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士强教授:《大藏经纲目指要录》义例


   日期:2020/9/25 8: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义例

陈士强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开封)法云禅寺住持惟白集。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

撰者惟白,靖江人。嗣圆通秀公(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曾于建中靖国元年(1011)撰《续传灯录》三十卷,徽宗赐序。

《指要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藏经》解题著作。自唐智升的《开元录》问世以后,藏经的选取范围已经基本确定,依录抄写作为寺藏已成常事。然而藏经浩瀚,初学者茫然不知入手处,为了便于寻检披览,于是就出现了索隐、解题一类的著作。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北宋建隆五年(案:建隆只有三年,“五”当是“三”字,即公元962年),右街应制沙门文胜奉敕编写了《大藏经随函索引》六百六十卷,虽然从它的卷数来看,很可能是众经要钞,内容过于繁冗,但它却是第一部根据《大藏经》的编排次序(即“随函”)编写的佐助阅藏的纂要著作。其后九年,即开宝四年(971),宋太祖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从此,《大藏经》不仅有手抄本,而且出现了第一个木刻本,民间辗转雕印,藏经的流通也就更广了。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在诏赐天台教文人藏的同时,慈云遵式编撰了《教藏随函目录》,叙述诸部著作大义(见同书卷四十五),这便是木刻板《大藏经》的提要(已佚)。在相隔了八十年之后,出现了惟白的这部《指要录》。

《指要录》无序跋题记。作者在书末《大藏经纲目指要录五利五报述》叙编集始末道:

崇宁二年癸未春,得上旨游天台。中秋后三日,至婺州金华山智者禅寺,阅大藏经。仲冬一日丁丑,援笔撮其要义,次年甲申仲春三日丁未毕之。计二十余万字。(第771页上)

作者认为编集这一类藏经提要,有“五利”:

一、宗师提唱者,得随宜开觉故。何谓也?向上玄枢应乎大器,俯狥情性在乎顺机,故弘宗阐教,以方就圆,须假博闻,待乎来问。故集斯录,益真接化,贵言有稽,古道取信于人也。

二、法师讲演者,资阐明训徒故。何谓也?传教者宜谈妙义,听习者专咨实理。一部微言,必有所证,或引经律论文,或考疏钞传记,略无所据,义理难信。故集斯录,缓急证其驾说,使有端绪也。

三、乐于注撰者,助检阅引文故。何谓也?作歌颂者,赞扬妙道。述疏钞者,发挥圣言。临文引据,一事一缘贵出典章,制不妄故。故集斯录,以待伸纸操笔而无凝思也。

四、有缘看藏者,易晓品义故。何谓也?出家佛子,若曾听经论,或参问知识,则一览圣教,其义了然。既未然者,不了法味,则空益疲劳。故集斯录,俾见大旨,然后披文,乃深入法藏也。

五、无因披教者,知藏要义故。何谓也?在家菩萨居仕宦者,致君泽民,职务骈冗。处黎庶者,家业萦繁,公私逼迫,以故无因披阅藏教。设若有暇,何处取经?故集斯录,使人人知其法义,家家有大藏因缘,资乎种智而脱死生也。(第771 页中)

这里所列举的藏经提要的五项作用中,比较重要的是第四、五两项。简而言之,藏经提要的作用,主要在于撮举经旨大意,以利于学者深入阅藏而已。

《指要录》解题的对象是《开元释教录》的人藏经。除有些地方对同本异译的几个译本的前后次序,作无关紧要的调换以外(因为书中往往是将这些译本合在一起写一则题解的),所解经典的分类及排次均同《开元释教录》。并且在每卷之前列出该卷的目录,所解之典一般只标题名和卷数,而将译作者当作已知的事实来考虑,故大多数经典不署人名。

《指要录》的编次和内容是:

卷一、卷二上下、卷三、卷四上下、卷五上下等八卷为大乘三藏(经律论);卷六上下、卷七上下等四卷为小乘三藏;卷八为圣贤传记,并附作者写的《禅教五派宗源述》和《大藏经纲目指要录五利五报述》二文。所解说的经典据卷八所说“总五千四十余卷四百八十帙,以《开元释教录》为准。”(第768页中)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因为《开元录》中列入的有些经典,《指要录》中疏漏未解。如小乘经中原有后汉安世高译的《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东土贤圣传中原有唐义净撰的《别说罪要行法》一卷和《护命放生轨仪》(或云《轨仪法》)一卷,在《指要录》中则未见。因此算上新添的唐金陵沙门惠炬(当是“智炬”)的《宝林传》十卷、宋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三十卷、驸马都尉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三十卷和惟白本人所撰的《建中靖国续传灯录》三十卷等四部,《指要录》也只收一千五十部(据每经前的数序),低于《开元录》入藏录所收一千七十六部的数目。“其余随藏添赐经传三十帙,未人藏经二十七帙,天下寺院藏中或有或无,印经官印版却足,故未录略在。”(同上)也就是说,除此之外,随藏添赐的经传,《指要录》未加解说。

《指要录》的主要特点是解题详悉。无论是大部头经典还是小部头经典,无论卷数的多寡,一般都逐卷解说(内容重叠者除外)。

大部头经典中以《大般若经》的卷帙为最巨,解说的份量自然也最大。《指要录》中光此一部的解说就占了一卷半(卷一全卷和卷二上之前部分)。兹以此经为例,看《指要录》对大部经典的解说方式:

一、经前总叙一经大略。“《大般若经》,总部四处十六会说。传此方入藏者七百一十卷,前六百卷,唐三藏玄奘法师在玉华宫重译。西明寺僧玄则述十六序冠十六会,明其旨也。太宗皇帝御制《圣教序》,高宗皇帝作《圣记》。”(卷一,第571页上)并对此经的全称《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字义加以注解。

二、解经时依循一经科例。《大般若经》和《大宝积经》(四十九会)、八十卷本的《华严经》(七处九会)都是按“处”(说法的场所、地点)和“会”(集会的次第)编纂的。每一处包括一会或若干会,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点可有一次或若干次集会;每一会又包括一卷或若干卷的内容。佛经中的章节称为“品”,因此,每一卷可有一品或数品,也可以数卷合一品。《指要录》就是依照经典原来的会、卷、品的层次结构依次解说的。有的在一会所包括的卷目的终结部分进行概述,如《大般若经》中的鹫峰山第一会的概述,是放在第四百卷解题之后的;有的在一会的起首部分进行概述,如逝多林第七会、八会、九会,他化自在天宫第十会,逝多林第十一会、十二会、十三会、十四会,鹫峰山第十五会、白鹭池侧第十六会;有的则在起首部分有前叙,终结部分有后语,呈呼应状,如鹫峰山第二会、三会、四会、五会、六会。从这些对会的简介文字中,可知《大般若经》的前六会(卷一至卷五百七十三)的品目和义理大多相同,重复之处极多。而后十会(卷五百七十四至卷六百)似没有这种情况。

三、解经完毕作小结。如谓《大般若经》“卷帙虽多,研其义例,始自色心,终乎种智,止于八十余科耳。”(卷二上,第599页上、中)

此下便附出“般若八十余科名相并注”,叙列《大般若经》所提到的重要名词术语,如五蕴、四缘、十二因缘、六度、二十空、四谛、四静虑、八解脱、四念处、八圣道支、菩萨十地、十八不共法、四果等,并摘引龙树《大智度论》的解释附注于下。其他大部头经典虽然没有附列一经提到的名相,有些也没有前叙和后语,但依循一经科例进行解说,是与《大般若经》相同的。

至于从大部(亦称根本、本母)经典中派生出来的别生经,或者同本异译的经典,《指要录》一般采用参见的解题方法,以避免重复。如卷三在《平等觉经》四卷(后汉支谶译)、《阿弥陀经》二卷(吴支谦译)、《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下仅云:“已上三经与《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同本”(第617页上),而不说具体的内容。因为《大宝积经》已经逐会逐卷地进行了解说,到那里一查,三经的大意自然能够了悉。卷四下先解《孔雀王经》三卷(唐义净译),说:

娑底比丘,蛇咬足痛,阿难白佛,乃说大孔雀神咒往救。由是弥勒诸天诸龙等各说神咒。(第652页下)

次列《孔雀王经》一卷(案:《开元录》卷十二谓“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近人考证有谓东晋帛尸利蜜多译)、《金色孔雀咒经》一卷、《大金色孔雀咒》一卷(案:上二经均失译,《开元录》附秦录)《孔雀经》(案:《指要录》失落卷数,《开元录》卷十二作“二卷”,谓“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云“已上四经前经同本。”(第653页上)

但有些经典即便是同本异译,为使读者直了知悉,《指要录》也分别摘叙大意。如卷五下解《转识论》说:

转为众生,转为法身,一切所缘不出此二种相也。能缘即阿赖耶识,果报识六识,一切有为法依止种子也。(第688页上、中)

解《显识论》说:

一切三界但唯有识,一显识,二分别识也。与前《转识论》同本。”(第688 页中)

此二论均为梁真谛所译,据《开元录》卷七所说,《显识论》实是《无相论》中的“显识品”,而《转识论》又出于《显识论》。在这里,两本俱解。又如同卷解《无想思尘论》说:

令六识外尘境起时,思量分别,析为邻虚,渐入无相,合虚空也。(第689页下)

解《观所缘缘论》(亦作《观所缘论》)说:

明眼耳等五识,以外境为所缘。意识为能缘。今论俱非,无实体故,此非理等义也。(同上)

此二论实为印度大乘瑜伽派论师陈那一部著作的两个译本,前者为真谛所译,后者为玄奘所译,《开元录》卷十二已指明“二论同本异译”,《指要录》的作者考虑到一般人对瑜伽派经论不大熟悉,故二本俱述。

至于单本独译,既非大部别生,又无重译,《指要录》均依既定的逐卷解说的原则处理。

《指要录》在解题之外,尚有二事值得注意:

一、在《圆觉经》(见卷四下)和《楞严经》(见卷五上)解题之末,特别强调了此二经的重要性,赞扬了唐圭峰宗密对《圆觉经》的疏解,宋长水子璿裁治洛阳兴福寺悫法师、荆渚振法师、金陵节法师、资中允法师四家科注,所作的《楞严经疏》。以此说明《圆觉》、《楞严》二经不只受到禅宗的尊崇,同样受到其他宗派的重视。

二、在一千四十部经典解说完毕,并回答了“天竺祖师传法偈颂、谶语、生缘、翻译在于何时,流通载于何代”的问题之后,撰写了《禅教五派宗源述》,对禅、贤首、慈恩、南山、天台五大宗派的源流作了阐述,并以教义命名之,颇有参考价值:

如来在多子塔前,分半座而授手金色头陀(摩诃迦叶),便传正法眼,令教外别行,付上根辈。而天竺继之者二十七世,达磨入于中国传乎可祖(慧可),至于六代曹溪(慧能)门下,分枝列派,以之今日诸宗师共所提唱者,谓之直指悟心见性宗,乃曰禅门也。

如来在菩提场,文殊、普贤二大士当机启悟,而后马鸣、龙树二祖师,青目、清辨二尊者,洎智光法师次第传演。中国则帝心禅师(杜顺),智俨尊者,贤首(法藏)、清凉(澄观)二国师,洎圭峰(宗密)定惠广而序述,以之今日诸法师共所阐扬者,谓之一念圆融俱德宗,乃曰贤首教也。

如来在鹫峰山,慈氏菩萨(弥勒)启蒙识智,而后无著、天亲二大士,护法、难陀二尊者,洎戒贤法师续明斯旨。中国则三藏法师(玄奖)、慈恩基师(窥基)大为嗣述,以之今日诸论师共所传讲者,谓之三乘法相显理宗,乃曰慈恩教也。

如来在给孤独园,优波离躬行性相戒法,而后分诸部类,鸡头寺耶舍尊者,以至诸派嗣续弘持。中国则僧护、惠猷、僧业、僧佑诸高僧,洎澄照宣师(道宣)恢弘细行,以之今日诸律师共所持守者,谓之行事防非止恶宗,乃曰南山教也。

如来灭后五百年,龙树祖师传正法眼,外述《中论》颂,而后青目尊者、分别明菩萨条畅玄义。中国则惠文禅师、思大和尚(慧思)、智者国师(智颤),泊灌顶、左溪朗(玄朗)、荆溪然(湛然)三尊者续大玄旨,以之今日诸讲师共所发挥者,谓之四教法性观行宗,乃曰天台教也。(第770页下-第771页上)

惟白认为,虽然教分五宗,但均出自如来所说,道本一贯也。这好比“塑佛”:“若慈恩教者,如立佛骨筋泥也;南山教者,如裹佛细泥致密也;天台教者,如安佛五脏内备也;贤首教者,如装佛金彩色泽也;禅门宗者,如着佛眼珠,开光明也。如是则阙之而不可也。”(第771页上)这些反映了惟白力主禅教融合的佛教大一统思想。

《指要录》的缺点是:有些经典的解说比较肤浅,没有撮出要点;有的地方有差错。如据《开元录》,《大明度经》六卷(吴支谦译),本是《大般若经》第四会的同本异译,而《指要录》误作与“第二会同本”(见卷二下);《八正道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本是《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的别译,而《指要录》误作出“《杂阿含》三十卷中”(见卷六上);《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九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开元录》作五卷)是释《弥勒所问经》(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的,《大乘宝积经论》四卷(同译)是释旧单卷《大宝积经》(相当于唐译《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的,《宝髻菩萨四*轮经论》一卷(元魏毗目智仙等译)是释《大集经·宝髻品》(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七会)的,都属于释经论,而《指要录》在解说时脱“释”字,误成与本经“同本”(以上见卷五下);另外还将吴支谦译的《孛经》误为《学经》(见卷四下)。这些纰误在读时不可不加辨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陈士强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陈士强教授)  

 陈士强教授:无门关说例 

 陈士强教授:历代感应传通鉴 

 陈士强教授:净土宗文献方隅录——南宋宗晓的《乐邦交类》与 

 陈士强教授:汉传佛教目录学小史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下)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上)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 

 陈士强教授:汉传佛教目录学小史 

 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总论 

 陈士强教授:大本《长阿含经》 

 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中的法数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