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乘一法师: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一七第四天


   日期:2020/7/1 15: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七第四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农历9月26日,是第一个七的第四天。从今天打七的情况来看,整个佛七及内外护七的情况都比较平静,进行得比较顺利。为了使这次打七更为圆满些,以下六个问题师父讲一下。

   第一个问题:如何观照。上座的时候,要一心地念咒、一心听咒,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要做这个功夫。叫你们不出声,然后就不念了,这样就容易打妄想,所以一定要坚持原则,上座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这样用功。下座一定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继续做觉所觉空的功夫。切勿下座之后,脑子一放开,东瞧西看,忘记观照了。你这样,怎么能够打成一片呢?我们要借着打七的因缘好好用功,已经明白心地的人要打成一片;没有明白心地的人,要静下心来,打开本来。如果你的思想不集中,打坐不能够绵绵密密地持咒,下座也不能够绵绵密密地观照,这样做功夫就不得力,断然不能够达到打七克期取证的目标了。故上座和下座地观照念咒很重要,必须如法地去做。希望大家要时时提起来,观照这颗心就象猫抓老鼠一样,猫躲在那里,老鼠不出现则已,一出现就把它抓住。妄念一起来,你要把它化空喽,在这里观照着没什么事情,妄念起不来,就怕周围的这些人事把你的思想拉走了。不要忘记了观照了,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第二个问题:饭勿吃太饱。打七的过程当中,每顿饭只能吃四、五分饱。吃太多,打坐的时候容易昏昏欲睡。最多吃五分饱,一般四分饱就行了,这样上座才有精神。吃得那么饱了,打坐打呼噜。也不能不吃。有人说,我断食不吃。不吃你没精神,上座也打呼噜,不吃饭也易昏沉啊。百丈禅师说:肚中食少,口中话少,心中事少,神仙可了。人要健康要长寿,一定要注意饮食。尤其我们打七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合理!

   第三个问题:身体的痛感。通过连日来打七,有人感觉身体某些部位疼痛,那是因为你打七精气比较聚足,气脉将你的病灶冲开了,病气翻了出来。原有病灶的人,心脏有病,气管有病,或是食道、咽喉、其他部位有病,它都会反应出来。只要有病的地方,都会给冲开,冲开的时候这个病气要发出来,会感觉到很难受。这种情况不用怕,属于正常情况,有条件的话,适当地吃点药,加速病气消去。另一种情况,之前无病者,心脏也没问题,通过这几天打七,心很痛,好似要裂开似的,这种情况也不要害怕,那是因为气脉在走动,在打开你的那些穴位,就像清理污水沟,要先把原来的污泥冲走,洁净的水才能通过。在家打坐时间少,那些毛细血管多有堵塞,现在打七要冲开那些被堵的血管,会感觉痛,若是“啪”地冲开了,那就不痛了,这要有个过程。

   在你的心脏没有打开之前,肯定会痛。有些人不是痛一天、二天,有的要痛半年,那你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要是检查没心脏病,大概痛一到三个月,到这里“啪”打通了,就不痛了。心脏打开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打开就是修禅定,你的精气聚足,“啪”一下把心脏打开了。我们的心脏就像莲花一样,心脏有个死穴,当你的气“啪”撞到这个穴位的时候,打开了。打开的时候,如是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像死了一次一样。第二种打开就是人临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咽下去,撞到心脏那个死穴,人也就死了。

   如果真打开过一次的人,临命终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心脏已经打开了,到时候就比较安详地走了。没有打开的人,临命终就会比较难受。所以说不要害怕,在打七过程当中,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难受,或者有其他反应,都属于正常情况,无须害怕,打坐绝对不会打死人。比如过量用药,会有副作用,而打坐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若是真得有病,那要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情地去除,并非打坐修行的人生病就不吃药。关于这两种情况要跟大家讲清楚,请你们安心打七,把功夫做上去。

   第四个问题:关于手印高低的调整。手印犹如天线,可以调整。对于千座内的要求,手印必须要竖在当胸,在上丹田成45度,不许往下倒。如果已禅修了一千座、二千座以后,或是已修十年、十五年了,手印的高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从二个方面来定:

   一是根据昏沉心和掉举心来调整手印的高低。根据你的心来定,你的心如果是很乱、妄念很多,这属于掉举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手印可放低一点,这样整个心气就往下去了,心的妄念慢慢地就会减少;如果是说容易昏沉,手印要提高一点,不要倒,一提高整个血气就提起来,人就有精神了,就不会昏沉去,这是讲手印问题。还有坐姿要端正,后面不要靠着,前面不要搭着,有些人打坐始终低着头,头这么低着,后面是督脉、前面是任脉,那样低着、堵住,喉结这一关更难打开了,要很自然地挺起来。这是从心的角度来调整这个手印和坐姿。

   二是根据身体情况来调整手印的高低。人有三焦,心脏上面的部位是上焦,心脏下面、肚脐上面这中间部分是中焦,肚脐以下叫下焦。若是上焦(心、肺等)比较热的人,禅坐心中心法,手印举得太高了,肺脏和心脏的心血易热,老是红光满面的,打坐的时候就要把手印放低一点,往下放,要把所有的气回归下丹田去。往下放就很舒服了,整个身体血气就往下走,水火既济了嘛。我们人体是火在下、水在上,本来水是往下去的、火是往上来的,这样水火相交相济了,身体各方面就通畅了,人的感觉就会很舒畅。若是中焦、下焦比较凉的人,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每月有例假,她一般来说易四肢冰凉,这是上焦(心和肺)比较凉,血气较凉而不聚足。这种情形手印就要举高一点。有几位女生就是这种情况,刚开始修法时手脚冰凉、冒冷汗,修大莲花手印,把手印举高,一年修下来,全身都发热了,把整个下焦的热火均匀地提上来了,心肺就热起来,心肺主气,气能够通血,全身血气热起来后,四肢也热起来了,身体日益好转。所以,手印举高、举低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来确定,因人而异。

   第五个问题:敢于承当。昨天师父讲了,人人都是如如佛。好多人不相信,不敢承当。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啊,我是业障鬼啊,我怎么会是佛呢?不敢承当。我现在问问你们,能够承认自己是如如佛的人,请举手?有这么多的人啊,好,这证明昨天我讲的法你们听懂了,你们才敢确定自己是如如佛。每个人本来就是如如佛,当下就是如如佛。

   但是,成佛不着成佛想。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本焕老法师,问他,“你成佛了吗?”本焕老法师说:“我没成佛,成佛还要做很多的事情。”这是他的原话,成佛还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哎。这个禅宗来讲,成佛不着成佛想。真正成佛的人,他不会说自己成佛了。不然的话,师父问你们:成佛了没有?大家都举手,成佛了,这样让人家笑死了啊。你明白这个道理,昨天讲了,佛毕竟空,就是没有佛的这个名字相,成佛的人不作成佛想;凡夫毕竟空,也不作凡夫想;所以佛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而无一切众生可度。我们说烦恼毕竟空,烦恼本来就毕竟空,烦恼毕竟空就是菩提,菩提是毕竟空嘛。烦恼本来是毕竟空,而你不愿意毕竟空,那就不是菩提啊。这话要讲清楚哦!

   一切万法本来都是毕竟空。昨天跟你们讲了,一切万法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毕竟空有,本来就这样,万法都是这样。而凡夫之人不愿意毕竟空。为什么不愿意毕竟空?那是因为无量亿劫以来当凡夫当惯了,叫他当佛,他不愿意,还整天以佛求佛,这难道不是大愚痴之人吗?起一念心要去修个佛,以佛修佛,即是大愚痴之人。佛不是修出来的,本来就是佛,不是修成个佛。人人本来就是佛,只要把你当凡夫当惯了的习气放下、除掉,当下就是如如佛。

   这牵涉到一个问题,今天有人问, “师父讲的这个空,我不明白,是不是空有两边的空?”空有相对的空,是外道的空。我讲的空,是空有一体的空,这是真实相。世界上所有的空都是有的,空里面有很多的分子、离子,所有的一切,包括整个虚空。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宇宙星球什么的,它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不可撇开有而有个空,也不可撇开空而有个有,空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的。所以说空和有是一体的,空就是有,有就是空。

   这样讲起来,可能还不太明白,是吧?也就是说,所有物质的东西是有的,如果没有空,这个物质就不存在,是吧?比如我们人的这个身体是有啊,这个身体如果没有空,就没有风大,没有风就没有动力,你的血气就不能走动,人就死了不存在了。一切物质都这样,所有的物质里面有分子、原子、离子,还有质子,质子之间都有空隙,没有空隙就粘在一块啦,它怎么走动。而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动就是因为有空隙、有风,它才能动。如果离开这个空,这个有就不存在了;如果离开这个有,也没有这个空。所以,空有一体、空有不二、空有不可分,这是实相的真理。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二者不可分,有空就有有,有有就有空。

   有人问扬州高旻寺的德林大和尚:什么是空?答:一切都有。这是开悟的大禅师讲的话。与外道截然不同,外道是认为本性不空明,要加上一个空明,他这个空明就是与有相对的空,这个空就是空有相对的空,是外道的空。这为什么叫外道的空?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真心,不符合实相,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叫外道。符合实相真理,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宇宙和人生真理的,这个叫正道。

   宇宙当中没有断灭空,有有就有空,所以空有不二。心经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空不二。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呀,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和妙有是一体不可分。所以,佛教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一切物质也是这样,虚空也是这样,都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切不要想出来一个断灭空,那是外道想的、不存在的。

   你如果明白这个真空妙有,是宇宙客观存在的真理的话。那么,师父讲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和有是一体的,这句话你就应该明白了。对于这个一体来说,因为有故非空,因为空故非有;非有非空,叫毕竟空有。你就明白了。万法毕竟空有,你的心也毕竟空有,那不就是如如佛吗?毕竟空有就是如如佛啊!一定要明白,自己本来当下就是如如佛。

   你自己是佛,而你不想当佛,一直习惯想当凡夫啊!只当凡夫不想成佛,这难道不是大愚痴人吗?本来是佛,自己想当凡夫,然后又要修成佛,这难道不是更大愚痴人吗?如果这个道理明白,那你找到为什么不是佛的原因了吧?就是因为当凡夫当惯了,习以成性,由于这个惯性的力量,现在还停不下来。像一千米跑步,到线了还要往前撞几米才能停下来。你无量劫以来当凡夫当惯了,也有你的惯性,并非说停就能停的,而要慢慢地停下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停下来之后,你就如如不动,恢复了你的如如佛。那个惯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习气!对于师父昨天讲的内容,很多人说听不明白,这也正常,第一次听说嘛。今天就此问题,师父再次补充讲解后,应该能听明白了吧!若还有人不明白,自悟加师父个别再辅导吧!

   第六个问题:补充讲昨天的问题,佛是否在因果的范围内。昨天的答案众所不一,想了一天了,有谁想明白的,请回答。

   慧觉法师答:佛是超越因果,但是不违背因果。

   这个答案比较简练,因果规律是一种规则,是一种道,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一切万物、万事、万法都不离开因果的运行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宇宙和人生的发展规律,佛也在这个规律的作用范围之内。

   因果规律的真理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佛是掌握真理者、运用真理者,掌握真理再运用这个真理,他怎么会跳出这个真理之外呢,是吧?世俗人亦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学佛修行者,成道了之后就是法王,作为法王更不可能违背真理法则啊!

   因果规律是佛教最基础的真理,是宇宙最基本的发展规律。学佛的人,学习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深谙此理,怎么会去违背呢?

   孔子说,人到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规,这个规就是真理。掌握真理并运用真理者,绝对不会违背真理,而是运用真理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那叫超越。怎么超越啊?前因已定,你做过的事情,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你说的话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那么这个因已经做了,谁都没办法改变,已经在你的八识田里种下,对于你已经做了的事情怎么样才能改变呢,怎么去超越呢?因和果的中间还有个缘,佛就掌握这个缘,来改变果报。

   怎么改变果报?师父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居士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无缘无故打了一顿,此居士对佛理深有体悟,遂以佛法的道理来处理,认为是自己从前欠人家的,非但不追究肇事者责任,反而善言相待。同样是冤家对头碰到了,此居士当下处理很和蔼、很和善,结果两人成了好友,这不就转了吗?本来是冤家对头碰到,冤冤相报何时了?运用佛法的道理来处理此事,被打者,如是想,以前欠的,现在还了;打人者,发现自己打错了人,心生惭愧。两人和解,成为朋友。这个不是改变了吗,超越了吗?佛就是运用因果规律而超越、改变果报,而不离开因果规律。为什么?当一种因显现的时候,它所有的缘里面最主要的缘就是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是决定的缘。你碰到事情时,当下这一念,决定这事情怎么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果报就不一样。

   成佛之后,对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清楚楚,佛是掌握了宇宙和人生真理的智者,处理问题就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了,每个心念起来都符合真理,处理事情的结果都是佛果,都是善果,不会变成恶果了。即使是碰到了那个老是害他的提婆达多,佛还是把他给度了。佛说,提婆达多是善知识。提婆达多发心磨炼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让他早日成佛。故不管怎么为难他,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最后让提婆达多也授记成佛!

   不管何种因缘到佛面前,世尊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超越了凡夫因不明因果而冤枉受报的规律,超越一说是相对凡夫而言,就佛而言本来如是,世尊准确地运用因果的规律,使事物按照因果规律来运行和发展。只有善因善果,即使是恶因现前也转化为善果、正果。而要做到这样,需要当下这一念的智慧心,开智慧了,一切都超越;不开智慧则无法超越,始终被业力所牵。凡夫不明因果规律,以自私心、执著心、烦恼心来处理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

   这次把因果律的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佛仍然在因果规律的范围内,而世尊证悟掌握并运用了因果规律,这样的智者叫佛。你们不要说要成佛了,可以逃避因果规律,不要妄想美梦啊!成佛的人还在因果律范围之内,真正成佛了哪有不在因果律里面呢?如果没有因果规律了,那谁都成不了佛,那你做什么善事,修什么行,凡夫始终是凡夫了嘛。因为有因果规律之故,凡夫才能成佛啊!

   此乃宇宙人生的根本的规则,修行者,不管是几地菩萨,一定要遵守因果规律,不要违背因果规律。师父昨天讲过,提到惯性的问题,这个惯性就是习气,也叫虚习,不是真实有这个习气,而是虚妄的,习气毕竟空,所以叫虚妄习气。因为习气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嘛。无常、变化、生灭的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有。对于虚妄的习气,明白之后,要下定决心将之除去。

   一时佛在灵山会上讲法,五百阿罗汉退会。并说释迦牟尼佛乱讲,“我们是凡夫,怎么可能是佛?走了,不听了!”。看到大家不听,不敢承当本来就是如如佛,世尊太慈悲了,看到大家对于最上乘法无法接受,就讲较基础些的法,讲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何除习气,如何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怎么修呢?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你就是如如佛,能悟到这样,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无二无别,你当下和佛是无二无别。然而理上虽能悟到,但是,无量亿劫当凡夫当惯了,还有习气在,在事情上你还做不到啊。叫你不要烦恼,放下即是,做不到啊!

   外道拜见释迦牟尼佛,拿花来供养世尊。释迦牟尼佛说:“放下。”他把右手的花放下。佛说:“再放下。”他把左手的花放下。佛又说:“再放下。”放什么,都放下了,他不知道放什么啊。所以放下,是把你的习气放下,把习气放下就是如如佛。但是他不知道习气是什么啊,所以就从头讲了。如果这样讲他放下,他就明白了,放下就自在,自在就是如如佛。

   凡夫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自己的烦恼,不肯放下一切虚幻境相,不肯放下那颗妄想心。知道是毕竟空,还是不肯放下,还要执著它、粘着它,起贪心、起嗔恨心、起愚痴心,然后为了三心生灭,起杀、盗、YIN、妄,停不下来,在事上还不行啊。总是自我原谅,在事上就要慢慢来啦,是故《楞严经》上讲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还有习气惯性,你还要往前跑,往前跑三大阿僧祇劫,跑得很累啊。好,那么具体怎么修呢?

   第一:要发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要先上求佛道呢?就是我们首先要开智慧,要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掌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最后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上求佛道。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一点要认得很准,一点都不能模糊,求开大智慧,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你如果发这个心,你的修行绝对不会出问题。师父再次强调,在所有的力量里面,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最有力量,无有其他力可比。为什么不去追求最有力量的智慧,而去追求鸡毛蒜皮的枝末事呢?

   什么叫枝末事?神通变化就是枝末事。而有人整天就是喜欢这些,当凡夫当惯了、着相着惯了、当外道当惯了,见光见佛,哎呦!看到红点点就觉得太神奇了,就跟着走了。看到红点点有什么好奇怪的,就粘得不得了了?!神通变化放蓝光,放什么光?!整个宇宙都是光,佛性本来就是无量光明,你还有什么好粘着?那些妄想之光的臭味你还粘上去?!更不要说鬼通了,附体通了,就是真的神通变化都是枝末事,神通变化改变不了人以前所造的业力。而有人就是喜欢枝末事。如果那样,你永远别想成道。你如果为求枝末事而去修行的话,不长时间就神魂颠倒,神经兮兮,脑筋错乱。那样还不如不修行,不修行还是本分凡夫啊,多做点善事还是贤人。

   修行修什么?要转变业力。改变业力的是愿力,愿力能够改变业力。要发大愿,在没有开大智慧,没有完全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前要发大愿,愿力能改变业力,让业力先伏着不动,愿力先行,八地以下菩萨全靠愿力,保住人身不失,相续不断地修行。因为八地以前投胎还不能完全作主,入胎还会迷,八地以后才能入胎不迷,所以八地以前的菩萨要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大愿。愿的力量很大,念佛者也要发大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此愿力在,然后再付于行动,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身边,听阿弥陀佛讲法,不会降生到没有佛法的地方。愿力很重要,不要求神通,要好好发愿、忏悔,这能改变你的业力,改变你的家庭的业、改变你个人的业,改变你周围的一些不善因缘的业。老老实实地发愿、忏悔、修行。业力、神通力、愿力,第四个力量就是定力,定力就是修禅定,修禅定能够修到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是阿罗汉所要修的,修得你的心如如不动,那就能掌握、运用和超越因果。定力强于愿力。而楞严大定是活里活泼的。比定的力量更大的是智慧力,智慧的力量最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般若叫智慧,金刚智慧;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没有烦恼的彼岸。只有智慧才能渡到没有烦恼的彼岸,所以开启智慧就是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并掌握和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修学佛法,第一要发心上求佛道,佛道就是觉悟真理的大智慧。佛就是觉悟,道就是真理,觉悟真理叫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尽你所能,为周围的人服务。

   按照《楞严经》上讲要修楞严大定,才能够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多为众生做事情,让所有苦难的众生脱离苦海。下化众生,首先要自利而后再利他。有位居士问:“师父我整天烦恼,身体也不好,难受死了。他们叫我要多念咒,要度那些众生。”我说,“你先自己得到利益,再考虑度别人,不然的话,整天想着度别人也度不了别人,是吧?”我这样和他讲。他还说不,“某某老师不是你这样讲的。”我说,“那你就按照他说的去行吧!”好多学生就是老师太多了,每个老师讲法的角度不同,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有些学人到处参学试功夫,看哪位老师功夫高一点,我要跟他学。你要这样啊,找不到依止的老师。今天跑北京,明天跑广东,跑了一圈,最后回到家里全不是,就是你自己是啊!

   问法也是这样,东问问,西问问,问问这位师父,问问那位师父,怀疑这位师父说得不对,怀疑那位师父说得也不对。你说你这样,你问的什么法?我对你讲,每个师父都是善知识。你如果是真正和那位师父有缘,就发心依止他,好好地学,都能进步。如果像有的人这样,心存怀疑,疑心重重,疑心病太重了,此乃是修法的大忌。他人是否成就,与你无关啊!何必妄试他人功夫,要多考虑自己如何成就,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也跟你们讲一讲。

   故你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这一点,很重要。菩提心发对了,你绝对不会走弯路。今生、来世世世碰到善知识给你讲正法,一直到成佛,不会走弯路,你就是上求佛道,除了佛道,其他不求,那谁都糊弄不了你,阿狗阿猫现什么相,根本糊弄不了你。佛道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深入禅定,让你的清净心显现本觉智慧,然后深入经藏、让你智慧如海。

   第二:修行修什么?在自修阶段所断的是见惑和思惑,自修首先要把见惑和思惑断了,若是见惑和思惑不断,自己还烦恼,就没办法跟别人讲法。凭你的烦恼心,你烦恼了,你光火了,就骂人,你怎么给人家讲法,你的思惑烦恼都还没除,思惑是比较粗的烦恼,见惑是知见错误,邪知邪见,你还整天上台讲法,那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入万劫不复的火坑中,更有甚者,自身名闻利养心很重,整天讲什么法?!此乃地狱敢死队员也!所以先要自利,自利修什么,修断见惑、思惑这个虚习。这个虚妄的习气不是真实的,但是有这个虚妄的习气在,长久以来当凡夫习惯了,遮盖了如如佛,知见的错误,思想的错误,这二个惑要除之。

   见惑一共有八十八使,使就是使唤的使,见惑叫使,它能够使唤你,就是差使你去做事情。八十八使见惑还可以分,见惑是凡夫所断的,三界以内的凡夫要先断见惑。见惑怎么断?就小乘来讲,断见惑,要真正地证见四谛理,也叫证悟四谛理。什么叫四谛理?谛就是真理,四就是四个方面,苦、集、灭、道,若是完全彻底地证见了此四谛的真理了,那就能够断这个八十八使。

   苦,为什么众生这么苦,那是苦谛的内容;集谛,就是苦的根源是什么,讲苦是怎么形成的;灭,就是灭了这些苦,才能够证得道,证到那个真理。苦集灭道里面一些具体的道理,你们要明白,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你们自己多参悟。这个是三界凡夫所要断的见惑,若能见到四谛之理,就能断见惑了。断了见惑,能证到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

   八十八使在三界内是这样分的:欲界有三十二使惑,色界、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就是五十六,五十六再加上三十二就是八十八使。

   下面讲见惑与思惑。

   先讲见惑。见惑指什么?包括:身见、边见(就是两边,着在二边的邪见),再就是不正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从欲界、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一共是八十八使,这样简单地给你们讲一下。我们需要见到四谛理,就能够断见惑,见惑断了就能证得初果阿罗汉。若是打开本来、见到佛性,而又明心地的话,也一样能够断除这些见惑,知见就不会错误。真正明心见性,知见绝对不会错。只见性,没有明心,那知见还是会错。见性,那性是如如不动的,若转不了身,知见还是错,死在本性上还是邪见。执着在本性不放,粘在那里,着在那个本性的境界,还是邪见。有人说,“师父我能不能保持这个本性时间长一点”,你的本性本来就是无量无边的长,你还要保持长一点,这难道不是在打妄念,不是邪见吗?!本性哪有长短嘛!所以说,见性之后一定要明心,这样就能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见惑断除了,知见绝对不会错误。

   再讲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思惑,八十一品怎么分呢?按照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分,思惑也是三界以内的凡夫所要断的,断了见惑和思惑就不是三界以内凡夫了,那就出三界了。具体来讲,欲界有贪、嗔、痴、慢四惑;色界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这三惑。色界、无色界没有嗔恨了。思惑三界分为九地,每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分为一地,叫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定生喜乐地;二禅,离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也是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样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一共九地。每地是九品,每一地里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这八十一品思惑都是需要我们修才能断除的。

   见惑全部断了,证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断了,证二果阿罗汉,名叫斯陀含果,就是欲界没有全部断,还有欲界习气在,二果还有嗔恨心,到了三果之后才没有嗔恨心;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思惑全部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名叫阿那含果。欲界就这么难证了,二果才断前面六品,然后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也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欲界的习气才能全部断。接下来要证的四果就快了,一共是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在证四果里可以全部断除,这就是色界、无色界一共是七十二品,三果证到四果的时候七十二品全部断除,得四果阿罗汉。

   如是烦恼,皆是无始以来思维世间虚妄事物而积生根中虚妄习气,须勤苦修行方能断除,故曰:修所断惑。如是见思诸惑,于六根中皆悉具有,能令众生轮转三界,是为小乘所断三界内烦恼的头绪。

   什么叫小乘?先自修自利,就叫小乘。有人说:他们修的法那是小乘法,我不修。这是老外说的话,法无大小乘之分,修行的心量有大小乘之分。先自利,这就是小乘;我要自利利他,那就是大乘之心。修行所发的心有大小乘之分,法无大小乘之分。好多人就这样讲,他们小乘不好,我们要修大乘法。你修大乘的,还在分别?!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法哪有大小乘之分啊,是你心有大小乘之分嘛!这个问题好多人理解上有错误,师父在此更正一下。

   自修阶段先把见惑、思惑断了,后面断尘沙惑和无明惑,必须要在度众生当中才能够断除尽。如果不能转小向大,小乘人把见惑、思惑断了,很轻松、很舒服嘛,不去做事了,这样后面的尘沙惑和无明惑就断不了。所以,到了后面必须要回小向大,多为众生做事情,发大乘菩萨心,自利利他。这样才能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关于尘沙惑和无明惑,明天再讲。

   今天讲如何自修,先要断见惑和思惑。去掉见惑,必须要见道,不见道没办法断见惑;断思惑必须要修禅定,不修禅定没办法断思惑。心里感觉很烦,但是烦什么看不到,怎么断思惑啊,必须要深入禅定,才能断思惑。要多多打坐啊!今天就讲这么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乘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乘一法师)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弘持功德分第八十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五阴妄想分第七十九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魔销总结分第七十八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识阴因相分第七十七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行阴因相分第七十六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想阴因相分第七十五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受阴因相分第七十四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色阴因相分第七十三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魔事因缘分第七十二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七趣总结分第七十一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阿修罗道分第七十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天道因相分第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