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有、无、非、空


   日期:2020/5/29 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无、非、空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跟大家谈“有、无、非、空”的法义,这四个字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根本没有办法了解经典在说什么。佛法总是教我们怎样去认识“有”、突破“有”,进而去发现不同于原有的我,最后还要做到连这个“有”也要清净。

先谈比较容易了解的“有”,经典常提到这样的句子“一切有为法”,尤其唯识学,总是离不开“有为、无为”的探讨。基于“有”的本身是一种肯定的存在,不管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凡是你所接触到的,从外表都可以瞧见,包括色尘、法尘、色法都是。那什么是“无为法”呢?如果你不了解无为的“无”是什么,就会变成一种否定;其实“无”不是没有,它是从“有”进一步去做深入的认识,经过五蕴的调理,因此在佛法中是一种观法。可见“观”就是深入的认识,一个问题经过深入的探讨,显现出来的第一个现象叫“非有”,也就是“不同于原有”,但这只是一个过程,当过程完成后才会产生“无”的现象,所以“无”是一种境界。

举一个例子来说:烦恼与菩提,大家都知道烦恼是肯定的“有”,那菩提呢?如果菩提不是“有”,难道是“无”吗?既然是“无”,那菩提究竟是什么?其实于法而言,烦恼是“有”,菩提还是“有”,关键在于怎么去发现其中的道理,也就是怎么去做深入的认识。“烦恼”很明显的是身心不自在,但什么时候身心会不自在呢?当然是关系到人与事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业与道、因缘与因果的问题。

首先要确定的是,你是为自己烦恼还是为别人烦恼?因为两者的差别很大,自己烦恼很容易体会,别人烦恼看到的只是他的表面,至于他的内涵是什么?还有为什么烦恼?我们全然不知。如果从因果来看,一般佛教徒会认为:烦恼的产生是一种业报,当然以概念来看并没有错,可是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否则等于只是解释名相,并不知道它的法义在哪里。

我们看,烦恼会令身心不自在,所谓的“烦身、恼心”,“烦”是表面的不自在,还可以看得出来,内在的“恼”呢?最多你只能从概念上去安慰他:“烦恼有什么用呢?”所以当很多人说:“啊!我的烦恼太多了!”如果你问他:“你烦恼什么?”他回答:“反正就是烦恼嘛!”那根本连烦恼都谈不上,纯是妄想杂念而已;真正谈烦恼,一定要知道烦恼什么?是为了什么人或什么事而烦恼?如果不去探讨“为什么”,而只告诉别人你很烦恼,人家根本不知道你究竟是怎么了?

所以,烦恼肯定是一个“有”,但这个“有”是表面的还是内在的?我们要进一步的去认识它;表面的,人家可以看出那种不自在,内在的人家就看不到,从中可以发现它的关键点在哪?就是“因缘”的问题;因为人有业,遇着不同的时间、空间就会显现,刚开始显现的时候还不能称之为烦恼,那只是一种“无明”而已,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也不能肯定“我为什么而烦恼”,这个时候最多只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搞不清楚;那搞不清楚是一种什么现象?就是迷惑!换句话说,把无明搞清楚了就不会迷惑了;所以有很多人把这几个名称混在一起,甚至连佛学辞典都这么认为──“无明”、“迷惑”、“烦恼”只是名字相不同,其实意义相同,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无明”、“迷惑”、“烦恼”三者的“体、用、相、境”是不同的,所以意义也不同。以本体而言,于无明我们只发现了作用;以迷惑来说,我们会知道它的境界;所以真正谈烦恼,它一定具备了“本体”、“作用”、“表相”与“境界”这四项。

在这一堂课,你们一定要用心听,否则我讲完了你们还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以为只是解释这四个字而已,如果只是解释这四个字,你们翻翻佛学辞典也可以知道一点,但对于修行终究还是用不上。因此你们的意念必须跟着我讲的而动,如果猛记笔记,那是浪费时间!写了一大堆结果还是无明、迷惑、烦恼!经典经常提到“无明、迷惑、烦恼”这三个名相,我们必须从因缘与因果去认识,才不会停留在我刚刚说的概念里──“无明是一种作用,迷惑是一种境界,那烦恼呢,包含了体用相境.....”以致不能了解我究竟在说什么?还有谈这些跟自己的那个“我”有什么关系?

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正常的时间肚子饿了,如果没有饭吃,会产生什么现象?以人的基本心念来看,一般会去想办法找食物,让自己不致挨饿,但如果遇到一种人,饿了没有饭吃,他不会去面对问题,却在那里分析:“我为什么会饿?”、“不吃可以吗?”、“是不是吃了就不饿了呢?”、“难道人就只为了吃饭?”若以无明、迷惑、烦恼来看,那究竟这会是什么样的人?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用一个名词来形容,我会说这个人是神经病,不是吗?肚子饿了当然要吃东西,吃了自然就不饿,如果在这节骨眼还在那里分析、探讨,那就不符合现实了。就像很多学佛的人经常自以为是,最后迷惑了还不知道,甚至还得意洋洋的对人说,自以为是在修行办道:“哦!我要把所学的佛法运用出来!”看起来好像没错,我也曾经说过要把佛法融合在现实生活里,但并不是叫你饿了去做一串无意义的分析,须知学佛的人也是人,所以不要把自己当成好像“我不是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饿了当然要去找吃的,不吃就会挨饿,如果你说要修“忍波罗蜜”,那么饿一天、两天、三天....甚至饿个八天、十天,请问你还撑得下去吗?结果还不是要吃!

就是有太多学佛的人,找一些佛教的名相摆在现实生活中,自认为已与佛法融合,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往往他们会忘了自己还是个人,只要是人就要用人的方法解决问题,除非哪一天真正成佛、成菩萨了。暂且不说成佛成菩萨,只要一般还在“欲界”的众生,饿了都要吃,如果你说:那“色界”的众生呢?他们饿了也不一定真正要吃,闻一闻就能满足;甚至还有“无色界”的众生,连闻都不需闻,只要想一想就可以得到满足;但除非你真正已到达了超出欲界的修养,可以不用吃了,但可别忘了“色界”、“无色界”还是在天道,只是层次高低不同而已,唯有真正成佛成菩萨了,吃与饿就不是问题了。

所以,有很多学佛的人,学佛了十几、二十几年,自认为修得不错,最后还是迷惑、烦恼,就像饿了不会去找饭吃,只在那里挨饿,最后饿死了成为鬼道众生。由此可见,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法是对人说的,不是对佛说的?还有,为什么对色界、无色界的天道众生还要谈佛法呢?因为他们还是有业习在,既然有那么多缺陷,当然需要用佛法化解,以到达最后的圆满。不是有一句话──“出离三界”吗?但是要出离三界,肯定的是业已完全清净,如果还有业,必然得去面对与承受。所以大家要多思考我刚才所讲的:问题发生了,不要像一些人只会用佛法或者佛教里的名词、名相,自认为很有修养,已到达了某一种境界;须知学佛修行,如果只知道道理是不够的,还要起而行,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体验与发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让我们再回到“烦恼”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懂得一些道理,也知道“烦恼即菩提”这个名相,但却不能深解法义,那么在没有正式修行的实际体验下,烦恼怎么能“即”菩提呢?以禅宗的语言说:“你能发现、就能得到好处;不能发现,即使懂得一大堆,对你来说是一无是处!”现在大家不妨作个思考:“烦恼”既然是身心不自在,而且对这个问题也经过了认识、了解与发现,如果真正烦恼显现的时刻,你是否还能保持镇定,会冷静的去认识问题、去做了解与发现一些甚么?有一些佛教徒是这样的,每次烦恼来了,就把一切归之于业,感叹道:“唉!这些都是业报,是过去所做的,我现在应该要承受它。”但真正学佛的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不否定业是过去所造作的,也知道要承受它,但他明白如果问题不能化解,烦恼最终还是烦恼!所以,唯有能转烦恼显现菩提,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问题就在乎烦恼显现的时候,你做得了主吗?能心平气和的去认识、了解与发现吗?这当中就有两种处理方式:一个是真正的修行人,懂得运用佛法的知见,去面对、认识、了解与发现,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人,也知道用人的方法去解决;另一种则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个人,面对现实时表现的是自我意识,所以稍不谨慎就会走上偏离的路。其中的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在哪?就是如果只知运用佛教里的名词、名相,甚或佛法的道理与方法,但把人的角色与立场放一边,忘了自己还是个人,全以自我意识去面对,结果一定会出问题。可见,以佛法来说,不管你学什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意识;总是把自我摆在前面,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教界会那么乱的原因。

通常不管出家、在家学佛的,三皈依里不是有提到“深入经藏,智能如海”吗?大家早晚做三皈依,天天都念着这一句,难道真能深入经藏吗?所谓的“深入经藏,智能如海”,绝不是一天到晚翻阅大藏经,研究大藏经就能达成的。多年以前,我有一个出家弟子,是个比丘尼,如果现在她还在的话也已经八十岁了,以前,我的房间里有一个书柜子,里面放着藏经,藏经的柜子中间有一格,供奉着一尊佛像,她每天都会按时间到我房间去,把那个大藏经打开,可是她打开藏经不是给自己看,而是给佛像看,而且还一页一页的翻着。我问她:“是谁告诉你这样做的?”她说:“师父!我不识字,人家说这么翻可以种善根。”你们知道最后我是怎么处理的?我不称赞她,也不否定她,随她去做。你们想想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学佛的人,不要把每一个人摆在同一个水平在线,每个人的根基与智能都不一样,你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跟你一样。我们要了解,佛法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相应每一个人不同的根基。你想,她不识字,都还知道要种善根,希望来生得以识字。而今生她一字不识,不要说深入经藏,叫她念三字经都没有用,但千万也不能这样鼓励她:“哦!你不识字,所以这样做也很不错!”怕她会信以为真,真的就这样翻藏经给佛像看了。

但不能否定的是,她至少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做这件同样的事也不容易!所谓“应机说法”,我们千万不要把人摆在同一个水平在线,不是有这么的说法吗?孙中山先生讲平等,是平“足”不平“头”,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够让一排人站在那里,从那个最矮的一把刀就这么削齐,想想,假使这一排有十个人,那就要死掉九个,剩下的就只有那个最矮的了;如果从最高的砍下去,你一个都砍不到,所以常有些人因为看到别人的基础不够,就认为他做的事都是愚蠢的,就去讽刺他、取笑他,这样是不慈悲的。相反的,也不必看到高不可攀的人,就以为他非常了不起,其实他的高不可攀,也是慢慢累积而成的,如果人家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只要肯努力。

谈到“人为什么会烦恼”?其实是因自我分别而来的,再问“自我分别的力量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我”、“无我”的原因?因为人总是会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很重,一辈子就在自我意识里过日子,甚至站在别人面前还可以讲一大堆道理,最后自己还是自我,能说不能行也没用!至于“无明众生”的缘起是什么?还是缘于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基于十二因缘法,不管从理法还是从实法上谈,第一个都是谈“无明”。谈到十二因缘的“理法”大家比较熟悉,那么“实法”是什么?其实它是谈一个生命过程,从“无明”开始,到人怎样成孕、成形、然后出生.....都是在谈实实在在的法。那十二因缘的“理法”是什么呢?就是包含了一切人与事的因与缘,不管论人谈事,几乎都有一个基因在,之后相应于缘,才会产生法,所以不要把这个无明,当成一个恐怖份子看待,然后产生害怕。再说人从无明而来,事从无明而生,如果我说“一切我们都明明了了”了,那肯定这个人不是佛再来就是菩萨再来。

可见,无明不可能直接完成烦恼,一定是迷惑而后产生烦恼的,因此从无明到烦恼的中间,一定有一个迷惑的过程,就好像不懂得道理方法,也不知道怎样实际去修行,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最后还是迷惑。记得以前我常举一个例子:一个人一有了烦恼就跑去找法师,他说:“师父!我大概业障太重,总是有很多烦恼,怎么办才好?”师父就教他一个方法:“你回去念佛!好好的念啊!”真的就有这种无明的人,乖乖的跑回去念佛,刚开始因为专心,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了,当然有效!但念久了还是烦恼,他又回去找这位师父:“师父啊!我现在还是有烦恼!”那位法师就说:“这样好了,我教你一个咒语”,这个人又欢欢喜喜地学了一个咒语回去猛念,结果还是一样,刚开始的确有效,就像我刚说的,因为他要把这个东西学会,他就没有时间去妄想,好像烦恼没有了,甚至还法喜充满呢!但最后念了念,烦恼来了还是无法化解,他又再去找法师,法师再教他一个方法,好比去念一部经或拜一个忏,总之每次一找法师,法师就教他一个方法,到最后这个人还是很烦恼,这下这个师父已没有戏唱了,因为他的法宝已经用完了,最后他的结论是:“唉!我什么都教你了,你还是烦恼,你的业障实在太重了,我也没有办法!”其实烦恼来了,你不问他为什么烦恼,就教他一个方法,让他当作化解烦恼的工具,那就成了我在书里写的:“把佛法当武器,把现实生活当作敌人,拿着武器去消灭敌人。”这有可能化解烦恼吗?烦恼一定是要去认识、了解、发现,才有机会突破与化解,如果只是教你一味单方去对付烦恼,学的人无明,教的人更无明,但在台湾的佛教界,这种现象却很普遍。

不可否认无明人人都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佛的缘故,不就是希望能明了吗?不单单要明了,还要能够圆觉。虽然无明是不可能避免的,但千万不要在无明中过日子,否则看似在学佛,最后还是随着无明转,而且愈转愈无明。好比:有很多人一出家会发大心、发大愿,那一股道的热诚,以开水来比喻几乎超过一百度,但过不了几天或几个月,业一来承受不了就会想逃避,等到再接触到所谓“道”的问题,又会发起一股热诚,如此起起伏伏,自我意识作祟,所以,即使有机会接触道,最后还是承受不了烦恼;就像我们千佛山的梵密行者,刚开始要接受四十九天的磨练,天天做同样的功课,一成不变,想想在那四十九天中,会有多少的起心动念?所以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只是勉强承受,算算四十九天过了后“我就会怎样”?其实那是没有用的!修行还是要去究竟认识自己,如果在这四十九天勉强的承受那倒还容易,就像那些吸毒者,那些演艺人员、名主持人,常常因为吸毒而送去勒戒,关个三、四个月,无论如何他还是得去承受,但在承受的过程,究竟能改变什么?对自己有多少认识?发现与了解自己多少?谁知道?

这一堂课我们几乎都在谈“有”,但到底“有”什么呢?于人的问题必定关系到事,如果事不关系到人,那么这件事也就没有什么!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的“有”,就是因为人与事会打交道。唯识学中有谈到“百法”,你看看其中“有为法”就有多少?我讲的都是概念,是平常大家可以体会的。其实真正依于“我”来看,是不能避免一连串的“有”,如果只是空谈道理:“有没有关系?”、“你要去认识、了解、发现,就能突破啊!”真正这么容易吗?关键在于你能认识多少、了解多少?发现多少?以致于突破多少?谈到无明,我这一辈子,从生下来到现在,九十几年都吃素,还是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如果处在无明中过日子,营养再好也无法吸收,身体各部份的器官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无可讳言,人难免会有无明,但只要不迷惑,就不会形成烦恼,如此一来,吃什么营养都能吸收,怎么还会喊营养不够呢?其实我们的消化系统跟心情有密切关系,如果连吃饭都觉得是一件苦差事,那么再好的营养也没用。我们的身体需要充份的营养,吃饭就是用来补充所需的营养,自然的,如果吃饭能好好的吃,睡觉好好的睡,哪会有营养不足的问题产生?但是人往往就会忘了一点:面对问题时,只会用自我意识去看、去听、去讲,最后做自我意识的确定,一切离不开分别而后的计较、执着,所以吃什么营养都无法吸收。

如果我每天照三顿吃,可能就会像那些摔角的,以前我不是告诉大家一个数目字吗?每一天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营养,以一百分来计算,百分之七十五是脑吸收,其它身体的各部份只要百分之二十五的营养就够了,这是正常的情形,如果常处在无明、迷惑、烦恼中,可能连百分之一百的营养,都还不够让你的脑消耗,为什么?因为妄想杂念一大堆,所需消耗的营养就更多了,其它部分的器官好比五脏缺乏营养,你说会不会生病?因为营养都让脑给耗光了!

所以,为什么学佛的要讲究清净?清净什么?就是清净那些妄想杂念,清净自我意识,怎样从无明中突破出来;只因一切有为法,关系到人与事的或是理与事的问题都叫做法,这些有行为造作的法,几乎都是让自己处在无明的状况中,不能远离无明而明了缘故,随着无明而迷惑,等到烦恼形成了,想再去寻求菩提,那就太迟了!应该是一开始产生无明时,就要去面对、着手,但什么时候是迷惑呢?就是在无明生起,产生分别的时刻,如果只是去计较、执着就会迷惑;但如果无明生起的刹那,不为无明所左右,反而能依于佛法的道理方法,把无明放在一边,实际的去面对人与事的问题,作认识、了解与发现,那就有突破的机会,不致因迷惑而形成烦恼。

至于烦恼真正已形成了怎么办?如果从无明,一下子就迷惑,马上成为烦恼,那也不是问题;但千万不要去找菩提,应当是去面对烦恼、认识烦恼,了解自己为什么会烦恼?我不是说:真正的佛法就是去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然后要化解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如果不从“为什么”着手,只是一个问题去找一个答案,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一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往往答案里面还是问题,为什么?假设烦恼是问题,那菩提是答案,是否烦恼就能得到化解?其实找到的菩提还是问题重重,因为烦恼本来就是问题,你又再找一些问题。所以,当你认识了一些什么,了解一些什么,如果能这么想:我可不可以不烦恼?单就这点就已不容易了,至于如何去化解问题,那当然更要下功夫。

还有,为什么有的出家一辈子了,自己好像过得很不错,但一看到别人不对,就认为他应该怎样怎样,可是从来不会反过来看看自己?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有很多人喜欢去“度”人,自认为懂得一些佛法,于是热心的想去帮助别人,结果尽挑剔别人的缺点,不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还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优点,掩没自己的缺点。因此,造成自己的烦恼不打紧,却不经意给别人带来许多烦恼,这种人在座的很多,这都因为看别人看得很清楚,就不会反过来看自己,所以才会讲到“为什么要有镜子?”这回事,这都因为眼睛不能够反过来看自己,才必须摆一面镜子照照自己,那谁又是镜子呢?其实,你所接触的人与事都是镜子!只不过当你看到镜子里显现出来的缺点时,要想想自己是怎么样?当一句话要讲出来时,要去思考这句话是利益的?还是伤害的?

可是人就是这样,经常处在是非里,这都是因为无明的缘故,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每天跟无明一起过日子,还觉得顶不错呢!何不思考;看别人为什么看得那么清清楚楚,对自己就这么陌生?还有,为什么道业不能进展?缺点为什么不能愈来愈少?就是因为拼命的想掩盖自己的缺点,即使不小心暴露了,还找一大堆理由来维护自尊,认为这些不是缺点,形成“道”的障碍。尤其讲到别人的缺点好像理所当然,还说:“我是为你好呢!”换成别人讲你的缺点时,那就会像屋顶快要掀掉了似的,拼命保护自己。这完全缘于自我意识,处在无明里,不知道什么是修行?什么是办道?如果不能够从这些有为法中下手修行,只拼命的寻找无为法,甚至还以为自己是个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到头来依然是业障鬼一个!

所以,不要只顾看别人的缺点,应当反过来多看看自己,想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其实看别人的优点是最好学习的机会,因为当你能发现别人的优点,那个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也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立刻作为自己的返照,那么那个有缺点的人,对你而言也是一个善知识。可见,学佛、修行办道必须先从“有”着手,不管正面、负面或相对的,都要去面对,都要去下工夫,千万不要害怕面对“有”,如果那一天“有”的问题都清净了,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唯有从“有”去认识、了解与发现,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办道;若还能进一步的突破,那么你必定已具有一些修养了!

所以,于“有”不要害怕,也不要把“有”视为理所当然,认为那就是老和尚讲的:老和尚不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跟“有”打交道?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总是把我上课说的话断章取义,最后还说是我讲的,就像有些人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会说:“你看看老和尚讲的,你就是这个样子!”这时他就不会反过来瞧瞧自己真有这么好?说不定还比那个人更糟糕呢!为什么?因为你讲别人不好,他如果反过来当面谢谢你,或者认为算了,那他算是个有修养的人。如果换了一个没修养的,也许看你一眼,掉个头就走。再看,万一别人讲你,如果你就做狮子吼,我说那才是真正的业障鬼!为什么你讲别人可以那么钜细靡遗,清清楚楚的,而别人讲你,你却一点都不能承受?你的修养到哪里去了?那就表示从来都没有修养,因为没有修行嘛!所以,只有不断的修行才能完成某些修养,修养一定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修行是自己踏踏实实去完成。

这一堂课我们大约谈一些“有”的问题,于“有”知道得愈多,理解的愈多,那么面对“无”、“非”、“空”就更容易理解了!(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