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五


   日期:2020/10/26 23: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十五)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安住当下,首先要在滚滚红尘之中找到自己,不选地点地、不择时间,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自己的心。这颗心如何去找、去把握?就是通过「修心」;有关修心的方法很多,比如学习打坐时的数息、观息及参话头等,我们把全部的心力专注、集中在上面。所以,〈净行品〉偈颂中第一句的总领,就在于「安住当下」,这就是「正念觉照」的法门。

安住当下,其实就是我们转化、转变当下的开始,不过在〈净行品〉里面,转化的工作不是从觉照进入的。修行的入路,可分为二门,一门偏重于从空性智慧进入;而另一门则是如〈净行品〉所讲的,从慈悲心、大悲心进入。所以,在第一句之后是「当愿众生」,这个「当愿众生」会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环节潜移默化,也就是转化,然后赋予它更为真实的意义。我们生活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现象,比如是一个出家人,还是一个在家人;是一个穷人,还是一个富人;而在于对自己一切所作所为的理解,在于我们的心赋予生活何种的意义。〈净行品〉就是要让我们自己作主,用我们内心的光明、慈悲及与菩提心相应的善愿,赋予生活一个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所谓「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只有我们作了自己心灵的主人,就能把无明、愚痴、被动的生活,因内心意义的开发而变得光明与主动。

我们一般人时常会觉得活得很累,而且经常长嗟短叹,万般抱怨,可是,如果我们内心本具的光明被开发出来以后,生活就不会觉得累或提不起劲,而会成为一种享受,这样的话,就会渐渐将被动的生活变成主动的生活。身为佛弟子,礼佛、诵经、打坐等等,都是修行的必要方式,但修行实不只这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与情节,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讲各种各样的说话,我们必须要全完作主,而不是受外景、外物所牵制、所摆布。因此能掌握自我作主的心,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在生活之中作不了主,就说明了我们的修行,还没有真正开始。

因此,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心随物转」,而是反过来要「用心转物」;能做到这一步,我们内心的修行功德才会念念相续并增长起来。所以,〈净行品〉偈颂中的「当愿众生」是引领我们从慈悲门进入佛性、进入心海;一旦从这里进入,我们就会有很多发现,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自我,而是在于能否通达与众生一体的大悲心,这个心也就是诸佛的心。所以《华严经》里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无别的这个心,不是我们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妄想,而是远离「颠倒梦想」的清净心。因此,这个法门的第二个要领,就是在每一种情景下,我们都要在内心生起「当愿众生」这样的、众生平等的愿。

我们如果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生起「当愿众生」的善念,我们的心量必定会越来越广大;随着心量的扩大,我们生活的天地就会越来越宽广;渐渐地,我们由内至外会发生一个蜕变,就像种子在地里生长,自己超越自己,自己更新自己,修行也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净行品〉这个法门,很适合一般人来修学,因为如果我们侧重于从空性的智慧去进入佛性,很多时候是难以把握的,而且很可能会落在边上;而「当愿众生」的慈悲心、善愿则是较容易把握与感受得到的。这种修行较容易破除自我中心的执着,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都能够与众生相连,与诸佛相连;也就是把修行成佛这件事落实到每一个当下。

所以,大家不妨在生活中尝试用〈净行品〉的方法来修行,相信一定会有真实的受益和受用。受用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是内心功德的开发,会使自己很知足、很快乐,这种快乐与知足不是由于外在的得失所致,而是由于内心好像找到了活水源头,从而涌出无穷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要真实生起众生平等的心,是绝不容易的,所以在开始修行这个方法的时候,可以把「当愿众生」具体化,从最亲近的父母、亲眷、朋友、老师、同学,再延展到我们不喜欢的人、陌生的人,甚至是敌人、仇人,这是一个逐步提升的次第。

总之,这个法门的要点是正念安住当下,发起菩提心和善愿,用功的重点是在「作意」。当我们心里想起或口里背诵这些偈颂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是否能生起真切的愿望?现前的一念心是否能与众生相应?我们可以在这个愿上,使自己得到安住,得到不动,得到一颗直心,得到一颗深心和柔软的心,亦即净土里面所说的深心、至诚心和回向发愿心;这就是经文里所讲到的,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其心,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这两天利用过堂的时间,向大家简介〈净行品〉,提供这品经所讲的修行法门,大家回去后,不妨试一试,相信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用。(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