香」,鼻子喜欢嗅上好的香味;而耳朵怎么样啊?「耳慕好音」,耳朵爱听美妙好听的声音;人家赞叹我们,我们就很高兴,但如果人家批评我们,我们就会发怒并且起瞋恨心,以致火烧功德林,不能做到忍辱波罗蜜,我们没有办法做得到。还有我们的身体,「身贪细滑」,喜欢温柔细滑的感觉;天气冷一点不可以,热一点也不行;在炎夏的时候,都喜欢到有空气调节的地方。反正一点点不舒适、不顺意都受不了。所以说,这个身体为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

  刚才讲座准备在隔壁舉行,因为没有音响,我说如果没有音响的话,我就竭力地大声讲,不过,还是有麥克風较为方便,所以臨時遷到臥佛殿來,大家来到这里,觉得这里是不是很舒服啊?如果没有麥克風,坐在后面的同学就听不清楚,可能就会起烦恼;我们众生都是如此,你如此,我也如此。(未完待续)

  注释

  注:

  五种眼: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天台宗说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三)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因此,我们都不得「自在」;要知道,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解脱」、要获得「自在」,但如何才能做到呢?所以,我们就要效法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之所以被称为「观自在菩萨」,是因为他能「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我们既不懂得内观,也不知道外观,如何能得自在呢?所以都不自在,你们自在吗?不自在。我自在吗?也不自在。而且人间世界上有太多的危难、多太的不安,实在令我们难以自在,正如佛陀在《妙法蓮华经.譬喻品》中告诉我们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我们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就好像身处在起火的房屋一样,若不赶紧逃出去,就会有生命的危险;如果我们懂得危险、知道害怕,就会设法远离火宅,逃生都安全的地方。所以,佛陀说法的目的,就是救度我们众生出离,并接引我们到安全的处所。

  我们都知道,在佛教里面,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的人,将来就可保住人身再次投生为人。而修十善(五戒的前三戒,再加上不妄言、不绮语、不两口、不恶舌、不贪、不瞋、不痴)将来就可以生天;相反地,如果不修十善而修十恶(十善的相反),将来就会堕落三涂,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

  前面已说到,地狱的众生,是非常的痛苦的。昨天亦跟大家讲到「目连救母」的故事:佛在世时,有一弟子名目犍连,非常精进用功,勇猛办道;出家一个月后便证得果位,得六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目犍连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于是以天眼察看已过世的母亲究竟身在何处,一看之下,竟然看见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终年不闻浆水之名,而咽喉很小好像细小的针,即使遇有食物亦无法进食,所以日夜受着饥饿的煎熬,以致皮骨相连,惨不忍睹;目犍连心里非常的难过,于是取了一钵饭前往供养母亲,由于以往悭贪恶业受报的缘故,饭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犍连知道自力不能救拔母亲,悲痛万分,唯有求助于佛陀;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养十方僧众,仗众僧禅定之力,就能救拔他母亲。目犍连依教奉行,他的母亲得脱饿鬼之苦,并生天得胜妙乐。这就是佛教「盂兰节」的起源。

  为了救度饿鬼道的众生,佛教还有「甘露法门」,如放蒙山也好,放焰口也好,都是「施食法」,都是利用佛教的经咒,帮助饿鬼的咽喉打开,让他们得以吃饱,这实在是非常慈悲的法门。我们人间也是如此,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命,所以「食」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食物或缺乏食物,好像现时一些非常落后、贫穷的国家,人民欠缺粮食,经年抵受饥饿之苦。这个也是业报。

  其次是畜生道的众生,牠们的生活就只有「欲」和「吃」,其它就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最执着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其余的事情,牠们一概不知,也没有想过要去了解,所以畜生道非常的愚痴,我们称他为三年级的小学生。而我们人呢?只是比畜生好一点点,是四年级;我们有很多无明烦恼与习气,我们的起心动念离不开贪、瞋、痴;由无明而造业,因业力而受报,于是在六道之中不断轮回,所谓「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果有点善根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依着佛法的指示去修行,将来还有可能转生到人道,继续学佛修行,不然的话,茫无方向,随业流转,就不知会堕落到那里去。

  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今天有幸得闻佛法,就應該要有难遭难遇想,而更为难得的因缘是,我们能在朝阳的佑顺寺相聚,一起来交流、来讨论佛法,这都是大家的福德因缘。可是世间上,还不知有多少人,他们无法认识生命的真相,往往以假为真、以幻为有,每一天忙忙碌碌,形形役役,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不用说前生,就说今世,只是糊里胡涂来,糊里胡涂的去,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生死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呢?

  说到生死的问题,我想起在《佛说婆罗门避死经》里头有一个这样的公案:

  当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对弟子们说,从前有四个婆罗门仙人,精进修行善法,获得了五种神通;前面提到目犍连是得到六种神通,其实佛教不提倡神通,只相信漏尽通。这四个仙人就是没有漏尽通。其实这种种的神通,我们本来就具有,这是我们的性德,可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神通呢?你没有,我也没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被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的烦恼遮盖着,所以我们的「真如妙觉」无法显现;「真如」也就是涅槃境界,我们现在被无明障蔽了,所以看不见、证不得。

   

  由于他们没有漏尽通,所以他们都很害怕死亡,都想不死。其实所有众生都是贪生怕死的,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这四个仙人在得到神通之后,心想:我们要往那里去才能常久、永远地活下去呢?所以,第一个仙人因为有神足通,可以飞天,于是便飞到了天上去,可以飞到天上不久便过身了。我们都知道,天人天福享尽之时有五衰现象,最终亦是难逃一死。

  而另外一个去到那里啊?就是进入大海里,想在大海中藏起来,可是他进入大海之后,时限已到,又死在海里。而第三个仙人,因为怕死,于是去到山腰里,想藏在山里,结果还是一样,刚到山里去,没有藏身就已经过世了。第四个仙人想,他们三个都不行,我就到地底下去吧。可是刚钻到地下,命也是没有了。当时佛陀以清净无瑕的天眼,见看到这个情况,就说了一首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就是说,三界之中,没有一个地方是可以不死的。(未完待续)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四)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我们香港的同学,大家有没有去过跑马地的坟场?坟场门前有幅对联写道:「吾躯今日归故土,他朝君体亦相同。」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会离开这个尘世,即使你再舍不得,你的色身也要常埋地下,化作一坯黄土,没有任何人能例外。宇宙有成、住、坏、空,人就免不了有生、老、病、死;而且人生里面还有无量诸苦,这些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和你信不信佛没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信佛。」但无论你信不信佛同样要面对生死的问题,与信仰無關;而最重要的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了我们,就好像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开启生命宝藏的锁匙;生命的宝藏就是等待着我们去打开,但必须我们亲自去打,不能假诸别人之手,就像生死一样,不能由别人替代。因此,佛教说人生需要智慧,有了智慧就等于掌握了宝藏的锁匙,就能解决人生种种的问题。

  接着再讲五年级的阿修罗,我们都知道,阿修罗的瞋恨心特别重,所以长年都在斗争之中,他们有的时候争饮食、有的时候争美女,天天在争斗,就好像提婆达多一样,佛陀说三十七助道品,他偏要说三十八助道品,总是和佛陀作对。当然六道都离不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般人以为能生到天上就是很大的福报,但是前面已经说过,天人也有五衰的现象,待天福享尽以后,还会堕落;而更重要的是,天上实在太快乐了,所以无法修行;因此,天上不是一个修行的地方。而阿修罗就更加无法修行,为什么?因为天天都在争斗。至于地狱的众生,处于极苦之中,要修行更是不可能了。所以,佛法不属于三涂,也不属于诸天,唯有人道,有苦有乐,才是最适合修行的地方;所有的佛都是在人间成佛的,如《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于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唯有人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人生是如此的难得,如今生而为人,又遇到佛法,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发挥人的特长,依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循序上进。当然往上提升是绝不容易的,就像我们读书升学一样,如果不踏实用功,要升级就会有困难,相信大家考大学的时候,都有过深刻的体验。六道升沉的情况也就是如此。

  前面已经说过,三界就像火宅一样,而且其中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试想一间着了火而且里面充满种种痛苦与烦恼的房屋,我们仍然身处其中,是不是很恐怖、很可怕呢?但是我们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及早警觉、赶紧寻求出离呢?我们非但不知危险、不求出离,反而沈迷在五欲之乐中,醉生梦死,于是不断造业,也就停不了的轮回。

   

  现在我们既然明白到人间是一个大火宅,就應該找寻跳脱出火宅的方法,所以佛在《妙法莲华经.化城品》中说:「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希望能令一切受苦的众生,在火宅中出离,这就是佛苦口婆心说法的目的。只要跳出了六道,我们就能够了生脱死,就不再在生死轮回之中打滚,所以佛为众生所开出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都是解脱之道。正如佛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也就是说,一切法门其设立的目的,都是指示我们逃离火宅走向涅槃之路。当然断烦恼、证菩提、得涅槃是绝对不是容易的,凡夫众生如何才能断?如何才能证?我们首先要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其实都是无常的、都是缘起性空的。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缘有因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法,我们今天在这里头相聚,是缘聚;十七号以后,大家各散东西,就是缘散;这个缘聚缘散,都是没有自性的;我们缘深的下次再见面,缘浅的就不知道何日再相逢。这就是世间无常的本质。

  昨天学唱的《三宝歌》,我们都知道是弘一律师谱的曲,他一生持戒非常严谨,并积极推行《四分律》,后来他应邀到青岛湛山寺去讲经说法,讲完之后,跟大家说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见面;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去过湛山寺。为什么说要在西方极乐世界里见面呢?因为无论是密宗、显宗、天台、禅宗,任何宗派将来的归宿都是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里之后,继续修行,但是真正的目的是成佛,所以很多人说极乐世界只是个方便;当然对佛来说是方便,对我们来说就是真实的。

  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化城喻品〉,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公案:

  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导师带着一队商侣,本来要到一个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宝藏;宝藏比喻佛国。由于路途险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极乐世界非常的淸净,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却不肯老实念佛;念了几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佛菩萨就给他们一个方便,给他们化现一个极乐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聪明的导师就比喻是佛,当祂见到众生不想继续往前的时候,于是便化现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假设的涅槃城;当大家走得人困马乏之际,一看见城市,便以为已经到达佛国,于是大家便欢喜不已,匆匆在这里歇息、补充粮食;体力恢复后,导师便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化城,还需努力往前再走两百由旬,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由于在化城中,大众的体力得以补充了,所以便可以继续前进。

   

  放下塵勞.身心自在

  大家从香港来朝阳的情况,也就相类似,当大家抵达沈阳之后,就已经非常疲累了,如果不竭息一下,补充水份及粮食,大家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你们聪明的导师衍空大和尚,就安排大家在沈阳的旅馆住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饱饭以后,大家体力充足、精神充沛,就告诉大家佑顺寺距离不远了,坐几小时车便可抵达,于是大家便欢天喜地,重新收拾行装,登上旅游巴,没多久便到达朝阳。这就是善巧方便。

  为什要变现化城呢?如果没有化城的话,大家会觉得太遥远、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弃,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们经常说「长远心难发」,就是这个道理。修行的路是绝不容易的,许多时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到一半,开始生退心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就会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变现种种的境界;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时候,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说,现在已经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们便会生起信心,继续向涅槃城──即清净的彼岸,亦即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去。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五)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而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头,又可分为三辈九品以及四种土,即凡圣同居士、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净土;到了常寂光净土就已经是佛的境界了,只有佛才有资格住在常寂光净土之中;那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在那里呢?就是住在实报庄严土,那里是菩萨的住处;声闻、缘觉,就住在方便有余土;而我们凡夫就住在凡圣同居土,由于众生的根性及善、恶业力的不同,所以就有三辈九品及四土;这真不真实呢?虽然是佛慈悲的方便施设,但对我们众生来说是非常真实的。所以今天大家有幸生而为人,而且有机会听闻佛法,实在是多生修来的福报。

  什么是福报呢?我们很多人都会做投资,例如投资生意、投资金钱、名誉、地位或其它的东西,但很少人会投资生命;生命如何去投资?就是我们要认识生命,管理好生命;其实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教我们如何管好自己的生命,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生命管理实在是一大学问,可是却往往被人忽略了。

  佛教是一个实修实证的宗教,它是内求的,不是外觅的,所以最怕就是我们光说不行唱高调;因此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实践的工夫,比如说,我们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它都是对治性的,乃至其它法门也是对治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破除种种的习气与毛病,令内在的境界有所提升。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或读过,有几句优美的、描述禅悟境界的语言:未悟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在参禅之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到了真正觉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迷与悟的三个层次,我们应如何去参、如何去悟?道在那里呢?禅宗里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说:「运水搬柴无非是道。」道不远人,只不过就在平常之中而已;但有我,即我见、我执在的时候,我们无法了悟「缘起性空」,一切原无自性,于是就生起种种的分别,其实何止外物没有自性?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也是没有自性的,因我们的色身都是由四大组成;四大和合之时,我们存在着;四大离散之后,这个暂住的身体就会消灭,那里有一个真实的、永恒不变的我呢?所以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眼前这个杯子也一样,都是和合而成,都是没有自性的;汽车没有自性、房子也没有自性;汽车只能用十载、二十载,最后成为一堆废铁;房子只能住八十年、一百年,破旧了还要重建、重修,世间上哪有一物能够永恒?人类和宇宙亦复如是,所以佛教说大三灾、小三灾(注),一切都离不开成、住、坏、空,也就是生、住、异、灭;从有到空,由空到有,犹如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一切都是无常法,这就是真理。「无常」是不是好事呢?无常其实是很好的,因为如果一切都是常,这个五浊恶世就无法改变了,我们又如何能够透过修行改恶迁善呢?我们又如何能够出离呢?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人生是无常的、世间是无常的,乃至于荣华富贵都是虚幻的;因为无常、虚幻与不实,我们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我们才能行菩萨道,我们才能求解脱,我们才会像《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一样,为了追求真理而作「五十三参」。(未完待续)

  注释

  注:小三灾、大三灾。又作三灾劫。世界系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续期)、坏劫(破坏期)与空劫(空漠期)等四期无穷地循环不息。其中,有情出现于住劫之一定期;至坏劫之终末期,世界全遭破坏。在住、坏二劫中,分别有三种灾厄。 <一>据俱舍论卷十二之说。(一)小三灾:住劫分二十期,有情之寿命在八万岁至十岁间反复增减约二十回(最初为减劫,最后为增劫。每至人寿减至十岁以下,则发生一灾厄,共有刀兵灾(互用凶器杀害)、疾疫灾(恶病流行)、饥馑灾(由旱灾起饥馑)等三种。 (二)大三灾:坏劫分为二十期,于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而引起天灾,即:火灾(坏欲界至初禅天)、水灾(流失至第二禅天)与风灾(破坏至第三禅天)。以上火、水、风,分别称为劫火、劫水、劫风。三灾之发生,其顺序一定。即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如此以火灾七回、水灾一回,反复经七次后,再以火灾坏灭七回,最后即以风灾坏灭殆尽。〔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卷二十一「三灾品」、起世经卷九、大楼炭经卷五、优婆塞戒经卷七、大毘婆沙论卷一一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二〕 <二>据法苑珠林卷一所载。(一)小三灾:(1)饥馑灾,人寿由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三十岁时,大旱不雨,草菜不生,世间无量人民饥馑而死。(2)疾疫灾,人寿减至二十岁时,诸病皆起,世间无量人民疾疫而死。(3)刀兵灾,人寿减至十岁时,诸人各起斗争,手执草木即成刀杖,互相残害,世间无量人民死于刀兵。 (二)大三灾:(1)火灾,坏劫之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辗转消尽,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无有遗余。(2)水灾,初禅以下经过七回火灾,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3)风灾,二禅以下经过七回水灾,又经七回火灾坏于世间,至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六)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大家有没有读过《华严经》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大概也有听过吧?为了遍求法门要义,他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初参文殊师利菩萨,然后一路向南方去游历、去参学,先从德云比丘学习,最终参普贤菩萨,得到了「一切佛剎微尘数三昧」。他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前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称为「五十三参」;其实五十三参也就等于五十三个次第的提升。

  据有关学者研究,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身份,当中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教一人、长者一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十人。这样广泛地参学众多善知识,在印度佛教史上实在是一件非凡的事例。

  还有他一路上遇见所有的人都恭敬礼拜、欢喜赞叹;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恭敬,不分善恶、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对待。我们研修学苑里面也是一样,觉真长老赞叹流云法师、赞叹衍空大和尚、也赞叹中言大师;我们赞叹别人,是因为人家修的好,德学兼备,堪为人师;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可是在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中,唯独唯独有三人,他只是礼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第一个是胜热娑罗门,他是个外道。所以善财童子只是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个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他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的对付人。所以善财童子见到他,只是礼敬而没有赞叹;第三位是伐苏蜜多,她是个YIN女,代表贪欲;善财童子对她也是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分别代表贪、瞋、痴三毒,所以他只表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说,我们赞叹的必然是善法、正法,如果不是善法、正法,我们就不赞叹,但仍然要恭敬,为什么呢?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其他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又何妨对它表示赞叹?

  因此,我们无论到那里去参学,都应该给别人恭敬赞叹,但是该赞叹的赞叹,当然要赞叹;不应该赞叹的,就不能随便赞叹;大家来到这里参加夏令营,就是希望有所体验、有所得着,这份求学、求知之心,其实和善财童子是一样的;你们五十三参的地点今年是在佑顺寺,而明年又会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大家要记住,假使到了一个外道的、不如法的地方,就只能恭敬,但不要赞叹,比如说,去到教堂,我们一样要表示恭敬,但是就不应该赞叹。

  我们可以见到殿内的大佛,庄严殊胜,慈祥明净,我们内心自然生起无比的恭敬与赞叹;这一念心,其实就是修行的开始,我们可效法善财童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学佛所学,行佛所行;我们可追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即是:一者礼敬诸佛:我们要时常礼敬一切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要时常称赞如来之德。三者广修供养:我们要时常侍奉一切诸佛,并予最上之供养。四者忏悔业障:我们要时常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并遵守清净戒法。五者随喜功德:我们要时常随喜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者请转*轮:我们要时常礼请一切佛宣说教法。七者请佛住世:我们要请求佛、菩萨不入涅槃,而能住于世间说法。八者常随佛学,我们要常随毘卢遮那佛,而学佛之教法。九者恒顺众生,我们要时常应众生种别,而作种种供养。十者普皆回向:我们并要真心诚意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每一个学佛人必需实践的基本功课。而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从文殊开始到普贤圆满,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用智慧之剑断除一切烦恼执着,然后以真诚忏悔之心确切实行,最终才能达到完成佛果的愿望。由此可见,唯有实践才是修行的根本;唯有实践才会有真实的体验,就好像大家如果不来朝阳,就永远体会不到佑顺寺的寺院生活,就只能在闻说中想象,因为没有亲临其境,所以得到的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完整的。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七)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佛教是内求的宗教、实践的宗教;所以佛法的真义在于确实行持,也就是说,佛法是用来行的,而不是用来说的;如果只会说而不会行,即使你讲得再好,也不过是「说食数宝」,对自己完全没有益处,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银行的职员,每天在数钱,但这些钱都不是他的,下班之后,他仍然一无所有。学佛的情况也是一样,尽管你读了多少经、多少论,如果你不去实行的话,你是永远得不到利益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数自己的钱,把钱用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懂得運用,若不懂得運用,这个钱就不是属于我们的;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管理,这个才是真学问、真修行。

  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前面述及禅悟的三個层次,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对生命有所觉醒、有所提升,而事实上,所谓迷与悟只是相对而言,当一个人真正觉悟后,其实既没有迷也没有悟,一切都是原来的,都是现成的,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迷的时候,未减一分,而悟的时候,亦未增一分,因此悟后所见,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一切本然。

  不过,我们现在都是处于「迷」之中,所以见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烦恼妄想,而修行的目的就是教我们破除妄想、执着,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有一句说话:「打得妄心死,换来法身活」,「妄心」,就是我们种种的愚痴妄想,而「法身」,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那我们如何将这个妄心、妄想打死?这就需要经历一个修道的过程,而道又应该如何去修呢?

  前贤古德为我们留下许多深刻的启示与教训:从前的学人为求了生脱死,都是历尽千辛万苦,苦苦追求,永不言退的,但现在就不一样了;以前是「人求道」,现在是「道求人」,道场讲经说法,都要到处通知,积极宣传,深怕没有人来听,而且费用全免,还恐安排不周,下次人家就不来了;以前刚巧相反,求道者不惜长途跋涉,千里遥遥,寻师访道,却常常难得见到高僧一面,只要求得一言半句,就感到如获至宝。

  这就是真正的道心。

  说起「道心」,令我想起了唐朝有一位黄檗希运禅师,他的修道故事實在非常令人感动,我每次听到都不禁流下眼泪;他原本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为求了生脱死而毅然出家去了,剩下母亲孤单一人留在家里;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母亲在儿子出家之后,仍然非常的舍不得,日夜思念着儿子,每日以泪洗面,由于忧伤过度,以致双目失明了。黄檗一去就是数十年,音讯全无;为了想念儿子,年迈的老母就在路边设置一个招待所,专门招待过路的云游僧人。老母不但亲自招待他们,而且还为他们洗脚以示敬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黄檗的左脚上长了有一颗大痣,如果万一他路过此地,便可以认出他是自己的爱儿了。

  由于她眼盲看不见,唯有时常向人打听消息,她说:「我有个儿子出家,你有没有看到他?如果你看到他的话,请你跟他捎个消息,说他妈妈非常想念他,希望他能回家见一面。」可是,年复一年,始终是音讯全无。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儿子终于回家了。一天,黄檗参访百丈怀海禅师后,途经家乡,禁不住顺道回去看一看母亲。路过之时,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是却不敢相认,在洗脚的时候,只把右脚给母亲洗,故意不给她洗左脚。第二天早上,黄檗心里虽有点难舍之情,但仍然忍痛离开,继续匆匆上路。

  这时,突然一位邻居跑来问黄檗的母亲:「昨天晚上你日思夜盼的儿子终于回来了,是不是很高兴呢?」此刻母亲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夜留宿的僧人就是自己的儿子,她连忙追出去,一直追到河边,可惜黄檗已经上船,而且船己开动,由于母亲眼盲,一不小心便掉到水里淹死了,黄檗站在对岸,看到这种情形,想抢救也来不及了,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手执火炬,悲痛地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并将火炬投入河中,一阵烈火冲天而起,乡人皆见母亲随烈焰在空中向他微笑,继而不断上升,生天去了。

  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由于她的儿子是个得道的出家人,所以这位母亲去世后,可以生到天上做天人。当然如果从我们世间的孝道来说,儿子出家好像没有尽孝,但出家是大孝──不单单为求自己能够了生脱死,而且还能超度母亲、乃至九族了生脱死,这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八)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孝」,就是善事父母。如《孝经》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知,侍奉好父母,不使父母为自己而忧心,便是传统文化中「孝」的基本含义。

  但是做到「事父母者」,其实并不等于已行孝道。《论语》中曾载孔子的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供养父母,如果心中不存敬意,则与供养犬马毫无分别。这说明了除形式化的行为外,内在的孝心更为重要。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儒家的思想。而佛教的孝,是出世间的,比世间的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既然身体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出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或将父母的衣食安顿妥当,然后方能出家;还有在家虽然能侍奉父母的身体及供养他们的生活所需,而出家则是以一切众生为父母、眷屬,并以佛法度化自己的父母、亲人,令他们闻法解脱,得到真正的自在与安乐,所以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

  不过,我们生而为人,无论在家、出家都应该善惜自己的身体;虽然这个身体是假的,但是我们必须「借假修真」;所以,接下来我再为大家讲一个公案,希望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下:

  从前有一个人在人世间努力修五戒、十善。大家知道什么是五戒、十善吗?相信法师们都知道,但同学们知道吗?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还有「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念上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人在人间的时候,对佛法相当了解,而且深信因果,所以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个虔诚持戒的佛弟子,怎么样呢?他在人间广修供养、时时布施,并且处处帮别人,修桥、铺路、种种善行;所以他死后就到生上,在天界里享福。可是他经常回到人世间来抚摸自己的尸骨,被一个得道的仙人以天眼通看到了,于是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在天界享福,跑到人间来抚摸这骨头干什么呢?」

  他回答说:「你有所不知了,我就是因为在生前修五戒、十善的功德,死后才可以生到天上享福,所以我怎能不感恩自己的前世?我必须感恩它,所以我经常回到人间抚摸它,就是为了向它報恩,如果没有我前世在人世间这么一点点的功德,我今天那会有这么大的福报啊?」由此可见,只有我们真心诚意修行五戒、十善,将来就必定可以生天。

  这个人有一个弟弟,他却反过来專修「十恶」;十恶最重的报应,就是堕落到地狱里去,轻一点是饿鬼,再轻一点是畜生;这个弟弟,由于在人间时无恶不作,坏事做尽,死后很快就落到地狱里去,后来又转生到饿鬼道中,他也经常回到人世间,干什么呢?就是拿鞭子抽打自己的尸骨;同样被这个得道仙人看到了,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他说:「由于我前世不修,专做坏事,一件好事也没做過,所以今天我要在饿鬼道受这么多的苦;你看我哥多好,现在在天界里享福,所以我要条鞭子来鞭它,因为它害得我太惨了!」大家想想看,这个为善与为恶,报应的差异是那么大,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说,将来命运的好、坏也就是善、恶果报,其实就在我们现前的一念心。

  我们一念的诚恳,将来就必定有所感应,所以今天我们无论修持那一种法门,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要「善惜吾身」,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不要辜负这个宝贵的人身,应该趁着身体强健的时候,好好用功、好好努力。家师经常跟我说:「趁着色身强,修得功行满。」大家正值青春盛放的时期,前途无可限量,实在应该加倍努力;要好好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更重要的是好好的认识佛教;佛教不是一般世间的学问,而是引导我们开拓智慧、断除烦恼、了生脱真死的真理;所以说,佛教是一门最高的生命管理学;依佛法来说,生命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我们要管好这一期的生命,广行善业,自利利他、福慧双修,直到最后成佛。这才是生命最高的意义。

  不过,对于永恒的生命,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说:「我无法知道前生,也无法知道来世;如何能相信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呢?」一般人总以为自己亲眼看到的才是事实,看不到的就不敢相信是真的,所以,我经常跟人家举一个例子:所谓「人不见风,鱼不见水」;「人看不见风」,就是说,人是看不见风的;你们看过没有?谁看过请告诉我,风是什么样子的?「鱼不见水」,就是说,鱼是看不到水的,为什么看不到水呢?因为水是牠的家园;同样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狱众生看到的是脓血,可见业力不同所感应的境界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来衡量别人;比如说,就好像一个粪坑里面有很多蛆虫在涌动,若以我们众生的立场来看,会觉得牠们很臭秽;实际上从蛆虫自己的角度来看,在它的世界里也是很精彩的,并没有肮脏的感觉。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九)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由于境界的不同,我们怎能明白其它人乃至其它众生的内心世界?这在《庄子》的〈秋水〉篇中,有一个很好的说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鯈于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啊!」惠子曰:「你不是鱼,焉知鱼之乐呢?」庄子曰:「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怎能够知道鱼的快乐呢!」

  由此可见,快乐是没有定义的;世间的快乐,都是相对的,而且不是长久的;我们要得到快乐并不容易,而且都是短暂的,往往转瞬即逝;但是受苦的时间,却比较长,总的来说,就是苦多乐少;人生有没有快乐呢?也是有很多快乐的时候的,没有快乐我们也不做人了,还是有乐的,但是比较少,所以很多人的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但是依佛法来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世间五欲之乐,其实就是苦的因,今天短暂的欢乐,可能换来的是将来无穷的烦恼;今天虽然吃苦、受苦,将来得到的却是无尽的乐果,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所以大家要善惜自己的身体,善惜自己的因缘,这才是我们学佛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一步步的自我提升,前面已经说了,以读书升学为比喻,六道里的众生,都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升级的话,必须经过考试,如果不及格的话,如何能升读更高的班级呢?所以,一般来说,能修至声闻、缘觉、菩萨的很少;做人已不容易了,而堕落三涂的就很多。所以,我们认识了佛教、认识了自己以后,就不要停留在低年级的层次,我们要力争上游,修完学士──声闻、缘觉之后,要修硕士──菩萨,再继续努力修至成佛──以取得博士学位。这只是这么一个比喻而已。

  佛法是为我们众生而说的,如果没有众生佛要对谁来说法呢?既然是为众生而说,必然是利益众生的,能帮助众生远离苦痛、烦恼,并得到真正的解脱的。换句话说,佛教化世的目的,就是要令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然而开悟如何可能?所谓迷是此心,悟也是此心;此心与佛心原本无异,我们如何才能令他回复本来的清净,就必须在心性上下功夫;因此,菩萨道的实践,就离不开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也就是「六度」、「四摄」以及种种善行。

  我们都很清楚,成佛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我们的一切行持无非是向这个目标迈进,由于路途遥远,所以必须储备充足的资粮,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又谓「甘为众生作马牛」;我们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做佛陀的弘法使者,我们愿意为众生奉献、为众生服务,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就好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他为了利益众生,向佛陀自动请缨到偏远地方去弘法,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强调自己是佛陀的弟子,要在那里弘法,而是先跟当地人民广结善缘;人家种田,他就帮人家种田;人家起屋,他就帮忙起屋;人家打渔,他就帮忙打渔,不会说这是杀生的行业,我不愿意做。目的就是跟他们打成一片,以取得他们的信心。因此,后来成功地将佛法灌注到这些人的内心裡。

  由此可见,广结善缘在佛法的修行中的确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要如何与人结缘?其实结缘也就是布施。我们可以看见,「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四摄」还是以「布施」為先;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句赞叹都可以说是布施。所以,许多时候,我们不要吝惜我们的掌声,要多给別人一点掌声,也不要吝惜我们的笑容,多给别人一点欢笑;给人家欢喜,我们自己也会欢喜,当然出家人要以众生的欢喜为欢喜,大众都欢喜了,诸佛菩萨也就欢喜了,这才是真正的欢喜;只有欢喜才能自在,如果不欢喜,每天都愁眉苦脸的,你说这学佛如何能学得好呢?所以,我们必须以欢喜心来学佛,放下一切执着、抛开所有烦恼,如此才能轻装上路。

  昨天我跟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在人生的路上,人之所以会越走越走不下去,就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明,就好像一个人背了一个篓子,每走一步就加一块石头:这些石头可能是金钱、名誉、地位,乃至是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你无法舍掉的东西,由于负担越来越重,有一天你就会支持不了,无法再走下去,因此,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会将该舍弃的及早舍掉,也就是每走一步放下一点,这样才不会令自己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我们每一天都能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的话,就是真正在学佛了;如果我们能做到真正的放下,那就离佛不远了。但愿大家将来「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