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广学」与「多闻」(一)


   日期:2020/8/4 7: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广学」与「多闻」(一)

──学佛人应有的志向与愿心

自从「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道精神的启示」一文刊出后,网友及读者们的反应颇为热烈;有信眾向我表示,對何謂「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有甚多不解之处,因此,为了让更多读者能明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道精神的意义,在这里特别对文题,详加解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增益:

「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语出《华严经》;经中《普贤行愿品》偈颂云︰「智海广无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

佛教的义理,能增加我们的智慧,所以我们决心学佛就必须深入经藏;唯有认真做到深入经藏,才能真正成就智慧如海;所以说「智海广无量」,但是这广大无量的智海,是不容易达到的,必须靠多学、多闻、多用心,而且还要真解、正解、善解;一般人之所以无法真正领会并掌握佛法的要义,原因就在于「少学」;「斯由少学過」;也就是学得不够多;因此,为了增广自己的见闻与学识,才有善财童子遍寻天下善智识,以求道、参学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要向善财童子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扩阔自己的见识;这样的话,对我们读经、修行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成就莫大的利益。

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我们应有「广学」与「多闻」的志向与愿心;而学佛最重要的基础,须从皈依三宝开始;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是真正的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学习佛教的种种仪式,但仍不能算是佛弟子,故学佛的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演道俗业经》中给孤独长者问佛言:「初学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皈于三。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何谓三自皈?一曰皈佛,无上正真;二日皈法,以自御心;三曰皈众,圣众之中,所以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又《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的问话也说:「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而「皈依」是什么意义呢?「皈」就是皈投,皈向;「依」就是依托,依止;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是名为皈依。我们皈依之后,就有了正确的方向与目标,依此為依為據,就有了正确行为的准则;那么,什么是皈依后的正确行为--「正行」呢?

壹、第一四正行

皈依三宝后,佛弟子自然可以获得其救助护念,但须以修习正行为必要条件。正行有两类,各有四种。第一种四正行,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现分别略述如下:

(一)亲近善士

(1)善知识之圆满德相

「善士」即「善友」的异名,亲近善士,即通常所说的亲近善知识。圆满的善友,必须具足八种功德。如《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于所受学的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漏,是名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即于如来教法,多所听闻通达,于诸求法者,有多法宣说开示,并且讲说时,于文义善巧,于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舍,或预流果等,六神通、八解脱等,是名为能有所证。

4、性多哀愍,即于诸众生,常起哀怜悲愍,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安稳,如是名为性多哀愍。

5、心无厌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导,于弟子善行,善能赞叹鼓励,性勤精进,为大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是名心无厌倦。

6、善能堪忍:他骂不报骂,他瞋不报瞋,他打不报打,他弄不报弄,于诸逼迫苦事,自推己过,以业之成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如是虽遭轻凌毁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无改变,唯常于彼有情,思为利益。又能于修道等时,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等苦,如是名为善能堪思。

7、无有怖畏:处大众中,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腋不流汗,身毛不竖,不为诸畏怖之所逼切,故名无有怖畏。

8、语具圆满:即成就极美妙的语言,甚显了的语言,容易悟解的语言,众生乐欲听闻的语言,善辩善说,如是名为语具圆满。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更举出具足十德为圆满的善知识,如论中所说:「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除惑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此中十德,全为《瑜伽师地论》之八德所摄,仅名相开合有差别而已,如「寂静」、「除惑」、「觉真」,可摄入《瑜伽论》八德的「能有所证」中;「德增」可摄入「安住禁戒」、「能有所证」等中。故二论所说,皆是善友的圆满德相。但时在末世,具足如此圆满德相的善知识,实在是难求难觅,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五德,乃至三德,我们已欣庆为可亲近依止的良师、善友了。(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