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六


   日期:2020/6/25 6: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六

而且,对于达摩大师说,见性的在家人也是见性成佛,有些人还是有疑问的,他们问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YIN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有人问:“在家人有妻子儿女,还没有除去男女YIN欲行为,凭什么能够成佛呢?”

哎,提问的人,因为知道,三世诸佛都是出家修行,而显现成佛的,所以会有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却不知道,其实,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一切佛陀在显现八相成道做教主之前,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经见性成佛了。

正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所说: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也就是说,世尊成佛以来,或者说世尊见性成佛以来,其时间已经无量无边了;世尊以后的寿命呢?也是无量无边呀。世尊的法身,其实是不曾灭度的,不曾生,所以也不会灭。显现灭度的,只是无常色身而已。

那么,世尊见性成佛以后,干些啥事情呢?嘿嘿,如经文所说,就在这个世界,以及十方世界当中,“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实践自己的菩提大愿,回入生死苦海,广度众生而已。正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哎,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也可以见性成佛,之后呢,咱也应当效仿世尊,在无量劫当中,行广大的菩萨道。期间,咱或者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或者是天神,或者是饿鬼,都可以做到,就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应以何身度者,即现何身度之。未来,终有一世,咱将会福慧圆满,也就会如同世尊一样,显现八相成道,成为伟大的教主,成为真正的人天慈父,三界导师。

当然,到那时,在广说无量妙法,利益了一切有缘众生之后,一期度生事业圆满了,咱也会显现涅槃。不过,咱的法身,咱的心性,是不会消灭的,它本来不生也不灭,本来涅槃。

只要咱大家,明见这个本来涅槃的心性,就可以初步地见性成佛,而不论您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谁见性,谁成佛,平等无差别。甚至,无关乎男女欲望,无关乎残留习气,无关乎贫富贵贱,等等。所以,达摩大师这样给咱解答: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YIN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YIN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

大师回答说:“所谓的成佛,只关乎见性与否,而与YIN欲无关;因此,只需要标明见性,而不需要讨论YIN欲。”

“众生之所以不成佛,只因为不见性的缘故;只要能够见性,自然会明白YIN欲本来空寂,没啥意义,于是,自从见性以后,就会断除YIN欲行为,不再贪爱了;纵然,有的人在见性之后,还有一些残留的YIN欲习气,也终究不会再成为病害了。”

哎,这段论文可谓发人深省,对于咱这些初学者,具有极大的启发。因为,达摩大师揭示了一个修行的真相,那就是,明心见性和YIN欲等等残留习气之间的关系,啥关系呢?嘿嘿,没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还没有断尽YIN欲习气的凡夫,各位兄弟姐妹,就是咱大家呀!也是有可能明心见性的,无论,您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有可能。

——这实在是他妈的太鼓舞人心了。

南无传佛心印菩提达摩大师!南无观自在菩萨!

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出家人,那些本来想修行的出家人,他们非常苦恼,哎,受了戒律了,忽然发现,天哪,要守这么多戒条,好多都做不到,完了,这辈子修不成了,哎,连戒都守不好,根基太浅薄了,咋能开悟自性呢。

——于是,他们失去了修道的信心,失去了见性解脱的信心。

——一个人,连信心都没了,就只有一个结果,嘿嘿,变成行尸走肉。

我刚受戒的时候,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忽然回过味儿来了:嗨,真他妈的,怪不得蕅益大师竟然舍弃了比丘戒,转作菩萨沙弥;弘一大师出家后,还每每以五戒居士自居,这比丘戒要全都守好了,真够难的呀。

——咋办呢?凉拌。

嘿嘿,咱尽力吧!守得一条算一条,其它的,存惭愧心,慢慢改进。不过,四根本戒,所谓的“YIN、杀、盗、妄”,那是绝对不能含糊地,必须要做到,否则,就会失去戒体,失去出家修行的资格。

然后呢,深入学习经典,看看这开悟自性,到底靠的是啥。于是,还和出家前一样,在为寺院做事之余,就是对于经论进行静坐闻思修,哎,慢慢地就明白了,这明心见性,靠的是般若智慧,它和戒律,和欲望习气,等等,没有绝对的关系。就好比阿难尊者,还有少量的YIN欲习气,但是,人家早就见空性,证得初果了。又比如唐代庞居士一家四口,都是居士,也都已经明心见性了。再比如卢惠能呢,嘿嘿,还没剃度,已经是大彻大悟的祖师了。

——那么,问题来了,佛陀为啥要制定如此严格的戒律呢?

——因为,它关乎于证果,关乎于出离生死轮回,关乎于彻底的解脱。

哎,据相关戒律内容,在家居士,受持五戒的缘故,在小乘教法说来,最多只能够证得三果;如果他要想进一步证四果的话,嘿嘿,就必须要出家受比丘戒,然后才有可能。因此,阿罗汉,都是比丘,或者比丘尼,而没有居士。

同样,在大乘教法当中,纵然不受菩萨戒,只要肯深入学修,般若智慧一打开,也有可能明心见性;但是,要想证得初地,转凡成圣,那是必须要严格持守菩萨戒的。

——于是,搞明白了,俺放心了,不勉强自己,咱专心干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修法——就是念经闻思修,发愿这辈子一定要明心见性,还要见得透彻,其它事儿,咱以后再说。

——至于那些男女习气呀,爱恨分别呀,执着烦恼呀,等等,经文不是说了嘛,反正都是水月空花,又何必太过在意呢,又何必没啥事儿,总跟自己较劲呢。咱一股脑儿,把力气都用在闻思修上面,用在明心见性上面,不是更有意义吗。

实际上,据我自己的体会,这样一用功,每逢智慧有明显进步的时候,开个小悟之类的,都会伴随着男女习气、执着烦恼,等等内容的泛起,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这个意思。哎,咋办呢?

——嘿嘿,哥们,挺住。

——挺住的意思啊,就是说,甭管啥习气烦恼,它泛滥它的,不理它,调整、转移,实在不行,等它发作完了,一转头,咱接着念经闻思修。哎,各位兄弟姐妹,这个节骨眼儿,千万别泄气,否则的话,就等于向烦恼习气投降了。

直到呢,直到真正明了自性以后,咱的心,就超越了第六意识的思维分别,不太会离开当下了,所以,就开始有力量了。这时,嘿嘿,咱就可以开始收拾那些习气烦恼了,男女欲望也好,残留的执着也好,等等,虽然还有,但是,它们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

因此,达摩大师说:“但得见性,YIN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从明心见性以后,自然就有了降伏习气,乃至于斩断习气的力量,嘿嘿,革命形势啊,彻底扭转了,从战略防守,转变为战略进攻阶段了。要是有些在见性之后,却没有这力量的人呢?却还在名利是非里面打转儿的人呢?哥们,说明您的见性还不够透彻,接着参悟自性,千万不可得少而足呀。

哎,能够降伏烦恼,能够清理残余习气,那才叫做明心见性呀。亦如六祖大师《坛经》所说,“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是也。

有一帮人,出家人,在家人,都有,他们把修行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断除男女YIN欲心上面,他们说“爱欲断尽生死断,别无佛法与君谈”。对不对呢?不能说不对,但是,不准确,更不契机。

如果这样说的话,必须要知道“爱欲”的内涵才可以,里面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是“法爱”,也叫做“理障”,或者“见烦恼”;“欲”是“事欲”,也叫做“事障”,或者“爱烦恼”。

这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通常的修行当中,先见道,也就是见性,方法就是要看破“法爱”,突破“理障”和“见烦恼”,具体操作,要么是闻思修,要么是禅观,等等。见道和见性,往往就是一刹那间的事情,所见的是如如自性之妙理,如《楞严经》第十卷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透彻的见性,是顿悟,顿悟的一刹那,就可以突破思维障碍,突破“见烦恼”。

但是,下一步,要想证果,可没那么简单,种种欲望习气,不是一下子能够消融的。对此,《楞严经》接着前文说:“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说,“事障”、“事欲”和“爱烦恼”,其中主要就是种种爱欲习气,等等,需要一步步地,慢慢断尽。可是,刚才说的那帮人,他们把“爱欲”仅仅理解为男女欲望之类,这就不准确了,也就混淆了佛法和世间法。因为,断除男女欲望,是色界天的功德,需要初禅以上的定力,才可以完全做到。

但是,这些人,具有初禅的禅定吗?很难有。即便有,也没啥稀奇的,嘿嘿,不见自性,单单有初禅,还不能够叫做解脱法,而是属于世间清净法。其功德,远远不及明心见性啊。

由于得不到初禅,这些人也就无法彻底断除男女欲望之心,于是乎,嘿嘿,他们越来越烦恼,越来越失去了解脱的信心,对于他们来说,修来修去,终于,哎,“佛在天边”了,实在可惜。他们把男女欲望看作是实有的了,反而无法突破了,不老老实实地向祖师学,尽自己瞎琢磨,能怪谁呢。

各位兄弟姐妹,咱可不能学这些人,咱呀,老实地跟达摩大师继续学,关于“只言见性,不言YIN欲”的原因,大师如此解说道: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为啥说成佛‘只言见性,不言YIN欲’呢?因为呀,佛性本来清净的缘故。”

“佛性,虽然暂时居住在五蕴所组成的色身当中,这个性,却是本来清净的,YIN欲等等习气,都没有办法染污它。”

哎,这个“性”,就是咱大家的佛性,也叫做觉性,或者是自性,乃至于心性,还有本性,等等,都是它。不过,嘿嘿,可不是指性别的性,更不是指性爱的性。

——但是呢,无论您多么地喜欢性爱,贪婪于此,也都不可能破坏,或者污染您的佛性。甚至,再说得真实些,其实,就连您的性别和性爱,也离不开它,也都被平等地包容于佛性之中,而不会被佛性所排斥。佛性乃是永嘉大师所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于此人人本具的妙性当中,没啥东西可以得到,也没啥东西需要舍弃,您的全然身心,就是一个佛性。

——所以,它叫做圆满的佛性。如果它还有所贪婪,那就不圆满;如果它还有所排斥,那也不圆满。

——哎,各位兄弟姐妹,您的佛性,也叫做心性,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超越一切烦恼习气,也包容一切烦恼习气,因此,只要您能够明了它,就会见性成佛。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真是太棒了。

是的,贪婪于男欢女爱的人,很难见性,因为,六根太攀缘六尘的缘故,内心躁动不安的缘故;但是,反之亦然,憎恨男欢女爱的人,也很难见性,因为,心不够包容,不够圆满,也不够离相的缘故啊。

——那么,啥样的人,才比较容易见性呢?

嘿嘿,淡泊于男欢女爱的人,同时,淡泊于一切名利欲望的人,也淡泊于自己见解的人,比较容易见性。

哎,这个“淡薄”,既没有贪爱,也没有憎恨,就是看淡了,就是看开了,这样的心境,包容而圆满,最接近佛性了。所以,这样的人,最容易明心见性啊。同时呢,还需要培植般若智慧,否则的话,许多外道也可以做到淡薄名利与欲望,难道他们也容易见性吗?

——嘿嘿,他们也能够见性,不过,他们见的不是佛性,而是“外道性”,在他们六根离开六尘攀缘的一刹那,他们也会回光返照,他们要么见到了“梵我”,要么见到了“主”,要么见到了“真神”,要么见到了“灵魂”,要么见到了“原始能量”,等等,等等。那为啥,不说他们见到了佛性呢?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啥是佛性呀,不信任佛陀和佛法的缘故。哎,因此,他们一见到那个东西(见的时候,其情景,和菩萨见佛性,没啥两样。甚至,人人时时处处,都见此性,认不出来而已),他们就会贪着,就会给它安上一个概念,给它打上一个标志,等等,于是,那个东西,就被他们给错认了。哎,人家本来没毛病,是清净圆满而无相的,可是,他们硬要用自己的见解,把人家给定性了。一定性,就成了与心隔离之法,所以,叫做外道。

——那么,有人问了:您一见到那个东西,就把它确认为佛性,是不是也是贪着呢?是不是也是一种定性和错认呢?

——是的,如果有人亲见之后,就把它定性地确认为佛性的话,嘿嘿,那还不是真正的见性,那还落在了见解当中啊。

哎,这个地方,非常微妙,不可以带有任何见解,不可以先入为主。正像憨山大师当年与一位老参,相互交流见地时,老参说:“三十年来拿龙捉虎,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来,倒吓一跳”。憨山大师接着说:“说是兔子,倒似蛤蟆”。要是不曾见性的人,听了这话,肯定找不着北了。要是见性的人呢?嘿嘿,前一秒听到这话,后一秒,难免会哈哈大笑。

啥意思呢?这位老参,参禅几十年,时时刻刻用功,就为了明心见性,苦苦等待着,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那个时刻,早已被他给镀上了一层金碧辉煌,所以说“拿龙捉虎”,以为将会见到一个多么神奇的东西呢。

结果呢?嘿嘿,几十年下来,功夫终于用到了家,内心平实了,不攀缘了,忽然一下子,坦然相逢,嗨,他妈的!就这么个平凡的东西,几十年来天天见,愣是不认识。那情景,就好比准备打老虎的猎人在山里走,异常警觉,“不小心路旁蹦出只兔子来”,太平常了,反而呢?出乎意料了,所以会“倒吓一跳”。

这才是见性,既生动,又平常,见得清清楚楚,但是呢?不曾落入任何定义和概念。哎,憨山大师也是如此,所以呀,他一听就明白了,续了一句“说是兔子,倒似蛤蟆”,完全不被概念所影响,完全是超越知见的当下明见,嘿嘿,俩人自然就心知肚明了。

咱的这个本来清净之性,就是佛性,也就是咱的法身,暂时说来,它也不离咱的色身。但是,它远远超越色身的各种感受,而不会被色身的状况所影响,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请看达摩大师的进一步开示:

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这个五蕴色身当中的佛性,就是法身,它本来就没有各种感受,它不会饿也不会渴,它不会冷也不会热,它不会生病,它没有恩爱,它没有眷属,它没有苦和乐,它没有喜好和厌恶,它没有短处和长处,它没有强大和弱小,它本来就不属于任何实成之物,里面也没有任何实成之物可以被找到。”

哎,虽然现在,咱大家的法身和色身同处一身,但是,这个法身是不会承受色身之种种感受的,只是包容和明白,它总是超越的,总是如如不动的,总是安然自在的。无论,您见性与否,它都是如此,因为,它本来就如此。

如果您不信的话,请您随时如此观察:在您高兴的时候,您的心里面,是否有一个东西“知道”自己高兴?嘿嘿,肯定有。如果您再细心一些的话,就会发现,它不仅知道您高兴,而且,它也无比地冷静,根本就不会被您的高兴冲昏头脑,有点儿像旁观者。而另外那个高兴的东西,也会被高兴冲昏头脑的东西,其实,就是您的第六意识,它,往往被您错认为了“自我”。

哎,一般凡夫,由于心比较粗乱的缘故,就会把第六意识心,当做是自我,而把身体,当做是自我的形相。有了禅定以后,心细静了,甚至,第六意识完全平静下来了,这时,第七识当中比较细的连续思量心,就会被观察到,于是,这样的人就会找到众生更深层的“自我”,也就是第八识当中的那个“见分”,那个似乎如如不动的见闻觉知之心,它被第七识的细微思量,当做了“自我”,因此,第七识也被称为“俱生我执”,哎,与生俱来的自我执着念呀。

咱的法身,与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同体的,所以说,阿赖耶识是染净和合之心识,也就是咱大家的当下心体。万法唯心的“心”,是它;万法唯识的“识”,也是它。因此,马鸣菩萨《起信论》说:“此识(阿赖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其中的“觉义”,就是咱的法身,它是超越念头的,因此,它也就超越咱的感受,根本就不会陷入达摩大师上文所说的,饥渴、寒热、苦乐,等等感受里面。对此,《起信论》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所以说呀,法身,就在咱当下的心里,不在别处。它无所不包容,可是,又“心体离念”,也就完全不会被身体和心念的感受所影响,哎,它才是真正如如不动的。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咱大家能够在一刹那间,斩断第七识的相续思量心(我执也同时被斩断了,当然,残留的我执习气通常还是有的),就可以观察到“心体离念”的那个“心体”,哎,它就是知道您高兴还是忧伤,而又不会随着您高兴,不会随着您忧伤的那个东西。找到它,就叫做初步开悟自性,初步见性,哪怕只是一瞬间,足矣。

既然法身不会陷入感受,那么,种种感受又是咋来的呢?请继续听达摩大师的解说:

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

“只因为众生,执着于这个色身实有,因此就有了饥饿和口渴,有了寒冷和酷热,有了疾病等等状况;如果能够不执着于色身实有的话,就可以一心坦然,而随便它如何了。”

哎,如今的人们,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却忽略了心灵修养,就佛法来说,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嘿嘿,说到底,都是机械唯物主义,给咱惹的祸呀。

自然科学的发达与昌明,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富足的物质享受,但是呢?各种各样的怪病,都来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了。

——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贪婪,没有节制的疯狂贪婪。

——为啥如此贪婪呢?

——因为,爱护自己的身体,执着于身体实有,所以,要拼命地为它服务,满足它的种种欲望啊。

哎,为了满足色身饮食的口感和营养,就不惜杀害各种动物们,把它们变成所谓的“美食”,其实,不就是尸体吗?和自己的肉体成分没啥差别呀,腥臊恶臭而已,有何美味呢。反过来考察一下,难道,那些动物们,不爱惜它们自己的身体吗?当然爱惜了。那么,咱们把它们杀害了,做成菜,它们会咋想呢?被杀害的时候,疼不疼呢?真是不言而喻了。所以,有一首偈语说得好: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而且,被杀害者数量极为巨大,它们的怨恨之心积攒在一起,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报复力量,种种灾难,各种奇怪的疾病,自然界的百般异常,也就纷纷而来了。仔细想想,能怪谁呢。

为了满足色身肉体接触的快感,而男人贪婪女人,女人贪婪男人,甚至,男人贪婪男人,女人贪婪女人,于是,艾滋病来了,各种恶性传染病来了。于是,情杀、仇杀、连环杀,等等,都来了,竞争真是惨酷啊。一不小心有了身孕以后呢?许多人还要去堕胎,也就是杀死自己的孩子,那个小孩子已经有了身体和感觉,也会和大人一样痛的,怎能不怨恨那无知的父母呢。

这些怨恨积累起来,各种杀害和伤害,就成了人类种种灾难的根源。所谓的:“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被宰杀动物的惨叫,被堕胎婴儿的哀怨,等等,总会轮到人们来承受的,到那时,又能怨谁呢。而这一切,究其根本,都来自于咱大家对于自己色身的执着呀。

幸好有佛法,幸好有达摩大师为咱解读一切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只缘执有此色身”,所以,“饥渴、寒热、瘴病”等等,就成为了天大的问题,成为了人们无法自在之处,成为了解脱的障碍。反过来,如果咱大家,能够放下对于色身实有之执着的话,就可以“一任作”了,意思就是说,任凭它饥饿与口渴,任凭它寒冷与炎热,任凭它生病,等等,咱的心,都是一心坦然,如如不动的,并不会承受那虚妄的痛苦啊。

甚至,面对着死亡,也是一样,任凭它随着业力而死去,咱的心本不会死,咱的法身本来就没有生灭呀。

因此,各位兄弟姐妹,一切修行的最终窍诀,就在这里了:先明见不生灭的自性,再无为而修,慢慢消融分别和执着习气,最后,完全融合于本来法身,就会超越一切色身的苦难,而获得最终的解脱。请注意,到那时,并不需要没有了色身,才会没有痛苦和灾难;而是呢,即便还有色身,咱的心已经超越了色身执着的缘故,一切苦难也就随之消融了,不再是苦难,而都转变成为了法性的光明。

在此之前,当然,适当地保护身体,调养色身,也是需要的。尤其对于咱大家这些初学者来说,“身安则道隆”,哎,没有真功夫之前,咱就别去飞檐走壁,嘿嘿,先好好地走平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只要坚持学修,千万别偷懒,自然能够入道。

至于色身的气脉明点之类,也并非心外之法,莲花生大师说过一句最透彻的话:“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唯一明点,并无能行和所行”,哎,咱的心性法身,就是唯一的万法之源,它超越了任何造作,乃至于无可修证。只要咱大家能够充分明了它,就会“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呢,“度一切苦厄”呀。

哎,一部《心经》,虽然文字很少,却很周全,涵盖了一切妙法。需要注意的是,“五蕴皆空”之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哎,并不曾落入“断灭空”当中,而是了了长明的。虽然“以无所得故”,却正是“菩提萨埵”啊。

各位兄弟姐妹,实证了“无所得”之心性法身的人,就叫做“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那也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见性成佛”了。所见之性,就是如如法身,亦名诸法空相,其中,终究无所得,所以,也根本就不会承受色身的种种虚妄之苦啊。

对于像这样的菩萨,达摩大师给咱开示: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

“如果见性了,就可以在生死轮回当中得以自在,随缘运转一切法,和圣人的神通自在一样,没有障碍,没有了不安的地方。”

哎,如果咱大家明心见性,就可以得到初步的自在,虽然似乎还在生死轮回当中,但是,由于心性本来就超越生死轮回,也超越其中的一切苦乐现象和感受的缘故,咱哪,就可以运转一切法了。

——咋运转呢?

——嘿嘿,“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啊。就如同庞居士《悟道偈》所说的那样,任它世事变迁,风云变幻,苦乐无常,物是人非,等等,一概不随着它跑,咱只是“心境如如”,安然于本来的不生不灭,不动不摇,更有啥事呢。

所谓的“转一切法”,恰恰是无为,也不拒绝任何境遇的到来,只是坦然接受。苦乐荣辱,只是随缘不动心,任一切法起起灭灭,来来去去,心性不为所动,是名转一切法。哎,其实啊,是任凭一切法在心性当中运转,咱的心,只是如如静观,不随它跑而已。倘若能够如此的话,苦不算苦,乐无可乐,美誉似浮云,屈辱一场空。就算是疾病和疼痛,业力所招感,难以幸免,也会因为心地安然而变得可以承受,正好通过它,咱去实地体会那不痛的心性法身吧。

圣人也是如此,或许他有神通,非咱可以相比,但是,并不能逃过因果业报,他也只是安然承受一切境遇而已。只不过,圣人道力圆满的缘故,能够无比坦然自在,能够无处不安,能够超越一切疼痛饥寒,等等。

“转一切法”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明心见性的人,可以随缘发起妙用,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甚至,行为上有所造作,也未尝不可。因为,心性如如,本无造作的缘故;所以,即便有所造作,也是“无处不安”呀。

而那些尚未明心见性,或者见性不透彻的人,他们必然对于“法身本来无受”,有所怀疑,那么,达摩大师说:

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如果对于上述法义,心里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决定是无法透过一切境界,无法看穿境界之虚妄的。”

“因此,他们不要造作才好,一旦随意造作,终究难免轮回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呀。”

“如果见性的话,即便是屠夫贱种旃陀罗,也能够成佛。”

哎,所谓的“若心有疑”,到底疑啥呢?就是怀疑心外有实有的万事万物,有实有之法呀。因此,身体一旦实有,饥渴、病痛等等,就变得无法超越了。这呢,其实就是忘失了“万法唯心”造成的,也就是暂时失去了明心见性,那就说明,咱还不曾彻底地见性。

实际上,最初见性的人,大多数都是如此,在某个刹那间,他们确实见性了,只不过,一旦习气翻起来,分别念和种种烦恼,还是会发生,还是很有力量的。在某些教派当中,他们认为,即使是证悟者,也是如此。大圆满的著名上师晋美彭措在《窍诀宝藏海》当中,曾如此说道:

“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虽然证悟大圆满的人,还有一些分别念和贪嗔痴等烦恼,但这时已不像从前那样粗重。华智仁波切也指出:虽然这时的显现与以前相同,但在解脱方面,则是有不共的甚深要点。”

这与禅宗是相通的,最初明心见性的人,就是如此,就和最初“证悟大圆满的人”一样,仍然会有“一些分别念和贪嗔痴等烦恼”,此时,他们就会暂时失去“万法唯心”的明了,而难免心生疑虑了。因此,最初的明心见性者,还不宜称为见性成佛。大约说来,需要到达初地菩萨的证量,才是名副其实的见性成佛。

嘿嘿,有人一听,啊,才初地,听起来好像没啥了不起的呀!我们这个教派里面,十地菩萨很多呀。

——哈哈,请问,在您这个教派当中,龙树菩萨是啥地位呢?

——龙树菩萨,那是佛呀!是我们祖师的祖师呀。

——嘿嘿,不过,依据大乘经典记载,也就是佛陀的授记,龙树菩萨,虽然是古佛龙种上王如来的示现,但是,今生,他才登初地呀。俺说的,就是这个初地,佛陀所讲的初地,也就是《华严经》和《楞严经》,等等大乘经典所说的初地也。

各位兄弟姐妹,关于菩萨修行位次,等等问题,大家千万不要混淆了,各个教派的位次是不同的,都是方便划分,不可据为实有。如果说,有人要较真儿的话,嘿嘿,那自然应当以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大乘经典为依据呀。

哎,尚未明心见性的人,或者见性不够透彻的人,必然会存有疑虑,怀疑心外有实法,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嘿嘿,咱大家也都在里面了,咱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妄想心,而造作恶业,否则,达摩大师告诉咱,难免生死轮回的无边苦海呀。

而如果是透彻见性的人呢?嘿嘿,甭管他是谁,哪怕就是古代印度社会里面,四种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之下,最卑贱的“旃陀罗”贱民阶层,也同样能够成佛。

所谓的“旃陀罗”,翻译为执恶人(指狱卒)、主杀人(指刽子手)、屠夫,等等。据《摩奴法典》,是指父亲为首陀罗,母亲为婆罗门的混血后代,被古印度社会视为最卑贱的贱民阶层。

如果见性,如果透彻地见性,就是佛陀,就是见性成佛,而不论他以前是什么。今天,咱听到这话,或许没啥感觉,不过,在达摩大师那个时代,或者在佛陀时代,总之,在古代印度,这样的话,堪称是惊世骇俗之语呀。

佛陀,是大慈大悲的,佛法,是究竟平等的。在佛陀住世的那个时代,世尊是一位倡导“种性平等”的大师,尽管,他本人出身于尊贵的种性当中,他仍然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低贱种性,这在当时是少有的。

因此,同样有人就对于贱民屠夫“旃陀罗”能够成佛,表示怀疑,他们向达摩大师发问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