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解脱道的实践: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二)


   日期:2020/9/30 15: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解脱道的实践: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二)

  主讲人:空海(惟传)法师
  地点:中国湖北省章华寺
  时间:2005年9月17日
  方丈和尚!各位法师、大德,各位新戒戒子们!各位在家居士、护法、菩萨们,大家好!有个邀请,我们大家一起来配合。当我跟大家问候「大家好!」的时候,你们回答「师父好!」或是「法师好!」都可以,然后接下来补充二句:「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不错!不错!我觉得大家配合的相当好,很快就能够回响出这样的磁场。我们再来正式一次,各位把你们的热情喊出来,这是一种信心,也是我们能够自利利他的一种象征,我们的修行不只是为我们自己,我们会更好,也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能够越来越好,对不对?
  
  好!我们再一次,各位法师、各位大德们,大家好!「法师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很好!听到大家把你们的信心流露出来,我们的佛教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充满着蓬勃朝气、充满着希望!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好!今天我们大家共襄盛举,正式要进一步实践解脱道跟菩萨道,「解脱道」就像你要当一位医生来悬壼济世,我们发出这一种愿力,但是这个愿不是空愿,是要实际、具体去做。
  
  所以,实践「解脱道」的过程,就好像说我们发愿要当医生、来悬壼济世,我现在努力读书,当我考上医学院,然后好好把医学院的基础理论学好,具足医学方面的学术基础,再来进一步去见习、进一步去实习,把整个课程完成之后,理论跟学术都结合了,再来下一步就成为具格的医生,就可以真正的落实、实践,行医、悬壼济世,这时候就是真正大行「菩萨道」。
  
  因此,佛法的完整架构是这样,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到医学院读书,认真脚踏实地实践「解脱道」,好好深入闻、思、修、证。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学识各方面,包括我们的佛学基础、实修实证都具备了,证量有了,就不会误导众生了。这时候,不管你到哪里,很自然都在流露「菩萨道」大慈大悲的精神。所以,真正的「菩萨道」、最上等的「菩萨道」,它是跟「解脱道」完整结合,「解脱道」绝对不是自私自利的。
  
  如果你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汉」心态,就没办法真正修行有成,因为你是自私自利,我们的心胸、心量就没有打开。如果没有打开心胸、心量,没办法真正来到「明心见性」,没办法真正的见法,没办法有成。所以,在我们要大行「菩萨道」之前,就像佛陀一样,「佛道无上誓愿成」,对我们自己期许、勉励,发愿只要我们修行有成,随时都愿意回馈这世间,随时都愿意实践「菩萨道」,相信各位都具备这一种实践「菩萨道」的愿力,而空海回馈给大家的就是能够更落实、更扎实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好,将来你们就是佛门的龙象啊!大家真的就是「为法作见证」、「荷担如来家业」!那不是用口号,而是实际做出来、实际的做到。
  
  我们继续跟大家分享「解脱道的实践」。昨天有讲到我们每个人都身怀无限量、无价的宝藏,那是无穷尽的宝藏,每个人都一样,我们跟诸佛菩萨都完全平等,只是诸佛菩萨他们发现到了藏在哪里,找回来了!找回到我们那本自具足的潜能,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宝藏。当他们找到之后,很自然就会把这些跟众生分享,回馈普渡众生。
  
  在苦海中的众生,就是因为你遗失掉了,却又不知道放在哪里?不知道藏在哪里?我们一直在寻寻觅觅,到处去找寻。今天空海就向大家讲述很重要的核心,为什幺一般众生生生世世在寻寻觅觅,却还没有找到?很重要的关键有二点,第一、因为众生习惯眼睛向哪里看?眼睛向外看。我们的心常常是向外一直寻寻觅觅,一直去找寻。嘴巴讲要修行,但是一看到别人脸上的一点黑,就在谈论、评论别人的脸黑,我们的眼睛常常向外在看,看别人的是是非非,看别人对不对,看别人对错、是非、好坏…,像这样我们的眼睛向外在看,或是向外去找,你是找不到的,因为那个宝不是藏在外面,这个宝藏在哪里?是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层里面。所以,如果你向外寻觅,不管再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还是找不到啊!经过一百亿年的寻寻觅觅,还是找不到啊!因为那个宝不是藏在外面。
  
  所以,首先是我们习性的反应问题,为什幺没有找到?因为我们的习性总是向外找寻,这是一个习惯、惯性运作的问题。「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跟「世间法」是180度相反,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跟「世间法」的思惟角度是180度相反。如果你带着世间的思惟角度向外寻觅,因为那个惯性问题就是向外,在苦海里面浮浮沈沈,在苦海里面寻寻觅觅,你没回到内心世界来找寻,不管再经过几百世的寻觅,你还是找不到!
  
  所以,今天回馈给大家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把我们过去那一种惯性向外看、向外寻觅,看别人是是非非,向外去找寻的那一种惯性,把它做180度的大反转,回来向我们的内心开始净化、开始寻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大扭转,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这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最大的分水岭,这是苦海浮沈与迈向解脱、成佛之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如果这个惯性思惟、这个习性,大家没有扭转过来,真的会浪费掉我们很多的生命,当你掌握这个原则之后,很快!你很快就可以找到这个宝。
  
  如果我们的观念方向错误了,你要找到那些宝,一百亿年都不一定能够找得到。如果我们的观念方向正确了,知见也正确了,佛陀就告诉我们:要迈向究竟解脱,要找到这无上无价之宝,要多久?不待时节因缘!只要你有心来找,就很快的、很快的。中国的禅宗最勇猛,它的核心就在这里,如果观念方向知见正确,你很快的切入,很快就可以找到那无价之宝。我今天不是专门在弘扬禅宗,但是今天中国的禅宗衰没了,很可惜!因为中国的禅宗保留了佛法的精髓核心,把佛法那一种活生生,没办法用语言、用文字叙述的核心,禅宗把它保留下来,禅宗把它继承下来。
  
  因为真正那个心灵,那个活生生的灵魂,是没办法用语言、文字来记录的。举例来讲,我们前面有摆放玫瑰花、百合花…,大家比较熟悉的,像玫瑰花或是玉兰花,但是以玉兰花的香味,你能够用语言文字做精准的诠释出来吗?你可以描绘玉兰花的形状,现在比较精准的,可以把它拍摄影片下来,让大家看到玉兰花的实际情况,但是你这影片所拍摄下来里面,玉兰花的香味能不能拍得下来?还是拍不下来的!这个录相带、录影带,已经比文字更精准的接近实相了,虽然你很精准的可以接近这个实相,但还不是实相本身,因为你从录相带里面,还是闻不到玉兰花本身的香味。如果那个香味你不曾闻过,总使我再怎幺跟你讲,你还是模糊的、抽象的。
  
  以玉兰花的香味而言,纵使我拿再多的相片让你看,跟你讲说这就是玉兰花,但是没有实际东西让你鼻闻,还是闻不到实际的香味,纵使我讲得口沫横飞,拿再多的经典跟你诠释玉兰花的香味,你还是模模糊糊的。禅宗的精髓就在告诉你,纵使讲再多的语言文字,引用再多的经典,都不如我拈一朵花、拿一朵花,让大家流传去亲自闻闻看。当你一闻,当下心灵就进一步心领神会;这一闻,闻到实际的香味,闻到花的灵魂,这是「言语道断」,还需要用再多的语言,文字、名相来形容吗?那是不可言传的,你展现流露出来的,就是一种会心的微笑啊!这就是「拈花微笑」的深义,讲再多的语言、讲再多的文字,不如让你亲证到那个实相,那个不可言说的心灵,那个灵魂、精髓,让你亲证去品尝到、体证到,你就知道「喔!原来就是这样!」。
  
  现在讲的这些都是重点,如果你真的能够去体会到,就能够学到禅宗的精髓。空海真的是不忍心看到禅宗今天这幺样一个衰没情况,相信以后禅宗会在我们这一代大家的「为法作见证」之下,它又会大放光芒,因为禅宗有把佛法的真精髓核心,实践出来、展现出来。
  
  为什幺我们不容易找到宝呢?除了刚才讲出我们的惯性、习性问题之外,再来就是我们一般众生的心,充满着污垢,充满着凹凹凸凸。禅宗强调要来到「明心」,就能够看到真理实相,看到你遗失掉的那些法宝藏在哪里。所以,为什幺要「明心」呢?我们佛教有一句总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诸佛的教诲-「是诸佛教」。很多人把佛跟教变成一个名词-佛教,宗教的这个「佛教」,事实上这样是错误的,不是说这个叫做「佛教」,而是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诸佛他们教导我们的很重要核心。
  为什幺要「自净其意」呢?现在用一面镜子作比喻,如果我们大家在照镜子,这一面镜子是很平整、很清,是不是照见什幺东西,就能够如实的映现这东西的实相?如果这一面镜子,它是充满着灰尘污垢,这一面镜子能不能如实照出来?没办法!如果这一面镜子,它是凹凹凸凸的,大家有没有照过那一种凹凸镜、哈哈镜?一般的天文馆都会有,我在台湾一样曾经到天文馆去照“哈哈镜”,有的百货公司里面喜欢搞笑的,它一样会设置一些“哈哈镜”,当你走过镜头前面,整个的人身、身像都会变形失真,它是故意要搞笑的,有的让你变成像竹竿一样很瘦长,有的让你变成“矮肥短”,非常的短胖。
  
  如果一面镜子不是又平、又明的,它所照出来的东西,有没有办法如实照?没办法!它会扭曲实相,到这里可以理解到?我们现在要解析到比较深的层面,让大家好好去体会。如果能够有所体会到,就能够扣住修行的核心要领,虽然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但是我们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是凹凹凸凸的,就是透过这一面凹凸的心镜在看这个世间。
  
  另外,再从有形的眼镜来比喻。如果我是戴墨色的太阳眼镜,看出去的是什幺样的世界?是墨色、黑色的!如果我的眼镜镜片是红色的,看出去的世界是什幺颜色?红色!如果眼镜的镜片是黄色,看出去的世界就变成是黄色;我的眼镜镜片是蓝色,看出去的世界就变成蓝色。实际我们这些花,难道都是蓝色吗?不是!是因为我们戴着染色的眼镜在看这个世间,也就是戴着有“污染”的镜片在看这个世间。所以,我们以为「喔!这个世间就是这样!」有的人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不是这样!是你的心没有如实观啦!
  
  所以,我们戴着什幺样颜色的眼镜,你看出去的世间,所看到的跟实相是有很大的落差。你把这个有形的眼镜,变成我们无形的这个心镜,这一面心的镜子,如果你的人生往悲观的方面去取角,就是带着一个悲观的心镜在看这个世间,于是你看什幺事情,都会觉得不顺意、不合我意,看这个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如果你戴着一个狭窄的镜片在看,看出来的人都变成扁扁的、瘦瘦的、高高的、窄窄的,看别人的脸都变成凹凸形的,所以你看别人都不顺眼。
  
  但是众生不容易看到,这是我们本身“心镜”出问题,我们这一面心的镜子出问题,众生不能看到,这就是「世间思惟」。如果戴着一个凹凹凸凸的镜片在看这个世间,我们把别人扭曲了,我们把别人变形了,但是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总认为错是别人,别人不对、别不人好。
  
  所以,我们的身、口、意,常常向外去攀缘,也常常在造「无明」的业,就是「造业」,我们总认为别人不对、境界不好,没有看到是我们本身镜片出问题,结果有没有办法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心,恢复又清、又明、又平呢?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向外在看、在怪别人,没有看到自己心镜的凹凸,就没有回来如实净化我们自己,于是就变成在「世间法」里面打滚,这就是世间的思惟、世间的取向、世间的走向,总是在看别人的脸黑,看别人的是非,像这样都是没完没了的,在苦海里面浮浮沈沈,世间的冲突主因都在这里。
  
  一般人都是在看别人不对,总是在看别人“脸黑”,很少回来看到: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在我们自己。为什幺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心灵宝藏呢?找不到无穷的宝藏呢?就是这二点。刚才讲过第一点是我们惯性、习性向外看,当你把它扭转回来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第二就是我们的这个心镜,含有很多的污垢跟凹凹凸凸,你现在知道「喔!现在宝在我们身心里面。
  
  好!我要回来看、回来找啊!」问题是,如果这个镜子充满了污垢、充满了凹凸,你有办法清楚的看到吗?没办法!这一面镜子就算说它比较清楚了、清明了,如果这个镜子还是凹凹凸凸,你有办法对焦?有办法很清楚的看到吗?还是没办法!
  
  所以,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我们要回来反观、向内找寻。再来,修行的重点核心,就在于好好净化我们的身、口、意。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回来向内净化我们自己,内观、内省,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清明、越宁静。有了污垢,我们就把它抹清;有凹凸不平的,我们慢慢、渐渐让它平稳、平静、宁静下来。诸佛菩萨只能够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方向,这个工夫必须要透过大家实际一步一脚印去做,只要方向观念正确了,一天一天的下工夫,自然水到渠成。
  
  当你具足了闻思方向正确之后,脚踏实地去做,你不求解脱,也自然会解脱啦!就像说这个母鸡很脚踏实地在孵那些蛋,你不求那些小鸡孵出来,自然因缘成熟、因缘到了的时候,那些小鸡就会孵出来了,就是水到渠成。这些工夫呢?别人只能够告诉我们方法,都要我们自己去修、去做,马虎不得!
  
  刚才所跟大家分享的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很希望大家在这一次三坛大戒期间,除了很多法师他们慈悲的教导,包括一些课程大家尽量的学习、尽量的挖宝之外,我们也很希望大家真的能够掌握住修行的核心,而且越来越清楚。离开戒坛之后,大家对修行越清楚,而且越有信心,让大家感觉获益很多,比一般的三坛大戒,又能够有更多的受益,这是由衷的祝福大家!
  
  十四、第十一章 四食
  
  第卅五片B面开始是第十一章四种食物的「四食」。如果不了解这四种食物的「四食」,我们生生世世在食物链里面吃跟被吃,都不知道啊!哪四种食物?第一种叫做「粗抟食」;第二种叫做「触食」;第三种叫做「意思食」,是我们的意思、主宰欲;第四种叫做「识食」。
  
  四种食物中,一般人大部份比较容易了解的,就只有每天吃三餐、吃东西。我们很容易看到看到非洲的野生动物,狮子或是花豹在捕捉那些羚羊,看到狮子在吃羚羊,蛇在捕捉青蛙、在吃跟被吃,这个层面大家比较容易看到,叫做「粗抟食」的成份,这只是食物链里面的第一种而已。我很佩服释迦牟尼,我很佩服佛陀,他把宇宙的食物链解析得非常精辟。「粗抟食」是三餐吃的食物,这只是初步而已。当然我们现在佛门,尤其是汉传地区的佛教,都是以素食为主;一般社会人士大部份还是吃荤的比较多。
  
  当你有吃,就有被吃。你要吃东西,就一定有被吃的,有吃就有被吃。我们现在从比较初浅、大家可以理解的角度解析,假如这边是代表非洲凶猛的狮子,然后另一边是代表羚羊,当狮子捕捉到羚羊,这时候狮子代表吃到东西一方,羚羊是代表被吃,狮子牠得到食物,这时候牠的心境是苦?还是乐?
  
  牠是快乐的,因为「喔!我吃到东西了」所以,当你吃到东西的时候,就会展现快乐,羚羊牠现在当下是被吃,对羚羊而言牠是怎样感受?非常痛苦!
  
  当你能够吃到东西,就像说你的欲贪能够实践,你就快乐啊!而且进一步会贪得无餍,这就是佛教所讲的贪、瞋、痴的「贪」。为什幺会起瞋呢?有二种情况:你想吃,但是吃不到;或是被吃了,逃不掉、被吃了!这时候你会痛苦、会起瞋。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历缘对镜中,每天容易展现的。一般众生的快乐,是来自于他得到很多,他“捕捉”到很多,他吃到很多东西;一般众生会痛苦,往往是因为被吃、被K了,得不到他所要的。
  
  当你今天听闻了之后,去反观、反省看看,你去思惟看看,到今天以前的,都可以去过滤看看,以前非常痛苦的那一幕,是不是因为你被吃的那一种情况?以前你很快乐的那一幕,是不是你吃到很多、得到很多的那一幕?当你的人生经验历练越多,就能体会「喔!原来是这样!」我们现在逐渐要深入解析,从食物的「吃」,进一步是「触食」,这是那一种感官、感受,现在我们比较没时间解析,就直接跳到第三种「意思食」,因为这是大家日常最容易犯的问题,最容易犯的就是第三种「意思食」。
  
  什幺叫「意思食」呢?就是我的意思就是要这样,充满着很多的主宰欲,尤其如果有结过婚或是为人父母的。有结过婚的人,先生想要主宰太太,为人太太的也想要主宰先生,「你是我的太太,你就应该、应该怎幺样…,应该三从四德…」就是有大男人主义的「意思食」在里面。如果当太太的,她所展现出来的,符合先生的「意思食」,三从四德的标准,先生就认为她是好太太,因为符合他的意思。
  
  如果当太太的展现出来,不符合先生的预设立场、意思,先生就认为这个太太没有随顺,不是个好太太,之间就会常常在吵架。当太太的也是一样,会要求先生说「你是我的先生,你应该怎幺样、应该怎幺样…」这都贯穿在每天的历缘对境中,但是你在「意思食」的展现,都不知道、不容易觉察到,于是你就会痛苦,因为对方展现出来的,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求,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我们就会失望、会痛苦。如果对方展现出来的,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求,我们就会高兴、就会快乐。为人父母的对儿女、对子女,也是这样!
  
  不要想说我们现在是出家众,没有结婚、也没有小孩,应该没有这些问题…。大家记得一句话:表象不同、本质相同。你跟一切众生的接触,跟所有人、事、物的接触,绝大多数的冲突,绝大多数的不愉快境界,往往都是因为「意思食」的冲突,这是很重要的关键,我们现在就是帮助大家去挖到佛法里面很深的宝藏。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原来这是世间「意思食」的冲突,一方面想吃,另一方面也想吃,是吃与被吃之间起了冲突,于是很多的人我是非、恩恩怨怨都是这样出来的。
  
  如果大家能够听得进这些,就会知道原来苦海的形成原因在哪里啊?!人我是非、冲突不断,原来在哪里啊?!
  
  「出世间法」的修行,就是清清楚楚去看到这个食物链,然后从中跳脱出来,就是出离「六道」,而不是变成什幺东西都不要吃。我们三餐的饮食还是照常吃,有的吃一餐、有的吃二餐,也就是饮食、粗抟食,我们还是照常吃,但是这时候的吃,跟以前处在无明情况之下,那一种吃的品质就不一样。以前是充满着欲贪在吃或是抱怨在吃,等有一天你去看到这个食物链之后,接下来以后的吃,你会是一种感恩心在吃。
  
  同样吃一餐饭,你有感恩的心在吃,有惭愧心在吃,就会身、心越来越柔软,人我是非的冲突,都会大大的改进、大大的改善。如果对「意思食」没有了解,常常在吃跟被吃的世界里面,追啊!追啊!或是逃啊!逃啊!就是没完没了,在滚滚红尘浮浮沈沈。当你了悟这些实相之后,心境就会提升、升华上来,来到跟一切众生和平共处,跳脱那些吃与被吃的轮回。
  
  如果你能够看到「意思食」的层面,再来就可以进一步深层去看到「识食」,那是很深层、很幽微的。如果这一关没有清楚看到,就没办法断除深层的「我慢」,因此这一关一定要清楚的照见。但是你要清楚照见到「识食」的运作,一定要透过「四念处」的修行方法,或是来到禅宗所讲的「明心」阶段,才有办法清楚看到我们心灵的深层是怎幺样在运作。当你有看到心灵深层的「自我」如何在运作?怎幺样在颠倒梦想?才能够清清楚楚的看到。
  
  当你看到深层心灵的颠倒梦想,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当你清楚看到深层的心灵如何在运作,也能够清楚看到众生是如何在运作,怎幺样在颠倒梦想。当你清楚照见自己,有自知之明,才能够知彼啊!你没有清楚先照清自己的实相是怎幺样,没有清楚看到自己的颠倒梦想,没清楚看到自己错误的运作,你没办法清楚看到众生的。
  
  所以,你能够自知自明,就能够知彼,所谓「知己知彼」就百战百胜。当然,我们不是要去跟人家战争,而是你能够「知己知彼」,就能够帮助众生出离苦海。
  
  十五、第十二章 受相应
  
  关于「受相应」方面,也许大家只把它当作佛教里所谈到的一些「受」,诸如苦受、乐受、苦不乐受。但是,感受是属于前面的「触食」,触食的范围比较多,是我们的感官跟外境的一种接触。我们的「六根」跟外境的接触,然后所引起的感受,如果没有好好走上解脱道,没有好好的修行,一般众生、一般世间人就会:当我遇到「乐受」,让你产生快乐的觉受,就会起更多的欲贪;如果接触到「苦受」,就会起瞋心。佛教讲三毒-贪、瞋、痴,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是怎幺来的,跟「触受」的关系都非常大。所以,当你了解原因,就好办了!当你了解病因,就好解决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