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二)~A 一、鞞婆陵耆经


   日期:2020/4/22 6: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十二)

一、鞞婆陵耆经

  说法地点:拘萨罗国

  参加人员:阿难等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阿难谈说昔日在迦叶佛座下,发心修行之事。往昔之时,佛陀为大长者之子,名叫优多罗摩纳,他有一善友,名叫难提波罗陶师,在家修梵行,而行十善业。优多罗从友人的劝化,去见迦叶佛,自求于佛座下出家。后来,迦叶佛教化迦私国王频鞞时,王欲设大供养,佛再三不允,并称叹难提波罗陶师之梵行。王始知国内有比自己更具供养心的殊胜善人。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经题。“鞞婆陵耆”是一个地名,它不是佛陀时代的地名,而是远古时代一位叫做迦叶佛时候的地名。这个地方位于何处呢?它位于拘萨罗国的境内,但是具体位于哪座城邑之中,经中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故事的缘起是佛陀与弟子们游行于拘萨罗国的境内,当佛陀一行走至半道的时候,世尊却“欣然而笑”。大家看到世尊无缘无故地独自笑起来,都是满腹狐疑。侍者阿难上前询问:“世尊,您因何因缘而独自发笑呢?我们都很想听听这其中的奥秘哩。”

  佛陀闻后,就对阿难说:“你是有所不知啊,我们现在所止的地方,想当年迦叶佛就是在这里,为弟子们说法。”

  还是阿难聪明伶俐,他见佛陀这么一说,马上就在佛陀的身边铺设好座位,然后叉手向佛:“世尊,唯愿世尊你也于此处为弟子们说法。这样一来,岂不是有两位如来在同一个地方,为弟子们说法了吗?”

  佛陀闻后落座,然后对弟子们说:“各位比丘,我们现在所止之处,原来有一个村庄,它的名字叫‘鞞婆陵耆’。想当年,这个村庄的百姓生活富裕,人畜兴旺,各行各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那时候人民的生活水准之高,现在简直是没法比啊!”世尊说着说着,他的目光,不由深情地投向了远处的山峦,他向弟子们讲述着往昔的经历……

  说了半天,我还没有把这部经的经目做个总结。这部经所述的故事挺长,而且我在读阿含系列经典时,都会发现同一种现象,就是重复的地方特多。有时佛陀说一遍,弟子再说一遍,外道在复述一遍,结果本来很简单的几句话,弄得很漫长。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正是系列阿含的可贵之处。因为它是原始经典,没有经过太多的修饰与润色,因而就显得很自然,很淳朴。系列阿含就像天然的未经雕琢的一块美玉,表面有时并不怎么好看,但是我们一旦将外表的尘埃拂去之后,便发现它有种惊人的、与众不同的骇俗之美!——这就是我对阿含系列经典的由衷评价。

  这部《鞞婆陵耆经》的核心思想,我把它归纳为两个字:供养。展开来讲,就是“什么叫真供养”。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探讨过。供奉给出家比丘美食好衣,算不算供养?当然算供养啦!到寺院来乐助修庙塑佛菩萨像,算不算供养?肯定是供养……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养。那么什么叫“真供养”?佛陀在这部经中就阐述了这样一个理念:持守戒条,严格按照戒条上面所规定的去做,去修,去证悟,这就是真供养,不仅是对诸佛菩萨的真供养,而且是对众生、甚或是对自己的真供养。

  这部经中所述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好几位,如果按出场的顺序来排定,当然是迦叶彿为第一,其次为无恚长者子优多罗摩纳(以下简称优多罗)、难提波罗陶师(下面简称陶师)。如果按照角色的重要性来说,我觉得第一位主人公,应该是陶师。按照经中的说法,“优多罗”就是释迦佛往昔前世身,那时他家道殷实,很是富有。如果按照当时的种姓,应该是属于婆罗门无疑。经中对于优多罗的描述是“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即四吠陀,梨呗、夜柔、沙摩、阿闼鲁瓦),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是对各种经典著作的总称)”有这样显赫的出身,自然是生活优裕,对佛法很难一下子产生甚深的信仰。

  优波罗有位好朋友,名叫陶师。经中对这位陶师的家境情况没有详述。如果我们把整部经都通读一遍,很自然地想到其实陶师的家境并不怎么好,也就是勉强维持生计罢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形呢?从客观上讲,陶师的出身可能是属于商业阶层,种姓没有那么高贵,自然没有婆罗门那种得天独厚的先天待遇。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陶师的父母亲都双目失明,家庭负担很重。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由于生活重担的压迫,使得他不得不长年在外奔波。因此我们在经中可以看到,迦叶佛好几次到他家中去走访的时候,陶师都外出做事去了。而他的父母双亲又失明看不见,所以迦叶佛需要什么吃的,就直接在屋里拿取。但是陶师这个人,是“人贫志不贫”,他很讲修持,经中说他很早就皈依佛法僧三宝,不疑三尊,对四圣谛法门并不感到丝毫的疑惑,“得信、持戒、博闻、惠施、成就智慧”,说明他在修持上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层次。经中用大量的篇幅,来详述陶师是如何地“离妄言”、“离治生”、“离酒”、“离铧锹”等行为,远离十恶,勤修十善。他不蓄养家畜,他不近女色。其中诸如“离妄言”、“离酒”我们很好理解,但是“离治生”——也就是远离了商业贸易,就是说他原本是做些小生意的,可能是认为做生意妨碍了他的修行,也有可以认为商业中存在着过多的不诚信的欺诈行为,因此他毅然远离贸易。那么他靠什么生活呢?于是他就开始务农——耕种庄稼。可是没多久,他就不做农活了,“离铧锹,不自掘地,亦不教他”。自己不种地了,也不请人家来种地。如此一来,自家田地自然是荒芜一片,颗粒无收。陶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认为种地掘地,会伤及无辜的小生命——这就是他的慈悲之处。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居家修学的信徒,能够做到清净梵行,一生寡居,不近女色,日中一食,这是多么地难得难行!这位陶师的修行标准,在今天看来,已近乎苛刻的地步。不要说普通居士,就是当今的出家比丘,也难出其右。

  现在的问题是,陶师既然如此讲究修持,他不务农,不经商,家中尚有一双“无目”(双目失明)的父母靠他养活,那么陶师是靠什么来生活呢?根据我的推测,应该是做手工业,或者是帮助别人打零工过活。他朋友不多,也不喜欢攀富结贵,因此在官府内谋个差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陶师的生活是清苦的,甚至是窘迫的,但是他很知足,乐在其中。他的父母与他一样,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儿子——他们同样是不慕富贵的修持之士。

  反观陶师的朋友优多罗,他的生活境况就大为不同。经中说他“乘白马车,与五百童子俱”,然后把各地的富家子弟都召集到一起,教导他们读“梵志书”。优多罗的生活,可谓吃喝玩乐,事事无忧。

  有一天,优多罗在路上正巧遇着陶师,他见陶师一副步履匆匆的样子,就问他:“老兄,你要到哪里去,为何如此疾步?”陶师答:“我到去礼事迦叶佛啊!”他见优多罗闲来无事,就盛情相邀:“汝可共我往诣迦叶如来所,供养礼事。”这个优多罗出言不逊:“我不欲见秃头沙门,秃沙门不应得道,道难得故。”意思是说,那些光头沙门,我优多罗才不会去见他们呢!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见到什么“道”的。陶师一听,十分气愤,他上前一把抓住优多罗的长头发(头髻),像拎小鸡一样,把优多罗从车上拉下来,命令他与自己一起去面见迦叶佛。优多罗从来没见到老朋友发如此大的火,“陶师常不调戏,不狂不痴,今捉我髻,必当有以”,于是他只好硬着头皮,跟着陶师一起,去拜会迦叶古佛。

  当二人面见了迦叶佛之后,陶然向古佛介绍了优多罗。古佛早已知晓事情经过,他也挺高兴,就为优多罗说了一些方便之法,然后二人就辞别古佛,踏上归程。

  在回来的路上,优多罗就问陶然:“你既然从迦叶佛那里听闻了如此微妙之法,那么你还呆在家里干什么?你舍家去出家为比丘,那不是更好吗?”

  陶然听后说:“优多罗,你说的有道理,理该如此。但是你知道,我家中有双目失明的老父老母需要我的照料。我如果出家了,他们的生活怎么办呢?”

  优多罗听后,就对陶师说:“所言极是!既然你不能出家,那么你看看,我跟随迦叶佛出家,如何?”

  陶师一听,大声赞叹:“好呀,优多罗,你真是了不起呀!你能弃家学道,我将由衷赞叹!”

  这样,在陶师的介绍下,优多罗顺利地成为迦叶佛座下的一名比丘弟子。优多罗出家后,精进修学,进步很快。他“摄持衣钵,与大比丘众俱,共游行”,从此四海为家,去留无迹。

  这一年,迦叶佛带领着弟子们,游因到迦尸国波罗奈的鹿野苑之中。此时的迦尸国的国主名叫颊鞞,他听到声名显赫的迦叶佛住锡于此,十分高兴,于是就令御者“严驾”,两班文武大臣随从,一起来鹿野苑朝觐迦叶佛。彼此相见,自然是相互赞叹一番,然后迦叶佛为颊鞞王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心。最后,国王盛情邀请迦叶佛及众比丘,第二日赴宫中接收饭食供养。

  供养完毕,国王很是高兴,他很想请迦叶佛安住于国中,以便作永久地供养。颊鞞王对迦叶佛说:“唯愿世尊于此波罗奈受我夏坐,及比丘众!我为世尊作五百房、五百床褥,及施拘搪如此白粳米,王之所食种种诸味,饭供世尊及比丘众。”

  但是颊鞞王的这一盛情,却被迦叶佛婉言谢绝了:“止!止!大王!但心喜足。”——大王,您的心意我领受了,但是我不会接受您供养。

  如此再三,迦叶佛依然没有应承国王的供养。这下颊鞞王心里不塌实了,他“不忍不欲,心大忧戚”,心想如来及诸比丘不受我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我做得不好吗?我供养不诚心吗?于是他就对迦叶佛说:“世尊!颇更有在家白衣,奉事世尊如我者耶?”

  迦叶佛一听,竟不假思索地对颊鞞王说:“有啊,当然有啦!在大王境内有个鞞婆陵耆村,有一位名叫陶师信徒,他就做得很好啊!他断除十恶,奉守诸戒,慈悲饶益一切众生,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大王,像陶师如此以持戒行善来供养我,才是我的好弟子啊!”

  接着迦叶佛乃浓墨重彩,详细而周全地将陶师的种种善行,都一一道来。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有一次迦叶佛带着弟子们鞞婆陵耆村进行夏安居。眼看着雨季就要来临了,而迦叶佛与弟子们所栖身地的房子还没有盖好。而此时,陶师家的新房子刚好落成。于是迦叶佛就对弟子们说:“你们到陶师家里去,把他家新房子上的椽子、瓦片等都拆将下来,然后搬到我们这里来盖房子用。”弟子们一听,都大吃一惊,心想老佛爷是不是在与我们开玩笑啊,人家的房子刚盖好,我们现在跑到人家那里把新房子拆了,陶师会答应吗?迦叶佛说你们尽管去,不要多作议论!于是弟子们就跑到陶师家里,爬上房顶,先把瓦片一块块地拆卸下来,又将椽子、石头、砖块等全部拆除,然后准备将这些建筑材料,悉数搬到迦叶佛这里,用作盖新寮舍之用。

  读到此处,我们肯定会对迦叶佛产生想法:这位古佛怎么啦?怎么随意去把人家刚刚兴起的新房子拆掉,然后用于建造自己居住用的房子呢?这不是典型的自私自利行为吗?再说,陶师本人以及他的父母,会同意拆房子吗?

  迦叶佛的弟子们上房揭瓦的喧闹声,把陶师的盲眼父母惊动了,他们手柱着拐杖,相互搀扶着走出家门,对着喧闹的人群大声说:“是谁在毁坏陶师家的房子呢?”比丘们闻讯答道:“老人家,我等是奉迦叶佛的旨意,前来拆房的。”

  陶师父母一听,马上就对比丘们说:“既然是迦叶佛请你们来的,定会自有道理。诸贤,随意持去,无有制者。”——你们不要有什么思想顾虑,随意拆吧!

  到了晚上,在外劳累了一天的陶师,迈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门前。当他走到家门口,竟被眼前的一片狼籍惊呆了——这哪是什么家呀,简直如同废墟啊!我这好端端的、刚建起不久的新房子哪里去了呢?父母听到儿子回来了,就把白天发生的事向儿子讲述了一遍。当陶师知晓了原来是恩师迦叶佛的旨意后,他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十分高兴,便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迦叶如来于我家中随意自在。”于是他就“欢喜结跏趺坐,息心静默,至于七日,于十五日中而得欢乐,其家父母于七日中亦得欢乐”。

  陶师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再去盖新房了,他在新屋的旧址上,找些树叶,随意支起一间茅蓬,供父母安住。而他自己就露宿在树下。但是他的心中,既无忧愁更无怨嗔;他每天依然早出晚归,在外面打些零工以供孝敬父母。转眼之间,雨季到来了。天空之中阴晴不定,正值艳阳高照之际,转瞬间即扬起倾盆大雨。有时,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下就两三个星期,无休无止,把老百姓的心情都变成了灰蒙蒙的云雾状。但是说来稀奇,陶师家的房子,上无房顶,下无片瓦,但是他家的里里外外,竟连一丁点的雨滴都未曾光临——整座房址跟下雨前一模一样,就好像雨季从未出现过似的。方圆百里的百姓奔走相告,整个村子就像开了锅似的,大家在啧啧称奇之余,心里都洞若明镜:这都是陶师守持戒法,供养迦叶佛的缘故啊!

  迦叶佛说完这些往事之后,就对颊鞞王说:“大王,这位陶师居士,才是对我的真正供养啊!”

  颊鞞王听了迦叶佛的一番话,开始沉吟不语,并惭愧地低下了头……

  (注:经中的结尾部分,我在此将其省略。主要情节是颊鞞王听迦叶佛之言后,就带着很多东西(五百乘车白粳米)到陶师家去探望,并请陶师收下礼物,结果为陶师“辞让不受”。当释迦佛在谈起自己的前世为优多罗时,虽现出家比丘身,但是由于自己“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因而“不离生死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相比于陶师,自然是逊色十分。因此,释迦佛其时虽已出家为比丘,然仍为生死所流转,实为抱憾。从而说明一个道理:如果不真修实行,纵然出家,于生死事又有何益?而陶师虽现居士身,然其行为却为离欲比丘所不及万一,实令当今名利比丘自惭形愧。我等当自此发心,以陶师为榜样,奋迅直追也!)

  (界定  2009年3月3日,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