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九)~F 六、手长者经(下)


   日期:2020/4/21 2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手长者经(下)

  讲法地点:阿逻鞞伽逻的惒林之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佛陀称赞手长者为一具足了少欲、信、惭、愧、精进、念、定、慧等八种未曾有之法。

  这部《手长者经》,它的起点在于四摄,而落点在于手长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关于四摄的内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于它的深意,以及更深的用途,我们没有作认真的分析,只是从佛教的层面去认识他。我在想,如果把佛教中的四摄以及六度法门,运用并融入到当今颇为时髦的领导科学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活动中,那么将会极大丰富社会科学的丰富与发展。比如说我们在接触并了解了西方有关管理学说史后,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一个共识,那就是他们的很多学说,尽管说得很具体很全面,但是事实上都是在阐述佛教中早已阐述过的一些思想观点,只是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举个例子来说,马克斯·韦伯主张的科层制(或官僚制),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大家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办事,主张组织的严密性、管理的非人格化以及技术层面的高效率。那么佛教“六度”中的“持戒”,就要求我们四众弟子一切言行举止都要如法如律,不能擅自超越雷池;而福莱特的动态管理理论,所强调的不外是“群体”二字,“社会团结的潜力就在于群体过程,在于调和分歧,在于综合出代表全体最佳利益的想法”(福莱特,《创造性的经验》,纽约朗曼和翠绿出版公司1924年版);而梅奥所提出的“社会人”理论以及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都着重强调了在遵循制度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如何发挥呢?用佛教的“四摄”以及“六度”,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四摄”与“六度”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只是后世的一些高僧大德们在阐释它们时,把侧重点放在了佛教修学活动中,造成了与现实社会管理理论的一些脱节,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当然,这些都是些题外话,若有机会,我在别的相关文章里或许会更深层次地加以分析。

  那么,手长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八未曾有法是指:①少欲;②有信;③有惭;④有愧;⑤精进;⑥有念;⑦有定;⑧有慧。下面我们参照佛经,进行大略的阐述。

  1、少欲。而在此经的上部中,佛陀曾说“手长者无求无欲”,此处为什么说他“少欲”了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无欲”是手长者所追求的目标,而“少欲”是他当前所处的实际境地。从前面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到,手长者在修习四无量心,修此法命终之后,上生梵天,然后再进一步精进修行,可以证得四果阿罗汉,从此才可以达到“无欲”。因此,此时称手长者为“少欲”,我觉得是合适的。

  2、信。经中说:“手长者得信坚固,深著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就是说对佛陀以及佛法产生了坚定的信念,他的信仰决不会左右摇摆,从此以后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3、惭。“手长者常行惭取,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这里的“惭”,就是自己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

  4、愧。“手长者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愧”与“惭”是有区别的。《大乘义章》说:“于恶自厌名惭,于过羞他为愧”。对于别人的过错,自己引以为戒,我认为就是“愧”的表现。我们常说“自愧不如”,其前提就是有一个他物作参照系。因此“惭”主要是内省,而“愧”则是倾向于外观。

  5、精进。“手长者常行精进,除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有关精进的解释很多,我认为重点要抓住三点,一是精进的方向要搞正确,我们说“五度为盲,般若为眼”,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再努力,如果把方向搞颠倒了,“南辕北辙”,结果于己丝毫无补。我们精进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要“除恶不善,修诸善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向恶的方向滑行。二是要“恒自起意”,就是奉守最初的誓愿。我们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指的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刚出家时勇猛精进,结果三、五年下来,道念俱失,令人十分痛心。第三点就是“不舍方便”。精进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固守一种。比如说大家一提到修行,就马上说要参禅打坐,要老实念佛。那么,为常住服务,做好本职工作,算不算修行?我觉得同样是一种修行。有一幅对联,叫“迎宾待客皆解脱,搬柴运水悉圆通”,我以为讲得非常到位。

  6、念。经中对此表述是:“手长者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这里的“念”,不是指信念,而是指观照,具体就是观照“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读阿含系列经典时,会发现这一个现象,佛陀对于出家的比丘,将四念处作为一门必修的功课;而对象若是居家信众,则很少讲四念处。这就说明四念处并不适合所有的四众弟子。那么佛陀为什么称叹手长者修习四念处呢?看来手长者已真正地像出家比丘那样,遵守着出家比丘的所有戒律,清净离欲,像郁伽长者那样,是一位身着俗装、隐身于凡尘的比丘僧了。所以在佛经中,我们见到了一些甘做佛陀忠实护法的居家弟子们,都达到了十分了不起的思想境界。

  7、定。这里的“定”,并非指普通的禅定,它是专指四禅。佛陀说:“手长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手长者所修的“定”,已经达到了色界中的四禅天的境地。那么四禅天到底是处于何种境界呢?我对这个是门外汉,不能乱讲——因为自己没有实证功夫,根本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未证言证,是属于后果相当严重的大妄语。据说前三禅为方便定,第四禅为真实定,当进入第四禅时,因已脱离八种灾患(即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之灾患),故称第四禅为不动定。但是修到四禅天,是不是就可以获得了究竟的解脱了呢?相关经论记载说还是不可以的,比如说《大智度论》中说在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虽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但因为生起增上慢,自称“我已得四沙门果”(即四果阿罗汉),且谤骂佛陀,最终死后堕入地狱。

  8、智慧。佛陀说:“手长者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这里的“观兴衰法”,就是观察和领悟生灭等无常之法;“圣慧通达”,就是明白通晓圣者的智慧。从这句经文之中,我在琢磨一件事,就是这个手长者其实很不简单。让我们回忆一下,他听闻了佛陀的教导之后,回家就向人宣扬佛法的好处,然后就开始“升堂敷床,结跏趺坐”,修习四无量心。接着,他修习四念处,再进入到四禅定,最后悟出了万法无常的宇宙真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手长者的修行,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从声闻起,以缘觉终,最后“以正尽苦”,把生死问题予以彻底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智慧”,与大乘佛教中六度中的“智慧”,不完全一样,主要是它们之间的关注点不同。这是常识,不需要我多讲。

  从手长者所具有的八种未曾有法来说,我个人以为已经是相当地了不起。一个居家优婆塞,能够排除种种干扰,静心息虑,一门心思体悟宇宙无常的世间真理,堪为居家信众的修行楷模。更难能可贵的是,手长者具备此八未曾有法,但是他一直保持低调,“不欲令他知我有少欲”,甚至都不让别人知道他的修行境界到底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行风格?我们常常说“大道无形”,“平常心是道”,手长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问题是我们讲得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地困难。比如说出家比丘发心闭关,这是好事,值得赞叹!然后坦率地说,假如闭关师付掩关修行的动机不纯,其动机是为了捞取修行资本,或者说是为了今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名闻利养作准备工作,那么闭关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敲门砖。有人或许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凭什么说人家动机不纯?你说人家动机不纯,你也去闭个三、五年试试看?诸位,请切勿误会,我这里只是说“假如”,并没有妄加指摘某某法师闭关动机不纯。我是说,从“平常心是道”这一点上,手长者不仅是居家信众所要学习的楷模,也是值得出家比丘僧学习的好榜样,因为手长者真正持守了一颗“平常心”……(界定,2009.02.16.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