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6


   日期:2020/9/16 8: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正宗分
   
  经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躯,心肺各脏皆备于是。本经以第二品至十一品为正宗分。十种行持、六印一咒、诸圣师范、世尊誓言、十二相貌、随心咒印等等,皆摄于此。故不但为全经之主体,实亦可为一部密宗妙法之纲宗也。
   
  证修十持品第二
   
  尔时一切大众白佛言:世尊,我从所修因缘及佛妙教,未曾闻有如是赞叹功德大威神力,唯愿如来为我等辈,宣说此句证修觉地,唯愿使我于中修行。
   
  与会大众,听佛赞叹心中心功德大威神力,皆言此心中心法,与大众所修因缘及世尊妙教,未曾听闻,故生渴法心,求法心,请佛宣说,愿能修行。
   
  尔时如来告诸菩萨:诸善男子,今当宣说,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全是牢地基。”心中心法,无上殊胜,犹如宝塔顶尖,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则如宝塔塔基。塔基弥坚,则塔尖弥高,若舍基而求尖,则必塔塌而无成。如毗卢遮那佛于《大日经》因金刚手秘密主问“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而答言“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菩提心谓有缘事与缘理二种,
  (一)、缘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
  (1)、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乃应身菩提之因,是为饶益有情戒、恩德之心、缘因佛性。
  (2)、 烦恼无尽誓愿断,乃法身菩提之因,是为摄律仪戒、断德之心、正因佛性。
  (3)、法门无量誓愿学,乃报身菩提之因,为摄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
  (4)、无上佛道誓愿成,由具足成就前三行愿,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更亦广利益一切众生。
  (二)、缘理菩提心,谓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
  《大智度论》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悲谓有三种:
  (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
  佛陀于此经反复叮咛修持平等心。平等心者,乃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
  《瑜伽师地论》四十六卷讲五种平等心:“又诸菩萨由五种相,当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为五?
  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
  二者、菩萨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
  三者、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
  四者、菩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卽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
  五者、菩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俱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
  诸菩萨众,请佛说法,佛先宣说证修佛地十种行持,寓意欲修心中心法,必先发菩提心,修慈悲心、行平等心也。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是十种行持的要旨,须信满具足,修法方得力。
  第一持心,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生慈,于色无着。
   
  “于法无碍”,法者,万事万物之统称也,若必欲分析之,有无数种类,如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正法、邪法;大法、小法;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等。佛说“于法无碍”,要旨在于教育学人对种种诸法,应不起偏执,不落一边,而生诸法无碍解。比如学佛修行不应偏废世间法,学大乘不应轻视小乘,学显教不应诽谤密宗,参禅不应忽视习教,念佛不应死执己宗等等。
  然须知,亦不可将“于法无碍”作为放任烦恼习气,不肯察过去习之借口。如有魔子濫行YIN欲,嗜好酒色,直说行YIN饮酒无碍;如有魔子濫行诛杀,直说杀生无碍心性;如有魔子欺世盗名,牟取利养,直说日消万两黄金无碍,如此种种魔说,层出不穷,毁人慧命,破之不尽,非为正解,持此邪解者,因缘会遇,恶果自受!
  “于佛生信”有两重含义,第一,“于他佛生信”,佛为福慧圆满,果证世尊,其功德、智慧、光明、神变,真实不可思议,佛为“真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故佛语决定可信,《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故其说心中心法亦无上殊胜,不可思议。第二,“于自佛生信”,如大手印所说,应知传承诸上师与我心无别。心佛众生,平等无别。诸佛所证无量功德,吾为凡夫,亦本来具足,但皈依三宝,闻思修证,勤勉实行,毕竟得证。
  “于心平等”亦有两重含义,第一,证悟诸法平等之理,第二,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瑜伽师地论》四十六卷云五种平等心:“又诸菩萨由五种相,当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萨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者、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卽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俱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
  “于众生生慈”,慈者,愿给一切众生安乐,于众生生无缘大慈,是为佛教。如《佛地经论》五卷云:“平等救济一切有情。非但于彼少分与乐。普于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声闻及异生等,暂时少分与乐行转,不能救度一切有情。”
  “于色无着”,色差别多种,《瑜伽师地论》三卷云:“或立一种色。谓由眼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色,外色。或立三种。谓显色,形色,表色。或立四种。谓有依光明色,无依光明色,正不正光明色,积集住色。或立五种。谓由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谓建立所摄色,覆藏所摄色,境界所摄色,有情数色,非有情数色,有见有对色。或立七种。谓由七种摄受事差别故。或立八种。谓依八世杂说。一、地分杂色,二、山杂色,三、园林池沼等杂色,四、宫室杂色,五、业处杂色,六、彩画杂色,七、锻业杂色,八、资具杂色。或立九种。谓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粗,若细,若劣,若妙,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十种资具。”然无论色差别多种,佛于本经教导,皆应无着。
   
  第二持戒不阙,常摄在定,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憍慢。
   
  “持戒不阙”,受持戒律而不犯触。持戒是菩提根本,入道要门,六度之一。《法华经》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诘经》曰:“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YIN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常摄在定”,此言勤修禅定波罗蜜也,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修不妄语”,妄语为十恶业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等,妄语有三种,《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卷曰“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瞋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牛,或为祠具,法应妄语。如是妄语,从痴所生。若作是心:诸有沙门,若婆罗门,违背诸天,违梵世主,违婆罗门;于彼妄语,称顺正法。如是妄语,名痴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计:于法,法想;于毗奈耶,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语破僧,无有非法。如是妄语,亦从痴生。如妄语业道,离间粗恶二语业道,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妄语有十种的罪报,即口气臭、善神远之非人得便、虽有实语人不信受、智人谋议常不参预、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常多忧愁、种诽谤业因缘、身坏命终常堕地狱、若出为人常被诽谤。故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皆制之,其中若不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或受天龙鬼神之供养等,总说过人之法,是大妄语。如谓其他一切不实之言语,是小妄语。佛于本经教导,应修不妄语。
  “好施众生: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金钱财物给济贫困,以资益其身。二无畏施,以大无畏精神救人脱离险难,解除其恐怖心理,以资益其心。三法施,随宜说法,以资益其善根。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断除憍慢”,憍慢即骄慢,自高凌物之心也。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佛于本经教导,断除憍慢。
   
  第三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
   
  “莫行恶”,恶者,不合情理,能招苦果之思想行为,恶有十种,(一)杀生。(二)偷盗。(三)邪YIN。(四)妄语。 (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邪见,即愚痴。
  众生造十恶业能得十恶果报,即:(一)杀生果报,于人中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二)偷盗果报,于人中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二种果报。(三)邪YIN果报,于人中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二种果报。(四)妄语果报,于人中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二种果报。(五)两舌果报,于人中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二种果报。(六)恶口果报,于人中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七)绮语果报,于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八)贪欲果报,于人中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二种果报。(九)嗔恚果报,于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二种果报。(十)邪见果报,于人中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二种果报。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故佛于本经教导莫行恶。十种恶业,以杀业为最,杀有三种,《瑜伽师地论》六十卷云:“若为血肉等、杀害众生。或作是心:杀害彼已,当夺财物。或受他雇,或为报恩,或友所摄,或希为友,或为衣食、奉主教命、而行杀害。或有谓彼能为衰损,或有谓彼能障财利,而行杀害。如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杀生业道。
  复次若谓彼于己,乐为无义;而行杀害。或念彼于己,曾为无义;或恐彼于己,当为无义;或见彼于己,正为无义;而行杀害。广说乃至于九恼事,皆如是知。如是一切名瞋所生杀生业道。
  复次若计为法而行杀害。谓己是余众生善友;彼因我杀、身坏命终,当生天上。如是杀害、从痴所生。或作是心:为尊长故,法应杀害。或作是心:诸有诽毁天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杀害。如是心杀、从痴所生。或计杀生、作及增长、无异熟果。为他开演,劝行杀业。彼由劝故,遂行杀事。时彼劝者、所得杀罪、从痴所生。此后所说从痴所生杀业道理,诸余业道、乃至邪见、当知亦尔。或有妄计以其父母亲爱眷属、掷置火中,断食投岩,弃于旷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名痴所生杀生业道。”
  《楞严经》云“杀心不除,尘不可出”,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佛于本经特别强调“修不杀戒”。
  “勿食恶食”恶食即酒肉五辛,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YIN,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YIN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
  (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
  (二)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
  佛虽制酒肉五辛。而有病患或利益事时,则许饮食之。如《四分律》四十二等,为病比丘,许啖诸种肉,饮诸种汁浆,《十诵律》二十六僧祇律三十二毗尼母论三等,许食离见闻疑之三种净肉,《五事报应经》谓有病听于伽蓝外白衣家食五辛,《分别功德论》四说佛许病比丘饮酒,《文殊师利问经》上说佛许食肉啖蒜,皆是也。
  “慎莫自赞”,赞叹己德,非不谦虚谨慎,往往同时讥毁他人。故菩萨十重禁戒之第七为自赞毁他戒。《瑜伽师地论》八十八卷云:“复次略有二种自赞毁他。谓唯语言及说法正行。若唯语言而自称赞毁呰他者,彼但由于非善士法,缠扰其心。是名自毁,非胜贤善。若由说法行正行者,虽无赞毁;而是真实自赞毁他。”
  “莫见他过”,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莫见他过,不理世间人我是非,得自在解脱,然而,莫见他过非不辨他过,应明辨是非而心无所住,不生烦恼,不为之所动。若不辨是非,颠倒黑白,则属愚痴,非真智慧。
   
  第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佛教遮护过恶,于师僧中如父母想。
   
  “于诸求法莫生讥嫌”,求法者,志求无上正法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法难遇,明师难值。故于诸种求法学人,无论高低贵贱、贫富美丑、贤愚闭达,士农工商,一律等视,普皆化导,离苦得乐,全属利他,而不应心存偏见,带有讥嫌。如《大方广十轮经卷第七.远离讥嫌品第九》云“于声闻乘辟支佛乘不生讥嫌。及二乘人亦无讥嫌。乃至大乘亦复如是。于大乘人能令增广炽然三宝。于诸如来声闻弟子。成器及不成器者亦无讥嫌。”天亲之《净土论》谓二乘之人、女人及诸根不具之人,此三者乃修行佛道者之所厌,因其能生种种讥嫌,其体为讥嫌体,其名为讥嫌名,合为二种讥嫌。
  “于诸佛教遮护过恶”,此言遮戒,指对轻罪之禁戒。又可作息世讥嫌戒、新戒、客戒。此为相对于‘性戒’而立者。所谓性戒,乃不论当初佛陀是否制戒,原本即须持守之戒,例如杀、盗、YIN、妄等四戒。所谓遮戒,系佛陀因事、因地所制之戒,通常较性戒为轻,即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而佛教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犯罪,故制此戒。例如饮酒、轻秤贩卖、掘地伤生等;盖以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故佛陀特意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其余之律仪。若犯遮戒则称遮罪。
  “于师僧中如父母想”,学人智慧、功德皆由上师慈悲教授而生,故《大智度论》曰“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故须敬师如父母。
  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故须敬僧如父母。
   
  第五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
   
  “若行愿教慎莫遗失”,行愿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据智顗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当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终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言修行与誓愿犹如鸟之二翼,若不能兼备,即不能到达所期之境。佛陀教导学人发大誓愿,真实修行,二法相资,方成大事,故叮嘱慎莫遗失,以自耽误。
  “于诸贫富等心观察”,穷乏谓之贫,充裕谓之富,诸人贫富际遇,全由过去世布施因果所感。等心者,乃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又为诸行等修之心。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二末:‘“直心以何为本?”答:“以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
  既悟诸法平等之理,岂可因贫穷而心生讥嫌,岂可因富贵而面谀谄媚?若人格品节且缺陷,如何成佛做祖?故佛曰“于诸贫富等心观察”。
  “须怀世谛而顺诸人”,世俗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世谛。又曰俗谛,世俗谛,覆俗谛等。《涅槃经》曰:“如出世人所知者,第一义谛。世间人所知,名为世谛。”
  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故大乘行者,须怀世谛,而顺诸人,既不离群索居,孤芳自赏;亦不举止乖张,标新立异。如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第九,随顺十方刹海所有众生之种种差别,种种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奉师长,乃至敬奉如来,皆无所异。对众生饶益平等,于病苦者作其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者作其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能成就供养如来之功德,念念相续,永无穷尽。
   
  第六于佛句偈常须警察,所修诸法必须遍持,有所乞求应心即施,慎莫观察上中下根。
   
  “佛句偈常须警察”,佛教中之文句、偈颂为佛句偈。文句者,解释经文,谓之文句,或云章,疏,述义,记,释解等。以文句为题之书名有天台智者之《妙法莲华经文句》、《金光明经文句》等。一般文句系以释者之句,分别解析本经经文之义。
  偈有通偈、别偈二种。通偈者,即首卢偈。不论经之长行与偈颂,但令三十二字满即称为偈。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皆由四句所成。
  佛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摩诃止观》卷七“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故佛曰“佛句偈常须警察”。
  “警察”指须警觉、明察佛句偈真实义,而莫错解佛法,冤枉如来。
  “所修诸法必须遍持”,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开示悟入诸佛知见。遍持诸法者,非谓法法皆须通遍修持,乃是一门深入,一通百通,法法无碍,故成遍持。如参禅悟见本来面目即常寂光土,秘密宝藏等等。若明此理,则于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应赞叹随喜,广学多闻,而切莫少行生足,受一非余。
  “有所乞求应心即施”,请求给予,是为乞求。《瑜伽师地论》七十二卷云:“言乞求者,略有五种。一、求饮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缘医药资具。五、求救护”。此句与上文“好施众生”义同。因布施有诸多利益,故佛反复叮咛“有所乞求应心即施”。
  “慎莫观察上中下根”,根性敏利者为上根,迟钝者下根,不利不钝者为中根。《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载,犹如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中,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有中根中茎中枝中叶,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其上中下随树之大小而各有所受。上根者(又作利根),根性伶俐,速发智解,堪忍耐难行,能证妙果;中根次之,下根(又作钝根)最劣。《摩诃止观》卷六下:‘下根断惑尽,方能出假,佛于法华中破其取涅槃心,劝发无上道,起方便慧。(中略)中根者断见惑已,生死少宽,思任运断。(中略)上根者初心闻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
  此句与上文“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贫富等心观察”义理类同,皆强调以平等心,接人待物,上中下根,有教无类,而莫有私心偏爱或冷眼歧视之邪心。《六祖坛经》云“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第七所持契印,莫不净行,莫非时结,莫为名闻利养而用,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
   
  契印为身密,其功德意义,不可思议,故此句极言尊重契印。《大日经疏》卷十三引述善无畏三藏之说云“西方尤秘印法,作时又极恭敬。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嗽口,以涂香涂手等方得作也。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
  “不净行”,又云非梵行。梵者清净之义。非梵行谓YIN事也。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梵网经疏》下曰:‘YIN戒名非梵行。鄙陋之事,故言非净行。’佛说莫不净行者,狭义而言,叮嘱学人莫行YIN事;广义而言,不可为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等等不净心行而妄为之。
  “莫非时结”者,叮嘱学人不可于不当时处妄结契印,以遭疑谤,或泄密印等等过失。
  “名闻利养”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诚可厌患,诚可弃舍。’盖名闻与利养皆为修道者之障碍故。莫为名闻利养而用”者。叮嘱学人修法应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而莫为个人名闻利养而妄用之。
  “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非众生”乃指“非器众生”,《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曰“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
  佛于此句极言尊重契印,不可为非器众生妄自行法,以生谬误,然因发心平等大悲故,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器众生。
   
  第八于一切所有莫生偷窃,断非理恶,莫行谄佞,于佛法要护如己命,乃至良贱莫存二心。
   
  “一切所有莫生偷窃”,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为十恶业之一, 亦为根本五戒之一。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正法念处经》云:“云何偷盗乐行多作?报有三种:谓地狱受,若现在受,若余残受。彼偷盗业乐行多作,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则常贫穷;若得财物,畏王、水火、劫贼因缘,具足失夺,不曾得乐。彼偷盗业,得如是等三种果报。”偷盗有如是恶报,故佛郑重强调于一切所有莫生偷窃。
  “断非理恶”,违背情理之种种身口意业,为非理恶,故学人时时观照自心,如猫捕鼠,凡有一非理恶念,稍微萌发,即便化之,久久心净,断非理恶。
  “莫行谄佞”,花言巧语,阿谀逢迎,是为谄佞。好为谄佞,心不光明,人品扫地,与道相违,故佛言莫行谄佞。
  “于佛法要护如己命”,护持佛法有大功德利益,如《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一者得佛摄受。二者得天摄受。三者得福摄受。四者得智摄受。”且佛法为普渡众生之宝筏,利益有情之良方,万世黑夜之明灯,故真佛子应于佛法护如己命。
  “良贱”者,指社会种族贵贱,如古印度社会以梵天创造人类之顺序,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五个等级。
  “二心”者,对众生分别歧视,不平等心也。
  “乃至良贱莫存二心”此句与上文“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贫富等心观察”、“慎莫观察上中下根”、“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义理类同,佛视众生平等,故重勉无论良贱,皆一视同仁,不存二心。
   
  第九所救诸苦际不至诚者,实莫退心,莫自轻法,莫使他轻,须断己谤,莫使他谤,必须质直,常行软语,劝存善道,起大慈悲。
  “所救诸苦际不至诚者,实莫退心”,苦际者,为苦的最终之际,亦即受生死苦最后之身。《法华经》序品:“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然佛法虽有大利益,多有学人行菩萨道,虽有悲愿,热情教化,无奈五浊恶世,众生德薄业重,虽有妙法宝方,不肯至诚信受,佛陀于此叮嘱学人实莫退心。
  “莫自轻法,莫使他轻,须断己谤,莫使他谤”,此句讲行菩萨道,须有大志,站稳脚跟,莫因挫折而退初心,莫因冷遇而自轻法,莫因惑乱而自疑谤,非仅如此,尚须有善巧方便,莫使他轻,莫使他谤,以护持正法,续佛慧命。
  “必须质直,常行软语”,此句讲行菩萨道,利益众生,须人格质直,方能以德服人,质者,正也,正直之心,无谄曲也,此心乃是万行之本。《维摩诘经》<佛道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又须常行软语,温顺适人情,指归第一义。《大集经》卷六:“于众生中常柔软语故,得梵音相。”
  “劝存善道,起大慈悲”,善道有三,即由三品善业转生趋向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等三种善处。此句言教化众生常修十善,起大慈悲。十善者,不杀生而慈心于仁,不偷盗而义利节用,不邪YIN而贞良守礼,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绮语而言说有礼,不悭贪而慈心舍施,不嗔恚而慈忍积福,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第十断除邪行,莫损虚空,志信坚固,不辞疲苦,常劝不舍,慕善知识,或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慎莫怯弱,念念存摄,勿令邪见。常住大乘,有善知识,承迎礼拜。
   
  “断除邪行,莫损虚空”,邪行即十恶行,因能感召恶果,故佛曰断除之。虚空喻清净心,此言学人应时时观照,正念昭昭,莫损清净,曹洞曰“如经蛊毒之乡。水不得沾著一滴”。
  “志信坚固,不辞疲苦,常劝不舍,慕善知识,或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慎莫怯弱,念念存摄,勿令邪见。常住大乘,有善知识,承迎礼拜”,
  此句要旨有三:
  一者,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如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普贤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发愿则易,践行甚难,必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方得玉成大愿大行。故佛言志信坚固,不辞疲苦,慎莫怯弱,念念存摄。
  二者,慕善知识。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善知识有如下三种: (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三)、教授,指善巧说法。
  《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亲近善知识有如是功德利益,故佛言慕善知识,有善知识,承迎礼拜。
  三者,常住大乘。佛为二乘种性说回小向大,于此经受法大众则直言常住大乘。大乘者,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觉悟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大乘。大乘佛法为如来正传,阿难尊者在窟内与诸大声闻集结完成四阿含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贤劫中诸大菩萨”,集结更深邃难明的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 赞叹“方等大乘义玄邃”,“难明难了不可观”。然有迷人,心生邪见,不解佛意,诽谤大乘,断人善根,故佛制曰“勿令邪见”。
   
  如是十事,能断除者,是持法证,决定直至无上菩提,更不退转。欲修菩萨及金刚身,满足不难。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菩提。《宝积经》二十八曰:“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菩萨身”有二种,(一)、生死肉身,三贤位之菩萨未证法性,乃为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二)、法性生身,乃证得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易身之菩萨。此法性生身,经论所说多谓系初地以上,或以为八地以上。《大智度论》卷七十四:“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往生论注》卷下:“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金刚身”,全称金刚不坏身。以金刚之坚固比喻如来法身之不坏。《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
  佛说此十种行持,学人若能依教奉行,断除恶业,心证心净,是名为持法证,如此,则决定直至无上菩提,更不退转。乃至欲修菩萨身及金刚身,满足不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余金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余金成居士)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5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4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3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2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1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0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9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8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7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5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4 

 余金成居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