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解本文 之总说分


   日期:2020/9/6 1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解本文 之总说分

释华梵 著

【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三、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一乘圆教)】

修行人欲入佛道,应修止观。何故?如天台智者大师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定、慧二法即是止观。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云:“随相而论,止名定,观名慧;就实而言,定通止观,慧亦如是。”

然定慧、止观之法,唯是一心。一心之体不变,一心之用随缘。随缘不变谓之定,不变随缘谓之慧。一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一心者一大总相法门体也。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云:“是知依真如门止诸境相,无所分别,即成根本无分别智;依生灭门分别说相,观诸理趣,即成后得智。然二门唯一心故,是故双运,方得名为正止观也。”又慧能大师《坛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欲冥合心体,应修于止。欲起心之大用,应修于观。修止则得定,修观则发慧。

然体用、定慧、止观,唯是一心,故体用定慧止观不二。不二而二,乃有体用定慧止观之名。二而不二,则唯是一心。此一心者,实相无相,以无相故,能随缘现一切相。此一心者,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十法界。故此一心者,即一大总相法门体也。

“简邪入正。” “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故有种种相对之义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显正、舍邪归正等名目,皆以邪为染因,正为净因。“简邪”者,简别邪妄。“入正”者,直示正义。

“止观法门有五。”是乃直接破题,径显五门教法也。“五门教法”者,即:一、法有我无门,是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是大乘始教;三、理事圆融门,是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是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是一乘圆教。

华严宗“就法分教,教有五类”,然法唯一乘,无有分别,而人有高下,根有利钝,自有差别。以法从人,故有五教不同。五教者,即: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

又“以理开宗,宗乃有十”,然理原是一,性本无分。事相万差,自有分齐。事以理成,理借事显。事以理成,则差而无差。理借事显,则无差而差。犹如波现万象,而水原是一。波全是水,则万象归于一寂。水由波现,则一水幻成万差。今以理成事,故有十宗之别。“十宗”者,即: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其中前六宗为小乘教,第七、一切皆空宗,乃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乃大乘终教;第九、相想俱绝宗,乃大乘顿教;第十、圆明具德宗,乃一乘圆教。于中大乘始教,又有相宗、空宗之分。

今但举“法有我无门”者,是以一门而括余五也。

今先介绍一下小乘六宗,余大乘四教、四宗,容后文讲到相关内容时再做介绍。

介绍六宗之前,先略述一下部派佛教之形成经过。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初因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团承认,教团遂首度分裂为反对派之上座部与赞成派之大众部。然据南传佛教史书大史(巴  Maha^vajsa)、岛史(巴 Di^pavajsa)等载,佛灭后百年,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之新主张(十事),遭教团以耶舍为首之诸长老比丘反对,且召集七百比丘举行结集,宣布十事为非法;同时,主张此十事为正确之比丘亦举行结集。佛教因而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史称为根本分裂;此后,两部复分裂成二十部(北传分派说)或十八派(南传分派说,即除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二部),称为枝末分裂。

据异部宗轮论之记载,部派佛教计二十部,即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分出:(1)一说部,主张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2)出世部,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则皆真实。(3)鸡胤部,仅弘扬三藏中之阿毗达磨藏,认为经、律皆佛陀方便之教。未久,分出(4)多闻部,以所闻超过大众部,故称多闻。(5)说假部,主张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佛灭后二百年末期,一外道比丘舍邪归正,居制多山,大众部僧多居此,因重论大天五事,复以主张不同而分出三部,即(6)制多山部,仍居制多山。(7)西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西。(8)北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北。以上,大众部合本末共计九部。

根本二部分裂之后,上座部遂至喜马拉雅山一带,佛灭后三百年间,复分出(1)说一切有部,又称说因部,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2)雪山部,即原来之上座本部,迁居雪山,故有此称。未久,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3)犊子部,以舍利弗所造“阿毗达磨”为根本论典,相传部主为犊子后裔。其后,以犊子部内容贫乏,有主张补以经义,以所执不同,犊子部又分为(4)法上部,法上乃部主名。(5)贤胄部,贤阿罗汉之后裔。(6)正量部,主张己说得以刊定甚深法义而了无邪谬。(7)密林山住部,部主住密林之山。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分出(8)化地部,佛灭后三百年,有婆罗门名化地,出家得阿罗汉果,弟子相承,称化地部。复由化地部分出(9)法藏部,法藏为目犍连弟子,此部师说总有经、律、阿毗达磨、明咒、菩萨本行事等五藏。佛灭后三百年末,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10)饮光部,又作善岁部,饮光即迦叶波,乃部主之姓。佛灭后四百年初,说一切有部复分出(11)经量部,又作说转部,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以上,上座部合本末共计十一部。合大众部九部,是为二十部派。

其中,(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有二种人,一是人天,二是小乘。小乘中如犊子部、正量部、密林山住部、法上部、贤胄部等属之。彼立三聚法,即有为聚法,无为聚法,非有为非无为聚法。有为聚无为聚是法,非有为非无为是我。此部又立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五法藏,前四是法,后一不可说是我。我者,不可说是有为,不可说是无为也。谓补特伽罗,非即阴非离阴。若补特伽罗即阴则是有为,若离阴则是无为。补特伽罗译为人、众生、或数取趣。以补特伽罗非即阴非离阴故,所以人者,不可说有为,不可说无为。如此之俱有我亦有法,故立我法俱有宗之名。但此处之我,非外道所立即蕴、离蕴之我,所谓非即蕴非离蕴之我,就法体之微细相续一点上而立其名。其实质应含摄在法中,只是名称上立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即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化地部所立。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说诸法,四种所摄,谓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法,及无为法。或说诸法,五种所摄,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法,五无为法。总之执一切法实有,是该宗之根本义。然法有我无,谓唯破人我。该宗虽空人我,而执有法我。人我只是五蕴之假和合,故人我空。但五蕴其法却是实有。

人我既破,则破见思惑,断烦恼障,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以执法有故,未破尘沙惑,不断所知障,余有界外无明,有变易生死。此是小乘通病,故举“法有我无门”以括余五。

三、法无去来宗。法无去者,无过去也,法无来者,无未来也,大众部立此义。此宗谓有现在及无为法,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因为过去未来,无体无用故。

四、现通假实宗。此是小乘部派中,说假部所立。彼说法无过去未来,现在世中诸法,五阴法是实,十八界十二处是假,非为真实。于现在法中,随应诸法,假实不定。故名现通假实宗。

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立此说。谓世俗间一切,皆是假。因为世俗间一切,皆是虚妄故。出世间法,皆是真实。因为出世间法,非虚妄故。俗者谓世俗也,真者谓出世间法也。故名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等属此,此宗主张世、出世间、有漏无漏之一切事物,但有名无实体。何故?因为有世间法,必有出世间法,相对法故;世间既然虚妄,出世间亦无实体,相对法故。相对之法,自无实体,一切皆空,唯是假名。但此处所说之空,乃是分析空,此与后大乘所说之“体法空”不同。所谓“分析空”,是将法分析,最后唯归于空,故名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属于小乘,同时第六宗通于大乘初教之始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华梵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华梵法师)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附录:习题集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八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五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四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二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一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三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语观双绝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