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M 第80经(法印经)


   日期:2020/4/7 22: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八十经(法印经):

  本经所谈的主题,主要落点还是在观五阴为无常方面。首先,观五阴为无常,继而离厌,继而乐心清净解脱,便称为空。在空的基础上而起无相等知见,便可叫做圣法印与知见清净。

  佛陀在该经中对诸比丘们说:“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全经皆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所谓法印,乃是佛教的根本特性,或指纯正佛法的根本标准。我们在讲法印时,往往会谈到佛教的三法印。关于三法印的内容,北传与南传佛教稍有不同。北传佛教一般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涅槃寂静;南传佛教没有将涅槃寂静表述为一切行苦。纵观三法印的内容,其中核心之处,还是落在了无常与无我这两个方面,至于后面的“涅槃寂静”或“一切行苦”,都是无常与无我的自然延伸。而经中的“圣法印”,大体上也是指的是我们平常意义上所讲的三法印。

  佛陀在具体谈到“圣法印”和如何见“清净”问题上,说道: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

  注:

  1、空三昧——以我、我所空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禅定,即空心三昧。

  2、无相——即不著着于表相,包括各种所见之相与所想之相。

  3、无所有——是一种禅定境界,指参透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虚幻且无有实体。

  4、离慢——远离断灭贡高我慢。“我慢”乃是一种既深沉且细微的我执,极难断除;若达到离慢,最能获得高层次的解脱。

  在上面的一段经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行是需要讲次第的。佛陀的意思是在说,如果达不到空三昧的修持境界,是不可以随便述说诸如无相、无所有、离慢等见解的,否则将变成形式上的空喊口号而已,并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从这个层面上去推演,佛陀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实修比喊喊口号,不仅高明得多,而且要紧得多。而这此点也可以说明,“广度众生,利乐有情”是需要有大资本大资粮的,如果个人的修行境界跟不上去,“自利利人”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要知道,自度尚且不暇,岂有度人出苦海的道理?

  佛陀接下去向比丘们解答了什么叫“圣法印”和“见清净”两大问题:

  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嗔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上面这段经文所包含的义理相当丰富,如果细细讲来,一是篇幅浩大,二是非我能力所及,深感自不量力,惭愧有加。关于“圣法印”与达到“离慢”、“知见清净”两个话题,我在上面曾讲到离慢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概而述之,从上面的经文之中,我们可知:

  1、修行必须要择境而修。当然,我们有时会说择境修行是一种偏执,但是对于初学者,或者定力根基并不深厚者,选择一个好的修行环境还是必须的,否则掩关修行便显得多余了。如果条件具足的话,选择什么样的修行地点是最为合适呢?即“于空闲处树下坐”,远离人声嘈杂之处,便是最为妥当。当然,如今这样的理想环境是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在因缘具备的条件下,还是尽量选择那些较为僻静之处修习,乃是最佳选择。

  2、修行的内容,从宏观上讲,就是一个“空”字。具体而言,便是善观五阴属于无常的、磨灭的(磨耗消散之义)之法,继而修离欲之法。

  3、从修行次第上讲,欲得“清净”,需要以断除“我慢”为根本。其步骤为:

  步骤一:观五阴为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

  步骤二:入正思惟三昧(进入到“如理作意”的禅定境界),观五阴相断、六境相断,不著于五阴、六境之表相;

  步骤三:入正思惟三昧,观察并断除贪、嗔、痴三相;

  步骤四:入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来?

  步骤五:入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

  步骤六:进一步对六根对六境而生识的“无常”或“常”的深入观察。

  当达到了以上六个步骤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我与诸法,皆为无常,皆为因缘所生之法,皆为坏灭之法,皆为过患之法。归结为一点,便是无常与无我。当从修证的角度(而不是理论的角度)真正体会认识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后,才会明白这才叫“圣法印”,这才叫所谓的“知见清净”。(2010年元月17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