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二)~C 六不退法


   日期:2020/4/19 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南传的《大般涅槃经》里,相应的经文如下:

  诸比丘!我将宣说其他之七不退法,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修思念意觉、修择法觉意、修精进觉意、修喜悦觉意、修静安觉意、修三昧觉意、修舍觉意,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诸比丘!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七不退法谆谆相教训,诸比丘!则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接下来,佛陀对比丘们讲了两种“六不退法”:

  “六不退法”1:一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四者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五者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六者见贤圣道,以尽苦际。

  前三者讲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让我们要身行慈悲,口说爱语,心存慈念。第四条与六和敬中的“同和同均”有些相仿,就是当我们得到清净的供养时,应该与大众平等分享,不能独占。第五条仍是谈到了持戒,可见佛对戒的重视程度;第六条是告诫我们要如实了知佛法的真谛,断除苦的根源。

  “六不退法”2: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

  此处的“六不退法”,就是我们平常念佛时所讲的“六念法”。这里的“念佛”,不单纯就是念诵佛号,而是要想念佛所具足的十号,想到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身得快乐,进而得定得平等心,修念佛观。必趣涅槃,这才叫真正的念佛——这点需要引起我们修习念佛法门的教徒们的注意。第二是念法,就是念如来所具有的种种功德。第三念僧,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第四念戒,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使获解脱。第五念施,谓念己所施,必获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第六念天,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

  第二个故事看完,我在琢磨这样的问题:摩揭陀国的大臣禹舍前脚刚走,释尊马上就召集大家在讲堂开会,讲了五种“七不退法”和两种“六不退法”,加上前面所讲的一个“七不退法”,共计有五十四种之多,内容几乎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主要是针对出家众而言。释尊为什么这么急于宣说这些不退法呢?我想释尊通过阿阇世王欲攻伐跋祇国这件事情上,已经意识到佛教的生存危机问题。联系到经典,我们可以看出,如何才能使一个国家国运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呢?就是佛在上面所讲的“七不退法”,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国家要团结,社会要讲和谐,人们要讲伦理,公民要守法度。这些若要做好了,那么一个国家能够长久地运作下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反观佛教呢?佛教自创立之初,作为一教之主,释迦佛不可能不考虑他所创立的宗教如何才能够长久地流布下去的问题。或许他很早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许他已经把这个问题考虑得很周全,只是没有机缘把他的主张宣说出来而已。现在正好摩竭陀国要想攻伐跋祇国,释尊见时机到了,所以就了讲了关系到佛教前途命运的各种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佛教长久地流传下去呢?就是要奉行以上所说的“七不退法”和“六不退法”。从某种角度上讲,管理一个庞大的宗教教团远比管理一个国家要难。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像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纵然延续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跌跌撞撞,但是到目前为止,都很幸运地延续下来了。反观宗教,从远古以来,世界上曾经流行的宗教派别不计其数,但是能真正长久流传下来,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规模的信仰组织,加起来也不超过十个。从这个角度上讲,管理一个宗教团体,要比管理一个国家要难。正因为如此,释迦佛才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了各种“七法”和“六法”,从身口意、言住坐卧等方方面面对教徒的行为加以约束,目的就是要佛教能够长久去延续下去,能够延续到正法、像法乃至末法时期。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佛陀仍将进一步对比丘们进行谆谆嘱咐。

  下面看第三个故事。佛陀在罗阅祇住了一段时间,看到大家都能自觉地遵守他的教导,感到很高兴,就对阿难说,我们到竹园去走走吧。这个竹园,就是指迦兰陀竹林精舍。这个竹林精舍位置在哪里呢?它是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北边,上茅城的南面,是迦兰陀鸟栖息的竹林。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初此城中(言上茅城)有大长者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施诸外道。及见如来闻法净信,追惜竹园居彼异众。今天人师,以无馆舍。时诸鬼神,感其诚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长者迦兰陀,当以竹园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忿恚,含嗔而去。长者于此建立精舍,功成事毕。躬往请佛,如来是时遂受其施。”也就是说这个园子过去是送给外道的,后来迦兰陀听闻佛陀的说法,感到佛法殊胜,就迁走外道,改作僧舍。在这个地方,佛说了什么法了呢?他说的是佛法之中的戒、定、慧三学,并论述了戒定慧三者的关系,即:“修戒获定,修定获智,修智心净”。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四个故事,即佛陀在巴陵弗城的一些情况。前面已经说了,这个巴陵弗城,是摩揭陀国的大臣禹舍为了防御跋祇国的进攻所建的军事要塞。佛陀莅临此城,必定有所深意。所以,我们对此要格外留心佛陀的说法内容。

  佛陀到了巴陵城后,坐在一棵名叫“巴陵”的树下休息。关于什么叫“巴陵树”,我没有弄明白,反正只知道它被称为佛树。在佛经中,被称为“佛树”的很多,比如像菩提树、龙华树 、阎浮树、波罗树、尸利沙树、头拘罗树、多罗树、钵多树、尼拘卢树、阿游波尼倶律树、末罗双树、七叶树、毕波罗树、瞻卜树、花果树、迦尼迦罗树、多摩罗树、无忧树、贝多树、娑罗树、帝罗迦树、龙花树、末倶罗树、阿底目伽树、播吒罗树、波罗利华树等等,名目繁多。一听到佛陀大老远地来到了巴陵弗城,那些“清信士”和大众比丘们都赶来礼拜供养。这里的“清信士”就是佛教里常称的“优婆塞”,就是受过三归五戒得清净信心的男子。当然,这里的“清信士”,只能称之为他们准备接受三归五戒,但尚未正式成为佛门弟子。这些清信士礼拜过佛陀后,请求要当佛的弟子,佛陀表示同意。这些人很高兴,就“绕佛三匝,作礼而归”。他们回去后并未闲着,而是着手忙着起大讲堂。佛陀到了大讲堂以后,对着僧俗大众,重点讲了持戒问题,这又可分为两个问题:第一,凡人犯戒,将有“五衰耗”;第二,凡人持戒,将有“五功德”。那么,犯戒将会有哪五个衰耗呢?“一者求财,所愿不遂”,这大约指的是居家信士,也就是那些清信士们,料想出家比丘是不大可能去“求财”的。“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就是说即使侥幸求到财宝了,也会很快消耗掉,不会在自己手头上时间长久。“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这是很自然的,不要说宗教信仰中的犯戒,就是平常的作奸犯科,世人皆共相唾弃,何况是神圣的戒律?“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天下”,就是指这个意思。人们都喜欢扬人之恶,是我们凡人的习气,大家都喜欢找别人的短处寻开心,也是司空见惯。“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这么说问题有些严重了,也就是一旦犯戒,就将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历经数劫无见天日,那日子肯定不好过——这段时间我们正在集中读诵《地藏经》,佛陀对地狱里的情况讲述得很清楚,还是别去犯戒得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