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观清法师:以史为鉴,以律为师!


   日期:2020/6/15 10: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史为鉴,以律为师!

安居,为佛教僧团中一项修行制度,又称为坐夏、结夏、结制等。“安居”的梵语为va^rs!ika 或 vars!a,巴利语vassa,意译为“雨期”。印度的夏季有近三个月的雨季,佛制,在这三个月间,出家人应避免出行,当聚居一处,专致修行,故译为安居[1]。此因雨季外出,恐伤虫类,招世讥嫌;又暴雨偏多,比丘之随身器物,恐多飘没,故立此制。

中国佛教的安居法制,始于姚秦,一向以四月十六日为始,而终于七月十五日[2]。然《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曾核考天竺、震旦之历法,以为当自五月十五始,终于八月十五[3]。验之诸部,此说当是[4]。

安居多摄于夏时,然亦有冬季安居者,《大唐西域记》曾数及“羯霜那国”僧团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因为此国斯时多雨,正符梵文va^rs!ika之原意[5]。汉地禅门亦有仿之而行“冬安居”者[6],此风后亦传至日本。

诸部律中,有“前安居”“后安居”之说[7],自五月十六日开始的为“前安居”,六月十六日起是为“后安居”。西藏诸部安居自六月十六始,当即此“后安居”[8]。“前安居”、“后安居”,皆以九旬为限[9]。安居之末一日[10]为自恣日[11]、受岁日。

安居未竟而出,谓之“破夏”[12],未行安居,谓之“失夏”。东土律门,以“坐夏”与“受岁”捆绑,认为未安居或“破夏”者不得岁,不增法腊[13]。此实为一大误解!唐·义净三藏对此风曾作严肃批评:

“凡诸破夏,苾刍但不获其十利,然是本位,理无成小。岂容昔时受敬,今翻礼卑?习以成俗,本无凭据,依夏受请,盗过容生。故应详审,理无疏略。宜取受戒之日以论大小,纵令失夏,不退下行。寻捡圣教无文,谁昔遣行斯事?”[14]

这是说:“破夏”者唯不获比丘之十利[15],并没有不增法腊、不得受岁之说[16] 。比丘相见,以受戒前后论长幼,纵然失夏,不退法腊。否则会出现长老拜新学之类违背教制的举动!义净三藏对此很重视,在《寄归传》初始就作出了批评[17]。

法腊本来是比丘得戒后的年资,僧中排班定序,以法腊论长幼。但中国的僧史中,有几件非常特别的例子,“法腊”竟能“自减”和“赠予”,这也可算作趣闻了。

自减法腊的例子,出自《高僧传》。

《高僧传》卷二《昙无谶》:

“有张掖沙门道进,欲从谶受菩萨戒。谶云:‘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诣谶求受。谶忽大怒。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乃戮力三年,且禅且忏。进即於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梦,如进所见。进欲诣谶说之。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当更为汝作证。’次第於佛像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当进感戒之夕,朗亦通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於是,从进受者,千有余人。传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谶之余则。”

道朗法师示以谦卑,良可赞誉。然“自卑戒腊”,毕竟于圣教无闻。或以彼时佛法传来未尽之故也。

赠赐夏腊,始于武周。当时,有道士杜乂,愿出家为比丘。武则天大为嘉奖,赠赐三十腊!新学比丘,骤然便是耆年长老!此实褒美太过,于法不合[18]。

唐穆宗时,天宁军节度使刘总[19]剃发,朝廷赠五十腊、赐紫袈裟[20]!而刘总曾弑父杀兄,于律当属遮难之人,不堪受戒!此之颁赐,虽美其归化,然于圣教之不符亦远矣!

此后,后梁朱温以钱镠来归,赐其出家之子法腊三十、并紫袈裟[21]。这不知是不是最后的“赠予”了。

治佛教史之名家汤用彤先生评价这类事例说:

“帝王可干预僧人之修持,而僧徒纪纲,渐至破坏矣。”[22]

乱曰:

僧纲有序,高行怀远。

以史为鉴,以律为师!

二〇〇六年三月一日
--------------------------------------------------------------------------------


[1]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为:“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是典型的中国式训诂。

[2]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安居策修篇第十一》

[3] 《大唐西域记》卷八:“印度僧徒依佛圣教,皆以室罗伐拏月前半一日入雨安居,当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湿缚庾阇月后半十五日解雨安居,当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诸部无差。良以方言未融,传译有谬,分时计月致斯乖异。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按:经典有云四月十五为释迦佛诞生、成道、涅磐日(今西藏尚以此日为佛诞节)。或神州律师,因此致谬?!

[4] 然亦随方设教,或无可厚非。

[5] 《西域记》卷一云:“羯霜那国……冬末春初,霖雨相继。故此境已南,滥波已北,其国风土,并多温疾。而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

[6] 丛林称为“冬参夏讲”,时间多为十月十五日至翌年正月十五日。然禅门此项,不如律门行事讲究、严格。

[7] 《四分律》卷五十八有“三安居”之说:“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

[8] 藏地苦寒,夏时颇短,雨季阙如。所制安居,为一个半月。此亦随方毗尼。

[9]《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五众安居》:“若前安居,谓五月黑月一日;後安居,则六月黑月一日。唯斯两日,合作安居,於此中间,文无许处。至八月半,是前夏了;至九月半是後夏了。”《大唐西域记》卷二:“故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皆云安居为三个月。

关于“中安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安居策修篇第十一》云:“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然依上文,义净三藏以为“唯斯两日(即四月十六、五月十六)合作安居,於此中间,文无许处!”且以安居之羯摩、自恣诸事验之,《行事钞》之说非是!

[10]《四分律行事钞》卷上:“律云:安居竟,自恣。则七月十六日为定……克定一期,十六日定。”以“安居竟”之后一日(十六日)为自恣日,恐系误读律文。《四分律》卷五十九:“夏安居竟,应作五事:自恣……”,并未说是“安居竟”的后一日。《寄归传》卷二《随意成规》:“(十五日)过午咸集……随意既讫,任各东西。即是坐夏已周,无劳更经一宿。”验诸余部,亦无十六日自恣之说。《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善聚品》亦云:“佛告阿难曰:汝今于露地速击揵稚,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可知。

[11] 自恣,即说罪、忏悔。义净三藏译作“随意”。

[12] 不行“安居”者亦当入此列。然有“王难”等,不算破夏。

[13] 《行事钞·自恣篇》云:“破夏、不安居人,虽不得岁……”,且常以“破夏”与“得岁”互举,故知律宗实有此说。我认得一耆年老僧,少小出家,自以为法腊不过六岁,即此。而诸方亦习以为常。

[14]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一“一、破夏非小”。

[15] 比丘十利:指比丘安居时和安居后应得的十项利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摄》卷七:“然获利时,总有八种:一、界所得利;二、立制所得利;三、依止所得利;四、安居所得利;五、僧伽所得利;六、苾刍所得利;七、对面所得利;八、定处所得利。”加上衣利、食利,共为十种。

[16] 就是说,法腊,只与受比丘戒以来之年资有关,并不关于安居、破夏与否!

[17] 然丛林至今依旧沿袭讹说而未能改!憾甚!

[18] 见赞宁《大宋僧史略·赐夏腊》:“天后朝,道士杜乂回心,求愿为僧。敕许剃染,配佛授记寺,法名玄嶷,敕赐三十夏。以其乍入法流,须居下位,茍赐虎腊,则顿为老成也。赐夏腊起於此矣!”又见宋钱易《南部新书》。

[19] 刘总事迹,见《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亦载其削发事。

[20]《大宋僧史略·赐夏腊》:“长庆元年三月,天平军节度使刘总,以幽州私第为佛寺。诏以‘报恩’为名。仍遣中官焦仙晟,以寺额赐之。总以幽父之故,神情慌匆,故造佛寺。寻奏,乞度为僧。敕赐大觉师号,仍加五十腊。此优异其人,欲令入法位高也。且律教许三人同引受戒,得法一时,尚推头名为,岂分大族、王门、子弟邪?朝廷以刘氏久据幽上,美总创知顺理,故加腊赐之,慰其意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诏赐总名大觉,寺名报恩,遣中使以紫僧服及天平节钺、侍中告身并赐之。”

[21]《大宋僧史略·赐夏腊》:“梁开平中,吴越王钱氏奏令季男出家,法名令因,敕赐紫衣,号法相大师,加三十腊。”

[22] 《汤用彤全集》第二卷,《隋唐佛教史稿》P3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