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四大不调时


   日期:2020/6/24 14: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大不调时
 
超定
 
从维摩示疾说起
 
        有情色身系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成,四大调和则身体勇健,行动方便;一旦有一大失调,即一百一十种病起,四大全失调,即有四百四十种病俱生。这是古代阿毗达摩论师的分析。凡有色身,不免有四大不调的现象发生,有情界如此,诸佛圣人也不例外。譬如远来的弟子,拜见佛陀,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这是人间的佛陀,与常人一样的身体,有病有恼,有气力不顺畅的时候。但自从「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的理想佛陀观兴起,如来是金刚不坏身,一向无病无恼。例如:世尊身有小疾,需用牛乳,侍者阿难一早便持钵至大婆罗门家乞乳。正好遇到维摩诘,被教训一番:「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尊者说明为何一早即持钵至此乞乳的理由,没想到遭受大居士的呵斥一番。维摩诘还不放过他:「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阿难尊者聪明利根,亲近佛陀二十五年,对佛陀服侍非常周到,世尊有疾,需要牛乳,明明是事实,难道是尊者一时糊涂弄错了吗?结论是:「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意思是:世尊已超越三界,解脱生老病死,而今降迹印度,人间成佛的佛陀,如同一般人的生老病死,这是佛陀的慈悲方便,权巧示现。
 
        维摩诘大居士病倒在床上,文殊师利菩萨奉命前往探病。文殊入室问言:「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佛法以慈悲为本,「多情乃佛心」,世尊与文殊充满慈悲心,问候维摩的词句,颇富人情味,令人听来无比温心。维摩诘答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这是一切众生的病源,如佛所言:「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故有色心和合的五蕴身;有此五蕴身,则老病死,无边苦恼随之而起。大权示现的维摩诘则不然,「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这段经文,文情并茂,有理智也有感情,不愧为悲智双运的大道心众生。「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没有悲心,不成其为菩萨;没有菩萨即无成佛者。所以人间佛教的奉行者,悲心增上,利他为先,乃不可或缺之德行。
 
        菩萨与众生有何差别?众生有病,菩萨也有病,所不同的在于:众生之病,从痴爱生。因烦恼冲动,故造有漏之业,依业受报,招感众病之苦。而菩萨之病,从大悲起。因悲心的驱使,不忍众生苦,故于生死苦海中,到处寻声救苦。「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菩萨的伟大。
 
色身与法身熟重?
 
        长者维摩诘运用各种不同的方便,饶益众生。他以现身有疾故,引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及诸王子官属庶民等无数人,关心他、探望他。长者即藉此因缘,向在座问疾的访客说法。说法的内容,主要宣示:众生色身可厌,当求佛陀法身。开宗明义直言:「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接着举出种种譬喻:是身如聚沫、如泡、如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浮云、如电。乃至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佛身呢?「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结语:「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身者积聚义,众生色身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积聚;也是无明烦恼,无量杂染诸业之所成身。佛身即法身,如上所明,乃是积集无边福智资粮,清净功德而证得者。如何证得佛身?简单一句,当发无上道心。大乘佛法,以菩提心为根本;忘失菩提心,则一切所修善行皆是魔业,不成其为菩提资粮,故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成佛之正因。
 
        从以上分析,色身与法身熟重,答案很清楚,无庸置疑。然而,对一个体弱多病,长期为照顾色身而疲于奔命的人来说,是否会提出相反的论调,认为健康第一,色身至上呢?约现实与理想说,如来法身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理想;现实的色身是危脆、败坏不安之物,不净、苦、无常、无我之法。但在借假修真的意义上,四大假合之色身,固然是臭皮囊,不值得贪着,智者不应取着色身而舍弃法身,不过,假使离开色身又如何修证法身?四大不调,百病丛生,苦不堪言,天天忙于照顾色身,也就无暇长养法身了。当然,修行的功夫,在于训练心力,培养道力,做到于病苦中,身苦而心不苦。如印顺导师,一生不离病,而凭其坚毅意志,为教为众生的悲愿,不断地与病魔搏斗,愈战愈勇,在病弱的困境中,完成其一部又一部的不朽论书,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人间菩萨典范,人间佛教的导师!
 
病中的遐思
 
        学佛的人发愿:「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今日医学发达,延长寿命,也延长病苦。重病与死亡,我人如何面对?定期健康检查,有助于早日发见疾病,及时医疗,但往往检查报告正常,当查出症状时,已是癌症末期。一旦医生告诉你:病入膏肓,岁月无多,你能泰然自若,无动于衷吗?
 
        诸行无常,有生皆有死,死亡之神,迟早会降临的。生死之道,古今皆然,王侯将相,贩夫走卒,都同样走进坟场。既然如此,想开点,放下吧,这是人生的归宿,浩荡赴前程吧!出生是死亡的开始,死亡何尝不是出生的前奏?悲哀的是:人人具凌云壮志,壮志未酬身先死,宿愿未了,时不我与,非走不可,走得很不甘心。有谁真的体悟到: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回想逝去的岁月,童年在蒙昧中度过,出尘近半世纪,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深,因为世间值得眷恋的东西不多,该走的时候就走了,做为同愿同行的人间佛弟子,有缘再会吧!至于病苦的经验,偶尔感冒、头痛、鼻水、喉痛而外,没有大毛病。但这次突如其来,病因不明的肺炎,左右肺部之下积水,经全科医生、血液专科和胸腔专科医生的诊断,服用最新而强力的抗生素,大约三周后,X光片显示:肺积水的现象消除,殊为可喜!但距康复的阶段,还需要相当时间的调摄;最重要的,千万别受风寒。
 
        已经两个月没有领导周日共修活动,病情传出去,师友与护法们深表关切。当我倒在医务室打点滴时,一位在家弟子进来问候:师父您可不能倒下去喔!我说:随顺因缘吧!遇到该倒的时候,强求也无益;要走也可以了。亲教上人续公,四八岁示寂于圣地;剃度恩师虚公享年五十七。比我更有愿力的佛门龙象,不也像我这年纪往生吗?
 
        挂在墙上的葡萄糖,一滴滴地像乡村雨后的雨点,我在近于昏迷中进入梦境:历经月余病魔的折腾,我在安祥、清明的景况下,暂时告别人间。摆在眼前迫切的问题:此后何去何从?有两个选择:先上生兜率内院,亲近慈尊,换换修学环境,将来再随弥勒佛下生人间?抑或不走迂回之路,直接投胎这地球村?印公导师悼念妙钦法师,相约回人间;劝请道源长老回人间,因为人间需要纯正佛法。许多佛教徒发愿不要回来了,印公导师的追随者仁俊长老和为数不少的缁素大德,也都劝弟子们:「一定要回来喔!」
 
        病危期间,一班旧识和新知,专程来问疾;有些人很解脱地说:老病与死亡,乃是平常事,天天多少人病,又多少人死呀!等到死后举行告别式,才去送他一程吧!终于那一天来临,超公走了。有一些好心弟子提议:为师父做七七四十九天佛事。念什么经,拜什么忏呢?梁皇宝忏,水陆大法会为他超度;或念阿弥陀佛,祈求往生极乐国啊!另一班弟子则反对:师父童真入道,为法为人,老实修行,为何死后要做超度佛事?师父一生立志向印公导师和续公、演公、仁公学习,服膺人间佛教的理念,我们为什么要求佛接引他往西方?
 
        原来是南柯一梦,我从幻梦中醒过来。如今,我不但没有死去,(业缘未尽死不了),而且病已痊愈。在中西医师的悉心医治,弟子尽力的照顾起居饮食,元气已渐渐恢复。俗语说,危机也是转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身为印公导师的再传弟子,任重道远,愿生生世世,追随人间佛教的导师,为人间佛教正觉之音,略尽棉薄之力。感谢三宝的加持,感谢所有师友和护法们的慈悲关护!
 
西元二千年九月二十日于山仔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