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之第十九难[睹境不动]


   日期:2008/7/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九难:睹境不动

佛说人有二十难,睹境不动十九难;
   道心不坚随境转,千经万论也枉然;
   志玄虚漠心清澄,守之不动贤圣道;
   节制贪欲正心念,睹境不动并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睹境不动十九难,道心不坚随境转,千经万论也枉然」 。我们要如何才能修好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响?要真正守住一心不动的确很难!因为外面有很多境界,不论大自然或是人事的境界,常常会动摇人心。
   大自然的境界有寒热湿干不同的变化,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直接接触。冷的时候,要我们不去想冷,那是不可能的;天气冷了,必定要添加衣服,关紧窗户,环境比较好的人就装设暖气。反之,夏天时,要我们不去想热,心静自然凉,却仍会汗如雨下,所以要打开窗户让它通风,环境更好的人就装设冷气。
   在大自然的境界里,如果长期下雨,就会觉得出入十分不便;反之,若没有雨水,地上的花草、田间的稻子、青菜等等就会干枯,土地干裂同样使人担忧。因此四周的环境,无不让我们动心。
   譬如每天早晨静坐时也会感受到外面的境界,心也会跟着浮动,因为它很静谧。天将亮而未亮,大自然的生物充满着活跃的生命力,当我们接触到了,同样也会觉得很欢喜、很有朝气,这就是心也跟着在动。
   「道心不坚随境转,千经万论也枉然」。刚才所说的是大自然界,如果说完全没有感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修学,是从突破人事的境界开始,这实在很复杂!人事的境界,虽不似大自然的轮转,但是我们的心会去分别人的好与坏,有缘或无缘,对人起分别,对事也不断分别。
   喜欢的人离开了,就会很不舍,朝思暮想,希望能赶快再见面;不喜欢的人,则会恨不得他早日离开。
   家庭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过去媒妁之言的时代,娶来的媳妇若是有缘,就会很欢喜;若是无缘,也会很怨恨。新娘嫁到婆家,有时与小姑、妯娌之间也有「有缘、无缘」的情况;夫妻也一样,还没结婚时,彼此都很欢喜;结婚之后也不一定能相处融洽,这些都是心的分别所造成。
   修行也一样,既然舍去俗家,投入如来家,所选择的道场,就是我们终生依止的地方。进入如来家,内心必定要自我坚定,道心不坚就容易随境流转,原本抱着满满的希望而来,却因境界里的人事不合自己的心意,于是一颗心就在人事之间团团转。
   这样就算在道场里读很多经,听很多法,做很多研究,也都是枉然。这些都有只不过是文字相而已,内心不坚定,只是文字懂得多,实在对修行没有一点帮助。
   「志玄虚漠心清澄,守之不动贤圣道,节制贪欲正心念,睹境不动并不难」,愿大心坚,这就是志玄虚漠。不只是「我看到世间苦,六道轮回苦,要修行独善其身,超脱六道轮回」,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修行,要超脱六道轮回不是这一生结束以后的事,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假若不断起心动念,心的生住异灭,这也是四相生死,一下执着现在,一会儿又变化了,这种心态的转变,其实也是在生死轮回中。
   随着生住异灭的境界,有时会生起欢喜心,那就如处天堂;有时生起怜悯心,那就是在人间;有时发瞋发怒,那就在阿修罗道。我们的心如果痛苦烦恼、忧愁担心,就好像处在地狱当中:时间到了,没饭吃肚子饿,或是身体不好想吃却吃不下,就如在饿鬼道中。人与人之间,在修行道场中有句话「敬师兄,爱师弟」,但是,我们时常会忘记这种做人的礼仪,这样就不是「人」,而是动物,这不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吗?
   有一天,我到慈济小学时,洪老师告诉我——小学的孩子们好可爱,他们很天真,有话也都直说。有一群孩子在玩,一位三年级的孩子看到一年级的孩子玩得翻天覆地,就喊他们:「你们怎么这么吵!」那些孩子还是照常玩,这位三年级的孩子就说:「还吵!还吵!你们几年级呀?」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是一年级。」三年级的就说:「我是三年级,你这么小,我比你大,你怎么不尊重我?」这位一年级的就说:「你比我大,我比你小,你怎么不会爱我?」
   其实两方面部有理,不过,应该将心念调换一下,「你比较小,所以我要爱你;你比较大,所以我要尊重你。」道理是正确的,只不过采取对立的观念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在道场中,必定要懂得尊得重,这完全看自己的心境如何守持。
   我们所发的心是这么宏大,志玄虚漠,守志奉道;所立的愿是这么坚定,怎能不好好把握时间,为生死的课题勤下功夫?日常生活的心念生灭,其实也就是生死的一种,我们若不赶紧好好调治,又怎能掌握「人死之后,要如何解脱」?
   身体健康、理念清晰时不好好调适,等到疾病来磨苦不堪言时,就难免心智颠倒。一旦往生,六道茫茫如堕梦中,不能自主时,又该如何解脱?自己要很清楚,修行是立弘誓愿,为大地众生付出。如果能将自己这个刚强的众生调伏好,自然就能开扩心胸,为众生的疾苦着想,不再只为自己内心的烦恼纠缠下已。
   总之,修行人如果「出家如初」,坚定宏大的志愿,就不会后悔,也没有是非或好坏的分别。所以大家真的要把心调好,要守之不动,才能达到贤圣的道路,也就是菩萨、佛的道路。
   最重要的,不论是在家、出家,都要节制贪欲才能正心念;心念如果能调理端正,面对境界就不会动摇这并不困难。前面说过,大自然的境界热就是热,不要想修到热了不流汗,冷了不必加衣服,这并不是修行。应该是虽然很热,却可以忍耐;如果很冷,也有坚毅的心志,忍耐得住。
   总之,要时时用心,既然要修行,既来之,则安之,安于道、安于人事,心安则道隆。所谓「法忍、生忍、无生忍」,都是一个忍,「忍而无忍」才是真忍,这就是真正坚定的道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