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3 四重缘起观的例证


   日期:2020/9/18 1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3)

  3 四重缘起观的例证

  龙树在《中论》起首第1颂说——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注13]

  这首偈颂非常著名,由此说为龙树的“八不中道”。对于“八不”,通常的说法是,龙树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一切法依因缘而成为有,是故其“有”为无自性。

  上来在说《心经》时已经说过,了义大中观不承认这个看法,而认为“八不”是四重缘起观。了义大中观在古代称为“极无所住宗”[注14],所谓“极无所住”即是尽离四重缘起而成无碍,连相碍缘起都不住,然后才能成为“极无所住”,这亦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极无所住中起心识的功能,然后才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胜义世俗二谛双运。如果还落在缘起的层次来证空性,这现证便始终住于缘起,焉能说是“极无所住”呢?

  所以近人或以为缘起是世俗谛,性空是胜义谛,“无自性的缘起”与“缘起的性空”相成,即是二谛俱破,即二谛中自性都不可得。这说法十分流行,几乎已成定论,但若究竟而言,“无自性的缘起”已坏观修,亦坏世俗,“缘起的性空”则定非究竟,因为必须离缘起才能现证毕竟空。所以这个说法要改说为——

  缘起与离缘起的性空相成(双运),即二谛中自性都不可得。

  龙树的“八不”,分明是说“不”,那岂不是离因缘、离缘起吗?这个分别很重要,若笼统地将“离缘起的性空”,说成是“缘起的性空”,那便实在无可现证空性,只能在缘起中执持着因缘有,却把这因缘有就当成是空性。

  “八不”是四重缘起的重重破立,其次第为——

  一、由不生不灭,破业因有,同时成立相依有。

  二、由不常不断,破相依有,同时成立相对有。

  三、由不一不异,破相对有,同时成立相碍有。

  四、由不来不去,破相碍有,同时成立无碍,如是而现证毕竟空。

  《中论》第一品总观因缘,由生灭而说,第二品名为 <观去来品>(若依梵文,应称为<观去非去品>Gatagata- pariksa),何以由“生灭”立即就跳到“来去”呢?三论宗祖师吉藏说,这是但说“八不”的首尾,那就包括了中间的四不。这只是测度的说法,实非龙树原意。[注15]

  我们已经说过,唯相碍缘起才可以包含其余三个层次较下的缘起,所以如果要通明四重缘起的破立,便一定要由相碍缘起重重向下而说,这即是<观去来品>的用意。青目论师应该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他才会用“四门”来说此品的意义,只是他仍然但说外义,由是即未能说明四重缘起的观修,那就容易给人看成是向四种不同根器的人说“四门”。

  下来,我们即由观修的立场,看龙树的四重破立。

  (一)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是破由因缘和合而建立的生与灭。凡庸说生灭现象有实自性,生有生性、灭有灭性,业因缘起则说生灭无非只是因缘和合,是故无实自性。对于这层次的破立,龙树未特别提出来说。

  为甚么不特别提出来呢?因为大小乘的行人对因缘和合都已了解,而且对此从无异议,因此就不必说。所以“八不”一开首即破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生灭为有实自性 (即破业因有)。

  他的破立,具见于《中论·观因缘品》,即第一品。其破立实在很简单,由因缘和合成立果法,因此,果法便实与因、缘、和合三者相依而成立。果法有没有实自性?这问题便可以由因、由缘、由和合来探讨(亦即前说的“若总若各别”观察)。

  因中有没有果法的自性、缘中有没有果法的自性、和合中有没有果法的自性?那就成为三个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从因来探讨。论颂说——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注16]

  这是总标纲领,成立相依有,然后从“相依”的观点去观察。“诸法不自生”,是说一切法都生必有因,因与果相依而成立,是故不能自行生起;“亦不从他生”,是因为一切法既然皆由相依而成为有,是故“自”若未成立,与之相依的“他”便亦无从成立(如无子即无父),由是即不可能他生。

  在这里,说的不是现象,而是自性。正因为在现象中可以见到自生与他生,我们才须要由缘起来说明现象为无自性。

  这也即是说,诸法的“生”,实为无自性的生。诸法的自性,不可能由“自”或由“他”生起而成为实有。为甚么呢?以相依故。

  由是亦可知,既然是相依而有,便不可能是由“自他”二者共同生起一实自性的法,因为自生、他生我们都已讨论过了;但亦须知,诸法亦不能“无因”而生。

  这样即就四种情形——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无因生来作观修(在瑜伽行中观,有实际的观修仪轨,下同)。在“相依”的观点中,没有一种情形可以生起具有实自性的法,是故就可以下结论说:“无生”。这个名言,意思是指由“因缘和合”而生的生,实为“无有实自性的生”。

  其次,是从缘来观察,有没有可能从缘而生起一实自性的法。论颂说——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

  这即是说缘法与果法相依而始成为有。因为“是法” (此法)生果所以才将此法名之为缘(如有子始有父),所以不能离果法而说缘法为有。于果法未生起时,所谓“缘”,实亦可名之为“非缘”(一如未有子的男人可名为“非父”)。

  以此为前提,我们就可以这样观察了——

  果先于缘中 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 先有何用缘

  这即是说,缘中不应先有果性,亦不应无有果的自性。为甚么呢?若缘中无果性,则这个“缘”是成立甚么东西的缘?若缘中先已有果性,那么,果法又何必以“缘”为缘?

  此由缘观察,实与由因观察同一意趣,但观察的角度则不同。“先无为谁缘”,即是不能他生;“先有为谁缘”即是不能自生。

  最后,由“和合”来观察,于相依中,由因、由缘虽都不能生起一实自性法,但是否二者和合却可以呢?论颂说——

  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颂文第二句,依《藏要》本校勘,在梵文本及藏文本中皆作“不在缘等中”,这个“等”字,一般说是包括外道所说一切缘,但其基本意义则实应指“和合”,因缘和合即是“缘等”。

  颂文的意思是说,因与缘(缘等)亦无实自性(因为它们亦应由相依而成立),以其无实自性,所以便不可能由和合而生起一具实有的“他性”。亦即是说,无实自性的种种法,不能因为“和合”就生起他法有实自性。

  (我这解释,跟青目的释文不同,青目以为“自性”指“自体”,即说果法的“自体”不在缘等中。如是便依然用“四门不生”来说,即不从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无因生而生。如此一来,说法重复,这不是龙树论着的体例。对此论颂,应该这样解读:诸法的实自性不在“和合”中成立,因为因与缘本无实自性,是故虽“和合”亦不能生起实有的他性。这样的解释,是将“缘等”看成即是“和合”。是否正确,尚希读者指教。)

  在《观去来品》中说“不来不去”,龙树是用“有无门”来否定来去有实自性,即是用相依缘起来否定来去的“业因有”。他的破立,即便跟说“不生不灭”时同一意趣。

  此亦即,“成立相依有、遮遣业因有”,前提是先建立相依缘起,如是于讨论“去、非去”时(所谓“去来”,依梵本藏本皆是“去、非去”的意思),龙树便将“去法”(“去”这个现象)跟“去者”先建立为相依有,亦即是说:离开去者即不能说有去法,离开去法亦不能说有去者。而且,二者的成立必须同时,不能说先有去者,或先有去法。(不能离异、必须同时,即是相依有的范限,这我们已在前面说过了。)

  关于这个相依有的建立,下来即将说及。现在,且先在此相依的前提下讨论“有无门”的论颂。

  所谓“有无”,是假定去者为有自性、为无自性,都不可能成立有自性的去法;复假定去法为有自性、为无自性,亦不可能成立有自性的去者。

  由去者有无而作观察的论颂说——

  决定有去者 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 亦不用三去

  所谓“决定”即肯定其为有实自性;所谓“不决定”,即是否定其有实自性。所谓“三去”,是说去法中的三种现象,出发、正去、终止,龙树名之为发、去、住。

  那即是说:若肯定去者有实自性,那么,这去者就不能令去法显现为发、去、住三种现象,因为既有实自性,去者便只能成立去法,而不能成立发与住。

  若否定去者有实自性,那亦不能令“三去”起用,因为无实自性的去者根本不能成立去法。

  由去法有无而作观察的论颂则说——

  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用三

  那是综合而言,无论说去法有实自性(定),抑或无实自性(不定),都不能成立有实自性的去者能显现“三去”的功能。为甚么呢?因“相依有”不能离异,倘若离开去者即说去法有实自性,那么,二者即非依存的关系,既非相依,去者就不能成立“三去”的功能,即亦不能显现为发、去、住的现象。若相反,先成立去法无实自性,则去者在去法中根本不起作用,是故亦不能说有令“三去”起用的实自性去者。

  由以上去法与去者互成有、无的观察,龙树便可以下结论说——

  是故去去者 所去处皆无

  这就即是“三轮体空”的观察了。在这里,“三轮”是指去法、去者、所去处三者。

  由上来所说,即便知道龙树是如何由成立“相依有”来破“业因有”。

  在说“不生不灭”时,是由果法的“生”与“因缘和合”相依而说;在说“不去”时,是由“去法”与“去者”相依而说。

  他的破立,是由甲与乙相依来研究彼此的依存。先由甲有、甲无两种情形来证成乙不可能为有;复由乙有、乙无两种情形来证成甲不可能为有,如是便彻底否定了“业因有”,亦即证成了“业因有”的空性。在这观察中,甲与乙便只因为相依才成立为有。如上例,即是果法只能与因缘相依而成为有;去法只能与去者相依而成为有。

  这就是相依缘起的破立了。行者的具体修证,即可由不生不灭、显现不显现,来现证相依缘起的破立。

  (二)不常不断

  龙树在《中论》虽然提出“不常不断”,然而他却没有说明为何不常不断。不过他在观“去非去”时,成立四门破立,此中即有与之相应的观法,这便是青目所说的“因缘门”。

  因缘门的破立,是由成立“相对有”来破“相依有”的有实自性,在《中论》中只有两首偈颂,首颂说——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 故无去者去

  青目对这首偈颂的解释,很值得注意。现在且将他的释文用语体来表达——

  无论用甚么去法来认识去者,这个去者都不能令去法发挥作用。为甚么呢?这去法未有时,便应无有去者,因为无有去者,是故亦无去时、已去,未去。

  如果先有人,当有城邑时,人可以去城邑居住。但去法与去者则不同这个例子,去者因去法而成立,去法亦因去者而成立(是故就不同人与城邑的例)。[注17]

  现在,我们且先说“去与去者”跟“人与城邑”的分别。

  当成立为“相依有”时,去与去者便受到“相依”的范限,因此,他们一定要同时成立,而且不能离异。人与城邑则不同,他们不是相依,而是相对,是故人就可以先成立,当城邑成立后才去居住,这即是不同时、可离异。

  龙树便是根据相对缘起的这两个原则,否定了去与去者在相依中可以有实自性。即是说,若说是“相依有”时,就不能先有一个去者,然后才说有去法,无论你将去法说成怎么样,说为未去、说为去、说为已去,在这情形下,去者一定不能令这去法产生“去”的功能。因为先未成立去法而说有去者,这去者又如何能去呢,必须依着同时成立的去法,去者才能说去。

  这就是说,去与去者的“相依有”一定不能成立,因为他们实在是相对,先有去者这个人,然后才有去这动作,这已经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是故便只能成立其为“相对有”,而“相依有”则不能说为有自性而可成。

  然而,或者可这样说:先有一个去法来成立去者,然后去者用另一个去法而去,那岂不是虽彼此相依,亦可成立他们有实自性吗?

  所以接着下去的论颂即说——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二去

  于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这即是说,若坚持此二者为“相依有”,那就依然是由去才能成立去者,由去者才能成立去,在这相依的原则中,只有一个去法,即是与去者不能离异而且同时成立的去法,既然这样,又怎能说既有成立去者的去法,又有另一个与去者同时不离异的去法呢。

  这样的观察,就可以否定去与去者既能相依,又有实自性了,所以就否定了“相依有”,亦即成立“相依有”为无自性。与此同时,去与去者于观察中即成为“相对有”,即二者实在是可离异、不同时的成立。

  这种观法何以称为“因缘门”呢?在这里,“因缘”是相依的表义。因为当因缘和合而生起一法时,因与缘实不可离异,而且亦必唯于生起果法的同时始成为因与缘。

  为甚么呢?因为因与缘必须同时发挥作用,且不能相离,然后才能说是“和合”。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常”与“断”的问题。

  龙树提出“不常不断”,但在论颂中却未说须如何观察来证成。青目的解释则是——

  若深求不常不断,即是不生不灭。何以故?法若实有则不应无,“先有今无”是即为“断”、“若先有性”是即为“常”,是故说不常不断即入不生不灭义。[注18]

  先有、今无,即是断,这一点不须解释,但对于“若先有性是即为常”,却须稍作解说。

  “若先有性”,是由相依缘起而说先后,一如上来所说的“决定有去者”的先作“决定”,这决定便是先决定有一个具实自性的去者:在说常断的情形下,则是先决定一切法为有实自性的“常者”。

  然而,若建立一切法为有实自性,其实便已经同时建立了“常”这现象。因为在相依缘起中,“常与常者”须同时而不离异。所以对于“常”的破立,便即等同前述对于“去”的破立。

  当“常”受破,不能成立为具自性的“相依有”时,“断”亦便同时受破,因为它只是“先有后无”的现象,亦即依于常法的先有后无才能成立为断。若“常”受否定,“断”便亦同时受否定。

  至此为止,相对缘起便容易理解了。对于互相观待而成立的事物,须观察他们到底是相依抑或是相对,条件是,相依则必须同时而且不能离异,两个条件任缺一即成相对。

  由这样的观察,便可以否定“相依有”,因为我们说之为相依有的事物与现象(如去与去者、常物与常法、常与断等),实在并非相依,只是相对。

  在修证中,行者若落在相依缘起来看待心识,便是不知道心识的垢与离垢相其实只是相对的心理状态,并不是有实自性的垢成为心的行相与心识相依。从相对缘起作观察,便否定了心识与外境的“相依有”为实自性,而同时成立了“相对有”,亦即垢与离垢、或杂染与清净,究竟则说为能受杂染的阿赖耶与不受杂染的如来藏。

  (三)不一不异

  当事物或现象成立为“相对有”后,便产生一、异的问题。青目只说《中论》的外义,因此在他的《释文》中,便依然举世间事物来解说。例如他说——

  不一,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一。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若谷作芽、芽作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

  不异,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异。何故分别谷茅、谷茎、谷叶,不说树茅、树茎、树叶,是故“不异”。

  他的意思是,看起来“谷”似乎是一,但却有谷实与谷芽的分别,是即“不一”;而世间万物都有分别,如分别谷芽等时,不与树芽等相杂,即是谷与树具相异性。

  但其实青目亦并非全说外义,因为他还说了一句话——

  若“一”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

  那就是内观的观察。当将一切法观为同一,那么,便没有生起一切法的因(在此处说为“缘”);将一切法视为别异,那么,事物就不能延续,如谷芽不能延续而成为谷。

  为甚么会有一与异的观察呢?

  因为在相对缘起中,定义为不同时、可离异,那么,相对而起的对法是否即是为“异”呢?但他们却又有由相对而依存的关系,那么,他们是否即“一”呢?这是修行人在观察阿赖耶与如来藏时应有的问题(此如密法中二十一瑜伽的观修)。

  这问题,弥勒的《辨法法性论》给出了答案。在观察“法”与“法性”的一异时,弥勒说——

  此二既非一 亦复为非异

  以有与及无 具有无差别

  对这论颂,世亲的解释是——

  “此二”即指法及法性,不许其为一为异。何以故?以“有”与“无”,既具“有差别”,亦具“无差别”故。……

  法性是“有”、法是“无”,二者既具有与无之差别,如何能许其为一。

  复次说二者非异。何以故?以有与无实无差别故。云何无差别耶?以法性唯藉法之无有而显现故;以无有所取等差别故。[注19]

  所谓“法”,弥勒说指“虚妄分别”,那就即是依于阿赖耶而起的心理状态;所谓“法性”,弥勒说是指“都离分别”的真如,那就即是呈现为不受杂染相的如来藏。二者非一非异,即是说阿赖耶与如来藏虽相对而成有,但若于相碍缘起中观察,则不能视为同一,亦不可视为相异。

  为甚么呢?因为二者实在是由相碍而说为有、无。这里说“有”,是指本然状态的有,亦即“法尔而有”,并不指有实自性。此即是:如来藏是法尔清净的心性,这心性本然。但阿赖耶却因受杂染(虚妄分别而起的行相),是故便无这本然状态。由是不能说二者为同一。

  但却又不能说二者相异。为甚么呢?因为我们能现证如来藏,实藉着“无有”了那个阿赖耶而现证,这即是说,二者只是一个心识呈现出来的两种相状,并非有两个心识,由是不能说二者相异。

  这样由观察而作论证,就此观察谷与谷芽、观察谷芽与树芽要深刻,因为弥勒所说的是内义,亦即说“中道”的修证。

  上来的说法,实在是用“相碍缘起”来成立“相碍有”,同时否定“相对有”具实自性。

  因为阿赖耶跟如来藏不能相对而成为实自性的有,所以就不能说是“一心二门”。这即说是,要超越“一心二门”,一定要在相碍的层次上加以超越,二者的关系才能说为不一不异。由二者的有差别,可以说为“不一”;由二者的无差别,可以说为“不异”,这才是于观修中对“一心二门”的超越。

  由此超越,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来藏并非新成,成佛亦不是新成。并非舍弃了阿赖耶,得到一个如来藏:亦非世间少了一个凡夫,涅槃界多一个佛。这就即是“不增、不减”。

  现在我们且回过头来,看在说“来去”(去非去)的“四门”中,龙树怎样说“一异”门。

  首先,龙树先确立“去法”与“去者”的不一不异,这即是相碍缘起的成立。论颂说道——

  去法即去者 是事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 是事亦不然

  这论颂,跟前说弥勒的论颂同一旨趣。弥勒说为“此二既非一,亦复为非异”。但如何论证这个结论呢?弥勒说得明快,只说:“以有与及无,具有无差别”。这是直接的现观,因此不须论证。龙树则依然循着观修的脉络来说,所以一步步观察,一步步分析。他说——

  若谓于去法 即为是去者

  作者及作业 是事则为一

  在观察中,若将去者与去法视为同一,那么就等于说,作业的人与业的造作是同一。这不合理,因为这有“人”与“造作”的分别,所以二者不能同一。

  这观察,其实亦即弥勒的观察。弥勒观“法为无、法性为有”,那是相碍缘起的观察。“法”的成立由虚妄分别相碍,是故为无(本然),“法性”本离相碍,是故说为有 (本然)。在龙树的例证中,人与造作亦是相碍。造作碍于人的分别与决定,即是碍于人心识的起用;人则碍于造作的时空,即是碍于成立造作的条件。前者碍于内,后者碍于外,由是二者即不能同一。

  龙树又说——

  若谓于去法 有异于去者

  离去者有去 离去有去者

  论颂所说的“离”,并不是相对缘起中“可离异”的离,而是“不理会”的意思。不理会去者便说有实自性的去法,那便只看到由时空相碍而起的造作状态,未看到去者的心识分别与决定;相反,若不理会去法而说有实自性的去者,那就只观察到去者的心识分别与决定,未观察到外在的时空相碍状态。前者碍于外,后者碍于内。当这样观察时而认为二者“有异”,实际上于相碍中二者则无差别,一如法与法性于相碍中无有差别。

  这样解释,似乎过深,因为照通常的解释,只须说去法与去者相依,就能说二者不能离异而成立。但这却不是观修的层次,在相碍缘起的实际观修教法中,不像龙树所说那样观“去非去”,而是观“相对非相对”。这就有两重观法——

  一者,行者初观修时,妄念纷呈,那即是虚妄分别的阿赖耶状态。对于妄念,不必着意去除,只须将妄念相看成是心的行相,修至“心一境性”时,便自然体会到无分别的心识状态,这即是不受虚妄分别的如来藏境界。

  “心一境性”是九重住心法的第八重,在这里不能细说。

  这样观修,即是现证由相对而成立的阿赖耶与如来藏,二者不一。

  再观察这不一,即能现观其非是相依、亦非相对,只是碍于阿赖耶状态即不能成如来藏境界(这是主要的观修),由是认知(不是现证),倘若碍于如来藏的境界,阿赖耶状态实亦不能生起。即是由相碍缘起否定其“相对有”。

  这时候自然亦能同时观察到——碍于虚妄分别而后有阿赖耶行相:无此行相即便能现观如来藏境界。所以阿赖耶实非相对有,而是由相碍而成立。这就现观了“法性唯藉法之无有而显现”,亦即现观到二者的不异。

  二者,承接着上说的观修境界,即可以观如来藏境界能令妄念不起。这时候,可以说是现证如来藏碍阿赖耶 (即现证上说的认知)。是故在相碍缘起中,如来藏亦不能成为相对有,因为它只是令虚妄分别不起的一个境界(此亦可说为碍虚妄分别),这个碍,可以说是“清净碍”,但这样说时,却又落于相对缘起层次了。

  由这观修,可同时现观二者的不一不异,道名言称为“双运”。于双运中等持,即能触证真如。——等持是九重住心的第九重境界,在这里亦不能细说。

  这样修证,即是将相对而成为有的如来藏与阿赖耶,否定其“相对有”,同时成立其“相碍有”,如是才能说为“不一不异”,否则“相对”便即是异,因为若非二法则不能相对(“一”有何相对可言)。正因为只是相碍,二者才能不一不异。此如初一的月与十五夜的月,如何能说二者是一是异呢。

  在实际的观修中,这亦即是“法界观”,因为如来藏其实亦是心识中的法界(这时,心识已住于法性,而非住于心性),由于受心识相碍,是故便只能是如来藏而非法界。

  华严宗说“真如缘起”为“如来藏缘起”,即由这重理趣而来,至于其“法界缘起”说为“如来藏体”,此便已是真如的触证。是故万法皆由如来藏变现(非一),而万法亦互相融会(非异),更是直说这重理趣。

  不过“相碍有”亦非究竟,所以华严的判教,才有离一切缘起的“顿教”,这亦即是由“无碍”而现证毕竟空,于是便即是对“相碍有”的否定,不过它的否定却不彻底,由是才落于他空见。

  下来,即说如何超越相碍缘起。

  (四)不来不去

  《中论》说“八不”,以“不来不去”为甚深缘起,因为牵涉到“时方”,而时间与空间实在最难了解。

  《七十空性论》第29颂说“时”无自性——

  不住及相依 变异及无体

  无性故三时 非有唯分别

  这是用五种观察来成立“三时非有,唯是分别”(由是说“相碍有”无自性)。此即:不住、相依、变异、无体、无性等五种。在未有时空元次观念的时代,便亦只能这样观察。

  不住,是说时间不停地迁移,从无刹那安住。既然时间无停,我们就不能在不断的变迁中施设它的自性。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因为由这观察,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何谓相碍。凡事物安住,都可以说是因受碍而住,或者说,事物即住于障碍之内。宏观的如星球的运行轨迹,正由于受碍,所以才会有轨迹形成,而星球即安住于这轨迹之上。微观的如光中尘,飘浮不定,但却因受光才让我们看见,那即是说,它的显现,以光柱的局限为基础,光柱的范限便即是它显现的范限。这便是相碍而成显现的一例。

  所以宏观如宇宙中的星体,微观如光中的微尘,虽然看似不住(不停地运动),但其实已住于相碍的范限之中。我们因其不住(不断变迁)而无法施设其自性,但却可以施设它的范限。所以星球的范限施设为“轨道”、光中尘的范限施设为“光束”,而我们便亦只能这样去理解它们的运动与安住。

  由是即可以说,凡不安住的事物,因为不断变动,所以无自性可言,但是,它必然有一个障碍的范限,事物其实是住于此范限之内。因此,要观察这些事物,便应该由其所受的障碍来观察。如果对时间作这样的观察,我们便会发现两点特征:一、相依;二、变异。

  所谓“相依”,用现代语言,即是成立时间为一元次。依过去,才能成立现在与未来;依现在,才能成立过去与未来;依未来,才能成立过去与现在。所以成立“三时”,即是成立时间运行的轨迹为一直线,是即为一元次。

  这“一元次”便即是时间的障碍,由此障碍,时间即成为有去无回的流动。

  在一元次的流动中,时间便无定性,此即所谓“变异”。目前这一刹那,名为现在,但瞬即变为过去;目前这一刹那,名为未来,但瞬即成为现在,因此我们实在无法将一段段时间定性,说这段时间有“未来性”,那段时间有“现在性”。

  那么,过去时是不是就可以定性,说为有“过去性”呢?亦不可能,因为这一段“过去”实不同那一段“过去”,有这样的分别,即是因为时间受一元次轨道范限的缘故。所以我们认识时间,其实是认识它的轨迹,依着这轨迹,我们才可以为历史定位。

  这就可以说时间无“自体”了。无自体自然就无“自性”。

  所以我们说时间有“三时”(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说时间以三时为体,或时间以三时为性。“三时”只是时间在范限中运动的轨迹。由此观察便可以得出决定:三时非有自性,唯有分别。

  这便即是相碍缘起及其超越了。在相碍缘起中成立一切法,说为相碍有,但若观察其相碍的范限时,便知此“相碍有”实无自体、无自性,唯依障碍而成分别。

  法界中一切法都可如是成立其有,及认识其为无。总的来说,法界中一切法可分为轮回界与涅槃界,此二界即以“法界”为其成立的范限。所以可以说,法界的自性 (法性)周遍一切法;亦可以说,一切法都以法性为自性。 (这等于说:三时周遍一切时;一切时以三时为自性),但这说法显然并非究竟,因为我们已落在相碍缘起来说了,亦即落在一切法的障碍范限而说。因此,能认识一切法的障碍,才能“无碍”,此即是超越“相碍有”。

  因此龙树在《七十空性论》的第30颂说——

  由无生住灭 三种有为相

  故有为无为 一切皆非有

  这即是由超越“有为法”的相碍有,从而超越“无为法”的相碍有,如是即可说为“一切皆非有”。为甚么能由“有为法”推论及“无为法”呢?因为二者同为相碍有故;二者受同一障碍故。

  所以龙树在上论第31颂即云——

  有为与无为 非多亦非一

  非有无二俱 此摄一切相

  这即是由不一、不异、非亦一亦异来超越“相对有”,而成立其为“相碍有”。有这成立,才可以有第30颂的结论:有为与无为,一切皆非有自性(由不一不异超越相对有,上来已说过了)。

  龙树说的“有为与无为”,即是统摄轮回界与涅槃界,当然亦已统摄一切元次的时空,所以说为“此摄一切相”。这亦即是,凡法界中一切显现而似有的事物现象,无非都由相碍而成有(是故弥勒的道名言即名之“似有”、“似显现”)。此亦即依其障碍范限而成为“有”。超越这范限,即便证成其无自性而为非有(无有)。

  这是甚深缘起,在龙树的时代,实在很难说明何谓相碍,龙树用“时”来说,然后推论至一切有为、无为法的相碍,并非凭空的构思,而是龙树的止观境界。我们对佛家经论必须由观修的立场来认识,才能理解这说法的内义以至究竟义,否则便只能停留在名言概念这层次上,那就即是用虚妄分别来企图离虚妄分别,这亦即是佛教学人的悲哀。

  所以龙树在《观去来品》中的“三时门”,就即是他自己在修证时的观察。他的总观,即由时间的无定性(不住)及相依而观。论颂说——

  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前已说过,这里所说的相依,已非成立时间的相依缘起,实藉此而成立时间为一元次。

  由“去”这现象(名之为“去法”),可以成立“三去” (未去、去时、已去),此即如由时而成立“三时”(所以这重观修才称为“三时门”),是故去法为一元次。这一元次便即是去法的障碍范限。

  但若不理解一元次,便可以认为三去之中,既然有一个“去时”,那么,怎能说“去时亦无去”呢?

  所以龙树便用四首偈颂来说明这时间一元次性的观察。初偈云——

  云何于去时 而当有去法

  若离于去法 去时不可得

  不能说有“去时”便有“去法”(去的现象),因为在一元次的时间限制中,去法必然具足未去、去时、已去等三去(三种去的现象),是故便不能说有去时即当有去法(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复次,“去时”是依“去法”的一元次运动而成立,所以“去时”就必须服从这种相碍(限制),这就即是“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亦即是说,不能离开三去而单独认定其中的一个“去时”。

  接着的偈颂就说明这点——

  若言去时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时 去时独去故

  倘若只认定三去中的一个“去时”,那便是不明时间在一元次范限中不断运动这个现象。若说单独在“去时”中即可成立具三去的去法,那么,就等如说只有一个“去时”在一元次范限中运动(姑且名之为“去时去”),这显然不合理。所以说——

  若去时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为去时 二谓去时去

  这时候,等如否定了时间的一元次性,因为时间即将变成二元次,一个是原来去法中三去的“去时”,一个是复由此“去时”而成立的去法。如果是二元次时间,的确可以这样,时间在平面中运动,任何一点或一段直线都可以由运动而成平面,但我们的时间却不是这样,它只能依一元次的“三去”而显现,所以——

  若有二去法 则有二去者

  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每一个去法,都依去者而显现(时间依现象而显现),一元次的时间便只能有一个去者,所以在此器世间无二去者的去法,即是由于时间的一元次性,由是无二去者便不能有两个去法。亦即任何去法中的去时,都不能单独成为去法,否则它便须要另外成立一个去者。

  这就即是上来的结论:不能说“去时有去”。

  既然三时都不能成立去法,因此便可以决定:去法仅因相碍而成为有。当说为有时,实在并不是有去法的自性,只是说明去法的范限,在这里即为三时。

  如果说,由于时间受到一元次的范围,是故只能由三时成立去法,那么,去者不受这范限,是否就可以由去这现象成立去者有实自性呢?

  于是便须要观察去者了。

  认为去者不受一元次范限,那是将去者看成是一个与去法无关的个体(例如人)。人当然不受一元次局限,因为他的形态(相)所依是三元次的空间。但去法实因去者之去而成立,一旦成为去者而有去这个动作时,这去者便立即受一元次的限制,因为去法受这范限,去者便不能不同时受这范限。

  所以对于去者,只能成立两种形态:去者、非去者 (《中论》译为“不去者”),这就已能与三时相应。去者与去时相应、非去者与未去时、已去时相应。故论颂云——

  去者则不去 不去者不去

  离去者不去 无第三去者

  这是由观察所作的决定。决定三点:去者实在是无自性而去(去者则不去);非去者则无去的动作(不去者不去);与去法无关的人(离去者)不能说去,所以这个人根本不能说之为第三种去者。由是决定,只有去者非去者。

  非去者不必说,于未去时,非去者或已准备去,但实未有动作,因此不能说去;于已去时,非去者已经止步,他虽然曾经去过,现在亦不能说他还在去。

  所以要进一步观察的,还是我们说的去者。那么,为甚么不能由去法来成立有实自性的去者呢?论颂说——

  若云去者去 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 去者不可得

  颂文前两句应该这样解读:若说有实自性的去者(能于无自性的去法中)去,这是不可能的事。

  为甚么要这样抉择呢?因为去者若有实自性,他就能因其有自性而不受时间的一元次性范限。是故先须抉择为无此可能。抉择的依据是:“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这即是前面所说的,人一旦成为去者而有去这动作时,这去者便立即受去法的限制。

  若说,去者依于去法的限制,可以成立,但在去法之中,去者还可以不受限制而去。这亦即是说,在一元次的局限中,有自性的去者实在可以打破这局限。故论颂破云

  若去者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去者去 二谓去法去

  这是说:如果像你那样说,这情形其实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你说的等于是有两种去。一种是“去者去”,一种是“去法去”。我们已说不可能有“去者去”,至于“去法去”亦不须讨论,当观察去法时,已成立去法无自性。

  由上来观察,便可以说,“去者”实亦由相碍缘起而成立为有。他跟“去法”一样,说为相碍有,实即以其范限性为自性,是故一离范限,就可以现证他的空性。

  行者在轮回界中作业,作者与业法便一如去者与去法,可以成立为相碍有。所以在《七十空性论》中,于说“三时”之后,跟着便由业来证成空性。由是而作决定说

  无业无作者 无二故无果

  无果无受者 是故皆远离

  若善知业空 见真不造业

  若无所造业 业所生非有

  这决定即由超越缘起而说。若连最深的相碍缘起都能超越,就可以说无业、无作业者;无业果,无受业果者。是即“无所造业”、以及“无业所生”。

  这决定很难被不善知缘起的人接受,他们很可能以为这是否定因果,而不知道是重重超越缘起,现证重重缘起的无自性,所以龙树在论中就用三颂来解释——

  如佛薄伽梵 神通示化身

  如所现化身 复现余变化

  佛所化且空 何况化所化

  一切唯分别 彼二可名有

  作者如化身 业同化所化

  一切自性空 唯以分别有

  佛的化身如作业者,佛化身再现化身则如业,由是即知作者与业皆无自性,唯由假名而成为有。

  这解释很清楚,不过,为甚么要用佛的化身来说呢?这就是超越相碍,超越轮回与涅槃两界。笔者相信,这不是龙树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譬喻,而是他在观察时的现观。

  因为一切有情都有佛性,都有如来藏,所以一切有情便有如由佛变化而成,这些有情造出来的种种业,便有如佛化身所作的幻化。因此,不可分别轮回界的业为烦恼,阿赖耶为烦恼缠,一切都是法界的功能。

  这即是无碍的境界。离诸相碍,故无有分别,而一切缘起实在只是分别。因此实无缘起可以成立空性,缘起亦如“化所化”,唯能分别而成为有。

  龙树于论中接着说——

  说有或说无 或说亦有无

  诸佛密意说 此难可通达

  由于缘起与离缘起是诸佛密意,故于缘起说有、于离缘起则说为无,有时则说二者为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由是佛之密意实难通达。

  难通达,即是难以由思维而认知其实相,所以行者唯有从修证而现观,从现观而现证。

  注释

  13 大正·三十,no.1564,页lb。

  14 月官菩萨(Candragomin)于《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广释》中说:“中观也有二:许诸法如幻,及极无所住。如幻宗有合,幻以量不成,是幻故不真,故如幻有过。极无所住派,所知有二种,谓胜义真谛,以及世俗谛;胜义谛二种,异门非异门;世俗谛二种,正及倒世俗。此是最胜宗,无上密咒乘,此外无故。”(依林崇安译,高雄:谛听文化,2001年)。

  《文殊真实名经》为宁玛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四位大圆满法系的祖师都曾为此经造释论,包括俱生喜金刚(dGa'rab rdo rje)、妙吉祥友 (Manjusrimitra)、无垢友(Vimalamitra)及游戏金刚(Lilavajra)。由此可见宁玛派“无上瑜伽”的“了义大中观”,亦即中观宗之“极无所住宗”。

  15 无著论师于《顺中论》云:

  “因缘生者,皆是戏论,……世尊已于小乘中说,随顺次第得入法义,亦以对治外道取法。……

  问曰:……若因缘生,因缘灭者,云何戏论?

  答曰:以取着故。次第乃至取着涅槃,如来亦遮,何况不遮取着因缘。”缘生为戏论(世俗),次第离诸取着,即“次第得入法义”,乃至涅槃。如是始为“善灭诸戏论”。

  吉藏《中观论疏》,则认为“佛虽说八不,则束归一无生”,由是认为“八不”乃重重向下建立,谓“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此说值得商榷,因《中论》以第一品<观因缘品>彰显诸法“不生、不灭”义,此中可见“八不”中之“不生”,仅就诸法离因缘而别有“生”之自性而言。此与离边、绝诸戏论之“无生”证智境界不同。无著及清辩于其《中论》注疏中,对“八不”皆依其各别体系而释。本书所说,依“大中观”(即瑜伽行中观)的系统而说。

  16 依鸠摩罗什译(大正·三十,no.1564),下同。

  17 鸠摩罗什原译:“随以何去法知去者,是去者不能用是去法。何以故?是去法未有时,无有去者,亦无去时,已去、未去。如先有人有城邑得有所起。去法去者则不然,去者因去法成、去法因去者成故。”(大正·三十,no.1564,页5b)

  18 同上,页1c。下引青目释同。

  19 依拙译《辨法法性论——世亲释论》(香港:密乘佛学会,1999年),页 116。此论还有一本宁玛派不败尊者(Mi pham rgya mtsho,1846-1912)的释论,由我的弟子邵颂雄译出,分别收入《宁玛派丛书》。不败尊者对法与法性的一异另有解说,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邵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六种遮胎门——说“受生中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