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体用 10.直言须道


   日期:2020/5/23 13: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慧真禅师曰:「如何是玄中的?」

(识起迷情于玄中又玄之境界,行者证至玄中又玄时,其后又应如何自处?)

禅师曰:「有言须道却。」

(行者应缘利物应知语带悲。)

僧曰:「此意如何?」

(生处能熟,当知何意云何。)

禅师曰:「无言鬼也嗔!」

(行者守住顽空,将堕入空亡,并无利众生之处。故《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应有断灭相。)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古德云:「玄中又玄者,有如死人舌。」这是行者修空、无相、无愿等三昧,祈能悟入真空理地后,不为一切法缚,不住一切法中。但修证解脱道路中,不执一法、修忍辱是入空的最佳修证。当行者证得空理后,身心已能自主,即能对法无碍于心,对外法能无所觉知、攀缘,故又回复到凡夫相,千圣不知,别人不识,仅是默默地行菩萨道。

但因行者心眼已开,此心对于外缘均能感知,当另类众生前来时,是有所求也。行者于此时对于众生,当起心动意,该说则说,说些利益众生的话。若是守住空寂,不理万境,则另类众生有时亦会不能接受的。

话虽如此,真修解脱道者,行无声胜有声,以空无的体面对一切境缘,也许另类众生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安祥、无碍的圣境,世间一切言说,都是多余的,保持那种祥和、空寂,更是无有争端的良方。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也能无碍于境,无碍于人、事、物,总是自我潇洒外,还能让周遭众生亦能自在无碍,万物祥和,无有语言、文字来破坏那种谧静。

但菩萨摩诃萨则应学习世尊在《金刚经》中所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当另类众生前来有所求时,有言须道却,不然无言也可能会引另类众生起瞋心的。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有言须道」,这是修行者到达悟空境界,得空、无相、无愿三昧时,心能遇缘不应一切缘,故常会住空守寂,享受那种无心之谧静,这是涅槃寂静之乐。但若转成修菩萨道行者,应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为主,不应再住空守寂,故要转修一切智门,当再对境时该应缘就要应缘,不要像在修证空时那样,永远沉空住寂。

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都是随着每根的六结使在进修,一关一关的修上去,经历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动、静、根是在修色身五根方面的,如果悟入本来以后,心就有觉、空、灭这三个毛病还待解决,刚刚讲的就是落在「空结使」这里,心还没有磨灭以前,心光照破天地。待觉知一切后,啄磨了以后,以空来应对一切境,这就是真的在修心,断绝一切业缘牵扯,所以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是希望这个心能大死一番,心没大死一番的行者,他是没有真正的禅定、解脱力的。

心大死一番以后,行者就能对境不起念,对一切的顺、逆境都能无碍,为了要修空,不想说话、不能说话,因为说话时就会不舒服。祖师大德常常讲:「当下即是,动念就乖。」当悟得空时,当下不起心动念,即是我们本来的空真如体,若也起心动念就乖离了空真如性。故禅宗行者在进道功程中,都要能真的有这种经验:「当下即是,动念即乖。」

不思善恶当下,你有一个了了的空真如体—空的如来藏性;起心动念就乖离了这个本来空的真如体,而进入有相之不空的如来藏真如性中。修行是有层次的,不能逾越,首先要悟入这个空,故有些祖师大德常常讲的「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的认知。在修入空证之前,要有「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的过程,此过程是自然进行的,不是故意要这样子做的。此处的「心」是比较粗的心想,「行」是比较微细的内心形相,也就是八识中的一切法尘种子;「处」是根、尘、识三和合所生的境,六根入六尘为十二入,再起六识则成十八处,有时称为十八界、十八处。万法都从这里起的,要灭也是从这里灭起,没经历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那就没有办法证入空,所以在这里心行处都灭掉之后,才能真正悟入空。

悟入空的时候,心大死一翻了,此时也不想说话,进入玄之又玄境界,故古僧大德说如死人舌。这公案很有意思,如果你一直都不想说话,遇鬼它也会生气!我们修到心里面去的话,能知众生心;待证得空时,更能感知、分别众生的心、意念,但是因为你修空观,不想去惹是生非,也不想去一问一答,所以进入「空觉」以后,不想再应缘时,就会变成一种顽空。

这个公案是说「有言须道」,普通人还没有证到空,就去玩这个「有言须道」,就会迷失定力、智慧。当然修行者跟鬼神之间,是以心跟心的对话为主,或者是自言自语,一问一答,若开始就这样「有言须道」,一定是没有办法修证入「空」的,证空者始能不被境转,先证空得解脱,才能来提及度众生的事,这是修菩萨道的前后顺序。你如果是有不通商量的心,就表示已真正的悟入空性。但悟空以后就要转向回凡,要学习去遇缘应缘,不然无言鬼也瞋是也。

 

3.语题文解

僧问慧真禅师曰:「如何是玄中的?」

有一僧前来问慧真禅师说,「什么是玄中的境界?」「玄中的」也就是非常微妙的,不可言说的。古僧大德常言:「玄之又玄者,如死人舌。」这是悟得空行者的写照,悟空行者心能体知一切境缘,但能不说出来,因一说出来即是犯有「法执」,即无空证,故行者所知甚多,但不能有言说,是有如死人舌。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玄中又玄之境界,行者证至玄中又玄时,其后又应如何自处?此僧起迷情于玄中又玄的境界,想要了知其境况。如前述,玄中的是玄之又玄,本悟得真空理地者,无有我法二执,能住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中,行者以不言说为行动指标。此后又当如何?

 禅师曰:「有言须道却。」

慧真禅师听后,即要破去「执空」行者之毛病,不要落在「空结使」的修证中,故禅师即说:「有言须道却。」意思就是说有话要说就说,有意思要表达就要表达,不应该沉空住寂,贪图那种寂灭的愉悦。世间禅行者未发菩提心,故不要说话,小乘行者也以自我解脱为主,没转入大乘之林时,常以寂静为心灵的寄托,享受寂灭为乐的快感。

这样执空下去是会障碍菩提道的前进,也不容易得到一切智慧相的。但反之,未悟得空证的行者,一开始就好讲话、好辩论,这样永远没办法证得真空理地,当然解脱道是没证得,仅有世间禅定的境界及体验,此非修佛禅者所应为。

按语说:「行者应缘利物应知语带悲」,有时候「物」是指非人。我们佛教跟中国文化分不清楚,待人接物,这个「物」是指桌子、椅子吗?不是的,这个「物」是指非人、鬼神之类。所以「利物应知语带悲。」就是说你在度化这些鬼神之类时,有言须道却,但要语中带慈悲,不要得理不饶人,不要咄咄逼人的语气出心念。

譬如说有一位非人在向某人讨债,等于给他好看,作弄他或是让他生病,...。你碰到这种状况,也不怪此非人,因为两个以前那世无明,才会互相的结怨,现在它来要债,你也不能说它不对,但是你要化解它的心结,出言要语带悲切,带一点慈悲的心,以比较有感性的语句来打动它,让它放弃报复。不要用咄咄逼人的语气来说教,甚或有些道家法还用符咒赶它走,这样是不好的,它不会心甘情愿的。

 僧曰:「此意如何?」

这位僧人却再问:「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有言须道却。」我不懂其意思,请再为我开示。按语说:生处能熟,当知何意云何。古德云:生处能熟,熟处能生。意指一个有进入状况的行者,对于境界及心能力都是第一次接触到,难免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但经一次、二次、无数次,您懂了就不以为意了,这就是生处能熟。在修行过程之间,很多是第一次碰到新鲜事,这新鲜事有时候会使你害怕,有时候使你高兴,有时候会不知所措...。但总是有一个心的感受,一回生,两回就熟了,下一次再有这个现象出现的时候,你就有经验了,也就是生处能熟的写照。

「熟处能生」是指什么?是你最熟悉的,我们最熟的莫如我们的习气、毛病,修行的人要让这些已根深蒂固的毛病断除,让它们成为陌生,不要留住它们。一切的习气毛病如贪、嗔、痴、慢、疑等,养成了一大堆的习气毛病,每一个人都很熟悉,这些要把它淡薄,要把它慢慢的去除掉,变成很陌生,这是个善境界。

 禅师曰:「无言鬼也嗔!」

僧问「有言须道却」是什么意思呢?慧真禅师就坦白的告诉他说:「无言鬼也嗔!」当一个行者住「玄中的」,如死人舌,一直不说话,住在空寂境界之间,如如不动,是能不被境转。若有非人之类前来,您不与它一问一答,或者不帮它破解那个问题,这样子鬼、神也会发脾气,会耐不住而生气。故说住空守寂者,不与众生类教化,该说不说,鬼也会现起瞋心的。

按语说:行者守住顽空,将堕入空亡,并无利众生之处。故《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应有断灭相。守住真常,并无利众生事,如何之处,惟心一念。你要当下心念该怎么做,也不是说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样做就那样做,而是当下感知应该怎么做—该讲就讲,不该讲就不要讲,起心动念众生心中都有感召、感知,让它们得到应得的教化。

(1998 年 10 月 13 日讲于龙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