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一


   日期:2020/9/7 14: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一

释华梵 著

第五、华严三昧门

前面我们已经解释完了本论第四门“语观双绝门”章的内容,下面我们接着解释第五门“华严三昧门”章的内容。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华严三昧门”即是对应着“一乘圆教”,也就是说“华严三昧门”所阐述的即是华严宗一乘圆教的教理观法。

那何谓“一乘圆教”呢?一乘圆教,即说一乘而完全之教法。此教说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彼此无碍,相即相入,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故称为“圆”,如《华严经》、《法华经》等所说。此教又分为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其中:一、同教一乘,即随应二乘、三乘等根机而说法,使其入于一多无尽之法界,故将一乘无尽之法,寄显于始教之三乘法,或终、顿二教之一乘法,以说一乘之义,此即天台宗之圆教。二、别教一乘,即别异于二乘、三乘之法,而为一多无尽之一乘法;亦即指华严宗独特之思想。

在详细辨析解说同别二种一乘圆教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何谓“法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所云,“法界”具有三义,即:一、因义,为生圣法之因;二、性义,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三、分齐义,谓诸法各持分齐,可区别相状。准上三义可知,此即谓真如或一切诸法,即是“法界”者也。

同时,若依普贤行愿而入之法界(此即约因分而言法界者也),计有有为法界、无为法界、亦有为亦无为法界、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门之义,故立人法界、法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重之别。

法界之种类固然繁多,然一切终归于一真法界,此即诸佛众生本源之清净心,亦称为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上即约果分而言法界者也)。而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义,称为四法界,即:

一、事法界。“法”指万法,“界”谓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万别之现象界,称为“事法界”。

二、理法界。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称为“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称为“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称为事事无碍法界。

此外,就法界之全相而言,一切法互为一体化(相即),其作用互入无碍(相入),故说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缘起,称为“法界缘起”。观此种法界之构造,即称“法界观”。

前已略加解释了何谓“法界”,下面我们再接着详尽辨析解说何谓同、别两种一乘圆教。何谓同、别二教呢?同别二教之说,系由智俨大师所创,乃依据《大智度论》共般若、不共般若之说,将如来一代圣教大别为三乘、一乘二种,更将一乘分判为同、别二教,而以《法华经》“会三归一”之说为同教一乘,以《华严经》“十十无尽”之说为别教一乘,法藏大师承袭此说,而成此教判之集大成者。

又法藏大师于《华严五教章》卷一中,阐释同、别二教之义,明示别教一乘有“性海果分”与“缘起因分”二门。性海果分门不可言说,以其为十佛自内证之境界故;而缘起因分门则可言说,因此系普贤之境界故。

其中,可说的缘起因分门又开为“分相”与“该摄”二门,法藏大师即是以分相、该摄二门来阐释别教一乘,其中,以分相门解释别教一乘之名义,以该摄门解释别教一乘之法体。

由于教法不同,佛教乃分三乘、一乘,若于三乘之外,别立一乘,称为分相门;而将三乘、一乘总摄为一乘者,则称该摄门。分相、该摄二门互存无碍,不异不一;此中不一者即分相门,不异者即该摄门。

分相门系表示别教一乘“语义之相对立场”,而该摄门则表示别教一乘“本质之绝对立场”也。

同书卷一中,法藏大师复于解释同教一乘时,亦将同教一乘开为“分诸乘”与“融本末”二门,以分诸乘彰显同教一乘之法体,而以融本末阐释同教一乘之名义。

所谓同教之名义,系以一乘为本,三乘为末,合同融和三一本末,故释其名义为融本末。然同教一乘之法体,乃方便引接分为二乘、三乘乃至无量乘之诸乘,或将一乘分为二乘、三乘乃至无量乘而诱引之者,故所分诸乘即为同教一乘之法体。

同书又将“分诸乘”分别为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无量乘等六重。第一重之一乘有七义,即:一、约法相交参,谓一乘垂于三乘,三乘参于一乘,两宗交接连缀;二、约摄方便,谓三乘法皆系一乘法之方便法门,故咸称一乘;三、约所流辨,谓三乘悉从一乘而流出;四、约殊胜门,谓以三乘中之大乘为一乘,其权实虽有异,然同为菩萨所乘,故称一乘;五、约教事深细,谓以所说之法深细,故称一乘;六、约八义意趣,谓一乘之说与佛密意之说,皆为八义之意趣;七、约十义方便,《华严经孔目章》将一乘分为正乘、方便乘二种,其中,方便乘有十义,即此十义方便。此六重七义之分别,即祖述《华严孔目章》之所流、所目、摄方便等三义。其中,第一重之七义一乘依所流、摄方便二义,第二重以下之二乘乃至无量乘等五重则依所目一义。“所流”者,谓三乘之法门悉由一乘海流出。“摄方便”者,谓三乘法门乃入一乘之方便,即指三乘之法门为一乘之所流,总为一乘之方便,故称之为同教一乘,此为七义一乘之大要。“所目”者,谓就三乘等之法,非以所流、摄方便等义为一乘,而以三乘等之当体本来即一乘。

所谓“融本末”,即同教之名义以一乘为本,以三乘为末,而融合三乘与一乘本末二者。其下复开二门,即:

一、泯权归实门,泯权归实即一乘,为向上门,乃由“机”而趣向“法界”者也。

二、揽实成权门,揽实成权即三乘,为向下门,乃由“法”逐“机”而下者也。

泯权而不坏权之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碍三乘;揽实之权而不异于实之故,一乘即三乘,然不碍一乘。如是一乘与三乘融摄,其体无二,此即同教之义。

同教一乘之融本末与别教一乘赅摄门之差别,前者承认三乘一乘之本末差别而融合之,后者则不承认三乘一乘之本末差别,而视一切三乘等法本来皆为一乘法。

一乘圆教先总别为同别二教之旨,何故一乘圆教要先总别为同别二教耶?盖因同教一乘主要指《法华经》等所说,别教一乘则指《华严经》所说;然《华严经》中有同教之旨,《法华经》中亦有别教之旨,是故先当总别“同、别二教”也。

又同别二教尚有“定内”与“定外”之区别,即:《华严经》所明示之同别二教,系海印定中所说,故称为“定内同别”;《法华经》所明示之同别二教,不依海印定而说,故称为“定外同别”。

此外,澄观、宗密二大师对同别二教之解释,与法藏大师说法稍异。澄观大师于其所著《华严经疏》卷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等中,以一乘中之圆融具德法门为别教;而以终、顿二教及别教中之一性一相之教义为同教。宗密大师于《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一中,则以性起门为别教,以缘起门为同教。

又别教一乘,从一心中流出二种三昧,即:一、海印三昧,二、华严三昧。其中:

一、海印三昧,又作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华严宗以此三昧为《华严》大经所依之总定。佛说法前,必先入定思惟法义,以及审查根机。如说《法华》时,入“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时,入“等持王三昧”;说《涅槃》时,入“不动三昧”。《华严经》七处八会中,每一会均有别定,即第一会入“如来藏三昧”,乃至第八会入“师子奋迅三昧”。海印定即此七处八会所依之总定。“海印”者,约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风止波静,水澄清时,天边万象巨细无不印现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识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静,森罗万象一时印现,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无不现。《华严》大经即依此定中所印现之万有而如实说,故称此为海印定中同时炳现之说也。

二、华严三昧,又作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据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载,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为佛华严。《华严游心法界记》释此三昧名称云,以“华”有生实作用,而释“华”为菩萨万行;以“严”为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洁;以“三昧”为理智无二,交彻镕融,彼此俱亡,能、所皆绝。又谓华即严,以理智无碍故;华严即三昧,以行融离见故;或华即严,以一行顿修一切行故;华严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碍一多故;或华严即三昧,以定乱双融故;或三昧即华严,以理智如如故。又对于此三昧能得之位地,《华严探玄记》中约四句以释,亦即︰1、若摄始归终,则在第十地法云地方得。2、若摄终归始,则在信位满心时得之。3、若依始终无碍之义,则遍一切位可得。4、若超绝始终而论,则总不依位。

若将“华严三昧”与“海印三昧”相对照,则华严三昧乃约解行而言,系从因而立名,海印三昧系依果而立。然因果本无二,故此二者为一体之二用。如法藏大师在《妄尽还源观》中,即谓自性清净圆明之体有二用,一为海印森罗常住之用,即海印三昧;二为法界圆明自在之用,即华严三昧。

前面已述本门对应着法界三观之“周遍含容观”。“周遍含容观”者,即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周遍”,无所不在之义;“含容”,无法不摄之义。此观以事望事,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亦随理而一一可融。是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重重无尽,隐显自在,神用不测,真可谓入华严无尽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华梵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华梵法师)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附录:习题集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八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五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四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