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十一、本论组织


   日期:2020/9/17 16: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十一、本论组织

  上来已说宁玛派九乘次第,在修持上跟四宗五见的开合,这部份内容,对理解本论“道上除妄”与“净妄成觉”两章相当重要,如果茫无所知,则很可能以为本论仅属泛泛之谈。现在,我们且分析一下本论的组织,以及各章的重点。

  全论分为六段。即论首的“皈敬述意”,正分四章,以及论结的“论主回向”。

  皈敬述意部份,亦非泛泛,它说—--

  “诸佛法身自性,如晴空无际,含容万法。”

  这一句话,便即是大圆满心髓派的精要。诸佛法身自性即是法性,即是如来藏,即是真如,即是佛性;遍虚空无处不在,其所开展的种种显现,便即是万法。万法于此具真实法性的法界中生起,无不刹那圆满。因此,这一句“述意”,其实已是真实大圆满见。

  接着说的,是报身佛的境界。

  本来佛的色身,包括报身与化身,这里只谈报身,可以说是密乘的意趣,因为宁玛派将九乘次第,分摄为三身佛所说,而说内密者则为法身佛普贤王如来,说外密者则为报身佛金刚萨埵。至于化身佛释迦牟尼所说,主要为因乘(显宗)的法门,这里只提法报二身,便显出本论内容以密法为主。

  论结的“论主回向”,主要为回向有情能成佛道,回向所据为大圆满“无上寂静、无染解脱”的意趣,亦显出本论的精要。

  由本论的一起一结,可见龙青巴尊者造论的严谨。

  以下分谈本论正分的四章。

  ㈠归心于法

  第一 “归心于法”,内容分五—--

  ㈠思维轮回苦。

  ㈡思维暇满人身难得。

  ㈢思维死决定至。

  ㈣思维无常。

  ㈤思维六道有情苦。

  由此五项思维,即应知出离,但不为八风所动,如是一心向法。

  如上所说,一般均视为大圆满的“共前行”,共的意义,是无论修习显密,无论修习大小乘,均应如此思维,然后才能生猛烈出离心,求脱离轮回,能得解脱。

  我们千万不可以为这样的修习太浅,西藏密宗十分重视这部份的修习。

  当阿提沙尊者临圆寂时,他的弟子问他:“尊者去世了,我应该怎样修行?”尊者答道:“修行是坏事,丢开了它。”弟子说:“那么,说法吗?”尊者答道:“说法是坏事,丢开了它。”弟子又问:“那么,一边修行,一边说法,怎么样?”尊者还是答道:“那亦是坏事,丢开了它。”

  弟子最后问道:“然则我做甚么好呢?”

  阿提沙尊者答道:“心丢开现世的五欲。”

  丢开现世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即是出离。然而出离实在是一件难事,因此便必须作如上的五种思维,然后才能激励出离心的生起。

  许多学习密法的人,但求高法、深法,然而却缺乏了出离心,因此他们的修学便也缺乏了基础,这样,便很容易将一切修学用来求世间福报、求本尊加持,结果一切所为便反而变成轮回的因。

  是故修密行人,对本章所言,实不应视为老生常谈。里面提到的种种思维,实在是大圆满的修习基础,因为它是生出离心的基础。

  ㈡修法为道

  第二“修法为道”,内容可分列如下—--

  ㈠皈依具德上师

  甲、择师之道

  乙、事师之道

  ㈡闻思修法

  ㈢建立悲智菩提心

  甲、观一切有情为自己过去生的父母眷属

  乙、愿一切有情能成佛道

  丙、回向功德事业

  丁、随喜功德事业

  戌、发清净愿

  既“归心于法”,即当修法,修即是实行的意思。不但应当修法,而且应该以修法作为自己的路向——路向便即是“道”。

  其实任何人都在“修法为道”,问题只在于他们修的是甚么法。

  世俗的人,重视现世的五欲,五欲便是他们的法。他们的一生,完全将精神放在名利的争逐,那便是他们以修五欲为道。

  可是他们却不理解,五欲所带来的其实只有困扰与痛苦,而且即是轮回的因。因此佛才示有情以正道,即是以脱离轮回作为自己人生努力的路向。

  这就是我们所要谈的修法为道。

  要这样做,第一步便是择师。西藏密宗的传统是,弟子观察上师三年,上师亦观察弟子三年,彼此满意,然后才建立师徒关系。

  既择得上师,便当知事师之道。藏密尤其强调上师的地位,因为显宗只有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西藏密则有四皈依,即在于三皈依之上还加上皈依上师。盖以具德上师一身即已摄集三宝的自性,他的意即是佛、他的语即是法、他的身即是僧。

  依照藏密传统,有上师应具十德与弟子应具十德,已于正文中注出,可予参考。汉土流行的马鸣论师《事师五十颂》,亦可参考。

  然后是闻法、思法、修法。

  本章关于闻思修法,仅予略提,在下章中提到,其实即与闻思修法有关,读者不可忽视。除择师事师之外,本章所强调的“修法为道”,重点其实在建立悲智菩提心。

  小乘跟大乘的主要分别,可以说,即在于有无建立菩提心。小乘唯重自修自证,所以不须菩提心的建立,大乘自度度他,因此菩提心便成为基础。

  所谓菩提心,即是“觉心”。自己固求觉悟,亦图令人觉悟,这就必须基于悲心。是故便有将一切有情视为自己过去生中的父母或眷属,愿有情能成佛道、回向、随喜、发清净愿等等修习,都是为了悲心的建立。

  然而觉心除了悲心的成份外,还须要建立智心,这才能称为“悲智双运”。

  这种智心,即是“般若”(Prajna),亦即了知一切法本无自性。关于这点,我们在谈四宗宗义时已经谈过。

  在这方面,尤须重视“三轮体空”。所谓“三轮”,即施者、受者、与所施之物或法。若行布施,即应将自己、对方及布施之物皆体会其空性,三者皆非实有,由是说既无施者,亦无受者,复无所施之物。能这样做,便可说为“悲智双运”——即于生起悲心,欲行布施的同时,即已能体会三轮的空性。在这里,须注意的是悲心智心同时生起,而不是先有悲心,然后才生起般若智。因若有先后,则便不能称为“双运”了。

  第一、二章所说,其所摄内容,主要是三种。一出离心;二清净见;三菩提心。其中第二种说得较略,因为清净见即是知诸法的空性,属于闻思修法的范围。

  后来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士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及《菩提道次第略论》,建立上中下三士道,其所建立亦不出本论所说范围之外。

  宗喀巴大士先建立三士道的共同基础,即㈠须亲近善知识(承事上师);㈡思维人身难得。

  其所谓三士道。“下士道”指脱离恶趣,能生人天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轮回,能断烦恼,证菩提的法门;“上士道”指修菩萨行,发菩提心,证大菩提的法门。

  这三士道,亦各有其基础。

  修下士道的基础是——于思维人身难得的基础上,生起怖畏轮回之心,欲求远离恶趣,因此便能止恶修善,命终得生人天。

  修中士道的基础是——于止恶修善的基础上,对三界六道生厌离心,因此出离尘俗,精进于断烦恼的修习,由是得证小乘果。

  修上士道的基础是——于断烦恼修习的基础上,想到六道有情的痛苦,因此发悲智菩提心,不但求自己解脱,同时亦求能令六道有情解脱。由是入菩萨道,证菩萨果以至佛果。

  宗喀巴大士的如上建立,显然是对本论所述加以发挥,同时能整理出一个“道次第”出来。由是可知宁玛派的教授,跟格鲁派教授彼此之间的渊源与开合。

  ㈢道上除妄

  第三“道上除妄”,为本论的重点。达赖喇嘛特别邀请宁玛派法王敦珠宁波车为本章作解释,足见其对本章的重视。

  本章依九乘次第,将清除妄念分共法、不共法、无上法三类。

  共法,指显密二乘共同的修习,即包括全部九乘次第的修行在内。不共法指密乘的修习,即包括外密三乘与内密三乘。无上法则专指内密三乘的修习。

  这样的分类,每类并非孤立,依然成一次第,即无上法以共法、不共法为基础;不共法以共法为基础;而共法则以前两章所述的出离心、清净见为基础,大乘共法则当然还应该加上菩提心的基础。

  本论略于小乘,侧重大乘,因此一开头谈到共法时,便先说菩提心。

  敦珠宁波车于释文中强调,菩提心有两种层次,即悲心——世俗菩提心;智心——胜义菩提心。

  由是本论即论及两种菩提心的修习。

  ㈠以四无量心为基础修习世俗菩提心。

  ㈡修三十七助道品,完成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进而修十六空及六波罗蜜多,由是修胜义菩提心。

  清除妄念之法,于世俗菩提心的修习时,以对治法对治贪嗔痴三毒;于胜义菩提心的修习时,则应修习“缘起”,体会“缘生性空”之旨,由是离涅槃轮回两边、离取舍两边,而入中观见。此即中观应成派的见地。如是两种修习,即能除修菩提心的迷乱与妄见。

  敦珠宁波车于注释本节时,特别提出:“显宗见地与密乘大圆满见,证悟空性均无二致。”这是相当持平之论。因为见虽不同,而果则无二,是故证悟空性即为成佛之因。依照宁玛派的观点,显密的分别,仅在于密乘别有一套“不共修习”,能令行者由修习而逐步证悟空性,显乘则缺少此绵密的次第。

  (甲)外三乘

  不共法统括密乘之内外六乘而言。

  外三乘密法都有能所,因其修持所依据的理论,依次为小乘毘婆沙宗、经部宗及大乘唯识宗,依中观见,三宗皆有“实事”的建立,以此为“不了义”。有实事,即有能所。

  所以外三乘的除妄,仍须用对治法,一如世俗菩提心的修习。然而所谓能所,系指能除妄之智,与为智所除之妄,是故于对治时,智妄两途有显然分别,不能如实入于中道。由是敦珠宁波车指出,外三乘都须用“交替修法”。交替的目的,即在于尽量泯灭能所。

  提出“交替”,是很重要的指示。是故修外乘者,当着意于此。其修习要领,具见宗喀巴大士著的《密咒道次第广论》及克主杰大师著的《密宗道次第论》(原名《密续部总建立广释》,译者已另行译出)。本论不赘。

  (乙)无上法

  内密修习的道上除妄,即“无上法”,是本论的重点,故论之特详。

  首先,本论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总纲—--“是故所舍,即反成为修道之方便。”

  我们要舍贪嗔痴三毒,即就贪嗔痴三毒而修,如是不着意于舍离迷妄,迷妄便自然转成觉性。这即是所谓“反修”。

  显乘的人,对密乘的反修很不理解,只有禅宗的人对此方能会心,这即是见地不同之故。显乘的人对密乘的双身法尤其痛心疾首,或诋毁其渊源来自印度教的“性力派”,更从日本移植“左道密”一词来加以指斥,即是由于不明白反修之理。

  其实《华严经》中,即记载有菩萨化身为妓女,以度脱贪欲特重的有情。这便等于菩萨教导反修。如果说根本无反修这一回事,则这位婆须蜜多女菩萨,又焉能藉声音、目瞬(晴神)、抱持、接吻、亲近(交合)等而令天人、人、非人等得度。

  本论说明反修之理,实基于大圆满见,即“于坛城中一切自然显现者,均为佛性展露,亦为行者自心所造。”这便是如来藏的思想,亦即由无二智证得的法性界,此点已见前说。

  然而反修却亦须基础,否则便徒然修毒而非修智。所以于提出这总纲之后,本论即由生起次第说起。读者须对此实际修持的“道次第”加以重视。

  第一、生起次第修行道上的除妄,是将行者的身转为本尊、语转为咒音、意转为本觉。

  第二、圆满次第修行道上的除妄,是藉脉气点的修习,入光明界,且能驾御心气。

  第三、大圆满次第修行道上的除妄,为令行者得入本来具足之法界。

  凡此三点,具见于本论及敦珠宁波车的释文。笔者附加的注文,虽为狗尾续貂之举,但对初学亦应有参考价值。三点之中,又特详大圆满,则因生起、圆满二次第,虽每次第均有证量(即修行道上的收获),但若以大圆满的层次视之,则二者亦可看成是大圆满修习的前行。笔者已详注龙青巴尊者的《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一书,即详述此前行二次第的修习法。读者有缘可以参考。

  笔者于注本论时,用中观应成派的理论来解释大圆满见,并非有意将两种见地混淆,只是用基础理论来解释,则较易理解而已。

  然本论提到大圆满的具体修习,分正见、正定、正行三者,实为修习大圆满的三个次第,敦珠宁波车对此已有详释,读者可自行体会。此实为心髓派的无上口诀,不可忽略。

  ㈣净妄成觉

  第四“净妄成觉”,是对如何清净妄心,使成本觉的指示。本章释文,为亲尊宁波车所释。净妄成觉,分加行与正行两部份。

  由外密修至内密的圆满次第,属于加行(即前行)。这阶段的修习,即转五毒成五智。大圆满的修习,属于正行(若自究竟而言,则且却、妥噶等仍属加行)。此即为“自广大佛性中清除污染”。

  以上二者,在本论及释文中已经详说。

  关于大圆满正行的修习,各部均有口诀,龙青巴尊者之《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以如梦释不生、如幻释不灭;如眼华释不来、如阳焰释不去;如水月释无断、如谷响释无常;如乾达婆城释不异、如变化释不一。虽仍以中观见释大圆满见,然此中已实有口诀。此为心髓部之名著,对大圆满有兴趣的读者,实应细读,则可与本论互为补充。

  此外妙吉祥友尊者(Manjusrimitra)著有《心部口诀教授》一书,近年已有英译,名为《Primordial Experience》,可与龙青巴尊者此论比较,即可知心部与心髓部的区别。至于界部的口诀,则未见译出。

  本论读者,若能对“四宗”、“五见”,以及“九乘次第”加以认识,则对宁玛派的密法当已可初步全面了解。倘用根、道、果的观点来理解本论,第一、二章可视为根;第三章可视为道;第四章则可视为果。然而此根道果三者,均须与宗、见、次第配合。

  尤其是要了解“净妄成觉”,更非对根道二者能彻底了解不可,否则“即身成佛”即属空谈,一如禅宗行人之流为“口头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六种遮胎门——说“受生中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