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道法师:中观思想的实践(下)


   日期:2020/7/13 2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

主讲:释传道

纪录:谢芳珠

参、中道的内容与意义

一、中道的内容佛法是宗教,宗教的特质,除了理论哲学的分析论证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理想的实践。佛法,即是对于人生向上、向光明、向解脱发展以至完成的实践。一般人由于观念错误──自性执的我我所见作祟,导致言行的不如实、不如法,甚至因此障碍他、损害他,而引发生生不已的生死轮回。佛法开示人生生灭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理想境地。流转与还灭解脱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缘起性空的正见中,知道如何增「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非为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中含.拘楼瘦无诤经》义同)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1

不过,不苦不乐的中道,千万勿误以为「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须知,纵欲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建立于情意的,即情本的人生观。「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会成功的」。2

因为,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妄执。释尊否定了纵欲与苦行两端,开示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3此随顺于法而现觉于法的中道德行,即八正道。八正道,是实践中道德行的内容。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以般若(智慧)为万行的先导。所以觉苦觉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4因此,「佛法的中道行,即为了扭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扭转困迫的生活为自在的生活。这所以以实证此法为目的,以随顺此法的思想行为为方法,以厌离迷情而趋向正觉为动机」。5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6所以,正见缘起的中道,不特是释尊本教的宗要;而且缘起与空相应,必然洗尽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执见,发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乐二边的中道。7

二、中道的意义  

中道,既是释尊本教的宗要,也是佛弟子遵循实践的唯一原则。一切知见,一切行为,最正确而又最恰当的,就是中道。「这一原则,应用于知见,就是『处中说法』的缘起,缘起法不落二边──一与异,断与常,有与无的。正确而恰当的中道,不是折中,不是模棱两可,更不是两极端的调和,而是出离种种执见,息灭一切戏论的。从这一原则去观察,《般若经》的但名无实,自性皆空,只是缘起中道说的充分阐明。」8这一原则,应用于行为,就是「离苦乐二边」的中道行──即八圣道的实践,戒、定、慧的恰当调适,而离执无寄。

「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中的本义,可约为(中实与中正)二种: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睿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9

「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正就是中,见就是观,正见即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尤须知道的,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诸法无自性),不但是了知而已。10

龙树发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自性执)戏论为主。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不着于名相,不落于对待。一、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取),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连此「非有非无」的名言概念,也不再取着。这在法四依中,属于「依义不依语」。二、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对待的二边。进而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这能所双泯,不落对待而顺于胜义的中道,是依观心的体悟而施设的11,在法四依中,属于「依智不依识」。所以,《金刚般若经》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才是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义。

肆、中观学的精义 

一、大小共贯  

释尊所觉证、宣说的真理,经过时间、空间,所谓的世谛流布,有些是增益了,也有些是减损了;有些被发扬光大,也有些被扭曲了。发展到后来,有些人因为不满印度当时繁琐的论证、自了的风尚,所以将其贬为小乘,而以大乘自居。  

「乘」,是车的意思,小乘是指它的运载量小,大乘则指运载量大而言。事实上,大小乘的差别并不在表相,而是在于悲愿大小与智证偏圆。如果只是照见自己的五蕴(身心)皆空(无自性),悟证无我,此时串习虽未净尽,但对自己生死的缠缚已经解脱;对于众生,或随缘度化,或不说法度生,这因悲愿不足,才被称作小乘。大乘菩萨就不仅如此了,他可以随愿到天堂、到畜生道,甚至到地狱去度化众生。因为他的悲心切、愿力深、智慧高、度众时间长,所度的众生也就多而广。比如佛的弟子富楼那尊者,即曾远至西北印度去度化外道;《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亦作偈言:「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之意)。」这样广大的悲心愿力,怎能抑之为小乘呢?由此我们知道,从教史的发展来画分那个时期是小乘佛教、那个时期是大乘佛教,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自序〉说得精当:「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所而得悟。」从时间上看缘起相,是诸行无常──常性不可得,亦即不变性不可得。从空间上看缘起相,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我性──独存性不可得。如果由当下直观缘起性,也就是由缘起寂灭性来看,则是生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即是空性;我性不可得,亦是空性;生性不可得,还是空性,所以三法印即是一实相法印(法性空寂)。透过观诸行无常的无愿(无作),或观诸法无我的空,或观涅槃寂静的无相三解脱门,而悟入同一的法性空寂,所以三解脱门亦同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乘)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12

佛世所教化的是声闻弟子,而佛自己却是修菩萨行而成佛的。有佛与声闻两类,这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认的。本(中观)论的思想,佛与声闻所解脱的生死是同一的,系缚生死的根本也是同一的。流转生死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的十二缘起。现在说缘起性空,就是突破缘起的钩锁而获得解脱。这不但声闻如此,佛也还是从这缘起中解脱过来。所以说:生死与解脱,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是共的;生死根本,三乘也是共的,谁不击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见,谁就不能得到解脱。破自性见,需要般若空(无我慧),所以《般若经》说:「欲得声闻乘者,应学般若波罗密;欲得缘觉乘者,应学般若波罗密;欲得菩萨乘者,应学般若波罗密。」这可见不特生死根本与所解脱的生死是共的,就是所修的观慧,也同是般若实相慧。这三乘共的思想,与根本佛教的思想契合;如说「三乘共坐解脱床」即是一例。不过其中也有小小的差别,就是声闻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虽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空义毕竟是一。13

大小乘同源而异流,由于一分学者重视事相,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分学者特别重视理性,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般若经》、《金刚经》等,都确认三乘圣者成立于同一理证──法性空寂,那里如执小执大者所说?所以《中论》的抉择《阿含经》义;《智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明第一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义的运动。惟有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能指斥那些畸形发展而遗失释尊本义的乱说!14

谈到大小乘的论诤,就想到佛经里有个寓言故事讲到:有一位老师因为双腿不良于行,所以甲、乙这两个学生就争相要来侍奉,老师想了一想,不如这样吧!一人照顾一条腿比较不会引起纷争,于是命甲照料他的右腿,乙负责他的左腿。这两人为了讨得老师欢心,真是费尽各种心思,虽然老师对两人都称赞有加,但是他们各自都想胜过对方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小鬼灵精的乙就想了一个办法,趁着甲不在时,拿着铁槌将老师的右腿给打断了,心想这下甲可没得表现了吧!甲回来一看,知道除了乙,绝不会有人这么做的,所以他一气之下,也将老师的左腿给砸坏了!两人这一争,到头来最倒楣的,还是他们的老师。

由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在称谓上论大、小,你贬对方是小乘,对方也不甘示弱地说「大乘非佛说」,到最后遭殃的,还是整个佛教与一切众生。为免除无谓的纷争,我们应摒除「小乘佛教」等具有贬抑意味的称谓,而将斯里兰卡、泰国等佛教国家,正名为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事实上此一称法,近十几年来已渐普及。

二、真俗无碍

佛法的缘起中道,既不偏于理性、出世,也不偏于事相、世俗,而是真俗无碍的。真俗无碍,是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的。然而,耽于独善的、隐遁的,甚至不乐功德、不想说法的学者,只沉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看来,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别!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当时苦行厌世风尚所歪曲,一分学者起来贬斥他,揭示佛法真俗无碍的正义。15

理论与实践的落差不止佛世如此,看看我们的周遭,有些人对道理也懂得不少,却不大会处理事情;有些人很认真任事,却缺乏理论的基础,致使错误百出!有人将佛法分成什么「解门」与「行门」,譬如听经是「解门」,拜佛、诵经是「行门」,叫人听来觉得很邪门!要知道:在理解道理的同时,其实就是实践的预备,怎么能够将「解」与「行」打成两橛呢?  

好比我们讲利他,通常分为直接的利他与间接的利他。若以一位医学院或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说,他在读书时虽然还未直接的利益他人,但他是为了预备将来能够医治别人、或教育别人而学的,所以在学习的这个阶段就称作间接的利他,等到以后真正从事医疗或教育工作,才叫做直接的利他。学问不好或医术不精,当然会影响他日后的服务品质,也就是说现在的理解,会影响到将来的实行。但如果强分什么解门与行门的话,就好比一位医师平日不去了解盲肠是在左边或右边,等到临开刀时,才去问老师或者查书,那恐怕就来不及了!度众生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恰当的。

真俗无碍,可从解与行两方面来说,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自序〉里,有鞭辟入里的恳切开示:

「解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碍俗。行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福智事行的进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依中观者说:缘起法是相依相成而无自性的,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所以,依即空的缘起(相)有,安立世间事相,也依即有的缘起(性)空,显示出世(理性)。得这真俗相依的无碍解,即能起真俗相成的无碍行。所以菩萨入世利生,门门都是解脱门。缘起法是『处中之说』,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别而不碍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碍事相差别。在同一的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而能不将差别去说理,不将平等去说事,这才能恰合事理的样子而如实知。

一般自以为真俗无碍的学者,不知『处中之说』,谈心说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或者忽略事行;或者执理废事;或者破坏事相的差别性、时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坏缘起事相──是非、善恶、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为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不知缘起法,不能从缘起中去统贯真俗,这也难怪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16

伍、中观思想的实践

一、顿渐偏圆

中观思想的实践,在修学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论到悟证,有顿悟与渐悟、偏真与圆中之分。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今且综合说明。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一)道生的顿悟;(二)禅宗的顿悟。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且略为分析如下:

(一)道生的顿悟论,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主张「渐修顿悟」、「顿悟成佛」,这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上说的。道生以为所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重视修行的累积功夫,在平时修集种种福智资粮,到达究竟时,一悟百了,圆满成佛。 

(二)禅宗的顿悟论,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主张初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这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的。一旦廓然大悟,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

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精确而慈悲地说: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17

从凡夫发菩提愿,动大悲心,观蕴、处、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而行中道,广集福智资粮到顿悟一切法空性,离我我所执而解脱。「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与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18

从凡入圣,即从事修而后入真悟,依据圣龙树《大智度论》,可安立为悟偏真与圆中两类: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泯绝一切而不取相,故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这是约悟偏真──悟证空寂性而言。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因勘破实我执见而体证法性空寂,激发同体大悲心,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圆中的根据。19

「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的正见。这是三论、天台以及藏传中观者所公认的。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的偏真);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二者同依空有无碍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径与目标,可说是同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别。……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别。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时修习始得无生法忍。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智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闻佛法,即悟无生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20印顺导师更一针见血地说:「玄学家每轻视直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过徒凭幻想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21

二、缘起空有

体悟中道,要先有缘起空有无碍的中观正见,已如上述。但于缘起正观的修习,佛教界向来有两大类:(一)《阿含经》等,要先于缘起因果,生死还灭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后从缘起相有而观察性空。如经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为门,所以发心即观八不,如禅宗有先悟本来(不生)的主张。

依中观者说,性空要于生死轮回──缘起因果中去了解,要从即空的缘起中,去观察即缘起的空,决非离缘起而谈不生。若于缘起因果,生死还灭的道理,没有深刻的信解,即以观空、不生,以为清净解脱,每每忽略缘起,于因果事相,视为无所谓,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见空,流弊极大。佛法的正常道,应先于缘起的因果善恶得善巧,再依缘起而观空;或先观性空不碍缘起,即缘起而观性空。「总之,修行取证性空解脱,必需依世俗而入于胜义,也即龙树菩萨所说:『若不依世俗,不得第一义。』因此《中论》的抉择道谛──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详谈正观缘起,远离邪见。如离缘起而说修说证,必流于外道的窠臼,失去佛教的正宗。」22

(一)缘起相有

缘起外在事相有的差别,极其复杂,但缘起内在的必然法则,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相依相待的因果性。在广泛的缘起论中,佛法所主要的,即十二支缘起,依此说明生死流转的因果律与还灭的空寂律。生死的根本是无明,即于缘起的道理──因果、性相等,不如实了达而起错误的认识。此十二支中初支的无明,以无明为根本而有生死流转的十二支。如《七十空性论》说:「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见真知法空,无明即不生,此是无明灭,故灭十二支。」此说:执因缘法为实有性,即是无明,故有生死流转。反转来说,不执诸法有自性,悟解我法性空,即无明不生,无明不生即一切烦恼不起。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灭」。众生生死由于无明,破无明即解脱生死。《中论》的〈观缘起品〉,也如此说。所以十二缘起支中的无明,属烦恼摄,为三乘所共断的烦恼,即执我执法为实有自性的无明,不是习气,也不是所知障,佛与声闻都得破除他,方得解脱。23

(二)缘起性空

依缘起法而观空,中观宗说,于一切法中寻求自性不可得为空。空性是一,但因观空的所依不同,而有人空与法空之分。于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为我空,于其他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为法空。24我与法,即等于我与我所。经中分别以蕴、处、界,来说明我是和合相续而无独存、自在、不变的自体。即便是蕴、处、界等法,亦由众多的条件因缘所组成,所以是虚幻、无常、待他的。「若但观法空,易起理在我外的意念,故必须从法空而反观到我空」。由观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而离法执,进观由无自性的诸法所构成的身心自我,独存性、主宰性、不变性亦不可得而离我执,必审观无自性而离执,始有解脱分。25

陆、结语

中观思想的实践,不论是顿渐与偏圆,缘起性空的体验,都必先具备缘起正见,对于善恶因果等有深刻的信解,进而积集福智资粮,由观一切诸法无自性空,反观到我空;也即是依戒、定、慧三学相资观行,实践八正道而后始能解脱。菩萨行者,「尤应以菩提愿为依,大悲心为本,真空慧为方便,广行无边大行,积集无量福德智慧资粮,才能圆修止观加行而顿入空性」。26

释尊一生的游化,就是实践中道的最佳典范。从出家修菩萨行,觉证中道而成佛;从证出教,仍然是「处中说法」以利群生。在行住坐卧中,不特是共处或独处,无不是悲天愍人,真俗无碍。

以释尊吃的方面来说,别人供养山珍海味他接受,因为可藉此形成教化的因缘(谓之化缘)──他不贪取,也不排斥。及至荒年,别人以马麦供养,他也照样接受──既不讨厌,也不会说他特别喜欢。穿的方面,不论是穿着金缕袈裟,或者补补贴贴的百衲衣,释尊都不改其自在无碍,并且不会特意为此标榜自己。住的方面,无论是宫殿或山林树下,甚至坟场旁边,世尊都一样打坐止息,平等持心。

由释尊在起居生活上所表现的就可知道:真正的中观就是如实观,如实观缘起无自性、如理思惟、如分抉择。换句话说,也就是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功能──自己是什么身分,在什么地点,什么事情应该说、应该做──而且当仁不让。但我们往往是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却没有把握现在。以三世因果来说,过去的行业会影响现在,现在的行业又会影响未来。然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改变现在即改变未来。以前做错了后悔无益,只要好好反省,以后不再犯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如实观缘起,如理思惟,如分抉择地把握当下。

最后引用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自序〉中的一段精彩开示,来与各位分享。印老说:「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从智慧(真)说:一切是缘起的存在,辗转相依,剎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从德行(善)说:缘起是无我的。人生为身心依存的相续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众。……否定这样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体贴得有情的同体平等,于一切行为中,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救护他。自私本质的神我论者,没有为他的德行,什么都不过为了自己。唯有无我,才有慈悲,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涌出无我的真情。真智慧与真慈悲,即缘起正觉的内容。」27

中道思想的真正展现是在无我的菩萨精神,而菩萨是以服务众生为天职,以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转迷成悟为终极目标。所以在此呼吁大家:不要轻易放弃为别人服务的「报恩」机会,并且珍惜每一个顺逆境的学习如实正观。期勉大家在上了这几天的课程之后,能够展现和以前不同的新人生观,谢谢!(为让初学学员研习中观,故本文多数引介印顺导师著作原文,惟恐断章取义,故少作诠释。欲研中观,请径读原著为盼。)

注释:

1.印顺导师,《中观今论》(台北:正闻,民81年),页 5 ~ 6 。

2.同注 1 ,页 6 。

3.同注 1 。

4.同注 1 ,页 7 。

5.印顺导师,《佛法概论》(台北:正闻,民81年),页 174 。

6.同注 1 。

7.同注 1 ,页 8 ~ 9 。

8.印顺导师,《空之探究》(台北:正闻,民81年),页 256 ~ 257 。

9.同注 1 ,页 9 ~ 10 。

10.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民81年),页 6 。

11.同注 1 ,页 11 。

12.同注 1 ,〈自序〉,页 3 。

13.同注 10 ,页 27 ~28 。

14.同注 1 ,页 4 ~ 5 。

15.同注 1 ,〈自序〉,页 5 。

16.同注 1 ,〈自序〉,页 5 ~ 6 。

17.同注 1 ,页 232 。

18.同注 1 ,页 232 ~ 233 。

19.同注 1 ,页 233 ~ 234 。

20.同注 1 ,页 235 ~ 236 。

21.同注 1 ,页 237 。

22.同注 1 ,页 237 ~ 239。

23.同注 1 ,页 239 ~ 240 。

24.同注 1 ,页 242 。

25.同注 1 ,页 252 。

26.同注 1 ,页 252 。

27.同注 1 ,〈自序〉,页 7 ~ 8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道法师       中观)(五明学佛网:传道法师       中观)  

 任杰居士: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任杰 藏译汉) 

 任杰居士: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任杰 藏译汉) 

 果煜法师:从中观看唯识 

 果煜法师:从中观思想看如来藏 

 果煜法师:空观、中观和总相观 

 杨云唐居士:中观与三解脱门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7.中观与唯识的不同基 

 胡晓光教授: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 

 姚卫群教授:从《百论》中佛教对“外道”的批驳看中观派的理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