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纯祥法师:“二河白道喻”第二讲


   日期:2020/6/10 1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经》上品上生章“二河白道喻

(二)

主讲:纯祥法师

往生净土信心为本,信心是从佛的发愿中获得的,叫他力(佛力)信心。这个比喻从佛的愿力方面叫愿力白道,从众生的信受来说,则叫信心白道,愿力和信心互通。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然于中路乃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民(物)。

这一小段充分揭示了我们的心境,我们常常烦恼,体现为贪心和嗔心。水火两条河就是贪、嗔两种心,想要离开烦恼,就要踏上愿力白道。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

“旷”就是广远的,空旷迥处是指我们在娑婆世界中现在的处境。从更远来说,是指我们一直在三界中轮回。为什么把三界叫做空旷迥处呢?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本没有实体,而且范围非常广的,我们在这么大的一个三界里面,不断的六道里轮回。

然后说“更无人物(人民)”,这与我们常识的感受很不一样。我们周围不是有很多的人物吗?而这里为什么说“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呢?这里是指我们在三界的轮回中,没有真善知识,没有能够真正指导我们脱离烦恼的善知识,我们周围的兄弟、朋友的教导内容只和我们生死轮回有关。“物”,我们在三界中轮回,对于痛苦没有防御的手段,没有制止的方法,对生老病死完全束手无策,即没有善知识,也没有任何可以真正依靠的,是孤零零的,所以这里形容“空旷迥处,更无人物”。

“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群贼恶兽,指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就是四大五阴。它包含着内在和外在的业力。“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指六根所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的带污染的识别力称为六识。识就是贼,为什么把它称为贼呢?因为我们识一生起就失掉了正确觉知,因此“识”被称为贼,而“贼”不只一个,六根产生的六识都是“贼”。我们身体是由四大合成,“四大”在佛法中经常被比喻成四条大蛇,我们身体本来就是“群贼恶兽”的组合,这是内在的。

我们心中贪、嗔、痴的想法叫烦恼。这些“群贼恶兽”带给我们痛苦。我们身体不舒服,身苦就好象是恶兽在干扰我们,有时候身体不错,但是心里难受有烦恼,这就苦恼因果相互滋养,都在控制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感受痛苦。

“二河白道”就是“信心”,信心就是无二心、一心,我们一心希望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净土。但是大家有各自的习气,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就被“群贼恶兽”所干扰。

群贼恶兽虽然是凡夫的现实,但是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应该更多的去追求佛法的安乐。你修学佛法,哪个人是真善知识呢?谁是可以真正依靠的呢?依靠家人不长久,依靠朋友也不长久,依靠领导就更不可能,我们的烦恼和痛苦,谁会来帮我们解决呢?在这个娑婆世界中没有帮你的人,大都是害你的人。所以经文说:“见到此人单独竟来欲杀”,“杀”就是让我们烦恼和痛苦,不让我们解脱的意思;单独,是指没有真善知识来保护你。我们是有情众生,很容易被感情左右,多数时候被群贼恶兽给支配了。

所以“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

死是从果上说,从因上来说,就是烦恼。凡人都怕烦恼,但是现在人对烦恼却是非常麻木。“死”只有到得了“癌症”时才会被提及。对得了“癌症”的病人,多数时也是瞒着,亲戚朋友也都回避。烦恼来了,多是不去管它,过去就算了,这都是属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其实心里面非常怕“死和烦恼”,又不敢正视。这一点,来寺院学佛的人要好的多,知道有生老病死,要消除烦恼。世间人却可怜、可悲,回避死亡,但死亡是任何一个人也回避不了的,烦恼是哪一个家庭,哪一个人都回避不了。

“直走向西”向西是佛指引的解脱方向,就是想解除苦恼,直面人生真相的愿望和行进。该烦恼就烦恼,烦恼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烦恼提醒我们要处理,提醒我们要念佛,不念其它的缘分,。你光回避烦恼,解决不了问题,烦恼也回避不了,回避时间长了,反而会爆炸。

“忽然见此大河,南北不见边畔”就是说烦恼无边。要断除烦恼,反而见到烦恼停下来非常的困难,简直是无边无际。我们的身体一天一天老了,烦恼却没有一点减少,通常人烦恼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中间现一白道”就是说感觉愿望脱离苦恼的力量,显得非常微弱。凡夫为什么要回避烦恼呢?没有勇气。有人说佛法是软弱,没有力量,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佛法是最勇猛的,没有什么人比佛菩萨更勇猛。世间人没有眼光,采用的办法是回避,不是真正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很多人想发财,想去当官,想要小孩好好的读书,获得很高的学位,想要自己身体健康,长寿安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追求不到的东西,因为终究还会失去。而能够得到的东西,我们反而不去追求。“中间现一白道,极是狭小”,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这条白道,他根本就离这个白道很远,根本不会有解脱烦恼的想法,他就是在黑暗中,从黑暗最终走向黑暗,只是想追求表面上的一些东西,他注定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人选择了错误的目标,那就没有办法。

“中间现一白道,极是狭小”,对很多人来说,不是狭小,而是他看不到,他追求的不是白道。他只是追求苦中作乐,追求的结果就是慢慢的越来越苦恼,没有出路。“白道”就是佛给我们准备的很大的一条出路,所以信佛非常重要。

很多人他没有感受到“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他是在贪心和嗔心里面游泳。所以我们是非常的幸运,虽然说你还有很多的烦恼,但是你望见到了“白道”。你现在念佛,烦恼怀疑很重,我行不行?我能不能往生?怀疑的力量很大,既使再怎么怀疑,你还是有一点相信,比那些不知道的人强太多了。

“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二岸相去虽近是指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从心念上来说,是根本没有距离的,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离我们不远。“定死不疑”由贪嗔无边的苦恼所困,没有往生解脱的信心。“今日定死不疑”,是指我们不念佛而念烦恼,感觉当下是苦的,将来也没力量解脱。

然后说“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下面讲的就是“三定死”。“倒回”就是我们发愿往生净土,由于对佛愿有怀疑,没有建立信心,感觉到失望。“倒回”更细的方面是本来发愿往生的人,得不到信心成就,他想重新保持人身。

“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想保持人身,他感觉也没有力量。怎么保持人身呢?依佛说,你须持守五戒。想继续作人,在追求这个目标时,发现“群贼恶兽”,不让我们永久的持守五戒。目前的修学环境很坏,几乎很难真正持守五戒。即便是你持守了一段时间,获得了人身,其实人身本质上也是苦的。这个世间最有福的人,也有很多的苦恼,无常在等着他,随时被“行苦”所逼迫。

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这是说,要想维持人身没有力量。南北避走就是要有断除贪心和嗔心,或者前往其它佛国。但是“恶兽毒虫,竞来相向”。火河的发源地在哪?水河的发源地在哪?二河有多深呢?我怎么样才能通过这两条河呢?普通人没有办法对治烦恼,即使学习《金刚经》、《心经》,但是可能你读一万遍,也很难明白“心”的真实。没有建立信心,没有智慧,那就只能随业流转,非常无奈。你念了南无阿弥陀佛,就走上了一条真正解脱生命苦恼的白道,我们现在要走上去,从此以后坚定不移,生命的力量就慢慢的会显现出来,我们就会在无尽烦恼之中产生战胜它的力量。

录音:白莲花笔录:罗慧丽

整理:真惠审核:纯祥法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纯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纯祥法师)  

 纯祥法师:略述慧远大师的净土观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一讲:法然上人发现念佛解脱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讲: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三讲:二门章,舍圣道归净土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讲:二行章,舍杂行归正行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五讲:二行章,正杂得失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六讲:本愿章,选择本愿的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七讲:本愿章,何故十八愿选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八讲:本愿章,为什么“乃至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九讲:三辈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讲:利益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一讲:特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