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修行秘钥,暗室明灯


   日期:2020/3/23 10: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秘钥,暗室明灯

  贤宗法师

  2012/12/19讲于香海禅寺戴洁老师亲子课

  宇瑾整理

  一、学佛入宝山不修空手还

  现在的天气越来越冷,天气冷也是对我们抵抗能力的一个考验。戴洁老师刚刚教过,无论是天气炎热还是寒冷,经常做一些深呼吸,对身体大有裨益。

  其实,平时之所以会感觉到自己身体颤抖,就是免疫系统在做自我修复的一个反应,深呼吸实际上就是帮助自我修复。经常有意识地做一些深呼吸,身体一般不会出现毛病,除非你的生活习惯反差巨大。所以,平时要多做一些深呼吸。

  我们昨天讲到了生死问题、存在问题和转换问题,今天给大家讲讲修行。

  修行之路上,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同修。有的是身心方面的同修,有的是一家人中的同修,有的是念佛同修……总之,我们都在“道”上行走,包括我也在内。好比我们一同赶往北京,有的人刚从桐乡出发,有的人刚从义乌出发,有的人刚从杭州出发;有人走到了上海,有人走到了天津,有人走到了南京,时间不一样,路程不一样,精进度不一样,但都已行走在了“道”上。只不过有时,我们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高度不一样而已。就像刚走的一位老师,临走时带走了一本《金刚经》,其实能够接受《金刚经》,说明他修行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境界和高度。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境界和高度,也不要自责,因为我们都还在这个“道”上,并没远离。

  修行,不在乎能讲多少,而在乎能做多少。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公案,就是一个很深刻的启发。神秀大师可以宣讲三十多部经典,一直带领师兄弟们学习并为之传讲各种各样的经典,可谓学识渊博。但最后,弘忍大师却把衣钵传给了一个一直在后院磨面舂米的农夫——慧能。

  因为,佛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不在乎理论知晓多少。

  所以台上讲课的不一定是证道之人,往往是坐在下面听课的人,突然一悟、心开意解,那个时候就是大彻大悟,世间万事万物在面前没有一点阻挡,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就是要向这样一种状态去升华、去修证,只有这样对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学习多少佛法真的不是很重要,一堂课能记住一句话,然后用这句话时刻觉照、观察、审视和反省自己,就会发现每天都走在阳光和康庄大道上。向着自己理想和光明方向迈进的时候,人生真的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这种证悟、这种理想的结果从哪里而来?就是我们自己。

  弘忍大师弟子甚多,最后证道的寥寥无几;孔子弟子多达三千,最后能成为衣钵传人的也凤毛麟角;我们在现在提出的二八法则,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一直认为,佛法要用来修行而非用以学习,当然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行,但实修最为重要。也许,我们看过很多书,了解很多思想,掌握很多世界知识,这些其实并不重要;别人在你面前夸夸其谈,有学富五车之感,实际上也不重要。因为,知识对我们身心的改变并不能起直接作用,当然对有心人能起到精进的作用,但最终身心的改变还得靠我们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去取舍而获得。

  佛法讲到,一个凡夫要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的境界,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其中,每一大阿僧祇劫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打个比方,一块八百立方米的大石头,没有经过风吹雨打的风化,假如每隔十年用手摸一下,直至石头消失掉,这一段时间计为一大阿僧祇劫。这其中要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凡夫的过程叫见道,见道后到菩萨七地,最后到菩萨正等正觉。从第一大阿僧祇劫到见道,修行永远是起起伏伏;见道之后,修行会一直不断地往上增长,因为真正地理解了因果规律,真正地见到了世界的本质。凡夫修行,一会想修,一会不想修;今天特别精进,明天立即懈怠……总是起起伏伏,这没有对与不对之分,是必然的过程,包括我也是如此。所以,没有见道之前,我们的修行不会一直向上增长。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去体验宇宙的规律,不是光嘴巴上说,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二、大道在身边何须远觅禅

  修行,一夜之间能否觉悟?一堂课下来能否证悟圆满究竟的境界?或者在某个地方禅修期间就能悟道?其实,修行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和取巧心理,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都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就如高山倾泻而下的洪水,如果想要突破闸门,首先也要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才能成功。修行如此,觉悟如此,大彻大悟亦如此。

  人生的历练,修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说以前从来没有对生活中的各种境界进行体验和认识,突然得到彻悟,可能性一般不大,古代禅宗祖师有很多如是案例。除非,你是佛菩萨再来,类似于六祖慧能那样的大师。其实,明一居士在《读佛即是拜佛》中也提到,六祖慧能在悟到《金刚经》之前,已经对人生宇宙进行过不断地思考。比如,砍柴之中感悟人生,鸟鸣声中体察万物等等。正因为有前面那些不断地思考,后面一刹那的顿悟也理所当然。

  所以,修行应该在生活当中。我们不要认为修行者一定要穿上一个袈裟,一定要住在庙里,或者一定要躲在深山老林里面,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修行,不要脱离自己的生活,不要脱离自己的企业,不要脱离自己的家庭,不要脱离自己生活的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本在世间,不能离开世间的觉悟去寻找另外一个菩提,离开世间去寻找菩提的康庄大道,毫无觅处。

  三世诸佛,都在哪里成佛?——就在这个世间。

  佛经里讲到,这个世间有四大部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我们生活的地球属于什么洲?——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有苦有热。在这种苦热的煎熬过程之中,自己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人生,绝对苦不能成佛,绝对热也不想成佛,只有在苦热极度对立的过程中,才能体悟热的感受是什么,苦的感受又为如何。只有在这种状态里,才能真正地做到觉醒,真正地能了解世界,真正地感悟到苦难的一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觉醒到许多平时想不到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强者一定要以苦难作为铺垫,不能一看到苦难,心中就胆怯,远遁而避之。实际上,这是一个难得的修行历程。

  三、践道须精进切莫随遇安

  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不要追求快速,也不要自我放弃,应该迎着自己所能达到的方向不断地向前推进。

  修行有时候跟做企业一样,要学会做战略规划。比如,估计自己可以活七十岁,现在距离七十岁还有多长时间,也许三十年或者四十年不等。这一段时间就要做一个计划,把计划安排到每一天、每一个礼拜、每一个月。比如,念诵佛号,每年要完成多少,每月完成多少,每周完成多少,每天完成多少。修行也是这样,不要认为修行与做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做企业的人把企业做好,也就等于把修行修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计划,没计划就会随波逐流,永远没有结果。如果说,今天太冷了我要去睡觉,明天太热了我也不要修了,等到哪一天呢,永远没有个结果。

  修行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如同读书,如果书本是书本,我是我,主人公是主人公,看书就看书的世界,不会把书籍的内容用来观照自己,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那么不管生命延续多长,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能力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状态,那读书意义不大,而这却是大多数人读书的习惯。如果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天都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包括自我性格的改变,自己身边各种各样问题的反思等等。人生也一样,如果活了三、四十年以后,还没有总结,没有反省,那么,内心得不到净化,性格得不到改变,所经历的一切对自己也毫无任何帮助,这一生下来就得不到成长。因为,不能反思,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生命轨迹里。日本稻盛和夫先生有句令人非常欣赏的话:当我们每个人离开这个世间之后,我们的灵魂通过这一期生命,有所成长,有所进步,那这一生就没有白来。在这个世间,当乞丐也好,当总统也罢,富甲一方也好,学识渊博也罢,都是生命在这个过程的体现而已。名望、财富、庄严的相貌等等,有一天都会远离我们而去,最终,跟随我们的只是那颗有所净化的灵魂!

  四、此心光明宝无上清凉珍

  有次我在昆明讲课,凝神想象,想出了这样一个课题——“此心光明”,此四字来自于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他离开这个世间之后,留给世人的就四个字:此心光明。光明是什么?太阳、敞亮、喜乐、智慧、慈悲……我们心目中所能想象的一切美好的境界都跟光明相应。我们内心光明吗?我们人生光明吗?我们理想光明吗?此时光明吗?如果能够做到光明,前方的道路必然非常敞亮;如果做不到,必然一片漆黑。谁都希望敞亮的道路,谁都不希望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求我们修学正道,只有心正、行正、语正、意正,一切才能从邪走向正,正所谓“如是思维,如是无邪”。

  以前我参加一个BSE的培训课程。在那个课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在几天内学会游泳。我是一个旱鸭子,但也还是被同组的伙伴扔进了游泳池。当我在挣扎的过程中,却突然有所顿悟。我发现,当我的手不断地想将水往自己的方向收拢时,水却不断地向外涌;而当我向外拨水时,水却不断地向里面聚拢。人生也是如此:当把爱、财富、知识散出去的时候,身上会聚起很大的一个磁场。就像戴洁老师,她不断地给别人爱,不断地付出,走到哪里,其能量都会吸引一大群人,这就是魅力。

  人的性格状态,决定自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群,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身边的朋友就能了解其为人。如果想要吸引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群,从现在开始,改变心力。

  如果感觉每天生活的场所并不快乐,充满痛苦,不要抱怨别人,不是别人强加于你,实际上是自己强加给别人。一切的展现,自己是源头。快乐首先要从自身修炼开始,不修无法改变自我,无法改变生命。

  家庭建设也是如此。当感觉家庭很幸福温馨,很喜乐的时候,那是每个人付出的结果。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那“一样”指的是什么?很简单,付出就能得到快乐。

  这个世界永远存有正、反两面。当看到手心的时候,手心后面一定还有手背;当看到光鲜的前身的时候,一定有黯然的后背存在。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的,钻戒昂贵、金价不菲,可哪里能寻到百分之百的纯金纯银!既然靠人工剂提炼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纯质,更何况天然而成的自然世界!我们应该从中觉醒过来,好好地反省。

  我们平时自我观照内心时,非邪即正,非黑即明,非恶即善,而佛法更高境界是“无二”,禅宗叫“无上清凉”、“无上清静”,禅宗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上清静”。

  清凉是什么状态:炎热的夏天,走在茂密的森林里,清风习习地吹过,——清凉的感觉;经过一个喧嚣的场所,内心实在无法承受之时,吵闹之声突然戛然而止,——清凉的感觉;一个人从山底下向上爬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突然到达山顶,临风而立,孑然一人,——清凉的感觉。我们可以完全放开头脑,去想象清凉的境界;可以用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寻找清凉的境界。

  这只是清凉的状态,而“无上清凉”,超越一切善恶。有善恶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对待,有对待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我执,一切妄想由此而生。超越一切善恶之上的境界,达到诸法无我、毕竟空寂的那种状态,就是无上清凉。

  一个企业家,真正要把企业做到无量巨大的时候,就要修无上清凉的境界,寻找一个究竟圆满的高度。因为,众生平等。这种平等不是职务的平等,不是收入高低的平等,而是价值上的平等。在一个平等的企业文化面前,努力就能获得收获,有能力就会有职务的高低。不管你的职务是扫地还是看门,企业里都能给你一份人格应有的尊重,那就是平等。因此,佛法里的平等,不是每个人工资一样,待遇相同,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一种人性的平等,是人格的一种尊重。贫富差距极度化之后,世界就会变体,因此做企业的老板,一定要学会平衡。世间的财富像流水,今天流到你的口袋,不代表永远会拥有,如果对生死、对财富、对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可能会害人又害己。不必要想尽办法去拿起,全部放掉的时候,反而得到的更多。

  五、修法千万种八道最巧妙

  修行有很多方法。包括,六度、八正道、四谛、四念处,还有三十一道品等等。最适用的方法是八正道。所谓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们这几天在念《道德经》,在学“道”理,“道”是什么?——把自己的生活切换到符合天地大“道”那个“道”。佛法中的八正道,乃佛陀把人间纷纭繁杂事情浓缩成的八个主要方面,一旦切入了这个“道”,人生的未来会永远充满光明。

  八种正道,就是要求自己的人生往正确的轨道上行驶。什么是正念?就是每一个念头都要符合天地大道,符合宇宙规律,符合事物最本质的属性,这也是佛法里面讲的“般若实相”。如果证悟到般若实相,在这样一个境界上不断地升华,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肯定符合大道。

  什么是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正语的行为实际上来自正心,心正,则不会搬弄是非,不会破口大骂,善言善语利于别人,这就是正语。

  什么是正业?好的事业,有利于别人的事业,能帮助社会积极向上的事业。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找不到项目做,找不到赚钱的渠道,是因为其思想没有切换到正确的轨道。真正有成就、有影响的企业家,其所做的事业一定能帮助这个社会正向发展,能帮助这个国家不断富强,能帮助这个社会解决问题。当出发点是为了利益更多人的时候,当无量无边的人因为你所做的事业而得到提升,得到正向发展的时候,这个企业能不大吗?一定有很好的未来。如果只想到投入后会马上赚到多少钱,企业一定不会走得太远。

  现在很多企业到处扩张,名义上是整合经营,其实管理办法依旧陈年老套,只不过牌子一换,就算是整合,根本负不到应有的责任。尤其,有的企业本来信誉不错,结果整合进来后把别人的臭名都整合到自己的名下了。有的这里容不下,便跑到义乌、宁波、杭州等地开分店,相当于本来是一碗浓浓的咖啡,给他分成二十杯,不断地搀和进开水,这还是咖啡吗?其实,很多东西本属自然,就像这几年我在香海禅寺,如果想要去接管寺院的话,至少三、四十个都已归我管辖了,也许,外人看来我贤宗很厉害,四十多个寺院的祖师,很了不起啊。实际上,我一个都没接管。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没办法把这杯咖啡冲淡成四十杯、五十杯,那就不是咖啡了。

  如果把事业跟民族、国家、世界,以及芸芸众生挂上关系,成果会巨大,即使很平常之事,但很快就会发现,人缘越来越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质变非常迅速。当市场、战略思维、核心竞争力,积累到一定规模的量之后,成功会即可而来。就像流水,开始一点点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逐渐汇聚成河后,冲下去的那种力量非常巨大。所以不要认为现在做的事情很小,只要目标明确,成功的大小无法估量,这就看发心和愿力有多大。

  什么是正命?看过《大秦帝国》的人应该记得,魏国宰相白圭在人生弥留之际,留给女儿一句经典台词:上天不给我儿子,只给我一个女儿,说明我的富有超过我命运的承受能力,你既然是女儿之身,我就不会把我的家业传给你,我会散掉,但是留一点点给你,做你的人身安置之用。所以,他真的把其在魏国的所有房产能捐就捐,能卖就卖,能舍就舍,最后只剩一处留给女儿。白圭的一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中国人一天到晚所讲的天命思想,实际上就是安于命运的当前状态。我们现在人不安于命,不接受自己。总是在想: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别人能成的我也能成。于是,前两年股票玩家中有多少人跳楼自杀,去年温州一带有多少人倾家荡产!

  原因非常显然:不安于自己的命运,不了解人生的因果,不了解事物存在的规律。

  所以,每天都彻夜难眠,所以每天都身心煎熬。为了什么呢?无非是走出去,图一个亿万身价的虚名,得一个别人仰视的傲慢。这种人值得羡慕吗?

  人活着,要真正地了解自己,做好自己,才最为重要。

  因此,做家庭主妇的,就好好把孩子带好,好好把老人伺候好,好好把家庭卫生做好。做好自己的角色,实际上就是安于天命,不安于天命就会被上天所惩罚。中国人讲的“天命”,西方人称之为“上帝”,佛教说为“因果法则”,思想一样,名称不同而已。中国古人讲,皇帝乃天子,何为天子?即遵循天道者也。不遵循天道,就会遭到惩罚;若能遵循天道,国家方长治久安、昌盛太平。以这种思想反观自己,看自己所做的事情符不符合天道。

  修行就是把不符合天道的思想和行为转到天道的层次上。转换过去,你就发现道路越走越敞亮,你的见、命、思维、语、业、精进、念、定都要符合这样一个天命之道。

  我很喜欢“正大光明”四个字。每个老板命运当中都应该要有这四个字,“正则通,通则达,”一旦四通八达,前途一片光明,这是一个基本道理。

  修行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一定要把握好:

  第一,把修行变成生活的习惯。无论你是禅修、上课、礼佛、念佛或者做瑜伽,一定把这种修行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刷牙、洗脸、吃饭一样必不可少。不要认为这跟发财没关系,跟人生成长没关系。反而,这些可能会成为你发财、幸福、成长、喜乐最重要的因素。尽管目前还没有切入到那个频道,没有从中找到快乐,还无法坚持,但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坚持下去,一定能做得到,慢慢就会找到快乐,并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好好地安住下来。很多胡思乱想对我们毫无利益,安住自己的角色,接受自己的命运,喜乐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自己的先生坏的像流氓一样,也不要去纠结,那是自己的命吸引着这样的一个人来到身边,没什么好抱怨的,这是你这一生必须要修炼的课题。林肯之所以能成为总统,因为有一个让他生不如死的老婆,所以他宁愿选择每天在办公室里加班劳作,也不愿意回家面对老婆。不断地努力,反而成就了林肯后来的伟大。因此,如果你也有一个让你生不如死的先生或妻子,要么你在这个过程中毁灭,要么你也去成为一位圣人,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观念一转,境界不同。

  第三,人生一定要有信仰,不管信基督、信天主、还是信默罕默德。有了信仰,对年轻人而言,接下来的人生会很幸福;对年老者而言,会平安地离开这个世界。有信仰,就没有恐惧,人生就会感到幸福。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莫过于让其能有所信仰,这样才不被繁琐之事困扰。

  第四,人生要光明。光明是什么?是晨曦初露的阳光,是漆黑夜晚的明灯,是热血沸腾的拥抱,是花团锦簇的微笑……头脑中能想到的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光明的化身。每个人都应该想:我要光明。只有光明,才能让你年轻;只有光明,才能让细胞充满活力;只有光明,阴暗的人生才会感到温暖降临。……

  这些道理,虽然至简,但千万不要只停留于眼睛和头脑之中,一定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如果做不到,就把自己所要达到的理想写下来,或者用手机拍下来,每天对着它:我今天光明了吗,我今天喜乐了吗,我今天安住了吗?……不断地这样观照自己,你会发现人生从此就会彻底改变。

  变与不变完全在于自心,有空务须静坐,静坐方能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找到看清自己的那面镜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