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七)~E 三、露遮经


   日期:2020/4/20 2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露遮经

  说法地点:拘萨罗国的尸舍婆林

  参加人员:露遮婆罗门

  经中大意:此经是佛陀在拘萨罗国的尸舍婆林中时,有位名叫露遮的婆罗门,曾诣佛所听佛说法后,而发心将以饭食供养佛陀。然而离开佛所后不远,即生起恶见,认为佛陀也是自私自利,岂肯传正法给别人?虽然如此,但到了第二天,婆罗门仍令其理发师去传言,去迎接佛陀及僧团去其家中接受供养。理发师遵命至佛所后,一方面请佛受供,另方面就私下把婆罗门生起邪见之事报知佛陀,并祈佛陀予以开导。佛陀同意应供,即率千余名比丘前往受食。佛陀食后对婆罗门叙述三师之事,叫婆罗门以此为诫;并说闻法能得四沙门果等事。最后,佛陀告诫婆罗门:要努力为他人说法。如只顾自行,而不实行利他之行的话,有时也会堕于恶趣。

  关于对这部经的一些感想,就是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自利”与“利他”之间的关系问题。佛陀在这部经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让我们先看看经文的相关内容。

  在这部经中,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梵分。关于这个词,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说得很详细。这位名叫露遮的婆罗门,也享受到这个待遇,即享受到世袭免税的待遇。我在前面已经讲述过,一般婆罗门的一生共分为四个时期。年轻的时候,成家立业,与世俗的青年没有什么区别。待到年长之后,便进入森林之中修行,如果修行得很好,就为当地官员乃至国王所推崇,进而赋予“梵分”。那么这个“梵分”既然可以世袭,谁来继承呢?是婆罗门的弟子们,还是婆罗门的儿孙辈呢?这个倒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当然,我们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享有“梵分”也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这些条件是:

  第一,七世以来的父母的血统都很纯正,绝不会出现血统混杂现象;

  第二,其父母乃至其本人,品行高洁,从来都未被别人轻毁过;

  第三,对于异典的吠陀三部经典,都是讽诵得相当通利,而且还能善于解说;

  第四,善于相法,能观察吉凶;

  第五,对于祭祀仪规是相当熟悉,而且可以担当起主持祭祀礼仪的重任。

  这位露遮婆罗门听说佛陀正居于尸舍婆林中,就想去亲近一下。他到了佛陀那里,很是恭敬;佛陀为他说了佛法,露遮很是开心,就邀请佛陀以及大众比丘明天到他家里去应供。佛陀默然,也就是视同于接受。

  我想请人吃饭应该是好事,可是这个露遮婆罗门可能并不是那么诚心诚意的,他离开佛陀所居的尸舍婆林未多久,便生起恶见。他对同行的那些随从说:

  “那些沙门、婆罗门,既了解很多善法,也多有修证。但是令我不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了解、自己证悟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四处为他人宣讲这些道理呢?我个人认为纯粹是多此一举。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好像有人,把过去的那些烦恼消灭了,却又制造出更多的新的烦恼。说一千道一万,这些修行人,貌似修行,自然远离贪欲,实际上他们到处为人讲经说法,就是一个‘贪’的表现,这就是恶的或不善之法!”

  这个露遮嘴上这么说,但是既然已经邀请佛陀来家里应供了,他也只得照办。于是当天夜里,把各种肴膳饮食都准备妥当,然后就吩咐他手下的一个理发师,让他明天一早去佛陀那里,请佛陀等人前来应供。

  这位理发师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就很快赶到佛陀所居之林,转达了露遮的邀请。但是这位理发师出于对佛陀的爱戴,就把先前听到露遮的那些恶见之语毫无保留地向佛陀所了禀报,希望佛陀对此能给予教化。佛陀听后,哈哈一笑说:“这是小事一桩嘛,很容易开化的。”于是佛陀号令一千余名比丘大众,井然有序地向露遮婆罗门的村落走去。

  佛陀所居之地距露遮婆罗门所居的屋舍并不是太远,大约也就半个小时左右的行程。佛陀等人进了露遮的家门之后,大家都别入座。这位露遮虽然对佛陀说法之事有些想法,但是他对佛陀等人的到来,还是很恭敬虔诚的。他为佛陀以及众比丘准备了种种甘膳,也就是各种美食,让大家尽情享用;而这些美食,都是他亲自选料,亲自把关,亲自品尝,以做到万无一失。而且,这位露遮婆罗门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尊敬,在供养饭食之后,还沐浴更衣,然后取一张小坐凳,坐于佛前,毕恭毕敬地听闻佛陀的宣讲佛法。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这种常例,也就是佛陀在接受施主的饭食供养后,照例都会向施主宣讲一些佛法道理,让施主得到开解和愉悦,这也算是一种以法乐作为对施者的回赠吧。

  佛陀见到露遮如此虔诚与恭敬,也就不拿露遮当外人看待了,而是直截了当地问他:“听说你昨天离开我在返家的途中,发了一些感慨,有这回事吗?”

  露遮婆罗门倒也诚实,他如实禀告佛陀:“世尊,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佛陀告诉露遮说:“你怎么能无端生起这种恶见呢?今后不可以再产生这样的念头了。”

  接着,佛陀开始了他的宣讲——

  佛陀说,世间有三种师可以“自诫”——也就是自我规诫、自我约束。哪三种师呢?

  第一种师,就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而出家修道后,在于现法当中,可以除去烦恼,又可以增益而得上人之法。然而在于现法当中,他却并不能除灭烦恼,不得上人之法,自己的道业并未成就,而为弟子说法。他的诸弟子们,并不恭敬承事其师,然而又再依止,和他同住。那些弟子们曾向其师说:“师父现在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在于现法当中可得除灭诸烦恼,可得上人的胜法。然而到了今天,在于现法当中,却不能除诸烦恼,不得上人的胜法,自己的道业未曾成就,而为弟子说法,使诸弟子们不再恭敬承事供养于您,唯有共同依止,而同住于一处而已。”

  据此,世尊举个例子说:犹如有人,坏灭其故旧的狱屋后,更造新的狱屋,这就名叫贪浊的恶法,就是第一种师,可以自诫,这叫做贤圣之戒、律戒、仪戒、时戒。

  第二种师,就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而去出家修道,在于现法当中可以得除种种的烦恼,又可以增益而得上人之法。然而在于现法当中,他却不能除灭种种的烦恼,虽然已得少些的上人的胜法,但是自己的道业并未成就,而为弟子说法,其弟子们并不恭敬承事,唯有一再的依止,而共同住在一起而已。他的弟子们,曾向其师说:“师父现在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在于现法当中,应可以得除诸烦恼,而得上人之法的,然而于今,在于现法当中,却不能除灭众烦恼,虽然已得少许的上人之法,但是自己的法利并未成就,而为弟子说法,使诸弟子们不再恭敬承事供养,唯有共同依止,而同住而已。”

  据此,佛陀作了一个譬喻:犹如有人,在他的后面而行,而将其手摩他的背那样。这就名叫贪浊的恶法,叫做第二种类之师,可以自诫,这就是贤圣的戒、律戒、仪戒、时戒。

  第三种师,就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学道,在于现法当中,可以得除烦恼,又可以增益而得上人之法。而在于现法当中,他却不能除去种种的烦恼,虽然一再的多少已得上人之法,然而自己的法利还未成就,而为弟子说法,可是其诸弟子却恭敬承事,依止其师而同住。他的弟子曾向其师说:“师父现今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在于现法当中,可得除弃种种的烦恼,多多少少得上人之法。而现今在于现法当中,不能除弃种种的烦恼,虽然一再的多多少少得到上人之法,但是自己的法利并未成就,而为弟子说法,诸弟子们也只有恭敬承事于您,共同依止而同住了。”

  据此,佛陀又举喻说:犹如有人,舍弃自己的禾稼,而去耕锄他人的田苗那样,这就名叫贪浊的恶法,就是第三种类的师父,可以自诫,这叫做贤圣之戒、律戒、仪戒、时戒。

  关于上面的三种师,我们进行汇总一下:

  第一种师,他可以成就道业,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所限,不能成就道业。在此情况下,他向弟子们宣说佛法。因此弟子们对师父不是很恭敬,但是还是跟随于师父左右。

  第二种师,他可以成就道业,但是也无法灭除烦恼,但是在佛法有些收获,据此向弟子们宣说佛法。弟子们对师父也不是很恭敬,但是还是跟随于师父左右。

  第三种师,他可以成就道业,但是他也无法根除烦恼,在此情况下向弟子们宣说佛法。然而他的弟子们并未因此而嫌弃师父,仍是对师父很恭敬,跟随师父左右而不愿舍离。

  佛陀在对上面三种师进行分析之后,就作出这样的譬喻:

  第一种师,好比自身以前的麻烦尚未解决,却制造出新的麻烦。言下之意是,自己的烦恼尚未解决,却给别人也制造出了烦恼。

  第二种师,就好比身为师父的在前面走,后面却有人在摸他的后背,意思是被别人在背后说闲话。为什么会被别人说闲话呢?因为自己的问题尚未解决,却热心为别人解决问题。这就好像中国的那些古话,叫“正人须先正己”,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更直白地说,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乍听起来有些自私自利,但细细推敲起来,也不无道理:自己的家门口尚是一片雪白,行人路过你家门口,都小心翼翼,生怕摔跤;而你对自己给别人制造的麻烦充耳不闻,却拿起扫帚为他人扫雪,说得好听点,就叫“舍己为人”;而说得难听点,就叫“博取名声”。一句话,就是先把自己家门口的障碍先扫除干净了,再去帮别人扫雪,不是挺好吗?

  第三种师,就好比自己家的庄稼长势是一塌糊涂,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但是他却很是热心,拿起锄头替别人家的庄稼除草施肥。这和我上面的比喻有些相似。

  佛陀对上述三师所下的结论:这些都是贪浊的恶法,都要进行“自诫”,也就是自我劝勉,自我精进,自我警诫。

  佛陀接下来对露遮说:有一种人是为世间所尊崇所敬仰的。哪一种呢?那就是如来。如来出现于世间,早已证得宿命明、天眼明以及漏尽明等三明,他灭除了无明,而生起智慧明。如来为什么会证得此三明呢?这是由于他的精勤,由于他的专念不忘,由于他乐于独住在闲居之所的缘故。只有如来超越了世间,不会被众人所诋毁,所怠慢。

  佛陀进一步说,如来说法,可以令听闻者得证四种沙门果位,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乃至阿罗汉果。

  佛陀说,如果现在有人站出来对如来说:“你不可以为世人讲经说法。”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如来按照这个人所说的去做,从来不为世人讲经说法,那么,世人能不能证得果位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证得果位,死后能得生天上吗?显然是不能的;如果那些阻止如来说法的人,使世人无法证得果位,无法得生天上,是善心呢,还是恶心呢?自然是用心险恶;那么,用心险恶的人,死后会趣于何处呢?自然是堕于恶道。

  当我们读经读到这里的时候,便对佛陀的“讲经说法观”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我们先来回味一下全经的过程:佛陀接受了露遮婆罗门的宴请(严格来讲,是饭食供养,我在这里只是方便说一下)。但是呢,这个露遮却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念想。他念想什么呢?他所念想的,就是对佛陀讲经说法的态度。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确一下,这个露遮对佛陀所证的果位与境界没有丝毫的怀疑,他对佛陀是十分景仰和恭敬的。但是他对佛陀讲经说法的行为有所保留。按照他的观点,佛陀自己证得了不起或者说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可以了嘛,何必把他的道理再宣讲给世人听呢?如果弄得不好,一些别有用意的人还会说三道四,说佛陀是为了博取别人的供养而弘法。如果把这种观点引用到当代,这种现象是大有人在的;但是我们万万不可用这种心态却判别佛陀。我们若回想一下,当初释迦佛成道之初,魔王波旬就曾十分惧怕释迦佛讲经说法,魔王与这个露遮婆罗门在观点上有些接近,就是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要再向别人宣讲了。当然,魔王的用心是险恶的,而这里的露遮的用心,则可能是善意的。当然在佛经中称之为“恶见”,也未尝不可。佛陀知道后,就当面向露遮问起此事,并举出三师之例,最后用如来与上述的三师作一番对比。

  我在此经的开头,就曾讲过,这部经所讲的核心,归结一处,就是讲述“自利”与“利他”二者的关系。那么什么叫“自利”呢?如果套用这部《露遮经》的话,叫“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于现法中可得除众烦恼,可得增益上人法”,这就是自利。通俗地讲,就是能够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把自己历生以来的烦恼都消除掉,能够证悟无上的契理。那么什么叫“利他”呢?就是道业已成就而为弟子或者众生讲经说法。佛陀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在“自利”还没有做好的情况下,贸然地或很随意地去“利他”,那么无异于自己家门口的事情还没做好,却跑到别人家去替人家做事。在上面三个譬喻中,佛陀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因此我一直主张,无论你是出家僧人,还是居家信徒,要想弘扬佛法,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在“自利”方面下足功夫;只有自己“自利”了,才能更好地“利他”。用大乘佛法的话叫,叫自度度人。自己尚且都度不了,更遑论度众生呢?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等大家都完成了“自利”工作以后,也就是都开悟了以后,再来宣讲佛法。如果你这样理解,那么就误会我的意思了。

  我们后辈往往把“讲经说法”一词给泛化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部经中,佛陀所讲的“说法”,其涵义相当狭窄。我们若细心地参究这部经典,便会发现,只有“如来”才有资格来“说法”,其他的人都没有这个资格来讲经说法。按照佛陀的原义,只要还留有一丝的疑惑或烦恼,都不具备讲经说法的资格。迄今为止,在佛教界,只有佛陀所讲的才能称之为“经”,其他的菩萨或者祖师们所讲的,只能称之为“论”,就是对佛经的阐释与发挥。出自佛陀之口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讲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已经彻证“三明”,“除灭无明,生智慧明,去诸暗冥,出大法光,所谓漏尽智证”,凡是听闻如来讲经说法的人,可以证得四果罗汉。我们想一想,后世无论是哪位大菩萨,他们在讲经说法时,有没有人从他们的座下证得了罗汉果位?也许是有的,但我从没有听说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世的那些所谓的“讲经说法”,都只能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这部经中体会到,只有证得了佛果,“自利”才算彻底完成。在此之前,任何阶位的圣人,都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最终证得佛果。在“自利”未终结之前,不可妄自去“讲经”——也就是“利他”。否则,便可名之为“贪浊恶法”!

  如上所述,我们现在把这些原属十分严格狭窄的术语扩大化了。当代的那些“讲经说法”,成了出家师父弘扬佛法的代名词。因此就有人说了,“自利”与“利他”不可偏废,它们就好像车之二轮,缺少了一个轮子,车子就无法行进。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完全是正确的。因为时代在发展,佛教自诞生至今已有近2600年了。释迦佛已经灭除,而未来佛弥勒世尊尚属遥遥无期。如果在二佛之间的漫长岁月里,大家都闭起门来各顾各的,彼此老死不相往来,在自己证悟之前,从来不弘法,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佛教就会彻底从这个世间消失殆尽。因此,在这个世间里,我们既要注重于“自利”,也就是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证悟,也要不断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佛法,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宣讲,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并信仰佛法,让世人都普受法益,在“自利”中“利他”,在“利他”中“自利”,从而带领大家一起,共同趣向常乐的彼岸。我想,这也是佛陀所乐于见到的善举吧!

  (2008年10月30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