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俊法师:三净二实践大乘


   日期:2020/6/23 6: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净二实践大乘
仁俊
  
释尊因地体践与果地觉证的,该涵着世出世间的一切。世出世从释尊所见、所行中,无一不「毕竟清净」。世出世清净的奠基处--净治三业。严调、净导三业迈入正轨,解除了三毒的祟扰、缠盘,身心手脚才能一起持得正、展得明。意业和身语业相较,由于意(思)业的「审虑、决定、发动」,促催而使令身语造作、集起种种情事。意业,从这个角度看,则显得特殊重要;因此意业净化了,身语也就跟着净化。修学中所起的正见、明行与大用,端凭三业的净化所引发、相续而成长无尽。圣教中一再叮咛的「自依、法依」,为佛弟子的亟应依法策导六根,认清对象--三宝,从三宝中建立人格,效摩佛格;佛法化为平常心念,身业与语业中的人格,则渐渐察照、映显出相似佛格;内在的佛格不离人(僧)格,三业才净化得够坚实。
 
坚实的三净业行得豁脱身心虑顾、利名笼罩,六波罗蜜的观行则不离念头。有漏六根在六波罗蜜观行的导向中,无漏便能发力对治、扭转有漏。究竟而圆净的大乘关键,就这么打开得永不闭堵。六波罗蜜该摄的表象:无条件的永远奉献身心,拔济一切苦恼众生。菩萨的志性与道行,无间、无类地引起一切人重视、叹敬而向往的主因:一心一行,舍身舍心尽其所有而奉献。菩萨发心的超越凡小,而能度化凡小的德性与道力,凭仗的就是一贯奉献。奉献为济苦的先决条件。理智化得透自我,事业为得了众生,才会形成毕毕真真的奉献者。奉献成为定然的义命感,烈然的天职观,济苦的心行与身行,则决不与自我商讨一念。不与自我商讨的活在一切人中,才肯得、更乐得将自己的一切看作尽是他人的,养成、扩充如此的心地与眼界,才不再说空话作巧(诳)事。学行中的念力与志性,持得如此的沉厚而镇平,见之于一切事相的,则分明的不染于二:乐中不生爱,苦中不生瞋。一般人总是为情绪、情感、情见(之火)缠灼得焦头烂额,进退维谷。从佛法中修为出卓绝情操,所见所行透过了世俗识(之)取(着),乐中看透了当前就是苦,(有义)苦中耐悟得当前感到乐,则不为爱瞋所动。菩萨行者的二大累:爱与瞋,挣脱了这,勘破自我的净慧,涵护众生(人类)的大悲,才会真实淳充得不浇不扣。经上说:「广行善法名上人」,这是不限于在家出家的。一切佛法的通称--善法;善法行得真真切切,则成为大净善聚;此所以,诸佛菩萨蕴发着无尽的光热与德能。
 
心地广大得成为净善聚,心念心行中
 
所持所验的,面临动静险夷,祸福穷通,顶呢顶得起,了呢了得落,说的与做的一切,莫不体持、适化得明决正经,三业则善化得不再恶化。善化得极善化、广化了,远离恋世的凡俗情着,放下厌世的涅槃愿求(依着处),便成为非凡夫非小乘的菩萨根性。佛法的正面精神与深(强)度的底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住--透脱了一切依着;首先透脱的--(自我)身心;身心,乃是内恋与外逐的惑业的傀儡者。透脱了这,其他便都能透脱得净净落落。不共一切世间的佛法:净落得绝无所著,也就是提婆菩萨所说的「后断一切见」。从一切(包括佛)见(等)中透脱得尽绝情着,始能趣入「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的「第一义谛」。「有无等」的「等」--实相平寂得了无高下。菩提心发得与实相渐次相应,智与愿照提得洞彻真切,从「无作」(不为己作)有为中大显身手,从「无住」无为中圆摄佛法;佛法化为身手的活力与通德(通洽人群,通持佛道),则探得出大头眼,踏得进正道轨。「人间」的人,释尊至为重视,人,由正闻的启发,深思的悟解,整修的通贯;通贯得不落界际,不囿范畴,掉得转,进得去,出得来,做得活络、旺烈而均平,不尽有为而气貌鲜豁,不住无为而兴彩盈溢。「学佛做人」,则从此了无模棱,骨概淬炼得坚端峥嵘。
 
对善法崇重得最崇重的佛法,简括说,佛法即是圆具一切善法的表征者。佛法之所以被尊称为善法的圆具者,乃是由于甚深般若的无得无量,无边无中,净廓得如虚空了无纤尘。般若--「萨般若(一切智)海」,诸佛圆净、圆具的一切果德,从因到果无不是纯全善妙。所以佛陀开示的一切,初、中、后无一非善。『华严经』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真法性」,即是甚深般若所证觉的实相法。这,与般若中观所说的「理性佛性」,完全一样;虚空般平等的理性佛性,诸佛与众生了无差别。空的别称--清净,不受污染而能净化一切的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之则烧」,烦恼经过般若烈火的烧灼,「明触」则能豁开心地眼界。学佛法,果真能豁开大心地净眼界,智光导趣得明明准准,举目拔足则尽向善道了。般若化解了一切情私,稠密之情转为昂挚之悲,大悲与净智汇融得不恋不滞,菩提心则开始发得相续相增,不馁不坏。强韧而果决的精神气势,从菩提心中透显出的志性、态象:以正气面对生活,以勇气面对死亡。如此的面对,淡默得了无忧喜,平常得深会法印,生死中的大菩提心,则发持得生生世世与身心同在,见到的不离佛法,做出的不舍众生。只须我们当下念念系住、体现着此二不;此生便决然而纯然地成为菩提道中人。尽快--立刻向菩提道中定(订)位,向生死道上献身吧!
 
大菩提心发得、练得、用得鲜活、明决而细致,智观的体现与悲行的兑现,对当前的一切事相与众生,则莫不择作、推展得的的切切、饱饱和和。净智悟达了实相,大悲恻护着(有情)实苦,从实相中遣破我爱缠困,大悲则勤勇、健奋得永不怠怯。最充实而突出的大乘不共行--「一向为他(一切有情)恩」,这,与『瑜伽论』所说的「下士、中士、上士」相较,应称为「上上士」。尽绝虑图,彻彻决决
 
地施舍身心及所有,称为定准性的上上士。上上得上求不已,下下得下化不屈,时空与身心化融得无(极)限无虑(怖),身心于时空(中)修学得愈久愈精(纯)真(实),虽随机施展「方便」,而本愿却(导众)直趣「无上道」。大乘教开示的「不着一切法,广学一切法,住是学中观众生」;常恒而普遍地学着观察众生,就必须具有「深入究竟住」的耐能与挺质。深入与彻舍相应得通贯无间,生死迷不着,诱胁(逗)撼不倒,起心动念则都不忘佛法,体持着「得佛法分」:涉世作事则都不(择)舍有情,铭烙着「思地狱苦」。通常所说的上求下化,如果忽视了这,全成为口头风了。向上通瞻诸佛,向下倾助众生的总体(德)力--菩提心。日常中的菩提心,提现得不离见佛,察运得不舍有情,将诸佛与众生提察得等观等重,佛法于身心中形成了平衡点,身心则成为生佛相见相通的中间的中介者,久学广修中练就了这么样的身心,慧观与悲行则俨然察督得并学遍修。实慧之光与实悲之德,通现于身心而导砥身心,则能从净淳的力德中,植福因而不落数计,获福果而普皆回施。有相之德离开了福果回施,定会遭致苦果!最重视现前有情的佛教,因而提倡布施,总是先从喜敬的心脸开始;由此,而步步引入无相施--「三轮体空」。
 
从有相行入无相观,慧观数数照治二惑--「见」与「爱」;见与瞋应,爱与取合,则成为粗猛与细紧的烦恼总根。慧观从念头、缘头上直直决决地截堵此二惑,见上之瞋与爱中之染,敛减得不纵肆--不为大害,慧力则能驾驭见与爱。生活与生命有了慧力导点、操提,内内外外的安和气度与气氛,即从此开始而扩增。佛智给予人类最大的启迪、作用,对人类自我执着的常实感,从因缘所生所成的种种角度详加阐述、指出,使令所有人类从缘生中获致领悟:生命都是藉众缘而生而长;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无一不是假(借)众缘所成。认明了因无主体,缘无实性,正由于无体无性,则因可为缘,缘亦可为因;从因缘的相互转变中多多谛察、深会,常实与主宰之我,则不攻自破。人类与人际永恒而普遍的安乐与畅舒,大抵是这么开始的。理解、证印着一切惟缘无我,人际与国际间的总祸源、大暴力,(无尽)惨酷象,才会彻底消弭,到处和平。与假相应的连义词--幻,所以,领悟到一切惟「假名」,也就会体解一切皆「如幻」。根本佛教说「识如幻」,因此,初期大乘说「涅槃亦如幻」,乃是直承本教的「了义」说。学佛法,触涉一切人类及事相,果真都能作如幻观,则定能远离一切祸患,因为再也不敢矜恋我见与我爱。
 
幻观熟审、遍照得深彻、明绝,直将自我降伏得不再兴患作衅,佛法成为身心中的主导、前锋,则能为众生减轻患衅,甚至解除患衅。从缘依、缘助、缘成中观察、肯认自他不二,视他如己,进而视他、为他更甚于己,菩提心就这么凭佛作证,为众作事的。运作而测练在因缘中的菩提心,息息念念莫不为众生造缘,为佛法输缘;为佛法的缘输得深而真,为众生的缘造得净而广;就这样,从佛法中出入相应,从众生中往来相通,永远地见佛见人。众生由决心而输心向佛,如此向心力的形成,全凭我们肯得输命为人;命输得不介意,没了期,众生才决得而输得心哩!因缘的两面--空与有,以因缘看透了万有,决不与世间有情相争所有,三业流溢的点化与导转的人性,方方面面即显露出佛(法空)性的超越与摄涵。行不离有观不沉空的卓拔根机,胸怀中体悟的,事相上展施的,从不让世俗者所著之有盘占心头脑际。因此,能不为世间一切所困吸。察看古今史实,狂飙得想占尽世间的叱咤风云者,没有一个不被世间所困倒、困杀得国破族绝。幻之又幻的万有,极分明也极够启示了,但被雄野性习的嗾逐者,总是在自谬自毙中倒下去!佛陀剀切而究极的开示:「真空」,乃是救治此等雄野性者的惟一上(上)策。藉众缘幻合的身心世界,体察其来龙去脉,一切的一切,尽是来无(实性)来处,去无(实性)去处。看清、印决了这,一切从真空中着眼,对现实的森罗万象,了知其「如是有,如是无所有」,从如是无所有中作净智观,练大悲行,为一切缺乏善根善力者,发愿振誓造根造力,将他(她)们从根力中提护得正正端端。「大悲行故恒逐众生,处于生死随宜诱度」,一等胜利与无等光健的获致与成就者,莫不从生死中用活了佛法,练透了道心,勘破了生命。大乘行者的内在意象与外在形象,就这么持法熏现、刻苦卓立的!
 
修学佛法而完成佛道的惟一要着:不离生死,不随惑业。从生死中契悟「无生」,从惑业中倡兴「有为」,凡所施为都不离「直心」;心,毕直得上下分明,新旧(是非)划清,理路探正了,事相作(善)好了,步步向湛深处迈入,念念向艰深处洞察,希有而殊胜的触省、受持与印定,则络络绎绎地焕新不已。「深心」在直心的导辟、彻贯中,心地则日见其旷而厚,旷得透闭透限,厚得能(尽)载(尽)能容,「大乘心」则盎然沛然得莫可夺挠。大根机的植培者--「大乘心」;大乘心廓照得不蔽不遗,大根机则能布衍得能广能遍。大乘心的障害者--私图,极猛决地肃清了它,所学的不忘因缘,所行的常随佛法,因缘与佛法顺应得坚牢明确,体践的与透露的,则能细弥破绽,严防疏漏,渐渐趣入无漏道轨。这里,必须注意的:直捣「真我」窠臼,善用假(名)我身手,从假我身(心)手(足)中,将佛法与因缘体照、发达得不离三无:1、「无边」,佛陀所证的超越了范畴,所说的消融了性我,一切都从平寂中等观、尽泯得不堕边际,亦不住中道。发大乘心练菩萨行,察通得透透致致,(将众生)提荷得热热足足;断常与中道的两边,就不让它在心头盘回了。2、「无尽」,由烦恼而酿集的业苦,凡俗有情界是永无穷尽的,因此,以度生为责志的大乘行者,其悲拯与智导的誓诺,则永不了却,不求疾成。3、「无量」,无尽行化为念头与眼前的法徽,肩头上佛法之担,缘头上众生之愿,则怎也卸不下、迫不倒,让人看到的、测验的,都超出了一般胆识、言思,因为契会了无量法门啊!将诸佛的无量本愿,摄融为自家本愿,深广的愿海则莫测边底;从没边底的大愿海中,汰除了一切浊染与独占,对无量众生之热恼与剧苦,则必关注、应感、驰赴得极真极快!三心与三无整合、通联得不间脱而响应,学的透脱了世智之偏(倒)之昧(蔽),修的显示着佛觉之真之圆,这样的不落「世谛流布」,不违实相彻照,我们才能于「无心」中发心,「有相」中有(大施)为哩!
 
大乘道(行)的内涵与外化:诸佛无上甚深法蕴的体觉,众生无限剧酷苦聚的拔尽。大乘心的对观处:内在持护而融应深法,外在导济(众生)而荷(担众苦)代众(生受)苦;深法与身心化合了,身心纯然法化了;化合得只见(五蕴或假名)法(性),不见(实体)我(性),代苦则绝不避苦、叫苦、怖苦。(实)大乘行者普为世间所景仰、渴盼,就因为敢于为众生代苦。世出世的一切功德,莫胜乎此!经上说「余心不生,但生法心」;法心监控着一切我执;自我气魄中逞权掩(毁正)法的念头被调伏得远离恣肆,佛心从我们(身)心上现得明豁,用得真纯(永不扣灭永淳厚),禁得起、透得过如此的测验;越久越被测验得越发明豁而真纯,我们才称得上「学佛做人」!
 
我最钦佩的学长之一--演公上人,他确系从明豁、真纯中陶练成的一位「出格」者;因之,我特地从美国来,向他瞻忆而致敬!
 
结尾,我还想特别提一下:「法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印公导师的这两句话,对他的观照与(善正)业行,育成之德(恩)太深刻、深广了!
 
佛历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于星州
 
福慧寺演公学长上生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