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良法师:禅道与养生 第二章 禅道养生论 第二节 道教理气安养——精气神


   日期:2020/5/2 1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节  道教理气安养——精气神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 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之说。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目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 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 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反复阐明了 :“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的理论。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道教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那就是就是安养——精气神。
  中国道教有着丰富的养身原理和养身观念,为精气神的提升,它准备了四个理论支持:
        重人贵生观,元气观,人天观和养生修炼观。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贵生宗教,它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养护并发展自己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人可以透过修炼而得道,得道之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返本还原而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在重人贵生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健康长寿的认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其认识体系就是养生修炼观。实践体系为:
1、清静养生观点:由精神修炼调整身心而致长生。
2、运动养生观点:发展多种道教导引按摩术以强化体能生命。
3、性命双修观点:重在吐纳行气,养性修真,同时进行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
4、众术合修观点:善择行气、导引、炼丹、服食、摄养之佳者合修。
  道教养生独具“形神兼养”的全面养生方法,既注重调身,达到精满、气足,同时也注重养神,十分强调提高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调息、静坐,修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最终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盘山语录】要人:“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善成福,积恶成祸。祸福之源,本自一心。积心方成,可不慎之!”【墉城集仙录】说:“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太上老君戒经】:“入善为生,为恶而死。”
  首先,道家养生主张人要勤于运动,古代道长要想悟道,都要云游参访名山大川,同时,道家养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与智慧,来谋求良好的生活条件。另外,道家养生注重导引法的运用,如现代人很时兴的按摩、足疗、揉腹、针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养生保健方法。这些都是最好的运动减肥的方式。
  其次,道家养生还非常注重饮食的科学性。“要长寿,四份蔬菜,一份肉”,道家养生要求食物以素食为主,在饮食的同时,要求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每口食物咀嚼36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细嚼慢咽”、“品味当下”,从而保证充分地吸收食物的营养,而不至于遗留过多的食物毒素。
  大家注意到,道教养生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道教将人的行善或者为恶与生死及生命之长短联系起来: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里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佛教的理论痕迹。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实的。人会意识到生命是种享受,值得永久维持下去,而长生不死正是人行善所得的回报。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释义为: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就使用了“精神”这个词。
  “精神”说的是人的“心志”。【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素问】解释,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重新组合成了自己的养生中心——精气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