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F 六、瞻波经


   日期:2020/4/23 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瞻波经

  说法地点:瞻波国的恒伽池边

  参加人员:诸比丘、目犍连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化在瞻波时,于十五日欲说从解脱,然而因不净者在其中,故乃默然而坐,而至于初夜、中夜,乃至天明。目犍连乃入定,以他心通去看出不净的比丘,而将他摈弃于会外。佛陀于是乃以喻说非沙门行的人当摈弃他,并以颂而说清净共清净,常当共和合等事。   

  这部《瞻波经》,与《中阿含》卷九中的《瞻波经》不仅同名,而且内容也十分相似,实际上它们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二经唯一有一处不同的是,卷九中的《瞻波经》,佛陀以大海八德为喻,从而道出正法、律中的八未曾有法;卷二十九中的《瞻波经》,佛陀并没有说大海八德与八未曾有法,而是赞同了目犍连的做法,即在从解脱之前,如果众中有不清净的比丘,若不主动发露,将其摈逐出僧团,是完全正确的。从二者的不同处我们可以看出,即是同一部经、经中所述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人物相同等),由于传承的不同,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曾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了历史考证癖的影响,诸多大乘经典的真伪问题一度受到广泛的置疑。当然,如果从真实性的角度出发,对佛经进行一番真伪鉴别倒也无可非议,但是从考证之中得出“大乘非佛说”,就过于偏激了。我一贯的想法是,作为佛教徒,无论是大乘贬斥小乘,还是小乘蔑视大乘,甚至发展到相到攻击的地步,那是相当错误的一种愚痴行为。对于历史上大家历来争议不断的议题,我拒绝狂热与盲目,而主张理性、冷静地思考。比如说,我们可以往上追溯,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命题,即假定为所有佛经,均为佛陀亲口宣说。由于古印度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大家都是靠超强的大脑记忆库来保存佛陀的教诲。为了防止由于时间久远而使记忆库受到损害而使遗教散佚,于是在摩诃迦叶的提议下,于佛陀灭度的当年,及时举行了第一次佛经结集。这次结集大会,从程序、规格以及可信度等方面讲,都是最接近佛陀原始教诲的记载,即便有差异,也是微乎其微。但是,第一次结集也存在不足。首先,这次结集的各项成果,并没有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而仍是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为以后佛教部派争议与分裂,埋下了导火索;其次,此次结集虽然可信度相当高,但是从内容上讲,并不全面,不少遗教由于一部人没有参加,而没有被纳入结集的范围,十分可惜。当第二次结集时,已是佛陀灭度百年以后的事情。此时,当年追随佛陀的诸大弟子们,基本上都已离开人世。当然,这次结集的重点是律藏,即对律条内容提出了新的见解,最后判定十事为非法。但是,由于年代渐次久远的缘故,我们已经很难再要求和保证佛经的绝对准确性。比如说早期经典可能就是佛陀的只言片语,绝大部分都是语录式的即兴开示,大部头的(系统性的、逻辑严密性的、高度条理性的)经典出现的概率并不是很大。后来在传承的过程中,内容被扩增或遗漏了部分章节,也实属常情。比如说,同样是《瞻波经》(当然,《善生经》也存在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版本?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佛陀说法时听众甚多,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互有侧重而导致不全面之情形。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能怀疑经典的真实性,而佛经的准确性,则是完全可以商榷的。当然,“准确性”一词是很容易令人浮想联翩,这就要看每个人的领悟程度如何了——就此打住,不多说。

  在这部《瞻波经》中,佛陀对目犍连摈逐不净比丘的行为,是持肯定与赞赏态度的。因为这个比丘很不自觉,被逐出僧团罪有应得。当大家礼请佛陀开始说从解脱(戒)时,佛陀却“默然不答”。最后,大家都开始着急了,最后佛陀道出了原委:“于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也就是说这个比丘已经犯戒,变得不清净了。按照常规,比丘犯戒,应该及时主动地向大众公开表示忏悔,并发誓以后决不再犯,此叫“发露”。大家见他态度诚退,于是就“坦白从宽”,原谅了他——从此刻起,这个比丘可重获清净。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比丘明明犯了戒,他却怀着阴暗侥幸的心理,想蒙混过关。可是他却忘记了,坐在他前面的却是一位超级的高人——佛陀。佛陀具备五眼六通,此比丘这点小伎俩,岂能逃得过佛陀的法眼?但是佛陀很慈悲,他一直在等待,从初夜到中夜,从中夜到后夜,眼看着马上就要天亮了。他给了这个犯戒比丘主动忏悔足足一整夜的机会。可是他仍是执迷不悟,躲在大众之中一声不吭。最后,大目犍连运用他的定力,终于将其揪出,并“牵臂将出,开门置外”,然后“闭门下钥”,永远不许他再踏进佛堂一步。此比丘被逐出的下场,岂不是罪该如此吗?!

  此愚痴比丘拒不发露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此行径直接导致了佛陀从此以后,再也不亲自为诸比丘说戒,“汝等从今已后说从解脱,如来不复说从解脱”。佛陀为什么十分赞赏目犍连的举动?原因很简单,就是“莫令污染诸梵行”的缘故,不能因为一个犯戒比丘,而毁坏了大众比丘的清净之修。因此,大家若发现有类似的比丘,就要发动起来,团结一致,“共摈弃之”,因为这种比丘“是沙门污、是沙门辱,是沙门憎,是沙门刺”。

  为了更充分地说明问题,佛陀列出三种譬喻:

  譬喻1、犹如居士有上好的麦田,可是好端的麦地里却生出了“秽麦”,“其根相似,茎、节、叶、花皆亦似麦”,就是说,从外表上看,与良麦没有差别。但是这种秽麦却只见长个子,却不结实;即使结实,也无法为人所食用。居士见后,果断将秽麦连根拔出,“掷弃于外”。

  譬喻2:“犹如居士秋时扬谷,谷聚之中若有成实者,扬便止住;若不成实及粃糠者,便随风去。居士见已,即持扫帚,扫治令净。所以者何?莫令污杂余净好稻。”

  譬喻3:“犹如居士为过泉水故,作通水槽,持斧入林,扣打诸树。若坚实者,其声便小;若空中者,其声便大。居士知已,便斫治节,拟作通水槽。”

  上面的文句都比较通俗,用不着多作解释。佛陀作此三种譬喻,有何用意呢?那就是僧团队伍中也有冒充沙门者,他们表面伪装得很像,“似如真梵行”。对于这种假冒伪劣沙门,佛陀主张坚决将他们摈弃出僧团,否则他们必将殆害无穷。我想,在佛陀时代,世尊及诸大弟子都是高人,他们都有神通,可以很轻易地甄别出真伪。问题是当代僧团队伍鱼龙混杂,谁可以用法眼立马予以真伪甄别?其次,即使有这样的法眼,由于涉及面很广,出面甄别势必要冒很大的风险,谁人敢为天下先?说时容易做时难,当整治之风尚未刮起时,恐怕迎接它的命运必将是胎死腹中——毕竟现实利益牵涉得太多太广了。在如此大环境大背景之下,做好自己的事,管住自己身口意三业,怕是当务之急了。

  最后引述一下世尊所说之颂,算是自勉:

  共会集当知,恶欲憎嫉恚;不语结恨悭,嫉妬谄欺诳。

  在众诈言息,屏处称沙门;阴作诸恶行,恶见不守护。

  欺诳妄语言,如是当知彼;往集不与会,摈弃不共止。

  欺诈诳说多,非息称说息;知时具净行,摈弃远离彼。

  清净共清净,常当共和合;和合得安隐,如是得苦边。

  (界定,2009.06.19,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