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乘金刚上智,品五佛人生


   日期:2020/3/22 1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乘金刚上智,品五佛人生

贤宗法师为海宁义工团队开示

杨正雄整理

  传承文明扬民族精神

  今天非常荣幸,跟大家结了一个善缘,这个善缘太大,把我从医院叫到这里来。我和郑卫国老师特别有缘,是宿世的修行,促成我们今天的友谊。在座的每一位,未来都会成为五佛人生的讲师,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结缘,我感到有殊胜的意义。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什么是中国梦?什么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思想境界?我们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怎样的精神面貌?这些问题引导我不断深入去思考。不少人有一种偏见,认为国外的东西比国内的好,体制也好,教育也好,医疗保障和交通设施也好,都要比中国的好,我不禁想问问这些人,你们细致了解过国外的情况吗?难道他们真的什么都好吗?

  我前几天在上海交通大学讲课,也跟同学们讨论过这个话题,当时我说,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崛起的十字路口,我们这代人是最有福报的一代人,我们承前启后,肩负着中华民族再一次崛起的重任。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时期是最繁荣的,一个是唐朝,一个是近代。唐朝的兴盛来源于古印度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冲击,也就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产生的硕果。在唐朝之前,有两个时期的文化最为灿烂,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思想最丰富的时期,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都集中在那个时期,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等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则是得益于佛教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了唐朝的兴盛。中国文化的另一次崛起是在近代,源于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冲击。可见,冲击并不一定都是坏的,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这一代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成长,我们要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冲击,怎样在文明的交汇口处对它们进行取舍和对自己进行定位?选择怎样的方向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到怎样的结果。我们读书会推荐过一本书,《中国即将统治世界》,这本书对当今时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中国统治世界将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虽然有这种趋势,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有没有做好准备,是大家需要反思问题。我们在物质上繁荣的同时,在精神上有没有同样繁荣?我们只有在精神上站在一定高度,才能俯瞰世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主人。我们的思想高度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方向,我们要成为别人精神的领导者,那我们的精神就一定要超越别人的高度。对一个人来讲,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境界,境界来自于与生俱来的福报,和由它所带来的解读世界的眼光和智慧,这决定着这个人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思想。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在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行的同时,对这个世界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解读。我们在解读西方文明的时候,也要站在同样的角度来解读东方文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影响着下一代人的选择,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其实是在为下一代人服务。有人觉得服务别人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其实这是一种曲解。老子说:大海能成其大,是因为它处在最低点。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定位放到最低点,去为无量无边的众生服务,那么他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至圣。至圣并不是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而是你利于众生后,众生把你当成至圣。

  勘破有相抵无量境界

  大家知道《金刚经》吧?好好学这部经,它能给你终极的智慧。但是没有工具和相应的福报,你也得不到这种智慧,并不是听老师讲过这部经之后你就全部能够理解了,这个未必,因为听到的东西并不一定能运用到实践中。有些东西你要达到一定的人生高度才能理解它们,就好比《西游记》里的人参果,要用金坛才接得住它们,不然掉在地上就没了。《金刚经》就是一棵智慧的人参果树,当它掉下至高无上的智慧给我们时,我们有没有那个金坛来接住它们?

  《金刚经》最基本的一个思想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是相?世间一切有所造作的法,和一切因缘和合的法都是相。凡相都是虚妄的,要怎么样来摈除这些虚妄的相呢?我教大家一种技能:凝想。凝想就是凝神想象,只有身心放松,摈除外界一切干扰,才能做到凝想,这时你的思维能发挥到极致。水在安静的时候,它的沉淀物是最多的,水在清澈的时候,里面的倒影和漂浮物是最清晰的,我们的精神也是这样。等一会儿我教大家静坐,静坐的时候凝想的力量是最大的。

  我现在引导大家去凝想。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孩童,再到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最后到将死之人,我们的身体就是因缘和合的集合体,有毛发,有骨骼,有血,有肉,这些东西你说是你,但都不是,只有把它们和合在一起才是你。但是这些东西每天都在变化,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明天的你不是今天的你,那究竟哪一个是你呢?前一刹那是你吗?不是,因为它已经过去了,下一刹那是你吗?不是,因为它还没有发生。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流动和变化之中,只不过有些微小的变化我们看不见罢了,一间屋子,我们今天看是这个样子,明天看还是这个样子,可是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再看,还是这个样子吗?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盛到衰,由生到死,只是时间长短不同罢了,有的动物早上生出来,晚上就死掉了,有的动物春天生出来,夏天就死掉了。人生也是一个由年轻到衰老的过程,我们现在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们也都经历过,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凝神想象,世间万物都在瞬息万变之中,房子在变,生物在变,政党在变,家庭在变,人际关系在变,地球在变,宇宙空间也在变。今天生病了,明天未必生病,今天健康,明天未必健康。

  这些东西无一不反应着这个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把这个道理想透之后,你的思想境界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越。心改变了,你的世界就改变了,世界来自于你的心对世界的解读,所以,一个人要想改变世界,就要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先改变自己的心。六祖慧能开悟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一切都围绕着自性而改变,自性的改变就是一切的改变,一切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凝神想象一切的相,我们站在大海上去看大海,站在高山上去看万里山河,站在沙漠中去看寸草不生的土地,那时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无比开阔,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小事都将变成浮云,对我们不再有半点羁绊。

  人的欲望就像绳索,追求得越多,束缚就越多。束缚会带给人痛苦,痛苦的人以后会走上恶鬼道和地狱道。人应该让自己的心更多地去感受一种平和,就像你们来这里听我讲课,如果绷着个脸坐在那里就会很不舒服,感觉不舒服了,身体就会不舒服,身体不舒服了,脑袋瓜就会不舒服,脑袋瓜不舒服了,就什么也听不进去。这个世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每件事情都需要有所取舍,中国人讲的中庸,西方人讲的平衡,都是这个道理。

  人要想身体健康,就要把握住生活的平衡,每天适当的工作,适当的休息,不过度贪恋某一方面的喜好,使举止尽可能趋于中道,这样生活才会更幸福。人的痛苦很多时候就是来源于心不平衡或者生活不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业障就来了。生活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一个人不可能把天底下所有事情都做尽,也不可能把所有好事都占为己有,得了人世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宜。当你成为大人物,你就失去了小人物的洒脱,当你成为小人物,你就失去大人物的光环,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这取决于我们以怎样的思想来对待世界。《金刚经》要求我们深入思维并观照这个因缘和合的有相之法,表面上我们都理解这个相,内心里也能接受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做到。

  做老师,要有几个基本的能力:第一个,凝神想象的能力;第二个,时刻地观照自己。每时每刻都能找到自己的当下之心,当下就是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此时此刻,过去的不要去感伤,未来的不要去痴想。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有一颗活在当下之心,站在讲台上讲课时专心感受讲课的乐趣,吃饭时专心感受饭菜的香味,这些都是活在当下的表现。把生活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色香味都映射到你的脑海中,是一种美好生活的状态。生活中所有不和谐的事情,都是我们起心动念吸引过来的,要时刻用欣赏生活的态度来表达对世界的感恩。

  世界上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叫做气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力量,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气场,有什么样的念头,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轨迹。为什么不同的人说出同一句话,大家的理解会不一样,就是因为说话的人心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不一样,阅历不一样,气场也不一样。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跟我们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座的各位大多都是为人父母了吧,做父母最舍不得的就是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但其实孩子跟你一样,也是个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有他自己的生活,有他的工作和独立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都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执着和不舍,客观地去对待它。

  超越肉身识因缘轮回

  我说一句大家都不愿意听到的话,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我们的灵魂暂时居住的场所,这可不是随便说的,我给大家讲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我们嘉兴市的政协副主席王淳,两年前来参加我们的讲经法会,中午吃饭时,他跟我说,他以前生过一场大病,一直昏迷不醒,后来被送上手术台。他在手术中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身体,飘到天花板上,从上面看下来,看见自己的身体插满各种仪器,医生护士所站的位置,还有他们工作的状态,全都看得清清楚楚,醒来后,他把这些事情讲给医生听,问医生是不是这样,医生大吃一惊,事实果真是如此。经过那件事以后,王淳先生无法再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灵魂存在。

  第二个案例,青岛有个叫方力胜的居士,他经营一家化工厂,想捐钱在工厂附近的村子里建一座庙,他邀请我去给他做规划。我们去村长家吃饭,村长跟我讲,说他们村以前发生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是别人家的媳妇,有一天早晨,这个妇女竟然发了疯,到处乱跑,边跑还边叫:我要媳妇,我要媳妇。家里人很奇怪,一个女人怎么说自己要媳妇,于是就把她送去精神病医院治疗,治了三个月回来,没过两个月又开始发疯,一年送去精神病院三次都没治好。

  后来村子里的一个老人跟她的家人说,这个女人可能不是精神病,是鬼附体,几年前村子里死了一个单身汉,可能是被他附体了。老人教她的家人为那个死去的单身汉做一场法会,用纸糊了汽车、楼房,房子里住着许多漂亮的女人,有三姑六姨,丫鬟奴仆,到他坟前烧给他,结果那个女人很快就恢复正常了。村长说,他以前认为做法事烧纸钱这些东西都是迷信,可自从亲眼目睹那件事发生以后,他就不敢再说那是迷信了。其实人死后如果没有进入天堂,而是在鬼道,烧纸钱对他是有用的。这不是迷信,是现实存在的东西,民间很多祭鬼的习俗,无缘无故也不会流传下来,肯定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三个案例,我以前在宁波宁海主持一个寺院,寺院成立了一个自助会,五个居士做一组,若组里有老人生病,就安排一个组员去照顾他,给他送饭,洗衣服,这样可以减轻他家人的负担。如果有老人去世了,组员就二十四小时轮流为他念佛,念三天。当时有个组长叫李瑞娟,长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她说他结婚是为了救她老公一命,因为她若不嫁,她老公就要去跳海,后来她问她老公,如果我不嫁你,你会不会去跳海?她老公说,鬼才会去跳海呢。这个人很有佛心,生了小孩后就到我们庙里,加入了自助会。有一天她跟我说,他们去给一个阿婆的孙女念佛,小女孩十四岁得了白血病死掉了,他们围着女孩的尸体念佛,念到半夜的时候,女孩的舅妈竟然做了件奇怪的事情,她跑到灵堂里,抱住女孩妈妈的腿,用女孩生前的声音说:妈妈,我不要死,救救我。女孩妈妈吓得惊慌失措,一筹莫展,随后又抱住女孩爸爸的腿,歇斯竭里地喊出同一番话,女孩爸爸一怒之下,一巴掌打了过去,把她打醒了,她根本不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她其实是被女孩的灵魂附体了。

  这些虽然是我听来的第二手故事,但是他们都有名有姓,可以查证。还是那句话,我们宁可相信因果轮回的存在,也不要去做会招致恶果的事情,当真恶果来临的时候,真的太可怕了,那时即便后悔也为时已晚了。一个人活在世间,从生到死,所能看到的事情,自己所做的事情,和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会在死后招致怎样的因果,这是我们应该早点弄明白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不管接不接受,最终都无法逃避,这个问题如果弄不明白,面对死亡时就只有恐惧,弄明白了,才能坦然面对。

  如果对生死轮回问题没有进行过深刻思考,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就无法理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跟这个思想密切相关的,比如因果报应,积善积德,头顶三尺有神明,对人对物应当有敬畏之心,还有传统的祭祀活动,礼仪习俗,文辞歌赋,很多都贯穿着生死轮回的思想。

  因果分现世因果和三世因果,通过培养好的人际关系来为人生事业铺路垫石,这是现世因果,现世因果无法代替三世因果。我们可以用一个十字架来表示生死轮回的关系:十字的前面是来世,后面是前世,中间是今生,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狱,中间是人世。我经常跟我们领导讲,党组织没办法代替宗教,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论中没有天堂,地狱,前世,今生,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这些东西都有。

  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上讲,每天都有很多微小粒子从我们体内穿过,我听一个权威物理学教授讲过,如果这个问题研究明白了,人类可以发明一种机器,把人变成粒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从一台机器上发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机器上,像发传真一样,再从那边的机器里发送出来。现在人类虽然没办法做到,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未必就做不到。你们知道鬼吗?它们一下在这里出现,一下在那里出现,速度很快。佛教里有一部经,经里有一部论叫《祭神论》,里面所描述的中阴身,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投胎,它的速度就达到现代物理学中描述的量子运动的速度。中阴身是个色法,那个色法叫做无表色,就是清净之色的色法体,像婴儿一样,人死后四十九天内所呈现的那个身体就是中阴身的身体,像个婴儿。当他去另外一个星球投胎的时候,不管多远,哪怕几万亿光年,一刹那间就可以到达那里。

  我们省委办公室有个领导,是从嘉兴调过去的,我有一次到省里接受改造,他跟我聊天,说他有一次出了车祸,昏迷过去后看见整个世界一片漆黑,远处隐隐约约有一片亮光,他发现自己在快速地往那道亮光冲去,在冲去的过程中醒了过来,发现自己没死掉。如果他真的到达了那道亮光所在的地方,他的生命就结束了,同时另外一个生命就诞生了。

  《祭神论》里描述了中阴身投胎的情景,中阴身可以从密不透风的钢铁房间里毫不费力地穿过去,任何坚硬的东西都挡不住它。很多物理学家说,佛学的境界,永远超越物理学的发展,不过很多东西也还有待科学的验证。不管你信不信佛,你都应该知道,我们人类所能看到的东西,连这个世界万分之一都没有,更不要说整个宇宙。

  我在闽南佛学院有个学妹,她说她的天眼关闭得很晚,到九岁时还能看见鬼,一般的孩子在五岁后就看不见了,她给我讲的情景,让我听得浑身毛骨悚然。中国民间七月半有祭祖,我们老家每年祭祖都会烧九道菜,摆八双筷子,倒上酒,点香烧纸钱,然后念咒请祖先回来用膳。我那学妹说,她家祭祖的时候她看见桌子上坐满了“人”,是半隐半现的影子,他们在吸饭菜的气味,吸完了就消失了。你们回去可以做个试验,做好的菜一半用来祭祖,一半原封不动地放在锅里,等祭完祖后把两个菜分别热一下再吃,你会发现祭过祖的菜一点味道都没有,菜的香味全部被鬼吸掉了。

  破旧立新能驾驭人生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要不断去探索,人有一颗探索之心,就能永葆青春,没有探索之心,就算年轻,也会活得老态龙钟。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佛教是如何去解读福报和培植福德的。学佛的人都知道达摩祖师初化梁武帝的故事,它讲的是有相布施和无相的布施的区别,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量的,福报也是长久的,而有相的布施功德是有限的,福报也是短暂的。我们每个人,在做布施的时候,要把自己培养的福报回向给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无上菩提,才是最长久的。换句话说,我们以后跟人讲五福人生,去度化别人,就要想着让别人的命运因为你而产生巨大改变,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鲜花和赞美,当你坠入鲜花和赞美之中时,你的心就被这种相所迷惑了。

  做老师最要避讳的就是傲慢之心,这在佛教中叫贡己之心。我们拜佛的一个意义就在于放下贡己之心,让自己培养起一颗谦和之心,你不一定要拜佛,你可以拜人,拜木头,拜石头,重要的是当你在礼拜的时候,要把那颗高高在上的心放下来,把自己回归到最低点来看待这个世界。整个世间的人赞叹你,你不会以之为高,整个世间的人诋毁你,你不会以之为卑,能做到风雨飘摇而毅然不动,那你一定是个达到了无相之境的人。

  打破我执,我贪,我痴,我慢及一切相,才能建立新的自己,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不破不立”的道理。《金刚经》云:如来非如来,是名如来,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意思是我们看待事物时,通常会有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我们的心性会有所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也会因之不同,这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叫否定之否定。世间有相的东西都有问题,我们不能面对它们,是因为我们的境界还没有达到。《金刚经》给我们的是一种无上的境界,人达到这种境界以后,心胸会无限的开阔,像虚空一样的无量无边,心平静得吹不起任何波澜,做老师的一定要努力往这个方向去修习,做到人天师表。

  《金刚经》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稍微给大家解释几个词的含义,大家解读这部经就没有什么难题了。金刚是指手持金刚杵的佛,即侍从力士,般若是指智慧,波罗蜜是指到彼岸,这部经所阐述的就是到达人生彼岸的智慧。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从失败的此岸到达成功的彼岸,《金刚经》就是载人渡河的一艘智慧之船。还有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说人要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要做到无上正等正觉。

  这部经之所以在中国这么盛行,是因为它的智慧弥补了中国文化的空缺,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圆满,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蓬勃发展,传统文化的蓬勃,又促进了《金刚经》的传播。一位民族学教授曾经跟我讲,犹太民族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被同化,却在中国被同化了,宋朝的开封和近代的上海都居住过大量犹太人,他们成立自己的社团,从事商业活动,可是经过几个世纪的融合,他们最终在中国消失了。是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包,实现了这种民族的融合。大家要对中华文化有信心,再强大的文明,我们也有能力把它兼容并包掉,当然,首先是生活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众生要有兼容并包的心量。

  给人以物质的布施,是有相布施,给人以精神的布施,是无相布施。在帮助人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精神的崛起,让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帮他打开思想的极限,给他改变人生的力量。在你的帮助之下,不但他自己崛起了,他同时也帮助别人崛起,这种力量不断地辐射出去,最终将达到无穷无尽的度化,这个叫做精神的裂变。就好比今天来听我讲课的学员,以后你们会成为导师去培养新的导师,你们培养出来的导师又继续培养更多的新导师,这样就会培养出无量无边的导师,这其实就是佛的境界。

  大家还记得有一部动画片吗,《功夫熊猫》?片中讲到的武功秘籍是什么,一张白纸。这里面所蕴含的玄机,就是无相,打破一切相,才能超越自我。你们看过日本武士比武吗?最高武士比武,比的不是拳脚功夫,而是打坐,这跟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通常我们认为,武术比赛嘛,就是要打斗的,可是当比武达到最高境界后,就不再是比划拳脚了,当两个人都属于无招的状态,大家不知道要怎样去对峙对方。再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真正的高手比武通常都不用兵器,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最强大的利刃,取胜于无形之中。《孙子兵法》里也讲过这个道理,说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对方发动的任何一次进攻,他都要有办法去应对,他的无量无边的应对策略,就是来自于他的无招,即对方出什么招,他就用什么招去应对,以不变应万变。老子也讲过:无为,即是无所不为。

  师之智慧需物我合一

  我并不提倡大家迷信于某一种宗教,而对其他宗教产生排斥和诋毁,学佛之人,也可以涉猎其他宗教的书籍。我们香海读书会每年都要送出去很多书,其中不乏有佛教以外的书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基督教类的,道教类的,金融类的,社交类的,等等。我们这样做,也是希望大家把眼界和思维打开,不要被某一个领域所框扰。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以兼容并包的心量接受新事物,不断打破眼前的相,达到无相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达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境界。

  很多人学识很渊博,可就是讲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执着于相,思维还停留在作品本身,没有打破书本去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同时又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自己表达的不好。其实书本和自己表达的好与不好,都只是事物的相而已,只有打破这些相去领悟知识的真谛,才能把书本上原本死板知识转化为可供自己灵活使用的知识。领悟知识以后还要放下我执,不要太在意自己表现得如何,完全放开以后,表达也通畅了。

  我有两个开车的朋友,一个开车时方向盘总是抓得紧紧的,浑身上下都很紧张,开不到一会儿就累了,另一个开车时很放松,他本身也喜欢开车,所以开车的时候特别潇洒自如,坐在他旁边都能感觉他的身子和车已经融为一体了。我从这两个朋友身上领悟到,不会开车的人开车,是一种痛苦,会开车的人开车,是一种享受。佛教里也有典故来阐述这个道理:六祖慧能和他的大师兄神秀都写了首偈子,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

  慧能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两首偈子的境界明显不一样,神秀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相的阶段,他不得不“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而慧能已经打破相的束缚,从无相的高度去领悟事物的本质,所以能够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那两位开车的朋友,也是这样,不会开车的那位朋友,心里一直想着开着这件事,把方向盘抓得死死的,这个就是神秀的境界,而会开车的那位朋友,心中没有开车这件事,能够和车融为一体,感受其中的乐趣,这个就是慧能的境界。以后你们上台讲课要是会紧张,就默默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把听课的人和周围一切都看成是空无一物,自己也不存在,世间万物都不存在,还有什么可紧张的。

  讲课也有讲究,讲课时一定要跟观众达到合一的境界,他们的需求就是你要给予他们的,你要给予他们的,就是他们的需求。讲课时不要贪多,你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东西传授给别人,最好的讲课,是情感的交流。不要认为你是个老师,能给人家带去很多东西,所以就显得高高在上,要把讲课当成是所有的人在一起对话,把自己对于人生经历的感悟告诉大家,让大家有所收获,这样就很好了,知识永远也讲不完的,重要的还是要看讲的效果。

  有一次我到省里参加一个叫“五水共治服务”的活动,他们要我代表佛教发言,还建议我提前写一篇稿子,照着念就好了,我说能不能别叫我发言,我一发言就要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来讲,因为我普通话不标准,照着稿子反而念得一塌糊涂。我一直觉得,用内心的情感流露出来的声音,最能打动别人,所以讲课不要讲虚话和无味的空话,更不要去卖弄你的学问。就好比经书上讲到的“德”有二十六种,并不需要把二十六种都讲出来,把自己理解的几种深刻地讲出来,使别人受益,就可以了,讲课又不是写书论著,何必长篇大论呢。

  我以前在上海交大读经济学硕士,给我们讲课的很多老师,都是国务院的经济学高参,他们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都是非常权威的人士,其中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他是南洋商学院的院长。第一次上课,觉得这个老师其貌不扬,不觉得怎么样,讲到最后,我发现所有同学的眼睛都一动不动地盯着他,大家都被他的精彩讲说吸引住了。跟其他老师不同的是,这个老师从来不照本宣科地去念课本,也不虚无缥缈地去讲一些不着边的大道理,他就是讲自己对经济学的看法和思考,所举的案列也都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

  一位好的老师,社会的体验是最重要的,你要去做很多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要培福,就要去求福,怎么去求福呢?其实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有没有去做利于他人的事情?有没有对身边的人好一点?有没有努力去培养自己的德行?如果没有,讲什么五味人生都是空的。很多老师讲课都是在鹦鹉学舌,没有自己的东西。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充满着慈悲心,悲悯心,利他心,厚德心,清净心,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们唤醒,我们应该打破成规,提高自己的境界,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让别人能感觉到你身上光芒四射,用你的人格魅力去使人倾倒和觉悟,别人一看到你,就觉得是一件很大的福报。就像古代那些有德行的禅师,在众人面前一座,你就能感受到他深深的福泽,那个时候,千言万语都化为乌有,他的行为举止之中就透露着无限的禅机,这就是超越有相去领悟无相的力量。这是作为一名导师所要磨练的气质。

  实际上养生之道也是无相的延伸,当你处于最快乐的状态,你一定能把这种快乐感染到身边的人,他们也因为你而得到快乐。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太多束缚,你的快乐就无从生起,当你没有快乐的时候,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人为什么会生病呢,因为总是担心这儿,担心那儿,心神不宁,寝食难安,连寝食都难安了,身体又怎么会好得起来呢。有一部电影推荐给大家看一下,《三傻大闹宝莱坞》,来自印度的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喜剧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一个人不断去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就会跟随着你。大家有空去看看,有小孩的要带着小孩一起去看,让孩子们知道,人应该不断去追求自我的卓越。无论你做什么,讲师也好,公司领导者也好,在家带小孩也好,能够每天快乐生活,自信地面对工作,你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很了不起。这种了不起的成就,是以快乐为前提的,快乐的前提是无相,因为无相,你能够抛开生活中的纷纷扰扰,轻松地工作,快乐去生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