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0.欲纵还堵


   日期:2020/5/22 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明州翠 永明令参禅师曰:「坦然不滞锋 时如何?」(识起迷情於锋 不滞,开悟行者狂心未歇时,所呈现之狂慧若能不着,是谓不滞锋 。)

令参禅师曰:「大有人作此见解。」(禅师随顺依附,并带有些许嘉勉之意。)

僧曰:「毕竟如何?」(好家伙!并非自证,只是乱拿公案来作文章,并且还穷追不舍。)

师曰:「坦然不滞锋 。」(既非达此境界,多言无益,先堵死僧的思路,让他还入空寂体性中。)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学人参问问题时,若是真修实证的问题,而此悟境是真的,禅师若认可,即会依附顺其言。禅师答後,问这句话的人若不能显示出他的境界来,禅师即会回答以某些话语,以堵死他的妄心再起。所以禅师要看这个人真正的修为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里的「锋 」是什麽意思呢?我们修行的人,最主要是要有智慧眼,智慧眼开你就有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般若智,此不是学来的,不用学!是打开你本来後就有这个智慧,这种智慧是超越世间的一切智慧,世间的辩才世聪他也会,出世间的解脱法他也会。

「锋 」是指世间法的智慧,世间法是什麽?是处理事情、办事的能力,只要他要学习,不管什麽学门,他都无所不能。譬如说学电脑,只要他有心去学,电脑可以学得很好;不是学物理的,物理的书拿来看,一研究马上通;也不是学医学的,但是医学的书一拿来,马上就通了。也就是说只要开发出你本来的智慧,它是无量的,不必去学习,你可以触类旁通,要办事情,脑筋一转,叁、五秒钟就把很棘手的事情,安排了好几个步骤来,这事情第一步怎麽样,第二步怎麽做,..,到第几步就解决掉了。在短时间之内不必思考,是从你内心流露出来的智慧。

但是若你去搞这个世间智,显露此「锋 」,就没有办法真正获得出世间智慧,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成圣,就要把你的世间智慧还给天、还给地,也就是说不去玩这一套,要舍一切法,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才能超越内心一切法,才能证得出世间的解脱智慧。

当然你不去玩这些,而是舍一切法,这样并不是说这些能力就没有了,根本的智慧还是在,那你如果是证到出世间的法,再回过来融合世间智,这样的话,你就拥有两种智慧。为什麽要再融合世间智呢?主要目的是用来度化众生,众生不只是有心病而已,还有很多身病,所以身病要用医身的方法去治疗,心病要用医心的方法去治疗,其实这些都是业障、业力。

2. 释题

本公案「欲纵还堵」,是学人提出「坦然不滞锋 」的话语来参问,禅师以为参问者的修证境界如此,故即随缘依附。但经随顺答後,学人并非是真懂其意,也就是说非证到此境况,只是拿人家的东西来参问。禅师一觉,即不再落於口舌,而再用同一句话语堵住他的思路,故说「欲纵还堵」。

「坦然不滞锋 」是在讲行者在悟後世间智发起时,要坦荡荡地不去住於其上,不执一切法,始能无所得。因为这时候的智慧非常锐利,像刀锋一样,刀锋锐利无所不削,但此时要坦荡荡的,不住在这锋 上,不要去玩这世间智慧。开悟的行者智慧无量,懂得很多,要学能知一切法,只要起念,能懂得很多事情,办事时能力超强,预知事情成不成也行。如此多的心通力,若不舍弃,将无法悟入无为境。

又譬如说你能一目十行,看书看得很快,或者是像有位大陆小孩,可以猜什麽东西或人家写好的字,东西或字用布袋包起来,他用心去看也好,用什麽通去看也好,他能知道里面是什麽东西,或写的是什麽。这些都是在玩世间智,种种智慧你都要超越,不超越你就会卡死在那里,也就是说抓住那一个能力後,你就死在那里。以《楞严经》来讲,这些都是魔相,都是超能力的,你要渡过这些心本来就有的能力,那麽才能真的入解脱道。当然要证得出世间法,所以要坦荡荡的,不要住在那种智慧很高,像在锐利的刀锋上。

当开发出般若智慧时,在生理上是什麽现象?讲起来很简单,因真气从脑户穴而入冲到脑筋里面去,冲到你脑细胞的部位,所以你的思想能力非常敏锐,一动念即能成办事程序。若处理事情要想半天,那是用凡夫的心去想,想了半天不见得完美。而开悟的行者脑筋一动,已经把所有因缘涉及者都包括进去了,那一件事怎麽做!那一件又要怎麽做,..,提纲挈领的能列出一切步骤来。但当你有这些法力、有这些能力时,为什麽要说要坦然不滞呢?一滞的话,将永远滞在世间法中,就别想要修得解脱智慧。

当然要证得解脱就要舍一切法,如果不是这样,悟得自性後还会去执着在这一点上,就会卡死在这上面。你放不下一切的超能力,就好像一个荣华富贵享受惯了之後,叫他吃稀饭配萝卜乾,他是 不下口的!太多彩灿烂的人生要叫他默默无闻、不求名闻利养,他是沈不住这种寂寞的。但是你要这些灿烂的人生或名闻利养,就不能入解脱道中,因为你一进入解脱法的话,就是要能舍一切法,谁还在乎什麽名?什麽利呢!根本都是看开了,有饭就吃,没饭将就喝喝水也可以。

名声一大,事情就杂,很多不利的事就会来,也不见得名声大的,修行功夫就好,只是你要现一些什麽给众生有所感受,他们就会趋之若 ,就说这个人修得很不错、有一套,这些都是有为法。我们说真正修行要悟入无为,能够修无为法的人,第一个,定要色身破,色身破就是登地菩萨、入地菩萨了。这跟世间禅里面的发光,身体一打坐就快乐,会生起欢喜心等都不一样;到四禅时,是舍一切法,舍你贪爱的念、嗔心的念,清净以後才能证到一境性,那才真正的世间最高禅定,但还是非佛教的解脱道。

色身破是登地菩萨,是修无为法的开始,所以他没什麽可现,因为一切法都是空;若你要看光,没有!要看诸有相,没有相!还看什麽相?若还有相,就是你还有色身,所以你真正像诸佛菩萨的法身本是空,因为是空,所以他法身可以处在所有的地方,也就是无处不含容、不具足他的法身。

我们说般若智慧要去开发、去用,所谓开发是用你的气脉打开你的色身,像刚刚我们做的「宝瓶气」,打坐完来练习最好。能够打开色身的话,般若智慧就现出来,般若智慧要超越世间这部份的世才辩聪。我们很多祖师大德的公案中,像元音老上师也常讲,一句话怎麽答,用智慧很锐利的去答。当然这智慧很好,但是玩这些就不好了,你既然超越有为而想入无为的话,怎麽还玩这些呢?故禅师常间接的,要怎麽答就怎麽答,此智慧是锐利的。

3.  语体文解

僧问明州翠 永明令参禅师说:「坦然不滞锋 时如何?」这里的「锋 」之意已如上述,你开发出本来般若智慧里面,能显现出的无量世间智时,智慧像刀锋那麽锐利,但不要去玩它,要坦然的不滞留在那个境界上,如果你没有这个智慧及境界,就表示你没有打开本来。

服侍元音老上师的一个弟子,他现出家相,但仍以在家的身份在上班。他说在修心中心法时,修到七、八十座时身体「碰」的爆炸了,怎麽爆炸的不清楚,我想大概是心轮爆开。如果是在头部,禅宗的讲法是「裂」的一声,这是代表头爆炸了、裂开了。如果你有头部爆裂境界的话,一定有智慧现出来,般若智慧就来了。他有自知之明地说:「如果我有开悟的话,那我现在就会有智慧。」但他说他没有智慧。到底有没有智慧?就看你有没有开悟。

刚刚讲的「坦然不滞」这种世间智慧,你可以去体会分辨,以前什麽事都是用思考的,现在灵知灵觉的力量很大的,处理事情也好,看事情也好,都是超越凡夫的心,所以你有这些能力就像刀锋一样,锋 太利了,修行的人在这时候不要滞留在那种境界上。所以禅师说,问这一句话的人是很不错!能够问出这句话的人是不得了!

我们按语说坦然不滞锋 ,已经开发出本体、本来的面目,开悟行者,狂心未歇、狂慧不着,这时候为什麽叫狂心呢?刚开悟的时候,一个心对境界还没有脱黏,常常很容易被黏住,没有脱黏最大的毛病就是看到一个人,马上就起了五、六个念头,普通凡夫看到了,顶多起了一个念头,但因为你的心太锐利了,起了好几个念头,你还有灵通力,譬如说看到一个孕妇,你马上说肚子里面是男的、女的,男女跟你有什麽相关呢?起了这个心念,因为你有那个能力去体知她肚里面是男生或女生,这就是住境生心。因为你有超能力,看了就动念,看到一个小姐,哦!这位小姐漂亮,五官看一下,身材看一下,这念头转得太快了。

若真的要不住境或住境不生心,刚悟的人开始是没办法的,我们普通人都这样,用眼睛看了,你的习气就来了,马上就想很多念头,何况是刚开悟的人,老上师讲的,开悟的人刚开发出来的是「中阴身」-人死才现的中阴身,修行的人只是提早现出来,还没有死就先现,把它开发出来,所以他的敏感度有凡夫者的九倍,是很锐利的!

不要说开悟的人,有一些潜意识比较敏感的人,他料事如神,八、九不离十的,有的当然不对。更何况是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心敏感度更强,所以他听的、眼看的,马上心生好几个念头,被这个境黏住了。若能料事如神但不能转恶境,也是凡夫的境界。所以要学习脱黏、要如如不动,看到这个境或这个人,看到就看到了,不要看到心里面去,不要去看孕妇肚子里面的胎儿性别,看那麽仔细干嘛?这就是狂慧的一种。

狂慧是很锐利,若狂心不歇止下来的话,没办法看到本性清净的体,就像我们波涛骇浪一样的高,要悟心则要让它最後都没有波痕,能够达到这样的话,心才能够清净,你的体才现。所以像这种现象都是狂心、狂慧的境界,不能让它歇止下来,也就是你太攀缘了。你有那种超越的能力,却常常去攀这种缘,所以这种狂心未歇,狂慧不着,这是真正开悟的现象,还没有真正开悟的就不是这样。刚讲的开悟会住在锋 上,所以叫你不要滞在这种锋 上头。

「大有人作此见解。」禅师认为问这句话的学人,大概真有实证的道行境界,所以就说:「大有人作此见解。」百分之九十的人,大概都有这种说法,就等於是符合你所提出来的问题,你有开悟的话,也应该这样坦然不住锋 。我们按语说:禅师随顺依附,并带有些嘉勉的意思。

可惜这个参者所提的不是他自己的境界,如果是他自己境界的话,禅师这麽一讲,他马上就了悟了,就知该怎麽做了。我现在这个境界应该怎麽来转?当然不滞锋 ,坦荡荡的面对一切境界,起了狂心、狂慧时,不要去执着它们。

偏偏不是他自己的境界,所以再问一句话就露出马脚了。僧又问了:「毕竟如何?」禅师已经回答了,也告诉你应该怎麽做了,没错!如果不是你亲自证到锋 毕露的时候,禅师这麽回答,你当然会不了解、不满意,故又再加问一句:「毕竟如何呢?」显然参者并未自证,只是拿人家的公案来问,对这一题目好像无所知,就拿出来问一问,到底是什麽意思?穷追不舍。

禅师仅简答原来的那一句:「坦然不滞锋 。」禅师还不错,没有揍他,只有把他带到他问的原点:「坦然不滞锋 。」禅师用这句话来堵死他的心,你懂就懂,不懂就这样子止住,不要妄用心。也就是说既非达此境界,多言也无益,先堵死他的思路,把他带入制心止之境,一切都在空无之间。这也是识性起修,禅师断一切参问者妄想的好办法。

( 85 年 8 月 23 日 讲於 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