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


   日期:2011/3/29 9: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一卷

    六、藏教所摄

 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夫一代圣教之判分,诸家有异,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时、二教与四教、五教。凡释经者,须先判明。今本经三藏中属经藏。二藏中属菩萨藏。五时中主要属方等时。二教中属顿教。四教五教中属圆教。

   三藏。藏者,《大乘义章》云:“包含蕴积名藏。”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一经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二律藏,梵语毗奈耶,此云调伏。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治。本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重在“定”。

   二藏。《智度论》曰:“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故有大小众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即声闻藏与菩萨藏也。圣教虽众,不出此二。(缘觉摄归声闻,故止二藏)《净影疏》云:“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法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地持》亦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今本经中,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五时。天台大师,依《涅槃经》判如来一代之教为五时。第一,佛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日华严时。第二,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说小乘《四阿含经》,曰阿含时。第三,于此后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广(方也)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也)被众机,故名方等时。第四,又于后二十二年,说《大般若》诸经,名般若时。第五,最后以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九界三乘,悉蒙授记,无论小大,皆令作佛,此时名曰法华涅槃时。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也。

   判教。

 (一)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与贤首宗之五教。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二者通教,谓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三者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贤首宗判教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终教。(4)顿教。(5)圆教。”(1)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2)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3)终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4)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如《思益经》云:“得说法正性者,不从一地生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第。”(5)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

 (二)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著,通名为渐。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为顿。”我国隋代慧远师(即净影)判本经曰:“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明大佑师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故知,本经在顿渐二教中,为顿教所摄。

 以上乃就顿渐二教而判。若依贤首小始终顿圆五教以判本经教相,古今中外净宗诸大德,虽因机缘不同,而稍异其辞,而其实旨,莫不以本经不但实属圆顿教,且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也。

 清代彭二林(际清)居士于《起信论》中判本经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日释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彼士大德,多同此说。《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又日溪师云:“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盖指其它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但净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也。又《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指阿鞞跋致,义为不退)……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可见钞意亦与上引日德之说吻同,且所谓“无上醍醐”,自然应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也。是以日《秃钞》云:就顿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之教也。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二超者,一竖超,二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要解》复云:“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指《无量寿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绪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夫《法华》者,乃天台宗崇为纯圆独妙者也。《华严》乃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也。今蕅益大师指出,天台之纯圆,贤首之全圆,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可见此经正是全圆。又为法华之髓,复是纯圆。故云此经正是圆中之圆,此与日本诸大德之判教,异口同声,正如宗门所谓,一鼻孔通气者也。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赞《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可见《要解》之判此经如佛亲判也。

 又《疏钞》云:“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故莲池大师判小本为分圆。故列举大小二本中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以证《阿弥陀经》分属圆教。

 可见莲池大师亦判《阿弥陀经》为圆顿之教,此则中日诸大德之所同也。所异者,或崇之为圆中之圆,或谦之为分属于圆。此盖机缘之异,而善巧不同耳。莲池本怀与善导、蕅益暨日本诸大德何尝稍异。盖《疏钞》之作,正当狂禅风靡之际,故不得不权宜善巧,俯就群机,而作方便之谈。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

 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意,足证苦心。盖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所专有。故知大师于本经中广作征引,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兹步大师遗踪,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玄义。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1)同时具足相应门。夫《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为此门之玄义。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如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无量佛土,法藏比丘摄无量佛土为一极乐净土,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具足相应之义。是为十玄之总门,实亦本经之总相,本经实亦同此一大缘起而出现也。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众生所欲水之冷暖、缓急、深浅,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时同处满足一切众生心意。水是一法,众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也。何况此水复能同时“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乃至)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是一水,但能于同时同处满一切闻者之愿,各各闻其愿闻之法,且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矣。

 (2)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盖镜喻狭,而十里之影喻广也。本经《发大誓愿品》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以一刹之力用,遍彻十方,是为广。一刹之相不坏,是为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又“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亦复如是,同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华严卢舍那佛品》云:“以一佛国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应尔。”一土满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义也。本相不坏,不同之义也。本经中弥陀宝香普薰愿文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彼国万物中任何一物,皆为无量宝香所成。以无量香入于一物,表一切法入于一法,表一多相容。又一物之一相,与众香之多相共存,表两相不同之义。又此香遍于十方,复明一法遍于多法,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晋译《华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之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又《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亦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与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义也。又经中《歌叹佛德品》云:“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为本经中显现之第四玄门。

 (5)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汗者广大无际之貌。《文选·郭璞赋》有汗汗之辞。)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6)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今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于因地中,“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已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

 (7)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微细相容门,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无尽相入相即之义。故假因陀罗网为喻,以明此义。因陀罗网者,帝释天宫所悬之珠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一一珠中各现一切珠影,此是第一重之各各影现。而一珠中所现之一切珠影,复现于其余九百九十九珠之中。是第二重之影现。如是千珠重重映现,无有穷尽,以喻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大疏》云:“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在本经中《宝莲佛光品》云:“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上第六门中已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是微细相容门,彼乃一重之相即相入。更征其前后之经文,则可广显重重无尽之相即相入之妙义。一阿弥陀佛国中,有无数宝莲华。一一华中放难数光,一一光中有难数佛。一一佛放光说法,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则极乐国中,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佛现国土,土中又有无数莲,莲复放光现佛。每一莲

华喻一帝珠,如是莲华周遍佛国。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

 (8)托事显法生解门。由上之重重无尽,故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法界。故可任就一尘一事,显此法界全体。如《大疏》云:“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经中《菩提道场品》曰:“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一见彼树,可证无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华果树木,皆作佛事,亦复如是。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又《普贤行愿品》曰:“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皆显延促同时、三际一如之义。故《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之中,亦多显此。如《大教缘起品》云:“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同显此第九玄门。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万法成为一大缘起,法法交彻;故随举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缘起。亦即举一法为主,则其他一切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即余法成伴而尽集之。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圆满具德。《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今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十念必生愿”为大愿之本。专重持名念佛,名具万德,此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一切法之功德。举体是华严玄门圆明具德之义。经中《三辈往生品》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此明净心念佛一声之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又大愿中有闻名得福愿。十方众生以闻名故,“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又有闻名得忍愿,他方菩萨以闻名故,应时可获一二三忍,证不退转。可证弥陀名号,妙德难思。如东密《阿字观》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字主也。一切陀罗尼与一切诸佛皆伴也。一字之中,主伴功德无量无边,是即圆明具德之玄意。

 又彼国土,色声香味触,一一圆明具德。故见光、见树、闻声、嗅香,莫不增益善根。“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又“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又《宝香普熏愿》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一尘一毛,莫不圆明具德也。

 《华严玄谈》谓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从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唯自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华严金狮子章》云:“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

 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故知极乐依正清净庄严,皆真实慧之所流现。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知妙土庄严即是清净法身,无二无别。经中《寿乐无极品》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经云一旦开明,其所开明者,当人之自心也。七宝与万物,佛之国土也。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是故事事无碍,圆明具德。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故知所显现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也。《华严》之独胜,端在十玄。今本经亦具,足证本经不异《华严》。《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又据《要解》判小本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毗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

 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黄念祖居士)(五明学佛网: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黄念祖居士)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黄念祖居士点滴开示 

     黄念祖居士:不经一番寒彻骨,真的信愿起不来 

     黄念祖居士: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黄念祖居士在“文革”期间的神奇故事 

     黄念祖居士: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黄念祖居士略传: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 

     夏莲居居士、黄念祖居士往生纪实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