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佛法与世俗之间


   日期:2020/6/24 7: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世俗之间
 
超定
 
佛法不离世间觉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法宝坛经般若无相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颂在佛门中普遍流传,中国佛教徒几乎都能背诵。大意是:佛法不离世间法,即世间法而通达佛法;离开世间法,追寻佛果的菩提,无有是处!犹如龟毛与兔角,于此世界中,绝对是不存在的。换言之,烦脑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中论颂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依印顺导师的判教,中国禅宗是真常唯心论,与龙树菩萨的性空唯名论迥异。如上所引的二首颂文,慧能的思想,不是与龙树一致吗?从「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而言,无边的佛法,综合起来,都是「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大小、空有、显密的学派,无非为适应众生根机而施设的方便。般若性空是大乘佛法的共义,后起的有宗,唯识与真常,还是透过空的思辨而建立。空有无碍,真俗不二,不论空宗或是有宗,都是这样主张。但是性空,唯识与真常,思想体系,还是不能以圆融二字轻松带过,而不加辨异的。
 
六祖的法语含义,可深可浅,如依「学佛先从做人起」来说,佛陀是一切功德都圆满的大圣人,佛陀果位上的甚深智慧,伟大慈悲,高尚德行,都不是凡人所能学到的。开始发心学佛,应从五戒、十善、做人的道德学起。本着人类的三大特胜──忆念、梵行、勤勇,不断地修学,净化与升华,终于成就佛陀的圣德──大悲、大智、大雄力。
 
佛法最终的目的在于出世、断烦恼、证真理、得解脱才是理想的目标。但如成语所言:「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世间善法,如持戒、布施、修定、乃是出世间佛法的基本德行;具备这些善法,才能进修解脱道,趋向菩提大道。世间的人天善法为达到出世、解脱成佛的阶梯,所以称为「五乘共法」。
 
约佛说四谛法门,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世间为现实,出世间才是理想;即现实世间而迈向出世的理想,如脱离现实而空谈理想,不过是不能实现的幻想而已。佛陀初转*轮,直从世间的苦集说起,令弟子深切地觉悟:「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而后开显知苦、断集、证灭之道。佛法出世的灭与道,奠基于世间的苦集二谛;不知苦集,也就谈不上修道与证灭了。
 
世间与出世间,差别何在?六祖在无相颂解说:「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印度传来的经论,分正见为两类;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如正见善恶、业报、三世、凡圣,属于世间正见。洞悉缘起无我,随顺于无生寂灭的智见,才是出世正见。世间与出世间,约有情的流转与圣者的还灭而界定;具有超人的智慧,通达缘起如幻,不为世俗假名所惑,体验正觉的解脱生活,是名出世圣人。反之,愚迷无智,认假当真,起惑造业,流转于五趣中,是则名世间凡夫。六祖慧能则以正见与邪见,划分世间与出世。这里所谓「邪」,不必作邪恶解,凡是不契应于真如法性,缘起空义,其知见与言行,都属于「邪」。如六祖解答达摩与梁武帝的对话,评定「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以世俗有我的知见,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则落世间因果;纵然是善的,人天福报,但从高层次的第一义而言,武帝问达摩的问题,对佛法胜义的认知,实在太幼稚了,难怪六祖说他「心邪,不知正法」。
 
阿含圣典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凡是有益人类社会,与佛法事理相应的善法,即使我佛世尊不曾说过的,也是佛法呀!如从修证的立场说,世间有为诸法,以般若之智,证见它的空寂性,即有为当体是无为,即世间而超出世间。如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河无非净法身。」眼前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皆是佛菩萨的化身和人间的正觉之音!
 
佛法的生活化与世俗化
 
佛法,统摄契理与契机二方面,如何把高深的义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使人人身心得益,而肯定它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假如佛法只是文献学者,学院派研究的一堆资料;或是圣贤、高僧独享的专利品,那么佛教就不是全人类所必需的宗教,佛法在世间岂非成可有可无之法?
 
近代革命大师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当今佛学泰斗印顺导师宏阐人间佛教,放眼看现在中国佛教界,居于领导地位,弘化一方,具影响力的高僧大德,无不高举「人生」、「人间」的旗帜,宣扬人间佛教,大家有志一同,以佛法的现代化、生活化为努力的目标。然而,佛法的弘传者,在强调众生的契机、佛法生活化的同时,如何避免佛法的神化与俗化?
 
印顺导师表明他对佛法的根本信念与看法,开宗明义说:「佛法是不共于神教的宗教。如作为一般文化,或一般神教去研究,是不会正确理解的。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的昌明。」这项似乎特就佛法的研究,给佛教学的研究者提出忠告;务必回归「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正确态度,以免陷入俗化与神化的死胡同。但对于肩负重任,荷担如来家业的宏传者,以及一般的人间佛弟子,这一根本信念,显得更加重要。如偏离这一信念,纵然佛像愈来愈高大庄严,寺院林立,金碧辉煌,信徒众多,满街行走,表象看来,佛教空前的隆盛,而实质上,佛法是愈来愈稀薄了。
 
回到现实,检视佛法与世间法,佛法的生活化与佛法的世俗化之问题。「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题是正确的。佛法在人间,引导人类由迷途转向觉路;即世间的净化,而达到出世间的解脱。这完全契合龙树菩萨所开示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不过,在此要探究的是:佛法与世间法,世俗谛与胜义谛,两者之间是否对等的关系?若以般若心经揭示的空有无碍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然不成问题。但依修行的历程而言,真与俗,空与有,事与理,还是不可混为一体的。世间凡常的知见,怎能视同圣者超常的境界?从缘起的寂灭,空性平等,究竟无差别;从缘起的生灭,万象宛然,千差万别。假如说,世间法即是佛法,世俗谛即是胜义谛,那么孔孟思想,仁义礼智信,皆是出世的佛法;社会的仁人君子,乃至贩夫走卒,无非是佛菩萨、阿罗汉。我们只要向孔孟学习,或信耶稣基督已足,何必修学佛法?当知,即使是般若的修证,开始修空有无碍的加行观,现证实相时,并非色空不二,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正做到二谛并观,空有不二,那是八地以上,诸佛的境界。故此,道理上说,世间法即是佛法,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如上所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但在事相上,佛法与世间,生死与涅槃,彼此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意在依俗显真,即有明空,从事入理,藉世人已知的常识,指出世俗的错误,(「无明隐覆名世俗」),认清缘起的如幻如化,从而证入究竟第一义,超凡入圣,断惑见真。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通俗的解说,即佛法的生活化,生活的佛法化。佛法极高深,必基于平常,能适用于日常生活,使人人能知能行,由浅入深,依次向上,达到正觉的境界。形式上,学佛的人与常人一样,处在红尘之中,从事各行各业,或经营企业,或参与政治,或教育文化工作,但他们能够本着「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因为有佛法甘露的滋润,时时处处不离正法的喜悦,法乐无穷,像污泥中的莲花,在尘不染尘,清净又芬芳。方等大乘经维摩诘,便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如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YIN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然而,提倡佛法的生活化,对于普遍的佛教徒而言,是否会滑落于世俗化?生活化与世俗化之间的界说如何?在宝岛台湾,曾经出现一位比丘尼在电视台,表演世俗的娱乐节目,佛教界的长老,竟有人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佛法的生活化,也是佛法不离世间法的具体表现。还有,号称为菩萨僧团的领导人,公开宣扬「情欲中的佛心」,认为修行人像熊熊烈火的一朵莲花,于七情六欲中,如处于涅槃境界。这也就济公传所说的「酒肉穿肠过,如来心中坐」,同出一辙。不免令人慨叹,言在登地菩萨之上,行于凡俗之下!
 
印度早期佛法,阿含圣典和阿毗达摩论义,不论解理与修持,性相、真俗、事理是很分明的。后期大乘佛教兴起,为了推广信仰,普及人间,而侧重方便的随宜说。这一偏向的结果,竟演成神佛不分,是非难辨,凡圣混同。殊不知,佛法以中道为依归,释尊初转*轮为五比丘开示的中道,远离纵欲的乐行与无义的苦行;宣说因缘法,以对治世间实有实无之边见。可惜末法众生,去圣时遥,舍佛说的缘起中道,而对流传中的大乘佛法,断章取义,以曲循凡情;宣扬相似的佛教,实乃盲导众生,诽谤如来正法。『法句经』言:「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者自谓智,实称真愚夫。」龙树菩萨说:「痴实相即是智慧,取着智慧者即是痴。」(『大智度论』)我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关键在一「觉」字,觉了世间,世间即是佛法;迷却世间,世间即非佛法。具足佛法正智,以智化情,以智导行,即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否则,不过是现象佛教,为随顺众生,满足欲乐的世俗化而已。
 
二○○二年三月十七日于观音静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