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D 四、师子吼经


   日期:2020/4/21 14: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师子吼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舍利弗、大众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尊者,由于有一位比丘诬说尊者曾经轻慢他,然后欲到外方去游行。舍利弗乃以被截角之牛,被截两手的旃陀罗子,以及地、水、火、风、扫帚、晡旃尼(抹布),处处破裂的百瓶,和自喜的少年之颈被系死尸等喻,说明自己乃常自反省,怎么会轻慢他人呢?

  我们在前面的经典中已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舍利弗有时候代佛说法,受到大众的普遍赞叹。从这个角度讲,说舍利弗的说法是在作“师子吼”,也是完全讲得通的。最近看了台湾已故印顺老法师《妙云集》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文殊与普贤》。按照印顺法师的观点,文殊与普贤,实际上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与目犍连,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具体的理由与分析我在这里就不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妙云集》一看便知。当然,在这里也并不是说我也赞同印顺法师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倒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就是佛陀的十大弟子,除了为大家所熟知的目犍连以外,其他九位弟子都为中国普通的百姓所陌生;而对于四大菩萨,可谓妇孺咸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当然,我们可以举出各种理由来,但是,在佛教经典中,有关菩萨的记载远逊于十大弟子所记载得那般生动与详细。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对于他的一些事迹,我们只知道他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为了度化众生,现菩萨相,以耳根圆通列为第一,“千处祈求千处应”。但是观音菩萨到底是古印度的哪里人?他出家前是做什么的,是印度四种姓的哪一种姓?对于这些,佛经中可谓语焉不详。正因为记载得不周详,因此才编出观音菩萨原是妙庄王三公主的离奇笑话。而对于舍利弗的记载,在佛经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对舍利弗的家庭背景、个人形象,以及性格特征,都可以作些细微的描述。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佛经中对菩萨的生平记载很少,而对于声闻罗汉的记载却那般周详呢?

  作为佛陀的上座弟子,舍利弗一方面受到了大众比丘的赞叹与尊重,而另方面却也遭到一部分比丘的异议。比如说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尊者乌陀夷、黑齿比丘,还有这一部《师子吼经》中所提到的一个不知名的比丘,都是对于舍利弗的责难。此种情形的出现,也进一步应证了我的推测,就是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不仅在面对来自社会及种种外道的巨大压力,而且内部比丘的意见也呈现出相当程度的不统一。我们尊敬的释迦佛竟与基督教的耶稣一样,一生充满着艰辛与坎坷,他们作为当今世界性宗教的伟大创始人,可谓耗费了毕生精力与心血,远非“为法忘躯”之类的形容词所能囊括。

  那么在这部经中,舍利弗又遭到了什么样的责难了呢?让我们再看看经文是如何叙述的。

  在佛陀的时代,每年的夏安居似乎是司空见惯的,这是由于印度特殊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很多地方也按照印度的模式,进行了夏安居,并在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革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印度佛教传至中国后的对佛教传统的很好继承与发展。

  在某一时期,佛陀和大众比丘都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进行夏安居。当到了安居时期的时候,舍利弗也来到了祇园精舍,跟随着佛陀一起在夏安居。短暂的夏天雨期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舍利弗就回到自己的寮房,开始动手缝补自己的袈裟——那时的生活条件很差,不像我们现在这般的衣食无忧。在原始佛教时期,吃饭需要自己去行乞,衣服破了,需要亲自动手缝补,一切都那么的简朴无华。有时作为一教之主的佛陀,不仅事事自己动手,有时见到弟子们生病了,他会亲自替他们熬药;见到弟子们的衣服破了,他也会去主动去帮忙缝制。因此,我们在礼拜佛陀的时候,切莫忘记佛陀所具有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佛陀是慈悲的,也是高度人性化的,值得我们去景仰与思慕。

  尊者舍利弗在把自己的衣服缝补好以后,就手持着钵器,到佛陀那里,向佛陀辞行。当见过佛陀以后,他恭恭敬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我在这里夏安居已经结束了,我现在准备到村落城邑里去过托钵游方的生活了。”

  佛陀听后,很慈祥地对他说:“好啊,舍利弗,你想去就去吧。”佛陀接着一再语重心长地嘱咐舍利弗说:“舍利弗啊,你外出游方期间,如果要遇到那些未曾得度的人,你要广施法雨,想方设法能够使他们得到度化;如果遇到那些闻法后尚未解脱之人,你也应该尽你所能,让他们能够早日获得解脱。”佛陀说完这些话后,再一次对舍利弗说:“舍梨子!汝去随所欲。”

  舍利弗听完了佛陀的嘱咐后,就把佛陀的交待字字句句铭记在心。他站起身来,再次向佛陀顶礼,然后绕佛三匝而去。他回到了自己的寮房,收拾好行囊,然后“摄衣持钵,即便出去游行人间”。

  在舍利弗离开佛陀不一会儿,有一个修行梵行的人,也是一个出家修行的比丘。他就跑到佛陀面前,“犯相违法”,告了舍利弗的黑状,内容是:“今日尊者舍梨子轻慢我已,游行人间。”。什么叫“犯相违法”呢?就是说谎,或者说讲了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有的解读为“犯了与他人有过节的过失”,就是打击报复。那么这个比丘说舍利弗“轻慢”他,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而轻慢他呢?在这部佛经中没有交待。而南传的经文中记载则更为详尽,说“尊者舍利弗打我而没道歉就要离开去游行”。就是说舍利弗动手打了这个比丘,但是他又担心被这个比丘揭发,于是就匆匆忙忙辞别佛陀,游行人间——就是赶快溜走,免得挨佛陀呵责。那么舍利弗究竟有没有动手打这个比丘呢?我想肯定是没有的,因为舍利弗的脾气总的来说是温顺的,“君子动口不动手”,说舍利弗动口训斥了这个比丘几句,还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说舍利弗动手打人,根本不可能。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这个比丘原是想等舍利弗离开佛陀外出游行以后,他再到佛陀那里去告状。因为舍利弗人都走了,过去交通不便,不像现在我们每人腰里别个手机,只要有信号的地方,都可以联系。在佛陀时代,弟子们辞别佛陀后,有时一年半载都难得见上一次面,随叫随到是很难做到的。令这个比丘没有想到的,舍利弗辞别佛陀后,并没有立马离开,而是回到自己的寮室,把行囊再次整理了一下,这样时间就有所延搁了。

  佛陀听完了比丘的汇报,就招呼站在一旁的一个比丘僧:“你速速到舍利弗的居所,说世尊找他有事。”

  这部经典尚有一些戏剧性。佛陀的侍者阿难很聪明,他可能已经猜出了这个比丘在佛陀面前说谎。为了让大家能够再次领略舍利弗智慧的风采,他未请示佛陀,就“即持户钥,遍至诸房”,他大声地作着宣传:“善哉!诸尊!速诣讲堂,今尊者舍梨子当在佛前而作师子吼。若尊者舍梨子所说甚深,息中之息,妙中之妙;如是说者,诸尊及我得闻此已,当善诵习,当善受持。”由阿难的这些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舍利弗在僧众中所具有的崇高威望,一般人想听他说法,还真是很不容易,因为舍利弗所说的法,是“息中之息,妙中之妙”。什么叫“息中之息”?就是各种息灭烦恼的道理中最彻底最究竟的止息法、寂灭法;舍利弗所说的法,是各种妙法中的“妙中之妙”。听闻了他所说的法,就好像听闻佛陀的“师子吼”一般,将会受益无穷!由此可见,舍利弗在原始佛教时代,绝非等闲之辈,佛陀有时候请他代为说法,不是说没有理由的。看来,我们对于舍利弗的认识,还远远不充足,不到位。

  舍利弗收拾好行囊,准备要起身了。这时传话的比丘赶到了。他对舍利弗说:“尊者,佛陀有事请您去一趟。”舍利弗听后,便放下行囊,跟随比丘快步朝佛陀所在的讲堂走来。

  佛陀见舍利弗来了,就当着那个告状比丘的面,把事情的原委与舍利弗当面对质。然后世尊问道:“舍梨子,汝实轻慢一梵行已而游人间耶?”

  舍利弗听后,就回答说:“世尊!若无身身念者,彼便轻慢于一梵行而游人间。世尊!我善有身身念,我当云何轻慢一梵行而游人间?”这里有一个词,叫“身身念”,通俗地讲,就是对于自身的反省;“无身身念”,就是缺乏自我反省。“身身念”又译为“身身观念住”,即保持在身上看到身(生理的变化),分辨身体内的地水火风,思惟“此身从何而来,为谁所造”,就是后来禅家的自我内在观想,它是一种身心自我束缚的修持功夫。舍利弗在这里是说,只有那些对自身缺乏反省的人,才会去轻慢别人;我舍利弗时时刻刻都要作自我反省,把上下身心都收拾得干净利落,怎么可能去轻慢别人呢?

  为了说明自己的清白,舍利弗作了十大譬喻。这十大譬喻分别是:

  譬喻1截角牛——就是被截去头上双角的牛。牛发怒时会用双角去犄伤别人,一旦被截去双角,那么这头牛就变得十分温顺老实了,“至忍温良,善调善御”,“所游之处,无所侵犯”,因为它失去了防御和进攻的武器。它比喻出家人通过修行,把那些伤人伤己的“牛角”(烦恼与习气)都截除掉了。

  譬喻2被截去双手的旃陀罗子。在这里,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断手的贱民儿童”。“旃陀罗子而截两手”,这句话在南传经文中作“手持乞碗,穿破衣的旃陀罗童男童女”。在这里我需要多说几句。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为大家所熟知,在四种姓之中,婆罗门地位最高,是祭祀阶层,掌握着印度的意识形态,它有点类似于早期的罗马教廷;其次为处于武士阶层的刹帝利,类似于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国王政府;再次是吠舍,也就是新兴的工商业阶层,这个阶层被婆罗门视为暴发户,钞票是有的,但是政治地位不牢靠,但是这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阶层;最底的阶层是首陀罗,他们被婆罗门诬蔑为“一生族”,大意是只有这辈子投胎做人的机会了,下辈子只能做牛做马了。这些首陀罗,实际上他们是被雅利安所征服的原住民。而在首陀罗阶层之下,还有一个阶层,就是旃陀罗。旃陀罗译作“屠者”、“执暴恶人”等,他们被排斥于四种姓之外,被称为最下贱的贱民,凡是最下贱最肮脏的活计,统统交由他们去完成。那么这个阶层是哪里来的呢?根据《摩奴法典》记载,旃陀罗是一种混血儿,其父是首陀罗阶层,其母是婆罗门阶层。首陀罗与婆罗门相结合所生的小孩,就被划归为旃陀罗。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推断出,旃陀罗阶层是一种带有极端惩罚性的种姓。就是说,婆罗门为了维护他们血统的纯正,就严禁婆罗门种姓与异族人通婚。就是说婆罗门的男人,不得娶非婆罗门种姓为妻;婆罗门种姓的女人,严禁嫁给非婆罗门种姓的男人。但这种禁令有时会有突破,比如说婆罗门种姓的女人,有时会嫁给武士阶层做老婆,有时家道败落,干脆找一个有钱的大款即商人阶层男人做老公。作为婆罗门阶层,对这些事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的;但是对于贱民的首陀罗,他们是丝毫不手软的,因为把血统高贵的女人嫁给一个贱民当老婆,那无疑是对婆罗门的莫大侮辱。对于他们所生出来的孩子,也是严加排斥,被列为最最下贱的阶层,甚至连最低等级的首陀罗都不如。

  谈起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拘萨罗国后来的国王波琉璃。琉璃王就是释迦族的婢女嫁给波斯匿后所生的孩子。当孩子未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前,他对释迦族并不敌视,而且还给亲近,否则他不可能跑到释迦族来学习各种技艺;当他从释迦族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后,其实他也并没有立即树立起对释迦族的敌意与仇恨。那么什么原因促使了他后来的极端复仇行为呢?就是缘于释迦族的人对他所表现出来的阳奉阴违,以及后来的种种傲慢与侮辱的行径。琉璃王生性很顽劣,自尊心极强,他到释迦国学习的时候,带着双重的身份,一层是晚辈,即他是摩诃男的外孙,而释迦族的大部分人都是他的长辈;另一层,他是以释迦国的宗主国王子的身份出现。如果释迦族没有挑明他的身份,对他也是彬彬有礼、照顾有加的话,那么宗主国王子的身份就会降低,晚辈的身份就会升起;但是释迦族的人表面上对他很客气——这是慑于宗主国王子的身份——但实质上却他却是极端地藐视,凡是琉璃王走过的土地,都掘地三尺!这极大地刺激了琉璃王原本就隐藏在骨子里的蛮横与霸气,此时,王子的身份上升了,晚辈的身份甚至彻底消失了——他对释迦族充满了敌意与仇恨,他决心要把释迦族彻底荡平,雪洗前耻。

  那么,我们再把话题重新拉回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被全社会视为最下等贱民的人,他会怎么样?在我的脑海里,他走路时,总是低着头;他与人说话,总是不敢正眼看人家;他的话语与眼神,总是会带着哀伤,总是带着商量甚至是乞求——他们已是自卑至极,没有纤毫的自信。长久以往——指的是当时社会氛围的长期营造,以及婆罗门不厌其烦、喋喋不休地大肆渲染,连这些旃陀们自身,也认定自己就是贱民中的贱民,他们处处都是低下的,他们受人欺凌,受人剥削与压迫,是合乎情理的,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可以想像,一个成年的旃陀罗尚且如此,而那些尚未成年的旃陀罗儿童呢?进一步说,就是被截断双手的旃陀罗儿童呢?他们不要说攻击别人了,他们简直毫无束鸡之力,到了任人摆布的地步啦!

  因此舍利弗在这里,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意思是说我的心意被调伏得就像一个被截去双手的旃陀罗小孩,我还会去轻慢一个修梵行的比丘吗?如果现在有人说:一个缺少双手的旃陀罗儿童,他们轻慢一个修梵行的比丘了。大家想想看,这话会有人相信么?

  譬喻3大地之喻。就是说大地能容纳百物,无论净还是不净,均能纳受。

  譬喻4水喻。水能洗刷万物,尽能洗之。

  譬喻5火喻。净与不净,火皆能烧之。

  风喻6即净与不净,悉能吹之。

  譬喻7扫帚喻。即净与不净,悉能扫之。

  譬喻8晡旃尼喻。“晡旃尼”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抹布”,净与不净,悉能拭之。

  譬喻9膏瓶裂破喻。“犹如膏瓶处处裂破,盛满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若有目人,来住一面,见此膏瓶处处裂破,盛满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世尊!我亦如是,常观此身九孔不净,漏遍漏津遍津。”这段话看上去有别拗口,他的意思是讲,一个装满酥油的瓶子,放置于太阳下面。可是这个盛油的瓶子破了,四分五裂,弄得酥油流得遍地皆是。有一个人见到太阳下面有一瓶油,就起了贪心,想把这瓶油占为己有。但是当他走到瓶子跟着一看,发现瓶老早就裂得不成样子,瓶里的酥油流得干干净净。见此情状,这个人只好空着两手,悻悻离去。

  舍利弗籍破瓶之喻,来说明自己的色身是“九孔不净”,自家的麻烦事都顾不过来了,还有心思去想别人家的事情?我们时常说“七窍生烟”,只有“七孔”,这里所讲的“九孔”,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七孔外加大小便的之孔,共计九孔。

  譬喻10少年洗浴之喻。就是说一个少年,经常把身体洗得清清爽爽,如果现在让他去亲密接触高度腐烂的三尸——死蛇、死狗与死人,那么他肯定不愿意,“彼怀羞惭,极恶秽之”。舍利弗也是这样,他是时常“观此身臭处不净,心怀羞惭,极恶秽之”,而“轻慢”就相当于三尸一样,他避之不及,还会主动去招惹它们吗?

  以上便是舍利弗的十大譬喻。

  这个比丘坐在一旁,他早就心乱如麻,慌作一团。而听完舍利弗有条不紊的十个譬喻后,他从内心折服于舍利弗的无上智慧。看来,他再也不能扯谎下去了,于是“即从座起,稽首佛足”,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忏悔:“佛陀啊,都是我的过错,我在自首,我要悔过!我愚痴之极,我鬼迷心窍。我捏造毫无实据的事实,来诬谤真正清净梵行的舍利弗比丘。世尊!我现在至诚悔过,请您原谅弟子的无知吧,从此以后,我绝不再犯此恶罪!”

  佛陀对这个比丘也是严加呵责:“汝实是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你实在是愚痴到了极点,你没有丝毫的定力,你连起码的善心都不具备!但是佛陀很是慈悲,他对比丘说:“汝能悔过,见已发露,后不更作;若有悔过,见已发露,后不再作者,如是长养于圣法、律则不衰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陀转脸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还是快点接受这个痴人的悔过吧!你不会是要等人家把头给磕破了,你才肯接受吧?”

  舍利弗听后,就急步上前,用双手把那个毁谤自己的比丘从地上扶了起来,并亲手为比丘拭去了头上的灰尘与汗水。

  佛陀见后,满意地笑了……                  

  (界定 于2008年12月31日,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