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昭慧法师:千山竞秀、万壑争幽——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


   日期:2020/7/9 2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千山竞秀、万壑争幽——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

释昭慧

一、但求真理而不执己见

        四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在佛教与社会各界瞩目中,佛光、法鼓、慈济三大团体与弘誓共同为庆祝印顺导师百岁嵩寿,举行“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来宾七百余人;祝寿系列活动中,共同主办单位另于五月一日在花莲举行“国际丝路座谈会”,国内佛学研究专家以及热心旁听的百余来宾,远道赶来。两场会议虽然规模大小有别,但同样是在与会者法喜充满的气氛下,圆满落幕。

        五月十七日,笔者至慈济大学演讲,乘便至静思精舍向导师礼座。见导师座旁就摆着本次祝寿研讨会论文集,显然导师这段时日有在阅读该书。因此笔者顺为问及导师对于拙作〈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的意见,导师莞尔,说:“有道理!”

        由于该文是笔者对导师的“一乘究竟”论,表达不同的看法,认为单凭“缘起性空”理论,推演不出“一切众生类,究竟得成佛”的答案,成佛只有“可能性”而无“必然性”,若要证成成佛之必然性,那么,不是回到“真常唯心论”,就是推出“佛寿无量”的理想佛陀观,这两者都不是导师所能赞同的。导师不但不以为忤,还作如是答,这种但求真理而不执己见的器度,以及对后学小子胡言乱语的宽容,真是令人感动!

二、“无我”特质的慈济志行

        五月十七日至慈济大学演讲,会后至静思精舍向导师与证严法师礼座,沿途德傅法师(证严法师高足,也是慈大宗研所研究生)向笔者询及一个问题:

        “我本来以为师公(指导师)与师父(指证严法师)的思想是一样的,但后来研究发现,两人思想确有不同,师公的思想以‘缘起性空’为主轴,但师父是倾向‘真常唯心’的。请问法师对于慈济的看法如何?”

        笔者以前述基本态度回答她(大意如此):

        我在《佛教规范伦理学》中,对“真常唯心思想”提出的看法是,它与“上帝”信仰一般,无法透过经验以检证之,也无法透过理性以验证之,所以只能诉诸信仰与想像,因此必须面对“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问题。

        然而长期在宗教圈中观察发现,思想固然影响信念,但个人的习性,会支配其做法,也会自动在各自的系统理论中,寻求其做法的学理依据。因此基督宗教信仰者,无论是主张“属灵”还是主张“属世”,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寻合理的依据,同理,佛教信仰者,无论是“缘起论”还是“真常论”,各自都有隐遁者与入世者,分别在各自的系统理论中,寻求学理依据。

        我对证严法师的思想并不详知,但我认为,依她悲增上的心行,要在真常唯心的系统理论中,寻求“人间佛教”的依据,同样是有可能的。相对而言,厌离心切的行者,无论嘴里说的是“缘起”还是“性空”,也总有一套合理化其隐遁独善之行的说词。

        我认为,无论慈济的“人间佛教”,在学理上是否与导师思想相同,可贵的是它把握了佛法的“无我”特质,所以在类似印尼红溪河整治计划的国际赈灾中,慈济可以超越族群与宗教意识,不但为印尼贫苦人民建立大爱村,甚至还为他们建立伊斯兰教堂。

三、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

        五月十七日傍晚时分,在静思精舍药石过后,拜见证严法师。法师对笔者来慈大演讲,谦逊致谢,笔者则笑称:“不好意思,让我这么有争议的人,到没争议的地方来演讲。”法师笑答:“争议只要是说理,又有什么关系!”并略述其在浴佛法会的仪轨方面作了些调整,庄严性并不稍减,但是不免有人质疑:“为什么慈济的浴佛,没有将香汤灌到如来身上,再放个红包到旁边功德箱的程序?”以此印证“慈济也是有争议的”。

        提及慈济赈灾近事,笔者乃向证严法师略述拙作〈人间佛教的两个悖论〉的内容(详见第64期本刊,页4~7),认为隐遁派指“人间佛教”导致佛教庸俗化,这种指控其实是偏差的。人间佛教的神圣性,正是在世俗中体现的。无利可图的奉献事业及其理想,反而维持了它不腐化、不俗化的基础,摄受到的也会是美好的心灵,因此而带来了佛教总体品质的“向上提升”。

        相对而言,神圣性的证境,原本是“自作证、自受用”的,如果被拿来标榜,那么,无论是化约作图腾崇拜(如将神圣的教典拿来当作议价式的“经忏”),或引发为广大信众的偶像崇拜(如对神秘僧“神通力”的向往),往往就会汇聚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这些人力与财力,若因其标榜“自利优先”,而不屑于济世事行,不愿将它发挥在救苦救难的事业上,那么,稍一不慎,就极有可能用之不当,而导致自己(或自己所属教派)的腐化与俗化。此所以国内佛教几桩性丑闻案或震惊社会的剃度风波,主角竟是标榜神通或苦修的僧侣。

        易言之,入于“世俗”的慈悲行不尽然就导致俗化,因其亦可用“无我”精神以印证“神圣”;而标榜“神圣”的神秘经验或图腾事物,反倒容易吊诡地趋向“世俗”——这是笔者观察台湾佛教生态,所得到的一个悖论。

        证严法师接续笔者的话语,一连串提了三个慈济终身志工在临死时,虽有病苦却洒脱自在,心不颠倒,不但不畏怯生死,反而一心发愿再来世间做慈济行的近事。她说故事一向生动,但笔者当场没有笔记这些精彩片段,因此无法忆述个中细节。想来证严法师应是对于笔者所论述的“神圣性”角度,有感而发,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共鸣。法师并强调,这只是随手拈来的例子,在慈济人中,这类例子实在说不完。

        生死自在,不正是解脱心切的佛弟子梦昧以求的神圣境地吗?这些慈济人生死自在的亲身见证,是另一个很好的角度,可用来考察“人间佛教神圣性”的问题。笔者相信,这都是证严法师长期领导志工发为实践,有了许多志工“在生时出生入死以赈疾济苦,临终时不畏生死且发愿再来”的鲜明见证,而产生的无比自信;复以此无比自信,拿来印证经典中“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萨身手吧!

四、千山竞秀的人间佛教

        笔者于四月二十五日“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研讨会闭幕式上曾说:

        印度神学家潘尼卡神父将宗教对话归为三个类型:“排他主义、包容主义与多元主义”。简单地说,排他主义就是认为:“你们都不对,只有我最好。”包容主义就是认为:“你们都不错,可是还是我最好。”多元主义则认为:“大家都很好,可能你们比我还更好。”人间佛教三大团体与我们在此相会,证明了多元主义的可能性。最起码,今年大会中的配乐,采取了佛光山梵呗与慈济“爱洒人间”、“普天三无”等歌曲,就让中研院音控室的朋友告诉我们:“你们今年的配乐比去年好听!”这证明了人间佛教可以多元发展,而且“万象森罗许峥嵘”。

        笔者深受印公导师思想之训练,长于“辨异”。但这样有感而发,绝对不是突如其来的转变,而是立基于“缘起性空”的省思,套句导师的话:“离精严无贯摄”,赞同有多元发展的人间佛教,这应是笔者在“精严”思辨之后,所产生的“贯摄”态度。

        首先,在社会关怀的实践过程之中,由于民主社会票票等值,因此成事的关键,往往不是在思想纯度与学习背景上“又红又专”,而是支持者能“求同存异”以共襄盛举。由此而体认到:“感情的认同,也是一种弥足可贵的认同”。

        再者,笔者近年观察台湾社会,人间佛教的多元思想与多样风格,在“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共同宗旨下,不但不是“负债”,反而是一项可贵的“资产”,它们千山竞秀,万壑争幽,相互激荡,但也相互助成,呈现出的是总体佛法的庄严性。

        兹以慈济为例。也许诚如德傅法师所言,证严法师之思想体系仍属“真常唯心”,而非“缘起性空”。这部分,因笔者对法师大作欠缺全盘的瞭解,所以不敢骤下定论。但是在卢蕙馨教授大作〈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中,她所提到的证严法师法语:“小我若能开阔成大我,‘我’必将天长地久存在永恒中”,[1]确实是倾向“真常唯心”的。

        虽然笔者的思想仍是“缘起性空”系统理论的类型,认为“真常唯心”只能诉诸信仰与想像,不若缘起论之可以诉诸经验与理性。然而证严法师的开示与作略,与导师所述人菩萨行的要领——“缘苦众生”、“自利与利他统一”、“以悲心而学而行世间正业”,是不谋而合的。证严法师的实践成就,与志工不畏生死的活见证,证明了“真常唯心”思想,依然可以转化出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所赞叹的“人菩萨行”。

        导师对真常唯心论的评价,当然不如缘起性空论,对于从真常唯心而“至圆至顿”或“秘密乘”的思想倾向,是有所批判的,而且这些批判出自逻辑的辩证与史实的考察,是强而有力的。

        然而从证严法师的实例以观,公道而言,中国佛教的“说大乘教,行小乘行”,也许过失不全在其“真常唯心”,而在于:宗派义学,无论是“缘起性空”或“真常唯心”的理论,到头来都极度地玄学化了(前者如天台家的“一念三千”、“一即一切”,后者如华严学的“法界圆融”、“十玄门义”),变成“但坐而言,鲜起而行”的一套高妙学问了。而实修派的佛弟子,又有着极其浓厚的急证精神,所以趋向山林隐遁的风格。

        因此笔者认为,感情的认同,也是一种弥足可贵的认同。人间佛教的多元思想与多样风格,在“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共同宗旨下,不但不是“负债”,反而是一项可贵的“资产”,它们千山竞秀,万壑争幽,相互激荡,但也相互助成,呈现出的是总体佛法的庄严性!

        九三、五、三十 于尊悔楼

--------------------------------------------------------------------------------
 
[1]  《“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海峡两岸佛教学术研讨会〔第五届〕论文集》,N1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昭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昭慧法师)  

 昭慧法师: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 

 昭慧法师:佛教与女性 --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 

 昭慧法师:如何看待女性在台湾佛教的崛起 

 昭慧法师:有关受具前阶规制之种种──沙弥(尼)、式叉摩那 

 昭慧法师:「护生」精神的实践举隅——台湾动物现有的处境与 

 昭慧法师:从佛教伦理学看器官移植问题 

 昭慧法师:佛教与社会运动 

 昭慧法师: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禅观教学的“传统” 

 昭慧法师:宗教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层原则──以基督宗教与 

 昭慧法师:“生死根本”解惑──记一封印公导师的手谕 

 昭慧法师:介绍印顺导师 

 昭慧法师: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