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1


   日期:2020/7/29 1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11)

第一讲  ⑾  
果平法师 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在经书里面,就一再地提醒,如果说没有出离心,你的修学就好像在冰地上建大厦,可能说之前你的心态,你修行的决心非常地强固,但却经不起时间和违缘的考验。过去有句话“初发心者成佛有余”。这是说如果坚持初发心人的那种精进心、愿力,那成佛都有余了。但是呢?随着岁月的考验,初发心就慢慢地转变了。也有说“刚出家时,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西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离佛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是我们前面的基础不牢固。如果有坚固的出离心,在修学中就算遇到再大的违缘、再大的障碍,我们都有决心去克服,因为生死比一切修行违缘要可怕。但如果没有出离心,有可能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让自己改行。

在历史上有很多大德,因为道心坚固,最后能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时候,因为他的才学、个人的魅力,到印度后有很多国家的国王,希望他留下来,帮助辅佐朝政,但玄奘法师都拒绝了。面对这样的荣华富贵,他可以完全地漠然与放下。如果玄奘法师没有一个很坚固的出离心基础的话,怎么可能有这样大的决心?!

还有玄奘法师在取经过程当中,历经了那么多的磨难,如果是换了一般人的话,肯定早就退却了,但是他能够一直地坚持,他在誓言里有说: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也因为这种决心,他最后能功德圆满,把《瑜伽师地论》取回到中国。玄奘法师在求学修道中,表现出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坚韧,与他的信愿坚定是分不开的,

正视佛教现状会发现,为什么有的人在信仰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不得力呢?走得越来越不像样子呢?我想这跟他的基础不牢靠是分不开的。假如说一个人,他已经非常透彻地了解到世间是不圆满的,不值得他过多地去贪恋和追求的话,我想他在修行的路上是会非常自觉的。

假如在世间法上,一个修行人还没有真正看得破、放得下的话,那么,世间任何一件事都可能牵动他的心,成为他修道的障碍。作为修行者,我们应该有出离的决心,这种准备不是说修行某个法门的人才需要,而是修学所有法门的人都需要,也因此特别在这样一个法会上给大家提出来。

除此之外,我们会提到菩提心,因为我们修学的是大乘教法。在菩提心的训练里,我们会去思维今生的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是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个世间,从小哺育到大,其养育深恩是没有办法报答。由此而推想,我无始以来都在轮回,从没有出离过,那么在我的生命当中,可以说所有的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我当猫咪的时候,有猫妈妈在哺育我,我在做其他动物的时候,也有一个被称为母亲的众生,他们生我养我对我都有恩德,我要对她有报恩的心。

关于菩提心的修学,有一种办法就是思念母亲的恩德,然后培养自己,我要救度众生,我要让他们出离轮回,出离苦海这样的决心。如果哪一天我们通过这种思维,突然觉得,每一个众生对自己都有非常大的恩德的话,那想救度他们的心会真正地从内心生起,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修行就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是要为所有的众生。

我们有时会觉得大乘佛教非常地伟大,她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心的包容上,在内心它容纳了所有的有情,不管是微小的、脆弱的,还是与其为敌的,在菩萨的内心,这些都是要救度的众生。我们有时候觉得“菩萨”的称号是如此地殊胜,就是因为菩萨的事业,是非常殊胜的,菩萨的发心是非常殊胜的。

当然我们在生起菩提心之前,也必须以出离心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我们的菩提心是非常不坚固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对轮回还有所贪恋,我们又怎么去帮助自己的爸爸妈妈,出离轮回呢?所以出离心也是大小乘所共修的功课。就好像说我们要走完一个台阶,必须要先完成第一步,才可以跨到第二步一样。那么出离心是我们跨越到大乘第二步台阶,必须要准备的第一步。

我们讲的是普贤行愿,但是普贤行愿如果没有最基础的出离心、菩提心做为准备的话,我们对普贤行愿的甚深境界,是没有办法真正趋入和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心还盘留在世间法里面,对现实还看得很重,现实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还很大,我们没有办法趋入到更高的境界,那种被称为佛陀的境界。所以在讲到礼敬的时候,顺带给大家讲一讲心态的准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平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平法师)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5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6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7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8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9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0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2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