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命由心造,大善铸心


   日期:2020/10/29 12: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命由心造,大善铸心

有大心则有大愿,有大愿才有大力,有大力则有大能,有大能终有大成。相反,没有菩提心,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些人追求神通,追求智慧,唯独没有慈悲,那么他最终就不会获得大成就。

利众的野心,就是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就是对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人,你仍然非常慈悲。当然,这个缘,比亲缘更为广泛,甚至包括了民族、国家、党派等,以及千丝万缕的诸多关系等。

“同体大悲”,是说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一切有情众生都和你是一样的,是一体的,因此对他(它)们产生了一种慈悲之心。你不会只尊重自己的母亲,对不认识的老奶奶就看不起,或者觉得她的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平时坐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颤颤巍巍的老奶奶上了车,虽然你自己也很累,却还是把座位让给了她,心里没有一丝犹豫和挣扎,就像对待你的母亲一样自然、坦然。这就是无缘大慈的一个表现。这种慈悲心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你要去体会那种心境,然后让它改变你的心,进而改变你的行为。单纯的模仿,只是一种鹦鹉学舌,你无法真正理解或者拥有慈悲。

我发愿利众的方式是写作。我曾对道友说,一个人不写作力量很小。哪怕一个大德证得了究竟的智慧,如果他不把智慧传递出去的话,利众的程度仍然很有限,他也不会有大的成就。释迦牟尼悟道之后,想把他证悟的真理传播出去,魔王却让他尽快涅槃,因为他害怕一旦真理被传递出去,他的魔子魔孙会越来越少。最后,正如我们所知,释迦牟尼还是把真理传递了出去,并且影响了无数人。如果那时候涅槃的话,释迦牟尼虽然是个圣者,但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就会变成所谓的“自了汉”,也就是“焦芽败种”。

什么叫“焦芽败种”?就是烧焦的麦芽,腐败的种子。有些地方用它来比喻没有菩提心,只追求自己解脱的人,因为他们不能把自己证悟的光明传递出去,无法影响世界。这就像被烧焦了的种子和幼苗无法长成参天大树,更无法开花结果一样。所以,有大菩提心就是大菩萨,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成菩萨道,不可能成就菩萨道。

有一个故事就是这样说的:有一天,一个小乘师父带着徒弟走在路上,弟子背着包袱发愿道:“我今生今世一定要普度众生。”当他心里发这个愿的时候,师父马上就把包袱取回背在了自己的身上。谁知走了一段路之后,这个徒弟心里又想:“普度众生太麻烦了,我还是自己解脱吧。”这时师父马上又把包袱给了他。这个徒弟疑惑地问师父:“师父,你忽而自己抢着背包袱,忽而又把包袱给我,这到底是为什么?”师父告诉他:“你刚才发菩提心的时候,已经成大菩萨了,我还敢让你背包袱吗?后来你退失了那种菩提心,又变为了一个凡夫,所以我又把包袱给了你。”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你只想舒服度日,就会选择一种比较舒适的生活方式,比如朝九晚六地上下班,业余时间和朋友喝个小酒,做一下运动,不会去思考人生的大意义,更不会有利众的行为。然后,终其一生,你也只能舒服度日,对这个世界无法产生任何价值。最终,你活过的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

所以说,一定要有大心,有大心则有大愿,有大愿才有大力,有大力则有大能,有大能终有大成。相反,没有菩提心,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些人追求神通,追求智慧,唯独没有慈悲,那么他最终就不会获得大成就。

不过,发大愿也好,传递智慧也好,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它的结果。正如,善本身就是目的,行善的过程也是目的,至于将来怎么样,有什么结果,其实并不重要。当然,有好的结果也很好。比如,有一些明星行善,有的人觉得他是在炒作,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知名度或者博观众的好感,这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他的行为和结果具有善的效果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只要真有人因为他得到了帮助,我们就不应该称之为“伪善”。行善本身就是一种熏染,行善的过程也是在升华自己的心,满足自己对善的追求。当“行善”成为习惯的时候,人便会拥有菩提心,便自然会明白什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善行是否可以带来福德、功德或其他的好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行善是过程,生命也是一种过程。你每分每秒都在改变,无论是想法、经历,还是细胞不断新陈代谢,过去的你,每分每秒都在死亡。但不能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去。“活着”这一行为本身就是目的。人生观也罢,世界观也罢,都仅仅是观点和看法,你在它们的指导下去做了,它们才成为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为了实现那个人生观、世界观所做的一系列行为。

修行中有一种说法,修行时执著于法,却没有慈悲心,没有空性智慧,死后就会变成恶鬼。因为他没有破除执著,更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指点。就算遇到了善知识,福德资粮不够时他也不会相信。

我举个例子:我们那儿有个人非常穷,每天都修自行车,有一天我想教他个赚钱的方法,就对他说:“你到废品收购站去弄一些旧书摆在这儿卖。收的时候一斤才几毛钱,但每本书能卖几块,那样你就可以赚到钱。没人修车子的时候,你就可以卖些旧书。”那时,我们那儿还没有一个卖旧书的人。我第一次跟他说的时候,他只“嗯”了一声。第二次我再跟他说的时候,他却恶狠狠地说:“你是在想我口袋里的钱吧?”原来,他一听要从别的地方买什么回来,就认为我是想骗他的钱。福德资粮不够时,人们就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就注定是一个什么样的命。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常说的“命由心造,大善铸心”。

--选自《让心属于你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