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K 984经:重点谈十八爱行;985经:重点谈爱与恚的互为缘起。


   日期:2020/4/15 11: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984经:重点谈十八爱行;985经:重点谈爱与恚的互为缘起。

  从因缘法角度讲,爱是十二因缘其中的一支,泛指对物质与精神等一切事物的贪恋。触生受,受又可分为苦、乐、不苦不乐等三受;由苦乐等受而生起爱意,再由强烈的欲求爱恋而生起执取……如此反复,一直到老死为一个阶段。如果从烦恼支角度讲,爱结乃是由于染著于内外二境而生起的根本烦恼之一,故又将爱分为三界之爱,即欲爱、色爱、无色爱(出自《大毗婆沙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爱”字总不是那么“正面”,我们很少见到经典里见到佛陀赞叹与“爱”有关的经句。正是如此,很多人误以为佛教不讲人伦,过于冷漠无情,有的甚至横加歪曲,说什么“出家无家,出家人连父母都不会相认”之类的昏话。佛教之所以不讲“爱”,是因为佛陀深刻地洞察出世间之“爱”是极不彻底的,它极有可能带来很多负面问题,我们常说“由爱而生恨”,“爱之愈深,恨之愈深”;也经常见到由于“爱”的扭曲而导致人间悲剧的不断上演。故而增支部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法句经也有相关的偈颂:“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说明爱完全可以恨,还可产生种种怖畏,这便是由爱而引起的种种过患。

  佛教将“爱”字弃之不用,并不是佛教不讲爱,而是用另外一个词对“爱”字作了替代,这便是“慈悲”二字。慈是不分对象、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地同情与怜愍一切人的痛苦,悲是能够切身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并将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二者皆立足于“苦”。慈悲实际上就是“爱”的代名词,佛教最好的慈悲即“无缘慈”与“同体悲”,这是在毫无条件、毫无分别心、毫无意识的状态下,能够同情他人苦痛,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并想方设法使他人远离痛苦,获得永远的快乐。

  佛陀在谈到“爱”时,说“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我们知道,网、胶、泉以及藕根都是连绵不绝的代名词,比如说“情网”表示爱情如同一张蛛网,一旦沾上便无力挣脱;谈到感情深厚,我们用“如胶似漆”来形容之;表示男女之间的感情犹断未绝,便用“藕断丝连”来描述;而泉水可谓经年累月地涓涓而出,哪怕逢旱无雨,泉水亦难以断流。因此佛陀在谈到“爱”的过患时说:“此等能为众生障、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暗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为此,佛陀谈到了十八爱行和三十六爱行:

  一、18种爱行:

  1、有我(我的存在);2、欲我(我是这样的人);3、尔我(我正是这样的人);

  4、有我(我持续常住;5、无我(我消散无常);6、异我(我不是这样的人);

  7、当我(我将可能存在);8、不当我(我将不存在);9、欲我(我将会是这样的人);

  10、当尔时(我将会正是这样的人);11、当异异我(愿我将正是这样的人);

  12、或欲我(愿我将是这样的人);13、或尔我(愿我将正是这样的人);

  14、或异(愿我将不是这样的人);15、或然(我将会成为);

  16、或欲然(我将会成为这样的人);17、或尔然(我将会这是这样的人的人);

  18、或异(我将会不会这是这样的人)

  二、36种爱行

  上面的十八爱行主要是从内(自身)而言的种种渴爱而产生的伺察;若再将依于外(自身以外)的十八种由渴爱而产生的伺察,共为三十六种爱行。即十八爱行分为内、外两类,两类相加,合为三十六爱行。关于十八爱行的具体法义,请参阅杨郁文《南、北传十八爱行之法说及义说》一文(详见《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80。04版,PP.1-23)。

  985经继续谈到“爱”的过患,即“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佛陀对此四句话进行了一番分析:

  1、从爱生爱:“谓有一于众生有喜、有爱、有念、有可意,他于彼有喜、有爱、有念、有可意随行此,作是念:我于彼众生有喜、有爱、有念、有可意,他复于彼有喜、有爱、有念、有可意随行故,我于他人复生于爱,是名从爱生爱。”

  2、从爱生恚:“谓有一于众生有喜、有爱、有念、有可意,而他于彼不喜、不爱、不念、不可意随行此,作是念……我于他而生嗔恚,是名从爱生恚。”

  3、从恚生爱:“谓有一于众生不喜、不爱、不念、不可意,他复于彼不喜、不爱、不念、不可意随行故,我于他而生爱念,是名从恚生爱。”

  4、从恚生恚:“谓有一于众生不喜、不爱、不念、不可意,而他于彼有喜、有爱、有念、有可意随行此,作是念:我于彼众生不喜、不爱、不念、不可意,而他于彼有喜、有爱、有念、有可意随行,我于他所问起嗔恚,是名从恚生恚。”

  那么如何断“爱”与“恚”呢?佛陀主张从初禅开始一直到四禅进行修习。当我们拥有四禅以上的水平时,可以做到“不自举,不起尘,不炽然,不嫌彼”。

  自举:谓见色是我、色异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还举:谓于骂者还骂,嗔者还嗔 ,打者还打,触者还触。

  起尘:谓有我、我欲乃至十八种爱。

  炽然:谓有我所、我所欲乃至外十八爱行。

  嫌彼:谓见我真实起,于我慢、我欲、我使不断不知。(7.1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