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寻找可依止的善知识


   日期:2020/5/31 17: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寻找可依止的善知识

KJ法师开示

(弟子根据录音整理)

时间:2010-12-24

地点:西安某位居士家

居士:我在寻找我的根本上师,在密宗里叫根本上师,我一直在想找一个真正我能依止他的老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所谓的没有找到,不是我自己的福报不够,就是我跟对方不相应。

释宽见:哦,缘分还没到。

居士:缘分还没到,所以我宁可守,宁可,阿弥陀佛,睡不着觉就念阿弥陀佛就睡着了,我这多年来很辛苦,就真的是这样!

释宽见:只要你这个愿不退,缘分成熟了,有一天就会实现的。谨慎一点也未必不是好事,我们现在有一些学佛人呢,轻易依止又轻易舍弃,其实这样反而有很大的过失。看见有活佛高僧名气大,赶紧去依止,依止没两天就发觉这个活佛、这个高僧哪方面不如自己的意,轻易舍弃,轻易离开,这其实都不好。

居士:是不是有这个说法,在密宗里头有一个根本上师和师父的说法?你也可能皈依了他,但是他不是你的根本上师,他没有认你是他的根本弟子,你也没有认他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只是你的师父而已,是不是有这个说法?

释宽见:其实学佛最重要是善知识,善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当然善知识有多种,就像我们拜师一样。比如我们先讲皈依啊,皈依是皈依的整个三宝,并不是说皈依的某一个人,这个皈依其实是比较普遍的,表示你已经进入佛门。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是皈依的整个三宝,表示我对佛法僧三宝的一个认同和归属感,当你要真正学佛的时候,应当要依止一个善知识,这个也就像我们一般说的拜师。当然善知识本身有多种,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是个一年级的学生,那么二年级对我们来讲比我们高一点,也可以算是一个善知识,当然真正意义上的这种善知识,你像佛菩萨这种善知识,甚至佛有法身报身化身,这样的善知识,一般人依止不上,比较难。再有是登地以上菩萨的这种善知识这也很难依止上。《解脱庄严宝》中,也讲善知识方面的内容,登地以上菩萨这种善知识恐怕你也依止不上,而一般来说我们能依止的,是看起来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这一类善知识其实更重要,因为我们不通过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不可能依止登地以上菩萨这一类的善知识,因为我们的福报还不够啊!你福报够了才能依止这种登地以上的大善知识,所以我们依止这个善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去依止善知识?当然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都很重视这一点,不过现在藏传佛教一般提的多一点。

依止师父并不是说只能依止一个,但是的确也不是说依止越多越好,什么原因呢?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讲,不适合依止太多的师父。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知识啊,他每个教育方法不一定一样,每个师父有他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所以说如果初学者依止的师父太多了,因为不同的师父给你讲的法,他的角度、方式都有不同,特点也往往不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可能就会形成困扰,所以对于刚学佛的人不适合依止太多的师父。依止的意思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依止师跟一般那种师父还不一样,表示什么?依靠他来学习,我的知见正不正?我应该怎么走?怎么修?我的方向是什么?所以这也需要依止师父来提携提拔。

还有根本上师,根本上师主要是指能从心性上引导你开悟的这种上师。就宁玛巴而言,根本上师是传授窍诀并指引直至大圆满证悟的上师,主要是指这一点。根本上师是我们成就无上佛果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无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师。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寻找根本上师,应先行好好学习皈依及因果法门等,并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学习的师长。

也有这样的说法,根本上师就是最能令我们的心受益与进步的一位师长。哪个是你的根本上师,不需要你刻意决定,而往往是到时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师长,有些师长可能很有名气,但有些或许只是默默无名的僧人。在师长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对你最有益处,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未必有名气,也不一定说法善巧,甚至可能是从未正式登座说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生起觉受,感到这个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就成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师,这过程并没有任何仪式,你也无需向这位师长请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视他为根本上师也不要紧。自己的根本上师是哪一位,你要视为秘密,并无需要向人宣传。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根本上师”更像是一个概念多于一个人物。如果你视某人为根本上师,你就要视他为你所有师长的总体,你所有的师长你都视为是他的化现;你应想着所有师长的体性是一体,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师。透过供养承侍根本上师,你想着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师长。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师,而你要视自己的其他师长是他的化现,所以无需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反正其他师长你一样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认定了根本上师,我们最好不要改变心意,否则利益不大。

释宽见:初学者不适合依止太多的善知识,因为什么呢?什么情况下你能依止多几个善知识,就是善知识讲的法,一听你能知道他的角度,不会对你产生困扰。如果是——哎呀!两个师父讲的不一样啊!——对你带来困扰了,这样的话就说明你不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过去佛教的传统是,欲出家的净人或刚出家的僧人须多修苦行,要为大众服务培养福报,初出家的五年以内,专心精研戒律及威仪,这叫“五夏以前,专精戒律”,每年夏天结夏安居一次为一夏,五夏未满,须依止师住,不得离师;虽满五夏,不明开遮持犯,还须尽形寿来依师。出家既满五夏,又精明戒律,才允许离师外出听教参禅。在师父面前,你需要学习多年呢,比如说出家以后你依止师父,在师父这里就要长期随学,若受了大戒,学戒还要五年,什么原因呢?先巩固你自己的基础,去参学你没有资格,你肚里空空你去参学什么啊?一参都是别人的东西,你没有东西你怎么去参学呢?这样就会走很多的弯路,人身难得,就会浪费宝贵的光阴啊。

出家人尚且如此,何况在家人?我们现在学佛也是一样的,你自己本身还没有学到一定的东西,比如说我小学一年级,哎呀,我怎么学呢?今天到红旗小学来听听课,明天又到那个区的小学听一下,后天听说另个区有一个高级教师,又到那个区去听一下,听了半天,还不如老老实实就在这一个小学听下来比较好,因为不管哪个小学,只要是正规小学,他讲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可能老师的方法会有点不一样,风格会有点不一样,内容都是差不多的,等你小学毕业了,甚至中学毕业了,甚至大学毕业了,你已经有相当知识量,这时候你就可以走遍天下广学多闻了。你看现在这些教授、学者经常这里研讨研讨,那里去交流交流,这就有参学的基础,我们刚开始你就小学一年级,1加1还没搞透呢,参学什么呀,没得参学。

居士:我那个师父他汉语讲得不是很好,就是我跟他没法沟通,他只会说好着呢。我师父到目前为止只是教我念金刚萨埵,很慈悲,持金刚萨埵吧,但是你有什么困惑,需要去沟通的时候,并不是说师父修得不够,而是咱自己跟他的语言障碍没有办法克服。所以这几年我遇到黄老师这样的善知识,因为他们已经修到一定的程度了,于是我就把他们作为师长跟他们讨教一些东西,别的我还是在家好好念佛,老老实实做人,开开心心做事吧。

释宽见:把心沉下来了,每天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明天比今天有一点进步,同时发自己寻找有缘善知识的这种愿,有一天这个愿就会圆满。

居士:谢谢师父!

释宽见:其实这个学佛啊,各有因缘莫羡人,就像我们看见姚明打篮球,全世界闻名啊!我也想全世界闻名,于是我也去打篮球,行不行?你不行啊,对不对?你看聂卫平,下个围棋成棋圣了,于是我也去下围棋,不行啊,是不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人和人没有办法比呀,因为每个人无始以来的因缘不一样啊,是不是啊?同母所生的双胞胎因缘都不一样,当然千变万化理不会变,这个理就是我们需要去悟的东西,过去有一句话叫什么?“像我者生,似我者死。”道理就是一样的,会学的人那叫“像”,悟到这个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叫“像”,悟不到这个理你学的是一个表面,学到一个死的东西,不会变通,那叫什么?那就是“似”,相似的似,似我者死,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呢,他总是看见别人得到的好的果报,然后起了贪心,于是想依葫芦画瓢。姚明打篮球成功,我也打篮球,怎么我就成功不了呢? 对不对?总是在眼睛盯着别人,这样子的话永远也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懂得学习的人,他不用刻意去学习知识,是知识来找他,他不用去刻意找知识。会学习的人非常轻松,他就玩着玩着就把知识就学会了,不会学习的人干着急,就像狐狸碰到刺猬,干着急吃不下去。但是这个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和窍门,但是这个窍门却不是你一厢情愿一着急就来的。就像有些女同志,比如夫妻之间,她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她就拼命去跟别人唠叨,比如对儿女或者对丈夫,她以为她不断地把自己的意愿告诉别人,把自己对别人的希望、意愿告诉别人,然后别人就能够按照她的意思去做,其实结果恰恰相反。我有一句话,就是:你越想得到什么,你就越得不到什么;你越不想要什么,你就越离不开什么。不如我们立足自己的现状,踏踏实实、反观自心、从脚下做起,有一天就会水到渠成。有一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哪呢?找不到,蓦然一回首,咦!就在灯火阑珊处。

居士:真的感谢师父慈悲的开示。

释宽见:当年阿难,佛都已经圆寂了,他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后来佛经集结的时候,迦叶尊者就不让他进去,不让进七叶窟。迦叶尊者说,要进此窟参加结集佛经,须证阿罗汉才能进,你没证得阿罗汉你没资格进去,阿难心里头惭愧,我跟佛那么多年,我以为我不用努力,佛一加持我也证阿罗汉了,结果到现在还没有证阿罗汉,很惭愧。就发愿,我一定要努力精进,就在洞门口打坐,精进了七天七夜没睡觉,在很努力地思维佛所讲的道理,没效果,七天七夜,哎呀,受不了了,可能是不行了吧,这个身子一倒,要躺下来,还没有接触到草地一下开悟了,证阿罗汉果了,当然这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透露出一些信息,也很值得去玩味。

另一居士:师父,这就可以叫“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释宽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居士:谢谢师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