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侯松蔚教授:「空」不是「无」(下)


   日期:2020/7/29 1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空」不是「无」(下)

第316期明觉 文:侯松蔚

(续上期) 
 
  误解「空」是「无」的人,可能会以「空」否定世间的正常行为、善业甚至佛法修持,但正如《圣道三要》所言:「不拘一面而同时,在见缘起不虚妄,即灭实执所执境,尔时见观察圆满。」[1]通达空性,即是内心去除诸法实有的执着,这与行为上有或没有做某件事情无干。做事而不执著作者、受者、所造之事有真实的本质,即是空性;不做事,却执着有不作之人、不作之事,或者执着「实无」,仍非空性。例如有人误解布施是不能解脱的世间福业,但真正的大乘布施波罗蜜要求「三轮体空」,故能化为解脱的智慧与福德资粮。
 
  同一道理,对于任何念头,不执思者及念头本身有真实的本质,即是空性;心想着「无」或「空」,不论念头的内容为何,它仍然是一个念头。想着「有」与想着「无」,性质并无分别。执着这念头「实有」或「实无」,均非空性。例如有人曲解禅修就是停止思想,但这是外道的禅修,内道的禅修必须止、观双运。
 
  《六祖坛经》记载,卧轮禅师自谓「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2]六祖直指此偈未明心地,是加系缚,并说:「慧能没技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3]
 
  经中,六祖还多次开示,不要把抑制思想当作空性:「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4]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亦破斥道,如果无念就是空性,熟睡、昏阙、无想定便等同修空。
 
  另外,六祖也批评执着自己已经「空」了的人:「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5]这种谬误,现今仍有不少行者重蹈覆辙。如果「空」就是不想、不说、不行动,那么证得空性的诸佛菩萨,便甚么都不会做。既不会感应众生的需求、闻声救苦,更不会观察众生的根器和因缘而宣说合适的教法了。
 
  既然「空」不是「无」,根本无需以「空」反对任何因果的现象或作用。何况「空」本身也是「空」的,「空」也没有坚实的主体,修空不应执着有空可得,并应顺应善恶苦乐的世间因果、修习道谛以证灭谛的出世间因果而行持。就像《维摩诘经》所写:「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6]
 
  在藏传佛教的次第中,空性属于高深的教法,须要先把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法门、大乘的菩萨愿行学好,最后才观修空性;不适宜随便向普罗大众宣说一言半句。《中论》曰:「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7]受众基础不够,很容易产生错见,害人害己。无怪乎《大宝积经》谓:「寧起我見积若须弥,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脱;若起空見,则不可除。」[8]修行人宁愿执着实有,起码还懂得止恶行善,未来仍有进步空间;若执着「空」,自以为开悟,不依正途修持,则有堕落的危险。行者务请细察思量!
 
 
※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1] 不拘泥于单一层面,了解条件现象不是不存在,而同时消除认为有坚实本质的执着,即圆满了见地的思惟。
[2] 卧轮有本领,能断除种种思想,遇到事情也不起念头,觉悟与日俱增。
[3] 慧能没有本领,不会断除种种思想,遇到事情便生起不同念头,哪有甚么觉悟增长?
[4] 不执着所认识的对象,就是所谓的「无念」;自己的念头不要耽着认识对象,心不要陷落于对象中。如果只是甚么都不想、去除所有念头,没有念头即等同死亡,死了就要转生到不知甚么地方,这是很大的错误!
[5] 对外不要执着现象为实有,对内不要执着空性为实有。若完全执着现象为实有,则滋长邪见;若完全执着空性为实有,则滋长无明。某些执着空性者,会毁谤经文,自称不须假借文字。既然说不需文字,则亦无需语言,因为语言也是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何况不假借文字,这句话本身就是文字。其它人说话,却毁谤对方执着文字。你们要知道,自己迷乱也算了,还要毁谤佛经。切莫毁谤佛经,会产生很多恶业障碍。
[6] 菩萨不偏颇于空性,是甚么意思呢?就是修学空性,不要想着有实质的空性可以证得……了解无常变化,但不会厌倦行善;了解没有主体,但不厌倦教化众生;远离执着,而行身语意善业;了解没有实物可以依止,而以善法为依止;了解空性,但不放弃悲心。
[7] 不能正确了解空性的根器愚钝者,修学空性只会害了自己。
[8] 宁愿累积对主体实有的执着,像须弥山那般巨大,也不要执着「空」,未开悟就当自己开悟,生起傲慢。为甚么呢?空性正见能对治所有错误的见地,但如果执着空性本身,则没有其它对治方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  

 侯松蔚教授:佛法仪规不能臆测 

 侯松蔚教授:藏传佛教不仅是密宗 

 侯松蔚教授:对显密理论与实修的误解 

 侯松蔚教授:小乘与大乘、显乘与密乘的次第 

 侯松蔚教授:密宗到底在修甚么? 

 侯松蔚教授:灌顶、口传后才可念咒吗? 

 侯松蔚教授:三昧耶戒的忏悔与还净 

 侯松蔚教授:再谈三昧耶戒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三)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二)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一) 

 侯松蔚教授:通达圣教无相违,极大罪恶自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