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凯法师:心镜与心鉴——宁波七塔寺开山祖师考


   日期:2020/6/27 1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镜与心鉴——宁波七塔寺开山祖师考

圣凯法师

  关于宁波七塔寺开山祖师心镜禅师,七塔寺内现在仍然保存有心镜禅师舍利塔,塔高一公尺二十,塔座方形,高一公尺,上刻“唐勅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十二字,上款“大清光绪丙午”,下款“住持慈云重修”其下碑文多漫漶不可读。民国陈寥士所撰《七塔寺志》的最后“补正”曾录文如下:

  栖心寺

  故禅大德藏奂和尚焚身五色

  色舍利三千粒

  时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四日进上七粒入内

  道场廿九日唐勅赐谥号心镜大师

  塔额寿相之塔  勅奉为

  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

  皇帝延庆节建造此塔伏资

  景福时咸通十四年岁次癸巳六月甲午朔

  廿八日立知造石塔僧惠中

  知造舍利殿僧[1]

  从上面的铭文可以看出,此塔身为唐代所建。而且,“补正”又提到“《唐明州栖心寺藏奂和尚舍利塔碑》,刺史崔淇撰”,当时未能找到碑文,所以记载说“按此碑所述,必有大可记处,待考”。因此,有关藏奂和尚舍利塔碑,至少可能存在有两个。

  有关藏奂和尚的传记,民国《七塔寺志》“补正”又依《宋高僧传》卷十二,补录《唐明州栖心寺藏奂传》。[2]清嘉庆重刊本《天童寺志》卷三,亦引用此传,并且加上“当师之天童也。在历游灵境,时逅会昌大中之际,其遗迹则徙清关之神龙于太白峰顶,镇毒蟒于小白岭上”的因缘,[3]说明藏奂和尚和天童寺的关系。后来,新修的《七塔寺志》则将藏奂和尚徙神龙、镇毒蛇的因缘补进进传记。[4]这些寺志所引用的原始资料都是来自《宋高僧传》卷十二“唐明州栖心寺藏奂传”。另外,民国本《七塔寺志》记载藏奂和尚的师父为灵默,其谥号为“心鉴” (繁体字为“鑑”),而新修本《七塔寺志》记载其师为虚默,其谥号为“心镜”,旧新两种寺志,竟然有些差异,岂不怪哉?清嘉庆重刊本《天童寺志》、《新修天童寺志》则与新修本《七塔寺志》相同。[5]但是,《宋高僧传》记载藏奂和尚的谥号为“心鉴”,其师为五泄山“灵默”。[6]

  总结上面的说法,有关藏奂和尚的师父和谥号,第一种说法:清嘉庆重刊本《天童寺志》、新修本《七塔寺志》、《新修天童寺志》的记载,其师为“虚默”,谥号为“心镜”;第一种说法:民国本《七塔寺志》、《宋高僧传》的记载,其师为“灵默”,谥号为“心鉴”。

  我们查阅了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发现范氏于“心鉴”下有一注解:“按崔淇《心镜大师碑》,‘鉴’作‘镜’(《全唐文》卷八百四)。此盖宋人避庙讳(敬)嫌名而改,犹《龙龛手镜》之作《龙龛手鉴》也。”[7]按照范氏的提示,我们终于找到了崔淇所撰《心镜大师碑》,这无疑为七塔寺的开山祖师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根据《全唐文》所收《心镜大师碑》的记载,藏奂和尚的师父为“虚默”,其谥号为“心镜”,为第一种说法。[8]

  另外,《嘉庆重修一统志·松江府志》记载:“藏奂,姓朱,华亭人。母生时,有异香。稍长,诣嵩岳受戒。大中间,居洛阳长寿寺。寻归姑苏,再住明州,所在学禅者云集。咸通中示寂,赐号‘心鉴’。”[9]《松江府志》也是记载藏奂和尚的谥号为“心鉴”。

  但是,我们对照《宋高僧传》“藏奂传”和《全唐文》的《心镜大师碑》,列表如下:

  《宋高僧传》“唐明州栖心寺藏奂传”

  《心镜大师碑》

  释藏奂,俗姓朱氏,苏州华亭人也。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为儿时尝堕井,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及弱冠,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视,迨其归省,即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征祥,孝感如是,由此显名。

  寻游方访道,复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

  会昌、大中,衰而复盛。惟奂居之,荧不能惑,焚不能热,溺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焉。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手缉散落,实为大藏。

  寻南海杨公收典姑苏,请奂归于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为院,迎奂居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执兵昼入,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盗众皆悸慑,叩头谢道。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以旌奂之德焉。

  凡一动止,禅者必集,环堂拥榻,堵立云会。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诘难排纵之众,攻坚索隐之,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

  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终,享年七十七,僧腊五十七。预命香水剃发,谓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灭。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已周三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谓曰: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今异香若此。乃发塔视之,俨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获舍利数千粒,其色红翠。

  十三年,弟子戒休赍舍利,述行状,诣阙请谥。奉敕褒诔,易名曰心鉴,塔曰寿相。

  奂在洛下长寿寺,谓众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昙粹是吾前生也,有坟塔存焉。相去辽远,人有疑者,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初任生将迎奂,人或难之,对曰: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比奂至止,果二十年矣。

  又奂将离姑苏,为徒众留拥,乃以椶拂与之曰:吾在此矣。汝何疑焉?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或曰:力何可致?奂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刺史崔琪撰塔碑,金华县尉邵朗题额焉。

  释氏之宗也,得了悟眞,机则旷劫不碍。自释迦去世,至曹渓已降,指心传心,祖系绵续,不分万派,不坠本枝。故得之者,则迥超觉路,坐越三界,大师之道契,万派之一流也。

  大师讳藏奂,俗姓朱氏,苏州华亭人也。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则知兜率降祥,来従百亿劫。糼怀贞悫,长契元奥。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淸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为儿时,常堕井,有神人接待而出。

  丱岁出家,师亊道旷禅师。弱冠,诣中岳受具戒。母念其远,思之辄泣,因一目不视。及归省母,卽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征瑞备显。由是名称翕然,归敬者众。因欲蕝茅诛木,与御燥湿。遽感财施充积,堂庑乃崇。院侧有湖,湖有妖神,渔人祷之,必丰其获。层量交翳,腥膻四起。大师诣其祠而戒之,鳞介遂绝。

  后挈甁履,以厯湖山,灵境异迹。游覧将毕,复诣五泄山,遇虚黙大师,一言辩折,旨契符会。噫!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照也。

  圣教其能脱诸,故会昌、大中衰而复盛。惟大师居之,莹不能惑,所谓焚之不能热,溺之不濡者也。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大师居焉。时内典焚毁,梵筴煨烬,手辑散落,实为大藏。

  故南海节度杨公典姑苏日,请大师归于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分寜任景求舍宅为禅院,迎大师居之。剡寇裘甫率徒二千,执兵昼入。大师冥心宴坐,神色无挠。盗众皆悸慑,叩礼逡巡而退。寇平,郡中奏请攺禅院为栖心寺,以旌大师之德。

  凡一动止,禅者毕集,环堂拥塌,堵立云会。大师学识泉涌,指鍳岐分。诘难排疑之众,攻坚索隠之士,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

  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终,享年七十七,僧臈五十七。先是命香水剃髪,谓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灭,门人童弟,号擗泣血,乃窆于天童巗。弟子培坟艺树,三载不闲。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谓曰:昔奉大师遗嘱,令三载之后,当焚我身;今三载矣,异香其启我心乎!乃定厥议,揭龛发墖,再覩灵相,俨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礼法茶毗于天童巗下,祥风瑞云,竟日隠现。获舍利数千颗,红翆交辉,白光上贯。

  十三年,弟子戒休赍舍利,述行状,诣阙请谥。奉勅褒诔,谥曰心镜,墖曰寿相。

  鸣呼!菩萨之变通也。出显入幽,示现无极,其可究乎!大师自童孺距耆耋,陈言措行,皆贻感应。复以证前生行业,知示灭之日时。苟非位跻十地,根超十品,孰能造于是乎!

  在长寿寺时,谓众僧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昙粹乃吾之前生,有坟墖存焉。相去辽远,人有疑者,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景求将迓大师也,人或难之,对曰: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比大师至止二十一年矣!

  初大师将离姑苏,为徒众留拥,乃以椶拂与之曰:吾弗在此矣,尔何疑焉!及大师濳行,众方谕其深意。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鎭之。众曰:力何可及?大师曰:不然,作一墩,种柏五株,卽五柏墩也。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至若辟元,关谕生死,宏敷至頣,不可备论。

  咸通十五年,琪祇命四明郡,戒休以其迹征余之文,遂直书其事,以旌厥德。铭曰:

  空王设谕,烦恼无涯,唯大师心,照尽尘沙。大师降灵,吴之华亭,方娠载诞,厥闻惟馨。童蒙堕井,神扶以寜,母思目眇,归省而明。渔人祷神,其获丰盈,一戒祠宇,施昄(?)莫婴。像敎中亏,贝叶斯隳,手集三乗,遗文可披。识羊祜环,知仲尼命,正色兵威,寄词谭柄。我来作牧,空企音尘,琢兹眞石,庻乎不泯!

  《宋高僧传》“藏奂传》与《心镜大师碑》,其主要情节记载完全相同,文句也是相同。而且,赞宁提到崔淇所撰《心镜大师碑》,可知赞宁在撰述此传时,肯定见过此碑或碑文。可知“心镜”与“心鉴”定为一人。至于“虚默”与“灵默”,黄夏年先生《虚默·灵默·心镜——宁波七塔寺祖师刍议》则已考定为同一人,并且作出论证。[10]而且,“心镜”、“心鉴”既为一人,“虚默”、“灵默”则亦定为一人。

  那么,“心镜”与“心鉴”这两个谥号中,哪个是原始的谥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龙龛手镜》又称为《龙龛手鉴》,范祥雍解释为避庙讳(敬)嫌名的缘故。但是,《龙龛手鉴》卷首智光“序”所引︰“以新音偏于龙龛,犹手持于鸾镜,形容斯鉴,妍丑是分,故目之曰《龙龛手鉴》。”[11]可知其题号由来。“镜”、“鉴”相通、混用、连用在古籍中非常普遍,“如镜鉴像而无心”[12]、“如百千明镜鉴像”[13]、“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莫将镜鉴。若将镜鉴,便为两段”[14]。正是因为“镜”、“鉴”相通、混用,所以在避讳时,可以改“镜”为“鉴”。

  《全唐文》所收崔淇撰《心镜大师碑》的发现,为我们考察七塔寺藏奂和尚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这样,藏奂和尚的师父为灵默(即虚默),其谥号为“心镜”(即心鉴)的千古疑案大概可以冰释了。

  圣凯

  2003年1月5日

  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

  [1] [民国]陈寥士撰《七塔寺志》补正,1937年排印本,《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5册,台湾明文书局1980影印,第235-236页。

  [2] [民国]陈寥士撰《七塔寺志》补正,第238-240页。

  [3] 清嘉庆重刊本《天童寺志》卷三,《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3册,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影印,第176页。

  [4] 张秉全主编《七塔寺志》卷五,宁波七塔禅寺1994年出版,第71-72页。

  [5] 天童寺志编纂委员会编《新修天童寺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34-135页。

  [6] 《宋高僧传》卷十二,《大正藏》第50卷,第778页下-779页上。

  [7] 《宋高僧传》卷十二,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第295页。

  [8] 《全唐文》巻八百四,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746页。

  [9] 《嘉庆重修一统志》第二千二百五十册,《松江府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10] 黄夏年《虚默·灵默·心镜——宁波七塔寺祖师刍议》,南华禅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学研讨会论文。

  [11] 《新编龙龛手鉴序》,《四部丛刊·续编·经部》。

  [12] 《宗镜录》卷六十五,《大正藏》第48卷,第780页上。

  [13]《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第580页中。

  [14]《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四,《大正藏》第48卷,第178页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圣凯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圣凯法师)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圣凯法师: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 

 圣凯法师: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圣凯法师:区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读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 

 圣凯法师: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思想史与佛教“人学”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一) 

 圣凯法师:僧教育的四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