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3.听而不闻


   日期:2020/5/21 2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卢山归宗寺智常禅师曰:「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

(识起迷情於修行法门,可有一简易法门,能令根机较钝者悟入。论及修行法门,故本公案缘起於现象界,欲求佛法,趋入体性。)

智常禅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系普及上中下叁种根基者,依之而修,皆能悟入体性。行者从闻声尘而修,即能入叁摩地,最後开悟本来,终能圆满菩提自性,当度过世间一切苦厄。)

僧云:「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如何从耳根起修而得妙智力法门?)

师敲鼎盖叁下,云:「子还闻否?」

〈禅师实际以敲鼎盖现音声,然後问:您确实听到否?)

僧云:「闻!」

(闻性不自闻,耳根起性用,耳朵闻声尘而起攀缘分别心,何声不闻!)

师云:「我何不闻?」

(行者应学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舍识用根,不乱攀尘缘,是为耳根圆通之方便修行法门初步。)

僧无语,师以棒趁下。

(僧闻声而入心识中,即是住境生心,既乱攀缘,能不吃棒乎!禅师慈悲,让其吃棒,以增其印象,不要住声而生心。)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行法门八万四仟,只要修行者有心,一门深入,即能悟入。然法门无量,何者是适合我来采用呢?《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各申述得道的各自法门,简单讲是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七大,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识、识耳、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再加上地、水、火、风、根、识、空等七大,合共二十五基本法门。此二十五基本法门,再配合不同的手段、方法,终演化成八万四仟法门。

修行法门中,分成圆通法门与非圆通法门,前者普被上中下叁根,而後者要有点智慧者,依之而修,始能得利。圆通法门具有一千二百个功德,如果缺一份的话,就去掉四百个功德,剩下八百个功德。以六根而言,耳、舌、意等叁根为圆通法门。耳根,十方来声均可听闻,无有死角,故具一千二百功德,是故为圆通法门。舌根非触觉辨味而修谓圆通,因无触、味,即是缺损,故不圆满;舌根圆通系以对人讲经说法,终能悟知佛法而得解脱者。另意根圆通者,心念起即有,在有心时,止观摄心,观心虚妄,而悟入体空者,是为圆通法门。《楞严经》讲依意根而修者,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此亦是一圆通法门。

最後得声明解释:法门有分别高下吗?本来法门是没什麽高下的,每一个人依各法特性如实而修都可以证入体性,但是牵涉到我们的根基。法是没有高下,但是每一个人的根基有高低,有钝根的、也有利根的,所以除了圆通以外,我们还要找一个钝根的人也可以、利根者也可以,或者中间根器的都可以,这样的法门才是最好,所以在耳、舌、意叁圆通法门中,以耳根最圆通,为什麽呢?因为它上、中、下根基都可以用,不管你是上上根,或者是下下根,都可以用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耳根就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故在楞严会上,世尊请文殊师利菩萨做一总讲评时,文殊师利菩萨还是指出,诸多圆通法门中,以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最佳,普被叁根,依之而修皆能悟入。

2. 释题

第叁个修行公案在讲用耳根修行,「听而不闻」者系指吾人初修行时,以耳根的闻性听声而修,上面讲耳根是圆通法门里面的最圆通的法门,故当僧问有无方便法门,令学人得入时,禅师即介绍此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然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要悟道,非只听而不闻,而是有更深的破解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的用功方法。

现讲「听而不闻」是修行者第一阶段要用的法门 「舍识用根」。我们为什麽有那麽多的烦恼?皆因看到什麽,就看进去了;听到什麽,就听进去了。看到、听到後,还起一连串的思想及喜怒哀乐感觉,而进入一自我情境中,如此能无烦恼也难。故初机行者要学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舔而不知酸甜苦辣、嗅而不知香臭、触而不知软硬坚实。如此对色、声、香、味、触等外尘境能不动,就是做到观世音菩萨所谓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中的「动相不生」,此就是修行的第一阶段,若修不到这里,更不用谈到去除「静的执着」及修内心的觉知烦恼矣!

3. 六根功德说明

六根功德再大略讲一下,为什麽有一千二百功德?有八百功德?眼睛张开,有光就可看到物像,眼张开但无光源也看不到物像,这就有缺失。另现在我的眼睛张开了,往前方看,可看到正前方、左、右、上、下,看透120°的 围,但後面却看不到,还是有缺失,所以眼根在一千二百功德里面叁份功德中缺一份,故只得八百功德。

耳根呢?声音从那里来都没有障碍,不管上、下、左、右,十方来的声音都没有障碍,或者你在墙壁那边叫,照样还是可以听得到,耳根是不受一切障碍的,所以它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也是最圆满的法门。

鼻根呢?你吸一口气可以观它,吐一口气也可以观它,这各有四百功德,但是不吸、不呼之间气断掉了,也就是说呼吸停止的时候就没有了,这又少掉四百功德,故鼻根也就只有八百功德。另鼻根也可以闻香、闻臭,如果是不香不臭的味道,就没办法闻了,这也是有缺点的,还是只有八百功德。

舌根呢?你说用舌头来分别酸、甜、苦、辣种种味道,但是你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进到嘴中的话,就不能够尝。如果光在味觉来讲的话,它也是只有八百功德。故舌根要说圆通,不是只有在味觉的分别上。那还能怎麽样呢?是可以讲经说法,透过讲经说法,以前不懂的佛法,可以慢慢懂。要能讲敢讲,起码能够稍微懂了,你才会讲,若不懂,怎麽讲,故可由传承师教或佛学院所学来讲。这样教学相长,才会得到圆满的理念,悟得菩提自性是这麽样来的。所以为什麽说佛法修到无所有相的时候,就要发菩提心,要去度化众生。储存成佛的资粮,菩萨成佛时,都要靠度化众生来储存其资粮的。以前讲过,菩萨要成佛,不是去布施、出劳力而得成佛,而是去协助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让他们走上正知见,这就要靠你去讲经说法,所以舌根不是在味觉上圆通,而是在讲经说法之间去求圆通。虽然它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但讲经说法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

身根呢?外界东西碰到你,就有感觉,没碰到你就没感觉,所以这有缺失,叁份功德缺其一,也是少掉了四百功德,仅有八百功德。

意根呢?起心动念,你都能了了觉知,用这个意根来修,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故也是一个圆通法门。如果人死了,意根也没有了,但造业是它最行。我们要修的是意根的分别心,要慢慢去掉它,就不会有烦恼,不会再造无量业。修行时从意根下手最直接,起心动念,你会清楚觉知,禅宗就是一个意根修行法门,是一心地法门。另意根圆通法门最有名的是什麽?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用意根,摄受你的心在一句佛号上,这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意根圆通法门。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排在二、四、六者是圆通法门,而排在一、叁、五的是属於不圆通法门。不圆通法门就是不好的法门吗?不是这样讲的!是要比较具有上上根基或智慧的人来修,才较容易开悟,不是说它不好。

4. 语体文解

今天我们要讲的公案,是耳根圆通法门的初步功法 听而不闻,而不是真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僧问:「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 出家众中有人出来问师父说:「你有没有方便的法门,让我们能悟入?」今天我们这些学生,在修行上总是找不到门路,法门有八万四千,但哪个比较契机?哪个比较能让我们悟入?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禅师你有没有一个方便法门,可让我们依之而修呢?求教用功的法门,这是现象界里的事情,要求能够悟道,要能够悟知体性的法门是什麽,请提示。

智常禅师就说了:「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为什麽这师父要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来教徒弟呢?因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是耳根圆通法门,机被叁根,如上所述。而最有实证且现身说法的是观世音菩萨,他在《楞严经》中所说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是以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而悟道的。观世音菩萨就藉耳根修而证得佛性,他用闻性可闻声音而起灵通了,因为所有虚空跟他的心性合成一体,只要那一个人用嘴巴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他就能听到、感知到,一闻到有人念其佛号求救,他的化身就到了,就可以救度他了。

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你发声音呼叫「观世音菩萨」来帮忙时,这一呼叫的声音本是跟菩萨的体空是一体的,是故等於没有距离的。所以这一呼叫,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都可以闻得到,你在这里讲,他也可以听得到,为什麽?因为你就在他的心里面、在他的体性里面,如果你懂得佛的法身是无所不在的,无相的虚空当然也包括它,有相的物质,他的体性也存在的,所以说他的「法身」是无所不在的。只是我们不认识他,业障重不能认识他。如果一个人的心修得很好,体性清净的话,就可以感受到菩萨的法身,是与我们有所相通的,您可感觉到安祥、心无挂碍。

菩萨这种殊胜的智慧力,可以用来救种种众生的苦难,当然他是体性清净的,众生有所求他就现,所以千处祈求千处现。你本人跟观世音菩萨祈求,他的化身马上出现,因化身可以有千万亿,可以随时变化的。

一个人能够修到叁地菩萨的话,就有一个意生身,叁地菩萨是明地,心已离一切污垢(二地)後心净才能发光,才有一个意生身。如果修到五地菩萨的话,就有叁个意生身。而五地菩萨是何境界?就是已证得智慧如火 ,能断一切烦恼後,才能入五地菩萨难胜地的境界。五地菩萨有叁个意生身,就是说同时有叁个人忆想菩萨,此菩萨就有能力化叁个化身出去救度他们。而佛、菩萨就不同了,千万亿人同时忆想他,他可以同时化千万亿个化身。化身是从空无的法身现起的,法身是清净、是真空实相的,故我们第一个要证到的是法身佛,那个是空无的实相,所以要把第六意识分别习气灭、第七意识妄想灭,这些知觉种种的妄想习气都要灭,才能证到清净的法身佛。

观世音菩萨就是正法明如来,他已是如来佛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佛。因一个世界不能同时有两尊佛在弘化,而且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光无量,所以他要等到阿弥陀佛入灭後才能接替弘化。每个生西方国土的人,见佛就悟无生,故只要阿弥陀佛就够了。因此观世音菩萨就来到这个比较有缘的娑婆世界,来分担释迦牟尼佛弘化事业。所以观世音菩萨为什麽这麽灵验,在《法华经》里世尊讲:观世音菩萨的法力,跟世尊是一样的,所以你可以想想观世音菩萨的威德力,为什麽佛世尊一直赞叹他!所以佛嘱咐他在世尊入灭以後,希望观世音菩萨多多照顾这个娑婆世界苦难众生,观世音菩萨的妙智力能救世间一切苦。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讲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就把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精髓都告诉我们了,如能从实证里面去体会的话,就可以悟道。

这位僧人又问了:「如何是观音妙智力?」你介绍这个方便法门给我们,那怎麽来修得此观音妙智力呢?结果师父拿起鼎盖,力敲鼎盖叁下,锵!锵!锵!然後说:「子还闻否?」你有没有听到这个声音?这位僧人因不懂此佛法,也没被磨练过,就老实的说:「听到了。」这种问法:有没有听到?他当然听到了,用什麽听的?他「听进去」的这种过程,是用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说这是鼎盖所发出的声音,所以刚刚我听到了,因为我们耳根起用,而对声尘起攀缘分别心,自心就起声音而听到,当然我听进去了。

如果是个老参的话,他听是听到了,禅师一问,定说:「我没听到。」他真的没听到吗?不是的!他是听到了,但听在体性里面,没有起念说:这声音好听、不好听、大声、小声等分别意识心,不与此相应就等於没有听到。因这位参问的僧人,是初机参问的人,故因不懂而说:「我听到了。」

师父就说了:「我何不闻?」那我怎麽没听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舍识用根,是修行者初步印证的功夫。何谓「舍识用根」,这里说的「识」有两种:一是随尘境而生的前五识心王,二是分别事识的第六意识心王。在行者一接触到五尘境(色、声、香、味、触)时,舍这个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的话,就进入偏空了,我的耳识可意会到有听到声音,第八意识也有闻到,但我不起分别想,所以就没听到,即是说有听没有到。我们初步修行就是要控制这一个,控制第六意识对一切境起分别想。所以禅师教化他说:「我怎麽都没有听到呢?」你不乱攀缘,舍识用根,只用我的耳朵去听声音就好了,不要用我的心加进去起情境想,说我听到的声音是怎麽样..,不去乱攀缘,这样就是我们修行入道的最方便法门。

譬如上一节我们说,修行不犯两舌,两个舌头怎麽修?某人来跟你讲说某某小姐怎麽了..,你听是听到了,你最好不要再转讲出去,人家的 话听是听到了,没有听进去,就没有记起来,就不会去跟某某小姐说:「某某人说你怎麽样..。」最後让他们两个互相的结怨,修行不要有两舌。听而不闻,我听是听到了,也意会到你心里有什麽心病,是不是要破坏我跟他的感情,或者是对他有什麽不满,或者是对他有什麽吃醋的,你心有病才来跟我讲他的坏话。等我感觉可能有这些意境後就了结了,就要放下了,知道就好了,不要当真,这样有听没有到,这就是听而不闻。

锵!锵!锵!有没有听到?如果你有听进去,你就是有听到。如果你说「我有听但没有到!」,就是说你没有听到,没听到很快就忘记了,你讲完了就忘记了。有听到的话,你要想一想,这里面是什麽意思,然後记得很清楚,回去想一次,想两次,越想越放不下。唉!这个话要转给别人听一听,然後就去跟他讲:「某某人说你怎麽..。」这代表你听进去了,听进去才会不舒服,听进去就放不下,就要转帐,转给别人听。这样就是没有舍识用根,舍识用根是听而不闻,这是我们修行最好的方便法门。

那位僧人听禅师如此说,就没话可说了,师父就这麽讲:「你有听到,但我为什麽没听到?」他也不知道事实怎麽这麽奇怪!「锵!锵!」的,师父也没有耳聋,怎麽没有听到?不知道怎麽回事,所以就没有说话。没有说话,智常禅师就用棒揍下去了,师父为什麽要打他?这位师父也太老婆了。「揍下去」有好多意义,不要说这位师父很喜欢打人,因为此僧不知其意,又喜参问,故被打了。像我们现在的老师一样,教小学生动不动就打,以前我们也是一样的情况。现在好了,讲「爱的教育」,不能乱打,以前动不动就被打,考不好要打,调皮也要打,所以现在我们在过渡时期。美国人是不用打,美国人很讲理念,你要跟他讲道理,小孩子很小就懂道理,让小孩去发挥,但有一个原则,自己要管理自己,不会乱搞,当然太保、流氓是另外一回事情。

第二个意义就是说,揍你了以後,你会好好的回去想,「他没有听到,我怎麽听到?」这是什麽意思?回去想好几天,有一天他可能会悟到,师父揍你,是要增加你的印象,如果不揍你的话,你觉得「我听到,他没听到」,然後师父他也不怎麽样,僧人也就很容易的让事情过去了,僧人会不经心、不在意。禅宗祖师大德有时候很老婆心切,看你这个人有救,也许就多打你几下,让你回去好好反省,好好去思考到底是什麽问题,所以被打是要增加印象的。

如果是说小孩子犯错,错得很严重的话,小孩子没有好坏的观念,他只知道被打了以後不许再犯,这一定是很大的过错,所以爸爸妈妈会打,他就会警惕,如果下次要做这个事情,就要想一想:这不对,做了会被打。为什麽会被打?他不知道,但知道父母亲会打我。譬如说玩火,玩火会发生火灾,你跟他说一番道理,他一下子就忘记了,没有发生火灾,他怎麽知道火灾的严重性。父母亲等到他玩火的时候,就狠狠的揍他几下,他就知道了:玩火是会被打的,他没有被火烧到,不会去想火灾的严重性,但下一次要再玩火的时候,起码要看一看爸爸妈妈在不在,才会偷偷玩。如果警觉性高的、聪明的小孩就知道不能玩了。

禅师在教徒弟也是一样,有时候打他,叫他好好的想,如此增加他的印象,所以打并不是说不好,被打的话,这时候也要感谢禅师,他婆婆妈妈地对您求好心切,又打又骂的,您应该感激他才是。 

( 85 年 6 月 18 日 讲於 龙潭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