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日期:2020/6/19 17: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我们谈「空义」,事实上是在修行的理上抉择了义、不了义,这个了义与不了义到底和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

中观人怎样谈空?唯识怎样谈空?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要发展出中观或者唯识?这个理论很艰深、很复杂,还谈到了义、不了义,到底了义、不了义和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这两者的关系相当密切。我曾说过:“理不彻,则事不圆”,“理”必须彻悟到不二的中道,理不能彻,则事相上就不能圆满。“事”落实于事相上的圆满叫做“事究竟”,也就是“波罗密”;波罗密的意思就是究竟到彼岸。比如说,布施的行为要怎样才能究竟到彼岸?如果看相布施,认为布施的功德很大,这样的人有没有功德、有没有福德?当然有:所谓“善有善报”,布施当然有幅报。如果把福德说是着相,功德就是不着相,这样的“文字”分别,事实上,是历史上后来才分别的,古人并没有这样分,古人是说功德等于福德、福德等于功德。布施如果没有般若与理相应,仅着人天相的修福,他的毛病只是不能究竟到彼岸而已,不是没有功德,如果说没有功德那就拨无因果了,这就糟糕了。要能究竟到彼岸必定要三轮体空--不执看于有布施的人、被布施的对相、所布施的东西。所以要便你究竟到彼岸则“理”要彻。

为了让各位晓得我强调这一点是有道理的,我还要讲一句话:我们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就是惑、业、苦,有时说是烦恼障、业障、所知障。请问那一个障先消?你看现在的佛教徒,只要听说什么法会可以消业障,就一窝蜂去做,放生、朝山、拜忏、诵经,最能消业的最热闹,其实都错了。

我最近遇到几个个案,有一位居士学佛很久、功德做得很大,朝山、诵经、放生、佛七--什么都做过了,一、二十年下来,结果遇到了逆境,那种挫折之重击,简直使他信心要崩溃、要退转了,他心想:怎么做那么多,业障从来没有消?其实,这毛病都出在解脱的层次和步骤,四书有一句话说:“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行也是这样。所以,三障最重要的是所知障要先破,所知障真正破了的人是理有彻悟的人,理有彻悟就不会像有些年纪大的佛教徒,每天规定拜佛、念佛多少数目,诵经规定几部数目,如果一天做不到就担心得睡不着,连续几天如果补不完就担心得要命,这毛病都在这里。如果理彻悟得好,则今天有时间、精神好就多拜一点,若没空则即便都没念也无所谓,拜多拜少,念多念少是事相问题罢了,理如果彻悟得好那还担心什么?理和事一定要把握好。

各位可能看过“百法明门论”,这是唯识学的基本入门书,教导名相的;百法明门论在解释“烦恼”就讲到“五钝使”和“五利使”,这十种烦恼是由六大根本烦恼来的,六根本烦恼是:贪、嗔、癡、慢、疑、见。“见”又分出五种容易断的烦恼叫做“五利使”,五种难断的烦恼叫“五钝使”。

现在学佛的人都说“息灭贪嗔癡”,这是有点不知先后,应该改口说“断六毒”,而不是断“三毒”,因为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癡、慢、疑、见。那为什么历史上人多数都这么说呢?早期佛经也说断三毒而没有说是断六毒?原来,佛陀在世时的人们正见不成问题,听佛一席话下来马上得正见,因为正见跟习气没有关系,正见完全是一种理智、理性的,概念上一种深刻的印证就能够得到正见,至于你的性格、习气和气质,就要靠“定”和“慧”的辅助去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时,门人彼此都具有正见了;当时,僧团的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那有像现代大家都这么“多见”?现代佛教不能团结,是因为“见”根本没有同解,彼此没有共识怎能团结?原始佛教时代见和是普遍同解的,“见”简直不成问题。

“疑”也是一样。原始佛教对三宝不疑、对戒也不疑,所以那时候并不强调“疑”。又因为学佛的人向来都比较谦虚,所以也不大提“慢”,只提到贪、嗔、癡。

佛教界形容今天已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最严重的事是“邪正”已搞不清楚了,所以现在谈断贪嗔癡不高明,要谈断邪见,先把握正见。六根本烦恼一定要从见惑先突破,消除疑、慢,然后再进一步推到贪嗔癡,因为贪嗔癡是二果、三果、四果的人在断的,证初果的人只是断见而已,重要的是五利使。由于这个问题在佛陀入灭后就成了大问题,所以大乘人在争论中觐或唯识比较了义时,已经都陷人知见上的问题了。等于说,一、二干年来修行的“理”,在知见上老早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佛理的理要彻悟到很圆满、很中道、很正确,确实是佛陀的正知正见,那真是不容易。“见惑”破的人等于类似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也就是“开悟”了一样,是很自在的,很多烦恼的事情可以马上超越。谈到这里就可以晓得,今天谈“空义”,事实上是抉择知见上修行的这个“理”,在这个理上抉择了义、不了义而深刻的把握中道。这和修行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先在理上正知正见把握到最中道就一定会偏。历史上的各宗各派在辩谁了义谁不了义、谁方便谁究竟,这也都是知见上对“理”的悟入不同,彼此领会的“理”不同所表达出来的就不一样,这跟修行有关,以及跟经论的结集有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宏印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宏印法师)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总结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观空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唯识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中观谈空与二谛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目录 序 

 宏印法师: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宏印法师:中观思想略谈 

 宏印法师:禅法的面目与演变 

 宏印法师:生命的成长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