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不增不减义


   日期:2020/5/29 7: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般若经要解——不增不减义

白云禅师

这单元要介绍的是“不增不减”,在法要上它虽与“不垢不净”差不多,但境界却不相同。

谈“增与减”还是关系到人我分别的问题,举一个经典中的例子来说:你点了一盏灯,许多人都藉由你的灯,将手上的灯点亮,而你的灯所发挥出来的光是无限量的!因为,就原来灯的本身来看,并没有减少什么或增加什么,所以是“不增不减”。表面上看好像有增──增加别盏灯的光,其实这是从相来谈它的概念,若从实质上看则不一定!好比:为了使灯亮着,一定要有维护它亮度的力量,也就是要有油、有电、有充沛的能源,这能源不一定是什么,但是以你的灯来说,于相“不增不减”,点燃多少人的灯都不成问题;可是有一个问题:你的灯的能源会不会因此而减少呢?好比一个罐子装满了汽油,上头点燃了火,为了让灯续燃,汽油当然会愈来愈少,从汽油本身来看,是不是减少了?那什么时候才是增呢?当然是罐子里的汽油慢慢减少之时,为了要维护灯的燃着再加油,能量因此又增加了。

可见,于原来的本体,时间久了还是会起变化,有增加、减少的现象。最初只看一灯引燃千灯,似是不增不减,事实上维护灯燃亮的力量,还是有增有减的。可见于相、于实质上看,原来是两个东西,且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依原来的量而言,分给别人,让别人的灯引燃,从表面看没有增减的现象;但以维护灯燃亮的力量来说,却有增减,可见“不增不减”不是单从表相来肯定的。

再举“饱与饿”的例子来谈,我经常喜欢谈吃饭的问题,如果认定“饿了”是减的现象,“吃饱了”是增的现象,那也说不通!为什么?因为饿是因为没有吃的缘故,饱是因为吃了,所以依吃而言,“饱与饿”不是增减现象,吃才是力量,就像刚刚说的,要维护灯的燃亮,能源才是背后的力量,灯点燃只是一种现象,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那么“增减”的道理就说不清了,但在般若学上,这还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佛法而言,“如来藏”是一个人造作之后完成的结果,也是一般人所说的“记忆”,它存放了许多学习之后所得的知识经验,因此如来藏就有不增不减的现象,为什么?源于记忆,认识字、学会了写字、还能完成一篇文章,一定是依凭记忆里的一些字词,编成文句,进而完成一篇文章,那么是不是记忆里的东西就因此不存在了?其实,并未减少!那什么时候是“增”?什么时候是“不增”?所谓“增”是不断地学习,增加我们的知识经验,但会不会有一天脑袋瓜子也装不下呢?并不会!因此以记忆来说(我们讲的如来藏),它有这样的一个现象:你学习的再多也装得下,绝不会因为知识经验增加了就承受不了,可见,如来藏有“不增不减”的现象。

“如来藏”就像天空或太空一样,也是我们常说的“虚空藏”,但为什么以虚空来形容如来藏呢?看看天空里的日、月、星、辰及风、云、雨、电,当晴空万里时,天空中什么都没有的时刻,难道天空就因而减少了什么吗?如果真正减少了,是不是狂风暴雨来了,天空就会有很多狂风暴雨,而一旦狂风暴雨过去,天空又少了什么?所以,以虚空本身来说,当风云雨电来时,并未增加什么;消失了,也没有减少什么!以虚空而言是一个不增不减的道理;虚空本身并不会去分别什么是“风、云、雨、电”,什么是“日、月、星、辰”,会分别的是每个人的那个“我”。

究竟谈这些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人往往会去执着、计较一些什么,比如:于五欲“财、色、名、食、睡”会产生贪欲,也会懈怠、放逸。其实在人生的过程中,来到这个世界,来时并没有带来什么,走时什么也没有带走!所以,来去之间并没有增减的现象。那么,什么时候才有增减?那就是在执着自己有多少钱,希望钱愈来愈多,名位愈来愈高的时候.....这当中就有增减!所以,可以发现“增减”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并不会永远存在,但人往往会去执着,比如刚刚说的,如来藏里增加了很多知识经验,如果把这些知识经验运用出来,难道就会减少什么吗?没有!可见,佛法谈这些,是告诉我们不要太过于计较与执着,人的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活着的过程中,因为是众生、因为世间法的关系,才有这些现象的存在,所以须从世间法中出离,一旦遇到了这些过程,不妨自然一点、自在一点;否则,看自己处的环境比别人差,就会怨天尤人,认为别人的学问不及我,智能不比我高,为什么际遇都胜于我?如果以这种方式看问题,则会埋怨别人,认为老天不公!其实,娑婆众生因业来到这个世界,既然带业而来,就必须承受业报!而业有善、有恶,因此就会有苦、乐,如果真正透悟人生,自然了解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寒暑,一切现象只不过是过程罢了。

所以,“如来”究竟之义是如此地来,如此地去,来来去去,永不休息;说明来时,什么也没带来;走时,一切都带不走!众生即如此来来去去。如果懂得这些道理,深入法义探讨,就不会像原来那么的计较、执着了!认为我现在升官了,比以前更有钱,或者我现在做生意失败、做官被撤职查办了,尽在这上面打转,就会忘了本来增加什么、减少什么,都是自己的那个“我”在分别,绝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把握了增减的道理,就知道关键在于虚空的究竟之义,垢与净也是如此。

了解了增减的法义,在修养上又要怎么去运作呢?通常谈烦恼与菩提,烦恼未显现的时候,是不是没有烦恼?烦恼消失了,是不是烦恼就真的减少了?事实上未必!假使把烦恼摆在人的某个地方,能把握的也是一些现象而已,还有一些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上,如来藏里面,有业就有烦恼,业经过修养才会慢慢减少;因为已承受过业报了!如果没有减少,那是因为人会在受报的时候,再造作成业,比如:本来面对一个受苦的环境,会心不甘情不愿的逃避,为了离苦趋于妄乐,再次的犯错,好比贪污、抢劫...什么都来!这岂不又造作成业吗?因此,原来承受果报,本可使业慢慢减少,却随业再造业,反使业增加,其中就有“增与减”的现象。以自我而言,本来受报就不应该再去造作,这样业才能清净,可见对原来的如来藏而言,就像虚空般,并无增减的问题存在;若有增减,是缘于“人”的自心造作之故。

把握“不增不减”的道理再去修养自己,佛性的本有就会完全展现,那时,你的那个“我”已不存在了,就不会去计较、执着,那还有什么增?什么减?可见,一切烦恼还是来自于那个“我”。所以,谈佛法有一个基本问题,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那个“我”!我也经常说:“修行办道是自己的事,是个人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它的道理就在这里;但人往往会忘了自己,徒在相上打转,不愿在知见、修养上下功夫,且不管“愿”与“不愿”,日子还是要过的!你能说眼前的一切都跟你没关系吗?不可能!只要是人都带着业来到这个世界,既然带业而来,想不造作、不受报都不行,可见,其中就有增减的基本问题存在,那要怎样才能清净,达到“不增不减”的境界与修养?这就不是单纯的相上的问题了!只不过过程是一种现象,“因与果”是一种感果缘因的现象。在佛法中,才会称修行的人叫“净业行人”,意指清净业的修行者。所以,如果不从事修养、清净自己的业,业会永远存留在那里,等业报显现时,还会去抗拒,认为自己不该受这些苦!但若抱着理所当然的态度,听天由命呢?也不行!因为那还是一种愚情分别。我曾经说:当业报显现的时候,要欢欢喜喜去承受它,但是业报显现是件很痛苦的事,谁又欢喜得起来?能欢喜面对必须凭什么?!必须懂得道理进而着手修养才能办到;何况欢喜之余也不只是受报而已,要能明白“一切的业是自己过去所造的,如果现在承受它,以后这个业才没有了!”如果所有的业报都能让它消失,“业”不就可以慢慢清净了吗?也唯有业清净了,才能成佛、成菩萨。

可见,业之外还有“道”,道与业的显现、消长是:“道”增加了,“业”就减少了;“业”增加,“道”就会减少,但这还是不出人的行为造作,如果能达到业完全清净,道也不需要了,是不是就是“不增不减”的境界?如果还有业,需要道来化解,那就还有业与道的存在。可见,业多,道少;道多,业少,还是业与道的关系,其中就有增与减的现象,一直到业尽了,道也不需要了,那才到达“不增不减”的境界。因此,若烦恼是业,菩提是道,可以从中发现“不增不减”的道理,如果只在名词、理论上徒说一番,以为自己真的像虚空,当风云雨电来时不认为多,消失了也不认为少,但究竟虚空不是你!所以要修养像“虚空”一样,一定要去下功夫。

因此要把握“唯识学”说的第八识,般若学里的如来藏,了解增减是因为有“我”,如果“我”清净了,增减就不存在了,那才是“不增不减”的境界。如果还有增、有减,还是需要去修养!因为其中仍有分别、计较、执着的存在。只有业清净了,最后连道也不需要了,到达涅槃的境界,无增也无减的修养、境地,那才是“不增不减”的法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