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E 十六种事


   日期:2020/4/20 17: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六种事的内容:

  1.现在剎帝利大王欲举行大祀典,而七世以来的父母都不正(血统不纯),常被他人所轻毁。假若有此言,也不能污秽大王的。为么呢?因为大王七世以来的父母,乃为真正,不被他人所轻毁之故。

  2.或者有人说:现在剎帝利大王将举行大祀典,然而颜貌丑陋,不是剎帝利种。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秽大王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您的颜貌为端正,是剎帝利种族之故。

  3.或者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不持戒,智慧不具足。假如有这种语之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的戒德增上,智慧也具足之故。

  4.或者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却不善于诸术,如乘象、马车、种种的兵法,都不能了解知道。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您乃善于诸技术,对于战阵兵法,都没有不解知的之故。

  5.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没有大威力可以摄诸小国王,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有大威力,能摄受诸小国王之故。

  6.或者有人说:王欲举行大祭祀,然而不善于言语,所说的都是粗犷之言,义味也不具足。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为一位善于言语,所说的都为柔软,义味也具足之故。

  7.或者有人说: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没有多财宝,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的库藏盈满,多有财宝之故。

  8.或者有人说: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没有智谋,志意也怯弱,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为一智谋勇果,没有怯弱之故。

  9.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不通告于宫内的人,假如有此语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已事先通告于宫内之故。

  10.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告诉太子、皇子们。假如有这种语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都先对太子、皇子们说过之故。

  11.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对群臣说,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举行大祀典时,都先通告于群臣之故。

  12.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对将士说。假如有这种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都先告诉诸将士之故。

  13.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所任用的婆罗门大臣的七世以来的父母都不正(血统不纯),都常为他人所轻毁的。假如有这种语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大臣自称)七世以来的父母乃为真正(血统不混杂),并不被人所轻毁之故。

  14.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的大臣对于异学的三部都讽诵不利索,对于种种的经书也不能分别,世典幽微,也不去综练,不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不能瞻察吉凶、不精于祭祀仪礼。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于三部异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都能分别,世典幽微的,也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也精通于瞻察吉凶、祭祀仪礼之故。

  15.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而大臣却不善于言语,所说的都为粗犷,义味都不具足。假如有这种话之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乃善于言语,所说的都很柔和,义味都具足之故。

  16.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其大臣的智谋乃不具足,志意也怯弱,也不解大祭祀之法。假如有这种语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乃智谋、勇敢果决的人,也不会畏忌,凡是祭祀之法,都没有不解知的之故。

  佛陀接着告诉究罗檀头说:“那位国王对于十六祭具有疑问,而他的大臣乃用十六事开解王意。”

  佛陀接下来又说道——

  在那个时候,那位婆罗门大臣于那栋新舍里,以十种善恶业,去示教利喜大王。

  “十事行”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十善”。

  国王于新舍之内,生起三种悔心:“我现在举行大祀典,已作大祀、当作大祀、今作大祀,都会多损财宝。”

  大臣则向大王说:“大王已举行大祀典,已施、当施、今施,对于此福业的祀典,不应该生后悔!”

  这位国王,在十五月满之时,出离了那栋新舍,在于新舍之前的露地,在地上燃起大火,然后往柴火里浇油,口中喊道:“与……与……”,他的心中始终充满着无限的欢欣与喜悦。

  在举行完大祭祀之后,国王便选择了出家,后来死后投生到梵天之上。

  佛陀说完了上面这个故事,然后对究罗檀婆罗门说:“这位国王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最后圆满完成祀典。你对此意下如何?”

  究罗檀头闻后,沉默不语。

  那些弟子们可着急了:“老师啊,这个沙门瞿昙说得多好啊,您为何不回答他呢?”

  究罗檀头婆罗门半响才回过神来,他对弟子们说:“沙门瞿昙所言的确微妙,我正在努力回味思索他刚才所说的话,故而沉默不语。”

  弟子们问老师你在想什么呢?老师回答说我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位沙门瞿昙难道前世究竟是那位剎帝利大王呢,还是那位婆罗门大臣呢?

  世尊听了后,显得很开心:“善哉!善哉!究椤檀头,你猜想得对啊,我的前身就是那个刹帝利大王。”

  究罗檀头婆罗门请教佛陀:“作大祭祀功德固然很大,但是有没有比这种祭祀功德更殊胜的呢?”

  佛陀说有啊,我现在对你说一种法,肯定会超过这种祭祀法。什么法呢?

  层次一:将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假若能常供养众僧,使其不断的话,功德就会胜于彼。

  层次二:上面功德不如为四方云游行脚僧盖起僧房堂阁的功德,因此种布施功德最胜。

  层次三:上面功德不如起欢喜心,口中宣说:“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层次四:上面的功德,不如持守五戒的功德。

  层次五:如果能以慈心思念一切众生,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念之间,其福德也是最殊胜的。

  层次六:如果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有人在于佛法当中出家修道,而至于众德悉备,乃至能具足三明,灭诸痴冥,而具足慧明。为什么呢?因为以不放逸,乐于闲静之故,此种福德,乃为最胜的。

  究罗檀头一边闻佛说法,一边不断点头赞叹。最后,他对佛陀说:“如此看来,我为祭祀准备的几千头牲口算是派不上用场了,干脆还是将它们放生吧!”

  我们通过上面的经文内容,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因此在这部经中,我们重点要把握住几个比较重要的名词:

  ①三种祭祀的条件

  ②十六种的祭祀应具备的条件

  ③国王八法

  ④大臣四法

  ⑤十事行

  ⑥六个层次

  我个人以为,在这部经中,有一个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亮点,那就是国王起初时曾经问婆罗门大臣如何才能如法完成祭祀大典,那个大臣所说了一番话,原经文如下:

  “诸近王者当给其所须(需),诸治生者当给其财宝,诸修田业者当给其牛犊、种子,使彼各各自营。王不逼迫于民,则民人安稳,养育子孙,共相娱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就是印度社会早期比较朴素的民本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帮民助民而不扰民。老百姓有困难,政府就应该出面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老百姓们想做什么,是种田,还是经商,政府可以作些适当引导,却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强迫他们从事某项劳务。这种思想的提出,是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我们若将这种思想与我国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一对比,便会发现二者之间有关很多内在的联系。比如《孟子·梁惠王上》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不违农时”,“勿夺其时”,谁有权力有可能这么干呢?不就是官府吗?孟子在这里提出,政府要把握宏观大局,该管的去管,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可是现实情形却完全两回事,政府该管的没管好,或索性不管;而不该管的,却不遗余力地去管,结果外行管内行,越管越乱,越乱越管,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把印度的释教圣人与中国的儒教圣人的语录一对照,竟然发现二者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得不令我们今人汗颜不已。

  以上为第十五卷的全部内容。(2008年10月5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