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C 1083经:本经以大象小象之别,来比喻新耆比丘的之间的差别。


   日期:2020/4/16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083经:本经以大象小象之别,来比喻新耆比丘的之间的差别。

  我们常说佛陀说法,乃是对机说法,也就是每一次说法时,一般皆有因缘,所以有句老话叫“法不孤起,仗缘而生”。释迦佛一生说法无数,后世将世尊的教法共分为十二类,即“十二分教”(也有九分教之说),分别为契经、祇夜、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以及论议。一般来说,因缘在诸经典中占有相当比例。

  本经中的说法因缘是:“有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闲法、律,当乞食时,不知先后次第。”这有二重因,一是出家时间短,二是对法与律都不太熟悉,不知怎么做才是合乎规矩;并有一重果,即“乞食时不知先后次第”。乞食是需要讲次第的,不能挑三拣四,不能随意超越前面乞食的比丘。一些比丘见到年少比丘不懂规矩,便对他说:“汝是年少,出家未久,未知法、律,莫越(超越)!莫重(重复乞食富裕人家)!前后失次而行乞食,长夜当得不饶益苦。”不难想像,穷苦人家伙食肯定比较差,所以布施给比丘的饭食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相反,若富裕人家则不然,自然是可以乞到丰盛可口的饭菜。对于年少比丘而言,由于对法与律不太懂,“不知先后次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知就改就行。可是这位年少比丘很不服气,他说:“诸上座亦复越次,不随前后,非独我也。”那些老资格们都会这么干,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诸比丘将这一情况向佛陀汇报,“唯愿世尊为除非法,哀愍故!”大众比丘的意思是,必须遏制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度蔓延,否则会搞乱僧团秩序,不可等闲视之。

  佛陀因为这种因缘,才开示如下之法。

  佛陀用譬喻的方式,谈到大象与小象在食物上的差别。

  “空泽中有大湖水,有大龙象而居其中,拔诸藕根,洗去泥土,然后食之。食已,身体肥悦,多力多乐,以是因缘,常喜乐住。有异种族象,形体羸小,效彼龙象,拔其藕根,洗不能净,合泥土食。食之不消,体不肥悦,转转羸弱,缘斯致死,或同死苦。”

  同样是食藕,表面上看也没什么大不了,可里面却大有文章可做。大象与小象的主要差别在哪里呢?一个是在食藕前“洗去泥土”,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吃下去,肯定身体健康。可是另一个呢?“洗不能净,合泥土食”。洗是洗了,可是洗不干净,或者投机取巧,根本就没打算洗干净;或者本事不到家,没办法洗干净。泥土是不消化的,吃到肚子里能有个好么?所以小象吃下去后导至消化不良,最后把自己弄得很痛苦,甚至是生不如死。

  佛陀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譬喻?因为年老比丘与年少比丘是有差别的。

  1、年老宿比丘:“宿德比丘学道日久,不乐嬉戏,久修梵行,大师所叹,诸余明智修梵行者亦复加叹。是等比丘依止城邑聚落,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善护身、口,善摄诸根,专心系念,能令彼人不信者信,信者不异。若得财利、衣被、饮食、床卧、汤药,不染、不著、不贪、不嗜、不迷、不逐,见其过患,见其出离,然复食之。食已,身心悦泽,得色得力,以是因缘,常得安乐。”

  2、年少比丘:“年少比丘出家未久,未闲法、律,依诸长老,依止聚落,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不专系念,不能令彼不信者信、信者不变。若见财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染著贪逐,不见过患,不见出离,以嗜欲心食,不能令身悦泽,安隐快乐。缘斯食故,转向于死,或同死苦。所言死者,谓舍戒还俗,失正法、正律。同死苦者,谓犯正法、律,不识罪相,不知除罪。”

  二者的差别主要有:年老比丘出家时间久,把自己身上的各种毛病都克服得差不多了。老比丘们在外出乞食之时,都能做到“善摄诸根,专心系念”。他们无论行走或站立,都会使人们自觉地生起恭敬心;他们不贪名利供养,以食为药,所以这样的老比丘,乞食时貌似“越次”,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贫富分别心,只是率意而为。而年少比丘呢?六根不摄,举止轻佻,身心散漫放逸,因此也会引得诸白衣檀信的蔑视与轻慢。这样的年少比丘,次第乞食尚不得法,更何况不讲次第地嫌贫爱富呢?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叫“东施效颦”。皱眉头本来并不好看,可是对于西施来说,偶尔“颦”一下便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故而“西施之颦”也算是古越国的一张“名片”,算是金字招牌。金字招牌当然是稀缺资源,如果有人想通过“效颦”方式来博得美誉,结果就很糟糕:不但令人不忍卒睹,污染市容,还会将自己名声弄得很差,甚至颜面扫地。还是悬在寺院斋堂里的那副对联讲得好:

  五观常存,金石易化;

  三心未了,滴水难消!(1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