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L 986经:本经叙述居家人与出家人皆有一事难断难持。


   日期:2020/4/15 1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986经:本经叙述居家人与出家人皆有一事难断难持。“有二事断难持。何等为二?若俗人处非人处,于衣食、床卧、资生众具,持彼断者,是则难行。又,比丘非家出家,断除贪爱,持彼断者,亦甚难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所谓的人权,首先应体现为生存权。人若丧失了生存权利,其他像所谓信仰、尊严抑或人格,恐怕是不可靠的。在和平年代,客观上讲,除了自然的生老病死以外,诸如战争、地震、海啸之类的灾害似乎并不常见。当我们的自存权得到充分保障之后,接下来便是如何营生(比如说求学、工作、成家、繁衍后代乃至人际交往等等),如何提高生活品质,乃至如何将自我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如果笼统地讲,所谓居家人士的最大工作,无非就是佛陀所说的“衣食、床卧、资生众具”三个大类。而对于出家人来说——虽说现在的出家人与封建时期的出家人已有了较大的区别——他们所要思考的,恐怕并不是如何去营生,而是立足于对一些生命中终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索。对于一个纯粹的哲人来讲,莫非要搞明白两个问题,即我们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从佛教立场上讲,佛陀虽然明确反对我们在有生之年穷究这个问题,并将之列入“无记”,但是佛陀从来没有彻底地否则这个问题——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伪命题。佛陀之所以反对我们思索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对这些横亘古今的疑难杂症,可以说没几个人搞得清楚。问题尚未搞清,我们却不明不白地死了,如此岂不抱憾终身?佛陀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从这个问题入手,因为它们实在太难搞清楚,而且根本就摸不着边际,无处下手,还是从与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入手稳当。佛陀说,人人都有一颗清净的佛性(即“佛性平等”),但是我们从来就不知道清净佛性的存在,其根本原因还是缘于我们的无始以来的“无明”在作怪。当无明一除却,对世间的所有问题都彻底地搞清楚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佛陀在谈到他所拥有的“宿命通”时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对世间一切人的前世情况了如指掌,他对所有的死后的归宿也都明察秋毫。因佛陀是将“无明”彻底弃绝的大智者,他通晓一切,望穿时空。

  法师们在讲经弘法时,时常教导大家要将身心“放下”。究竟“放下”什么呢?在本经中,佛陀给我们粗略地指点了一个思路。对居家人士而言,我们需要将“衣食、床卧、资生众具”放下,不要去贪著;对于出家人而言,不仅要将居家人的一切毛病习气放下,更重要的是要将“贪爱”断除和放下,对“有”(真实)的东西要放下,对“无”(虚假)的东西也要放下。因此佛陀说,“比丘已离俗,信非家出家,灭除于贪爱,持断亦难行”,说明“放下”没有那么容易,居家人难以放下,出家法师们其实也很难放下。法师们一朝有了名气,甚至还得个一官半职,于是大家都帮忙抬轿子。轿子坐着可能比较舒服,而且抬的人多,可能感觉就不一般,比如天朝东王杨秀清坐起了四十八人抬的大轿子,不仅舒适,而且有排场有面子,心里自然舒坦。如今似乎不兴坐轿子,改坐高档轿车了,然而帮忙抬轿子的人似乎并不见着少。对于比丘而言,“一瓶一钵”外加三衣,似乎便是全部的家当。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这位仁兄一生活都幸福指数很高,可谓高明的逍遥派。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原始佛教时期的摩诃迦叶尊者在出家前家境富裕殷实,但是他过得并不快乐;出家后开始修头陀行,穿粪扫衣,住阿练若,一生无拘无束,生活得很快乐,深得佛陀器重。

  由此而回想起明末清初有位大才子名叫周容,字邓山。此人不仅有才名,有侠气,更有骨气。明亡(1644年)后曾出家为僧,后来得知母亲尚在人世,便毅然还俗竭尽孝道。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其坚辞不就,可谓“萧然远俗”。小时候曾经读过他的《芋老人传》。文中故事梗概大约是这样:有一位穷书生进京赶考,遇到下雨天,就到芋老人的屋檐下避雨。此时穷书生是又冷又饿,“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着实可怜。老人看见了不忍心,不仅请书生入室更衣就坐,还著了一大锅山芋招待书生。书生饥不择食,足足吃了两大碗。临行之前书生信誓旦旦地对芋老人说:“他日不忘老人芋也!”后来这位书生运气不错,“甲第为相国”。贵为相国,啥好东西没吃过?但是相国老是觉得还是老人的那两碗芋头好吃,于是就四处打探老人的下落。当见到老人后,相国第一话就是“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结果刚一伸筷子便皱起了眉头,“何向者之香而甘也!”根本就不是当初的那个味儿。这位老人家毕竟是“略知书”的知识分子啊,他的一番话犹如当头棒喝,令相国“途惊谢曰:‘老人知道者’”。芋老人说:“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一句“时位之移人”,令我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实世间之事似乎大抵如此,“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 岂独一箸间哉!”故在本经中,佛陀说居家出家皆有断持之难,又岂虚言哉!(7.1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