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依空法师:运用现代传播方法 让佛法走入人间


   日期:2020/6/19 6: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运用现代传播方法 让佛法走入人间

依空法师

《论语·卫灵公》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普贤十大愿之一“请转*轮”愿,太史公司马迁忍辱含垢完成《史记》,其心愿除了要“藏诸名山”,更要“传之其人”,凡此种种皆显示伟大的思想,要靠优秀的人才、善巧的方便将之横面的传播、纵面的弘扬。因为*轮自己不能转动,必须透过人力去推动,因此要劝请大善知识来转*轮,让佛法走入人间,发挥净化人心道德,提升社会伦理的功能,运用传播工作来弘扬正法的重要性,于焉可见。

佛门流行一句话:“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法华经》说佛陀出生于人间是为了“示教利喜”,把佛法教义开示于人间,带给众生利益欢喜,是佛陀所以降生于娑婆世界的本怀。因此僧宝弟子最重要的天职,就是将佛陀证悟的真理弘扬下去,灯灯相传,续佛慧命,而不仅仅是赶赶经忏、做做手艺、种种桑田,寄佛偷生,辜负了一袭袈裟,乃至只做慈善赈济,缺乏佛法教化,和世间的慈善机构没有差别。

弘法利生既是佛陀本愿、弟子家业,如何既契理又契机,引导有缘、无缘者,都能同入佛法大海,不能不讲究观机逗教的方法。佛经说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因此佛陀施设八万四千种法门。因为众生“根器”利钝的不同,因此教法有三乘一乘、顿渐修悟、八大宗派的种种差异。相对于其它宗教的理论单一、威权信仰,多元丰富一向是佛教最吸引人的特点。为了让广大的弟子能够轻松地理解佛法,佛陀其实非常讲究传播的方法。首先,在语言方面,他禁止弟子使用贵族间交谈的梵语,而讲说流行于地方的巴利语,扫除佛教传播时的语言障碍,收到通俗化的效果,这和当今将佛经白话文化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佛陀运用十二分教的方法来教导弟子,佛典大量运用譬喻故事,生动有趣,充满文学色彩,对于佛法的传播和经义的流传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十二分教其实就是佛教的十二种传播方法。另外,佛陀也是善用肢体语言的教育家,宣说《华严经》时,佛陀分别从足轮、足指、足趺、两膝、眉毫等部位放光,依序演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菩萨法门;阐述《法华经》一乘法义时,佛陀曾经露齿微笑,三请三止,引发弟子求法若渴的虔敬心;《维摩经·佛国品》中,面对弟子认为娑婆秽土不如他方佛国庄严的质疑时,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大千世界即刻净如彼佛土。传说佛陀曾在灵山胜会上拈花微笑,禅宗就在一朵美丽的蔓陀罗花、一个温馨和煦的微笑中传扬了开来。甚至佛陀的三十二相的广长舌相、梵王音声相等,这些都是佛陀为了达到弘法利生所示现的方便,佛陀本身就非常注重传播方法的运用。

佛教东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僧侣弟子们,为了将佛法普及于民间,使用通俗易懂的文词、生动有趣的譬喻故事,韵散夹杂、唱导俗讲兼用,甚至将深奥的佛经图相化,以变文、变相的形式,将经典平易化、通俗化、趣味化,使民众容易接受、听信。变文之“变”,意谓南北朝的经师们在弘扬佛陀教义时,而给予适应当代需要的中国化转变。由上可知,不管是佛陀本人或者是后代弟子,都能洞晓众生需要,善用弘法传播的方便智慧。

继承佛教过去既有传统,开展未来的弘法方向,二十一世纪,佛教弘法传播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文字出版弘法

佛陀涅槃后,大迦叶主持经典的结集,尔后陆续经过五次结集,佛陀的圣教才能以梵、巴、藏、汉的语言形式流传至今,遍及世界。从东汉开始,降及隋唐、两宋,中国佛教的高僧大德,展开佛典的翻译、雕刻、印刷、出版工作,长达千年之久,保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最为庞大完整的佛教文献。面对如此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如何加以整理、阐述、编纂、流通,实为当务之急。文字出版可以从通俗和专业两个面向来着手,首先,通俗方面:把大藏经白话文化、高僧传记以小说形式来显现,成为感化人心的现代传记文学,更进一步将之漫画化,让孩童从图画阅读中,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这些工作,笔者在担任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任内,都已经在进行,并且有斐然成果。其它出版一般人能够通晓的佛教教理、励志、用世、艺文等丛书,《海潮音》、《内明》、《法音》、《普门》等佛教杂志的编辑,《人间福报》的佛教报纸的发行,这些平面媒体都能发挥文字般若的功能,让读者借此契入奥妙的实相般若。

专业方面:编纂佛教的辞典、年表等工具书,将大藏经数字化、计算机化,方便现代人搜寻数据、学术研究。佛光大藏经编纂委员会近年已陆续完成《阿含藏》、《禅藏》、《般若藏》、《净土藏》的编刊,二〇〇九年四月,出版《法华藏》,其余的十一藏,预计于三年内全部完成。本人为编纂委员之一,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艺文藏》的整理,计划将佛教经典中富有文学性的文献、僧人文学作品、传世文学中(如全唐诗、全宋诗、全唐文、全宋文、小说戏曲等)的佛教文学收录本藏。另外,各种佛学学报的刊行,例如《普门学报》、《中华佛学学报》、《禅学》、《法幢》等,展现学者的研究成果;佛教专门学术丛书的出版,例如《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等等,可谓佛教文化出版的盛事。诚如星云大师所言:“以弘法效益而言,文化事业可谓本小利厚,写一篇一章、出版一本书,让人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必能激发其愿心,想要奉献佛教,可以说是带动善的无限循环。所以佛教文化事业是营销佛法,赚进人心,带给人生命的价值,带给人生生世世的信心。”又说:“文化就是在化心,感化你的心,使你有自觉。”文化出版弘法的显着成效与重要性可见一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